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技巧運動因其具有極強的藝術欣賞性,更適合表演。中國技巧運動員的精湛表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電影拍攝技巧分享,歡迎大家分享。
①推鏡頭
推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的常用手法,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影片使用了85mm或100mm中焦距鏡頭來拍攝人像。當前景中的物體形狀越來越大,鏡頭焦越拉越長;當鏡頭框架中的物體移動越來越快,鏡頭焦距越拉越長。
②跟鏡頭
跟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的經典手法之一,但是在斯皮爾伯格在實際應用中賦予了這一手法更多詮釋,形成了極具辨識性的斯式跟鏡頭風格。一般,斯皮爾伯格會使用長時間的跟鏡頭,記錄行走並交談的兩名角色。為了追求出色的視覺質感,斯皮爾伯格會在角色和攝像機之間以多樣方式排列道具和零時演員,提升畫面框架和角色活動的視覺豐富性。
另外,當邊走邊談的兩名角色的場景進行到最後,其中一名角色將要說服另一名角色時,斯皮爾伯格會要求兩位演員靠近攝像機,記錄他們相互對視的畫面。
③過肩鏡頭
過肩鏡頭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拍攝手法,然而在斯皮爾伯格卻能將平凡化作神奇。斯皮爾伯格通常會隔著主角的肩膀使用寬鏡頭拍攝,這樣可以使得主角的形象在畫面上比其他角色更高大,從而突出主角的作用和地位,達到強烈的戲劇效果。
另外,有時候在過肩鏡頭中,會讓肩膀占據大部分的畫面,從而把想要突出的畫面主體擠到鏡頭框架的邊緣。雖然不是標準的過肩巨頭,這樣做通常都有特別意義。斯皮爾伯格這樣用是為了強調某一場景的特俗含義,不過他在一部影片中絕對不會用超過第二次。
④特寫鏡頭
很多導演都會使用特寫鏡頭,但是迄今為止特寫鏡頭應用的最好的當屬斯皮爾伯格。
⑤寬鏡頭
斯皮爾伯格極其偏好寬鏡頭,無論是過肩,跟鏡頭或者其它各式各樣的拍攝手法中,只要他想突出畫面背景中的前景,他一定會使用寬鏡頭。許多人指責斯皮爾伯格 認為他的寬鏡頭用的非常保守,不過事實上,斯皮爾伯格對寬鏡頭的處理比不少導演要大膽得多,他應該是電影史上最有冒險精神和雄心壯志的導演之一。
⑥通過大量前景構造鏡頭畫面
斯皮爾伯格特別喜歡在鏡頭中用各種背景來構造鏡頭畫面。在《少數派報告》的開頭,有一個隔著椅子拍攝小男孩的場景。這使得觀眾能夠感覺到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好像你是從哪個隱藏角落進行偷窺。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把鏡頭對准小男孩要高明多了。
⑦鏡像拍攝手法
在電影中,經常看以看到通過鏡像來表現故事場景的拍攝手法。鏡像拍攝一般通過寬鏡頭來處理,慢慢過渡到對角色的特寫鏡頭,通過這種手法,鏡頭上的過渡得順理成章,不漏痕跡。
鏡像拍攝另外還可以在鏡頭中用來突出角色。
⑧匹配剪輯
所謂的`匹配剪輯是指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但圖像軌跡相似的兩個場景連接起來。斯皮爾伯格的匹配剪輯讓人印象深刻。
⑨用背光燈來製造陰影輪廓
斯皮爾伯格早在21歲拍攝他的第一部短片《安培林》時就學會了如何用背光燈來構造陰影輪廓,不得不感嘆他的少年英才。
⑩多種鏡頭不間斷拍攝
斯皮爾伯格最大的天才在於他對於各種鏡頭的融會貫通。通過不斷的變換拍攝位置,斯皮爾伯格可以不間斷的使用寬鏡頭,特寫鏡頭,過肩鏡頭,最後再到特寫鏡頭的進行連續拍攝,一氣呵成,沒有停頓。
第一大類:鏡頭角度
1.鏡頭角度之平視
平視鏡頭是最基礎的鏡頭角度,手持穩定器向前水平拍攝,即可拍攝出平視鏡頭。在電影中,通常用平視鏡頭來保持(第三方的)客觀性,而不是改變被攝人物之間的關系。
