❶ 一部電影的節拍器——觀影《奇跡|笨小孩》
【原文】
【核心概念解讀】
自從Do過一本有關如何寫劇本的書《救貓咪》了之後,每次在看過一部好看的電影後,都會浮現一個問題:這部電影的15個節拍器是如何設置的?
《救貓咪》的作者布萊克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劇作人,很多劇本都大賣。難得的是,他用非常非常通俗的語言,對大量的電影作品進行提煉,並且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寫一個好故事。
一個好的故事主旨要明確,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句話故事要能夠吸引人,給人意外和畫面以及勾子,讓人想去看。
在整個110min的電影設置過程中,如果能遵循卡住15個節拍點,那麼,不一定能夠保證大賣,但一定是一個好的吸引人的好故事。
這15個節拍,我用才學的圖卡的方式,再次梳理了一邊,具體見原文部分。
【個人體驗】
那麼對於易烊千璽主演的勵志創業故事《奇跡笨小孩》來說,15個節拍器又是如何呢?
1 開場畫面(1)
20歲的景浩和6歲半的妹妹在鬧鈴聲中起床,家裡環境很簡陋,但哥哥和妹妹溫馨的在刷牙時的一個對視,眼中充滿了愛憐和依靠還是深深的吸引了我。
2 闡明主題(5)
孤兒家庭,妹妹患有先天心臟病,最好要在8歲前動手術,才能保住妹妹的性命。
3 布局鋪墊(1-10)
20歲輟學的哥哥景浩靠開了一家手機維修,獨自養活年幼剛剛上小學的妹妹。但妹妹患有先天心臟病。
4 觸發事件(12)
景浩是有手藝的,維修拆機,一個可能賺一筆錢的機會,一批報廢手機放在了景浩面前,可能通過翻新手機,大賺一筆。解決妹妹的醫葯費問題。
5 展開討論(12-25)
可以做,但好景不長,10萬塊剛剛高利貸買了貨,政府就打擊手機翻新,眼前的門路斷送,沒有大賺一筆反而欠了一屁股債,和一堆沒用的廢手機,到底該何去何從?
6 進入第二幕(25)
為了妹妹,必須要想辦法。景浩不死心,准備把手機零件拆掉賣給原廠。原廠小頭頭不理,大老闆看上他的決心,沒有給任何定金,同意,如果景浩的回收零配件85%能夠通過質檢,就跟景浩做生意,回收舊手機零件。這給景浩漆黑的黑夜打開了一扇窗,為了妹妹,做吧。
7 玩鬧游戲(30)
景浩租了一個集裝箱准備開一個工廠,將10萬元買的舊手機拆成零件。工廠招工應該算是玩鬧游戲,沒有那麼多的工資可以招到合適的工人,最後在勞力市場,招到的工人都是最最底層,不好找工作的,比如因工傷變得耳聾的大姐,進過監獄的「拳王」,連續18周包夜記錄的網咖「少年」,以及坐在輪椅上的爺爺。整個招工過程非常的好玩。
8 副線故事(30-35)
一群混混來集裝箱工廠逼迫,工傷變得耳聾的大姐簽字。景浩帶著工人們維護工人權益的一場「戰斗」,妥妥的副線故事,底層的每一個老百姓都值得尊重。
9 中點(55)
到底能不能按時完工,景浩能否給妹妹攢到足夠的錢?隨著工廠的開辦,似乎一切都超好的地方發展。
10 反派逼近(55-75)
想把景浩的舊手機收走,做貴金屬生意的黃毛,在一個晚上找到了景浩,景浩有更宏大的目標,這種政府不允許的事情,肯定不會去做了。堅定的拒絕了黃毛。
11 失去一切(75)
黃毛卻盯上了這堆堆在集裝箱外面的廢手機。一個狂風暴雨之夜,黃毛開著貨車光顧了景浩的廠。
12 靈魂黑夜(75-85)
一場殊死搏鬥,守住了手機,但卻廢了景浩的兩支手指。當警察說為了一批貨差點喪命,小伙不值。但景浩卻喃喃說到「值」。看到這里,我淚奔了。
可是沒了健康的手,負責給工廠通過洗大樓玻璃教房租的景浩的第二份工,不能再做了。房租沒有著落,手機廠又不提前給哪怕一點點定金。
13 進入第三幕(85)
一切似乎都完了,集裝箱因為房租將要被收回,還有幾天就要交手機零件的貨,完不成合同,一切都白搭。
台風席捲整個深圳的第二天早上,工廠的員工們再次來到了工廠門口,看到坐在門口被走頭無路的景浩。
6個其貌不揚沒有任何背景的員工,給景浩出了主意,把貨每人拿一點兒回去做。都是熟手,沒有問題。陽光再次穿過黑雲,照了出來。
14 結局(85-110)
景浩們,按合同要求完成了貨。忐忑不安的去手機公司交貨。等待最後的結果將是什麼呢?哈哈哈
15 終場畫面(110)
四個月後,妹妹成功做了手術。
六年後的景浩,西裝革履,已開了自己的手機公司,成為了年輕的CEO。
工廠的每一個工人的後續都進行了交代,很美好的happy ending。
【行動指引】
模仿是創作的前提。踏踏實實耐著性子先去模仿,知識卡片如是,圖卡如是,拆解故事也是如是的。
就是這樣傻乎乎的照著做,就可能長出不一樣的果實。
說不定哪一天,我也能寫出好故事呢?誰又能說的准。
❷ 演員表演中的節奏如何把握
三、演員表演中的節奏節奏—電影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節奏在影片中一般表現為平穩、對比、重復、流暢、凝滯、停頓等到術語稱謂。創作影片時既要在導演統一構思下確定全片的總體節奏,也要處理每單元的具體節奏。並在總體節奏的控制下通過表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各部門體現出來。以下從五個方面談一下演員表演中的節奏問題。