2.鏡頭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3.鏡頭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攝是一個手持穩定器從低角度仰視拍攝,可以使得被攝對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據主導地位的鏡頭角度。
4.鏡頭角度之俯角
與仰角拍攝相對的是俯角拍攝,利用穩定器的圖傳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從高往下處拍攝,讓被攝人物顯得弱小。想要展示鳥瞰拍攝角度的可以用獨腳架或者延長桿搭配穩定器實現,一般用於展示大局和全景。
5.鏡頭角度之過肩
過肩鏡頭也可以說是特寫鏡頭,過肩鏡頭中一個人會正對著另一個人,在電影對話鏡頭中會常用到,畫面帶有沖突感。
第二大類:景別
1.景別之特寫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2.景別之中景
中景鏡頭介於特寫與遠景之間,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裡拿著東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拍攝中景鏡頭。
3.景別之遠景
遠景是與特寫相對的景別鏡頭,遠景可以拍攝對象的全身,觀眾也可以看到場面的大鏡頭。遠景鏡頭一般用於電影中的打鬥場景拍攝,能看到完整的拍攝打鬥動作以及場景。
4.景別之單人雙人
當鏡頭裡面只有一個畫面角色的時候,可以把這類鏡頭歸類為單人鏡頭;雙人鏡頭則是鏡頭裡面有兩個畫面角色。
5.景別之POV視點
POV也稱視點鏡頭,視點鏡頭拍攝的畫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內容,在電影中使用POV鏡頭,是想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畫面鏡頭中。而在日常拍攝中,也可以利用穩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實現這一鏡頭的拍攝。
第三大類:鏡頭運動
1.鏡頭運動之橫搖直搖
水平橫搖和上下直搖是最簡單的一組鏡頭運動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穩定器和相機位置不變,利用穩定器搖桿控制鏡頭上下左右移動。這種鏡頭運動的優勢在於使觀眾一直處於旁觀者的角色,鏡頭畫面和劇情發展不帶偏向性。
2.鏡頭運動之變焦
變焦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鏡頭了,利用穩定器實現變焦和拍攝運動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攝出希區柯克變焦鏡頭。
3.鏡頭運動之跟隨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4.鏡頭運動之不規則運動
穩定器圍繞一個點不定向的搖動,隨心所欲的控制鏡頭拍攝,叫做不規則運動。不規則的運動鏡頭可以為畫面增添運動感,使畫面更具張力。
5.鏡頭運動之360度環拍
360環拍是鏡頭運動中難度最大的運動鏡頭,指在展現人物的同時,手持穩定器圍繞主體進行360度的環繞拍攝,讓畫面看起來像是在三維空間中運動。360度環拍十分考驗畫面的穩定性,所以拍攝時一定要使用我們的穩定器拍攝。
當你精通鏡頭手法的拍攝和組合時,你可以將視角,景別和鏡頭運動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鏡到底,一鏡到底一直都是難度最高的長鏡頭拍攝手法,需要極高的拍攝經驗以及一氣呵成的劇本安排,再配合演員以及拍攝設備的配合。
Ⅱ 運用光線拍出電影感人像旅拍
導語:如何正確的用好光線拍出電影感覺的旅拍呢,下面我給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小夥伴們趕緊學習起來吧!