❸ 什麼是影視中的節奏 影視中的節奏介紹
1、影視中的節奏是影視作品中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它表現續而間歇的運動,也是音樂作為時間藝術的主素。由於電影是時間和空間的復合體,節奏在電影中既表現在時間的流程中,也表現在空間的運動形態上。
2、節奏通過情節的確發展,演員的心理、形體及言語動作影像造型色彩的組合與對比、鏡頭的角度與景別及長度與運動的變化、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轉換與組接,語言、音樂、音響的時值和動作的力度等方面來體現。電影節奏也表現為多種藝術因素的統一體的律動性。是視覺節奏與聽覺節奏的有機結合體。
3、節奏在影片中一般表現為平穩、對比、重復、跳躍、流暢、凝滯、停頓等形態。常用高低、快慢、緊松等術語稱謂。創作影片時既要在導演統一構思下確定全片的總體節奏,也要處理每一單元的具體節奏。並在總體節奏的控制下通過表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各部門體現出來。
❹ 影視中的節奏應該如何把握
影視的節奏有種,一種是由音樂帶來的節奏,按照音樂的節奏處理即可,一般MV都是這樣做的;
另外一種是情節的節奏問題,往往也是一個影視作品中最難把握的,通常的節奏處理手法:開篇即高潮,希望抓住觀眾,然後再進行敘事處理,慢慢再進入2、3個小高潮,最後的高潮部分通常在結束前,高潮之後即可戛然而止,不過,現在的電影都會在最後留點開放式的結局,因此高潮之後,會有一個舒緩的情節,最後給一個意猶未盡的懸念鏡頭而結束。這樣的影片很多,想馮小剛的《夜宴》,還有《盜夢空間》都是這樣的節奏處理。
節奏的處理都是影視最高境界了,如果你能做好這個節奏,你已經是很好的導演。在影視製作中,我們往往會在節目中設定一個主要的線索,這個線索最後的部分就是我們要的節奏高潮,之前也會安排一些小的支線線索,這些的線索匯聚到主線上的節點,可以做成小高潮。如果沒有這些小高潮,影片就感覺沉悶了。
節奏的處理,即是對於故事情節的梳理,考的就是你對講故事的能力,因此,在製作前,你得先考慮清楚這個節奏,然後才去進行編劇整理,否則你會陷入過於關注細節而忘記了整體節奏,出來的節目肯定好不了,最多是一個小品合集。
❺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剪輯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這是周傳基老師的《怎樣成為專業觀影者》,他還有一些寫好的電影評論你可以做參考
❻ 怎樣把握電影節奏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首先要理解「節奏」這兩個字的含義。這個詞語我們每天都在接觸,音樂,我們的話語,敲打聲,機器的轉動,電影,電視,建築,它無處不在,參雜在很多事物的中間。但我們又很難用確鑿的文字來解釋這個名詞,因為它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種內在感受,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這種感覺也是不同的。就是一百個人去聽同一首曲子,他們都會說這首歌的節奏不錯,可這個「節奏」在每個人身上卻有不同的感觸。
節奏是一種運動模式,是運動的周期性特徵,他有動作的連貫性重復性。(摘自課本)可以看出,節奏是一種有明顯時間性質的東西,節奏也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我們都能感受得到,但只是意會,不能言傳。
節奏在影視藝術中同樣也是這個樣子,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電影中畫面連貫性才顯得更加自然,它就像一個個大頭針一樣。也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影視劇也更加變得玄了起來。
在影視藝術中,人物的動作,鏡頭的運動等等都是節奏形成的要素,而影視藝術相對於音樂而言,節奏已體現的不是那麼明顯了,完全是觀眾的一種感受。
要把握影片的節奏,首先要理解影視劇作品中節奏的行程要素。
社會發展到今天,電影由無聲進入到有聲時代,電影藝術更明顯地衍變成一種視聽的藝術,故電影中的節奏主要是:1.畫面的節奏,2.聲音的節奏。
影響畫面的節奏包括:1.攝影機的運動,2.剪輯節奏,3.拍攝對象的運動;聲音的節奏包括:1.語言2.音樂3.音響。
以上畫面和聲音的節奏在課本中已寫的很是詳盡,這里就不再多寫,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把握節奏,重點是「如何把握」而不是「節奏」。把握節奏,就是要使節奏符合觀眾的口味。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只談節奏),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節奏感,所謂「節奏感」是指在「節奏」這一客體地作用下,大腦皮層產生興奮,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而後通過神經中樞協調統一支配生理機能——即人的肢體和器官,准確的完成符合節奏律動地肌肉或肢體動作技巧地能力。(摘自網路)
而節奏,在前面已提過,是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地完整運動形式,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的整體,是抒情性作品地地重要因素。因此,要讓觀眾產生一定的節奏感,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又回歸到了主體——節奏,把握好節奏,就是把握住了觀眾的心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重點——怎樣把握影片的節奏呢?
影視劇是一個聲音和畫面結合的產物,所以在以下評述中,也都是將聲音與畫面結合起來述說的。
一部影視作品中,在全片中的節奏是不一致的,需有張有弛。影片故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在這個過程中節奏的大致方向是由慢到快,在回落的過程,就像一個山峰一樣。而在一些小的段落裡面也是如此。在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裡面的第一場打戲,章子怡和楊紫瓊打鬥,章子怡去偷劍,被人發現後,僕人開始大喊,捉賊,此時無源聲音鼓聲開始進入,隨著打鬥畫面及動作的快慢,鼓聲也隨之變化,這時鼓聲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樣,自己已於畫面,聲音融為一體了,打鬥結束,鼓聲也隨之消失,讓我們緊張的心情平靜了下來。這一段戲中,聲音與畫面結合的天衣無縫,若沒有了聲音,觀眾身臨其境地感覺絕對嚴重缺失,就像吃菜沒有味道一樣,若要沒有了畫面呢?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聲音和畫面是互相互補存在的,共同控制著影片的的節奏,該緩則緩,該疾則疾。當然創作者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感受,若一個影片從一開始節奏就特別快,一直到最後,那觀眾看起來就會很累,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若要太慢,那估計全場地人都要睡覺了。重要的就是要有張有弛,有地放失。這一點上,做的最完美的當屬《幻想曲2000》,該片是由迪斯尼影業拍攝的,於2000上映,《幻想曲》其實早已在1940年就誕生了,《幻想曲》已成為迪斯尼動畫庫中最具有歷史和紀念價值的資產。改頭換面地《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爾特叔叔將動畫與古典音樂結合的思想。全片的主要部分都是動畫,只有在一段音樂與另一段轉換時才會出現人。這部影片中包含8首古典音樂:1.第五交響曲,2.羅馬之松,3.藍色狂想曲,4.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快版,5.動物狂歡節,6.魔法師的學徒(該版本在1940幻想曲就有),7.威風凜凜進行曲,8.火鳥組合。利用動畫來展現音樂地意境,使影片的創意和構思更加天馬行空,更具觀賞性。節奏配合音樂,畫面也配合著音樂,讓我們的心隨之舞動,確實是一場視聽的盛宴。由於本片再創作時,音樂是現成地,創作者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中添加畫面。音樂佔得了主要位置,音樂的節奏明顯在控制著畫面,所以《幻想曲2000》在節奏上使無人能敵的,畫面和音樂配合得配合地如此的恰到好處。高音時,畫面具有沖擊力,低音時,畫面平靜,節奏感油然而生,剩下的就是享受了。
音樂固然在影片的節奏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們不能拋棄最原始的因素——劇本。一個影片的故事情節是全片的之架,若故事情節的安排不妥當,再好的音樂來進行渲染,再棒的剪輯手法,也都於事無補。由彭氏兄弟執導,在07年拍攝,郭富城主演的《C+偵探》,就是這樣的一片子。整體上看,它是一部懸念破案的影片,但影片整體節奏太慢,劇情的設置也太過牽強。可其中也有一些段落可圈可點。有一段戲中,郭富城跟蹤一個女人,女人進入一個房間,郭富城貼在門口偷聽,突然被那個女子拉進屋裡,郭富城被這個女的按在牆上,互相對視,此時只有房間內鍾表滴滴答答地聲音,然後畫面隨著鍾表的聲音的節奏,變換鏡頭,不規則的鏡頭組接,卡鏡頭法都很好體現了當時兩人地心理狀態,也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十分得精彩。但就全片來說,他的節奏把握不準,不夠懸念化。