很多人都說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種電影的畫面感。簡單分析,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真實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線,學會尋找有魅力的光線,充分運用現場光,調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環境光下得到最真實、自然地呈現,即便補光,也要學會“隱藏”和“融入”;
二、豐富且重點突出的構圖,盡量運用標准視角或長焦鏡頭,避免鏡頭畸變和刻意營造視覺沖擊力,充分利用畫面元素和鏡頭景深特點,在環境中去展現人物,營造氛圍;
三、自然並由心而發的情緒,使畫面傳遞出心靈的共鳴,攝影師的引導和情境設定很重要,這種技巧更多是來自經驗。
接下來我將分三期詳細介紹,本期先從光線講起。
▲瑞士盧塞恩夏季的傍晚,順光環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後景會被壓暗。忘情的親吻,傾斜的構圖,使畫面更具動感。低色溫的夕陽和金黃色的座椅將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後期降低了飽和度,增加了黃色調成分,使畫面更具復古味,呈現出膠片質感的電影風。
一、不同光照條件的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以下三張照片,全部是夏季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拍攝的。體會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畫面呈現出的不同氛圍。
圖一,傍晚五點,順光角度,夕陽溫暖而強烈,將大地塗滿一片金黃,光比較大,景物色彩飽和且濃烈,人物皮膚明亮、溫暖;
光圈:f/2.8,快門: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強烈的順光下拍攝,以人物為主調整好曝光即可。拍攝時注意婚紗與教堂不能過曝,這時天空被壓得很暗,呈現一種懷舊的復古味道,較低的色溫讓人物膚色自然呈現一種金黃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攝,需要注意相機的感光度與快門的極限。
圖二,傍晚七點,落日快接近地平線,逆光角度,此時光線已經變得很柔美,將麥穗映得閃閃發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環境氛圍感很強;
光圈:f/11,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陽從人物身後穿過頭頂,此時無需任何補光,人物面部也能獲得較為正常的曝光。後期壓暗了天空,呈現夢幻意境。順光拍攝時畫質高,色彩還原好,後期無需過多處理,逆光拍攝時,需要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
圖三,日落後,藉助天光拍攝,散射光下人物膚色自然、柔和,畫面反差小,細節豐富,整體感覺平靜溫潤。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後天光未全暗,此時明暗反差已經很不明顯,整體呈現出散射光狀態,細節豐富,人物膚質還原好,膚色自然。此時的背景與人物的反差小,為了突出人物,後期對背景環境做了壓暗處理。
順光
順光的優點是色彩還原好、飽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畫面質感強,更接近其原型;環境細節豐富,特別是雲層的細節,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勻,曝光比較容易把握。順光的缺點是缺乏空間表現力,畫面相對較平,且光質較硬,人的皮膚若有瑕疵則一覽無遺,後期修飾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選擇順光拍攝時會利用鏡頭的景深特點,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門:1/25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夏季的傍晚,這時太陽與地平線大約呈45度角,是最適合拍攝順光人像的時間。陽光從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陽時段的低色溫可以讓皮膚呈現一種金黃色的質感。遠處的雲在順光下充滿層次,環境被壓得較暗,配合後期調整,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懷舊感。
逆光、側逆光
逆光、側逆光的優點是空間立體感更強,影調和層次更加豐富,整體環境的通透度高,人物會出現輪廓光,很容易營造唯美氛圍。當逆光散落時,搭配大光圈可以營造朦朧柔美的畫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夢幻的星芒光束,還可以嘗試拍攝剪影肖像,逆光能帶來更大的創造空間。缺點是曝光和細節較難控制,曝光點的選擇很重要,有時還需要人為補光來控制畫面反差。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這時陽光還很強烈,相機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攝就會帶到天空,很難控制反差,容易畫面過曝。於是我選擇高角度俯拍,避開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為背景。此時的夕陽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輪廓光,漏進畫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朧夢幻的氛圍。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陽光線被雲層或霧氣所擋而形成的柔和、均勻的`照射狀態。薄雲遮日、陰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後等天氣,都會出現散射光,此時景物影調容易顯得平淡,色彩比較灰暗。散射光條件下,不宜拍攝全景深的大場面,並且色彩的處理十分重要,拍攝距離的遠近與色彩的飽和度成正比,所以盡量選擇鮮艷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畫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調平淡。
光圈:f/2.8,快門: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義大利皮恩扎,太陽在較厚的雲層間穿梭,畫面對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相對晴天的順光、逆光拍攝而言,這種散射光下較為柔和的明亮,更適合表達清新的意境。
二、拍攝時段的選擇
午後至夕陽時段
晴天的午後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攝的黃金時間,無論是順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現出特定的氛圍,冬季為15-18點,夏季為16-20點。想要拍出更具電影感的畫面,對於環境光的利用是關鍵,我習慣也喜歡用自然光拍攝。日落時段的光線色溫低,令照片溫暖而“有情緒”,更易表現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線照射角度平,拍攝的范圍更大,畫面的細節層次更豐富;順光時色彩還原好,可以壓暗環境,充滿膠片感,逆光時通透度高,可以創造唯美、夢幻的高調氛圍。
光圈:f/2,快門: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時段,夕陽穿過冰淇淋餐車的窗戶照射進鏡頭,利用餐車阻擋部分直射陽光,減弱逆光帶來的強對比,營造出夢幻的童話氛圍。人物的情緒、動作很貼切,後期適當提亮人物即可帶來電影畫面感。