總體來說,節奏是一個很難捉摸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有可能聽一首歌,看一部電影,你覺得節奏不錯,其他人厭惡的透頂。想把握好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思想的東西,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創作者唯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來進行畫面的剪輯和聲音的添加。
電影製作得最後一道工序就是聲畫合成,也是一項集其大成的創作工作,總的來說,這里不應是聲音跟畫面,也不是畫面跟聲音,而是畫面與聲音合起來把「戲」表現出來,共同將影片的節奏傳送給觀眾。可見聲音和畫面,缺一不可。在把握節奏時,也不能只考慮到一個方面,而要全都兼顧到,更要兼顧觀眾地感覺。從整體上看,把握節奏,更應當從劇情,等方面著手。
總體上,對於影片節奏的把握認識也就這么多。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作為本篇文章的結語——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是他的節奏地感性特徵,即對節奏的把握和體驗是一種完全感性的東西,而不是某種機械化的,僵死的事物。
❼ 電影的「節奏」是什麼意思
影片的節奏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內部節奏就是鏡頭內部的節奏,外部節奏是鏡頭組接的節奏。內部節奏主要指以情節發展為基礎的人物動作的速度、力度,攝影機運動速度、方向,音樂、音響、色彩、光影的配合等。外部節奏主要指通過剪輯手段所造成的影片的節奏,包括對時間的感知,視覺的節奏,聽覺的節奏,運動的節奏,色彩的節奏,敘事節奏等。
❽ 十五節拍表
1.開場畫面(第1頁)
2.主題呈現(第5頁)
3.鋪墊(第1-10頁)
4.推動(催化劑) (第12頁)
5.爭執(辯論) (第12-25頁)
6.第二幕銜接點(第25頁)
7.B故事(第30頁)
8.游戲(第30-55頁)
9.中點(第55頁)
10.壞蛋逼近(第55-75頁)
11.一無所有(第75頁)
12.靈魂的黑夜(第75-85頁)
13.第三幕銜接點(第85頁)
14.結局(第85-110頁)
15.終場畫面(第110頁)
❾ 編導影視剪輯節奏知識
編導影視剪輯節奏知識
什麼節奏?即為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的完整運動形式。節奏變化為藝術美之靈魂。影片的節奏,即為影片結構、鏡頭長度的處理等元素所構成的一種節律。
關於這一點,從新影原來出品的紀錄影片中便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每一個時期影片所使用鏡頭的長度是不一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電影鏡頭都是規定長度,全景7尺、中景5尺、近景3尺、特寫2尺,一組畫面的組接順序也基本是全、中、近、特這樣一個遞進關系。這恰恰符合那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心理狀態。做一切事情都很規矩,事事都有眾多的條條框框。隨著改革開放人們思維概括能力的增強,對影片節奏的要求越來越高,剪輯的速度也不得不加快了。
任何事物只要是發展著的,變化著的就會有節奏,比如大自然的變化(季節,氣候,晝夜交替,潮漲潮落,植物生長,動物的賓士等等),社會活動(勞動,工作,戰斗等等),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緒等都有其各自的節奏。應是作為一門藝術也同樣具有節奏,因為它來源於生活,當然影視的節奏不是簡單的生活的復制,它是要經過藝術的加工處理,是高於生活的。節奏就是帶有規律,帶有層次,帶有韻律的變化過程。作為視聽藝術他自然包括視覺節奏和聽覺節奏,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影片的統一的節奏。這里要說明一點,節奏不是運動的速度,而是一種韻律。不同時期的影片節奏也是不同的,早期的影片由於社會,時代,人們思維,生活習慣的影響,節奏一般來說比較慢,現在社會生活步伐快了,人們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所以現在影視片的節奏也普遍的加快了,人們也喜歡看快節奏的影片,當然節奏的快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
節奏是自然界萬物呼吸的脈率,人的呼吸也是隨情緒和動作快慢有區別,該緊則緊,該弛則弛,需要長出一口氣時,半口氣的時間是違反生理規律的。影視就是通過鏡頭把生活片斷拆開來,再組合在一起。所以說影視片的節奏處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動頻率有直接關系。那麼構成鏡頭組接節奏的因素,除了鏡頭的長度及連接技巧以外,主要還是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鏡頭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和人的呼吸是一樣的,一段急促的呼吸之後,需要常出一口氣;一組景別角度大跳躍的短鏡頭組接完成後就要接一個長鏡頭。
在電影製作技術日趨數字化的潮流中,電腦和新媒體技術製作給電影帶來的是全新的語境和講述方式。
影視紀錄片,是以生活的原生態為記錄對象,並加以藝術表現;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一種媒介樣式。它記錄的不僅是生活本身的客觀真實,同時也蘊涵著更為豐富的人類理想和追求。
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不同影片的節奏剪輯。例如《周恩來外交風雲》,雖然是1998年做的,但其表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時代背景處於一個國際動盪的年代。選題的本身就決定了這部影片的龐大。它所具有的多線索、多層次、多視點以及它大跨度的時空交錯都決定了影片的節奏。
電影後期剪輯,即把一系列鏡頭組合起來的技巧,稱為“剪輯技巧”,又稱“電影蒙太奇”。通過鏡頭的剪輯,產生影片的節奏,調整觀眾抑制與興奮的觀影心理,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剪輯中的節奏,同樣也要體現出節奏的更替與變化,但是在安排節奏變化曲線之前,首先應該確立整體的節奏基調,只有在統一的節奏基調中求變化,才能構建統一的作品風格。
影視剪輯中對節奏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正如摩西納克所言,“最後確定影片本身價值的那種特殊價值還是節奏”,“是節奏,不然就是死亡”。那麼哈爾濱完美的動力我就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剪輯節奏的分類!
在剪輯影片節奏中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
內部節奏,也叫心理節奏。剪輯出一部好的影片,創作人員的心理基礎很重要。剪輯一部影片的節奏與人的心理規律息息相關。例如;知覺的感受、記憶的再現、豐富的聯想、邏輯的思維,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在認識的過程中,心理上又會產生情感和情緒。那麼編輯影視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作人員通過影視作品的表現手段在折射自己的心理活動。這一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是有共性的。例如;音樂的旋律是按節拍分2拍、3拍、4拍幾小節。我們剪輯影片敘事中使用的鏡頭及鏡頭的長度和剪輯點跟音樂的節拍是一樣的。現在非線剪輯選擇剪輯點是看得見,摸得著,非常方便。而傳統電影畫面剪輯是通過手搖四連套片機搖出來的,完全靠心理節奏感覺的。音樂通過音樂編輯剪輯,音畫合成之後節奏點要能夠吻合,這便是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的共性。
外部節奏。鏡頭組接的節奏,是受制於影片的內容和結構的。因為內容和結構是影片的整體節奏,而鏡頭組接只是局部節奏。也就是說在依據整個節目內容和結構處理節奏的前提下,還要結合具體內容考慮外部節奏。
前邊說到的節奏處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動頻率有直接關系。一部影片從你接受這個題材開始通過采訪、了解、認識,便應該有了符合這一題材的表現形式和切入角度。對組成全片整體結構的控制都源於你對片中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理解,這便是你思維的心理過程,。在剪輯影片時,將多條線索的時空關系,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鏡頭組合,鏡頭數量和次序的安排,聲畫結合,每個鏡頭動作長度的取捨,整場戲(紀錄片稱段)快、慢節奏把握,段落的有機轉換都是通過剪輯技巧得到真實、合理地反映。所以說外部節奏是受內部節奏制約的,但內部節奏是通過外部節奏來表現的。應該說利用鏡頭組接產生的節奏是從情緒上感染觀眾的一種手段,也是你的心理過程在技巧中的再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