光圈:f/2,快門: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沖繩的海灘,日落的太陽剛好從較厚的雲層里露出來,於是形成了“耶穌光”。因為太陽光入射角很低,此時只要調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攝的角度,控制好畫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攝,形成獨特的漏光氛圍,特別注意曝光要准確。
多雲的晴天
多雲且雲層變化大的晴天也是絕佳的拍攝時機,很適合創作大場景的全景畫面。雲就像是太陽的魔術師,能給你帶來更豐富的光影變化,在這樣的天氣拍出的畫面,既不會像陰天那樣平淡乏味,又不會像大晴天那樣難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於觀察和應變,控制好人和背景環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門:1/2000s,焦距:45mm,ISO:100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原野,下午15點的順光,畫面通透明亮。天空的雲層較厚,雲遮住部分陽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著夢幻的光影變化,充滿意境美。需要調整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線。
日落的余暉
無數美妙的電影橋段都是在落日余暉中展開的。此時太陽已降到地平線下,雖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溫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細節,拍攝出的畫面對比強烈,會呈現出較大的反差。此時,意境美遠大於對細節的展現,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現晚霞雲彩,人物往往會欠曝,補光時應考慮環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溫,做到渾然天成。
光圈:f/1.6,快門: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羅倫薩老橋,該場景的構圖決定了光線為側逆光,太陽已接近地平線,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畫面左前方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模擬夕陽效果,自然是實現電影風畫面的基礎之一。
傍晚“帶密度”
華燈初上,晚霞剛隱,天空的顏色還未全黑,這個夜幕將至未至的時間段就是“帶密度”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日落後、燈亮起的一小時內,此時天光與地面燈光的光比基本為1:1,呈現在畫面里天空和建築都是有細節和顏色的,整體效果華麗、夢幻。時間再晚一些的話,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最佳時段。
光圈:f/1.4,快門:1/60s,焦距:50mm,ISO:500
義大利五漁村,日落後背景中的建築都亮起了燈,已經沒有其他可藉助的自然補光光源,於是採用低色溫的手電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環境氛圍,最主要的是營造了一種冷調環境中的溫暖感。
三、補光或不補光
決定補光或不補光的關鍵在於,想要獲得的氛圍以及希望整體畫面呈現出何種效果。想要實現電影的畫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環境光效,即便補光也盡量選擇符合環境光邏輯的照明風格,強度、角度、光質、色溫,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有條件還可選擇恆定光源來補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種情況,都應盡量保留畫面的細節,並營造對比,包括冷暖對比和明暗對比,使整體畫面呈現出自然的氛圍,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渾然天成。當然,有時也不需要運用人造光源,只需調整人物站位、姿態,面部的朝向,就可實現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來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情況。
陰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補光?
- 補光,利用色溫差異營造夕陽效果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沖繩,陰天雲層較厚,整體畫面偏清冷,手動設置相機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照亮,模擬夕陽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對比,後期減少青色的飽和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閃光燈的輸出指數不宜過大,否則會破壞畫面的自然度,影響氛圍的表達。
- 不補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適合表達細膩情感和柔潤色彩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納夏季的上午,雲層非常厚,但是太陽透過雲層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個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時人物、大地、天空等細節都可以保留。一般來說,上午的散射光質感更好,明亮、柔和、溫暖,會使整個環境通透、潤澤。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還原就會差一些。雲層里漏出了些許陽光,灑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夢幻感。後期可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增加飽和度,會令色彩更鮮嫩。
大場景元素繁雜,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調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陽實現戲劇光效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時為午後16點,順光角度拍攝,雲層讓陽光變得時隱時現,背景環境中明暗層次豐富。畫面的整體曝光基準為新娘的面部,為了突顯人物,我等待陽光穿過樹叢剛好照射到新娘臉上的瞬間,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光線效果,同時利用大光圈長焦鏡頭壓縮景深,斑駁的背景如油畫一樣。
- 補光,平衡光線反差,強化環境氛圍,還原柔美膚色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當時已是傍晚,整體環境陰冷。雖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勻受光,但由於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會和周圍環境有比較大的反差。為了保留雪地的細節,我利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控制好閃光燈輸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還原膚色,保留真實氛圍。
夕陽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剪影效果突顯形體輪廓,展現意境美
光圈:f/1.4,快門: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長灘島的日落,新娘拖動裙擺在海邊跑動,此時如對逆光下的人物強行補光,就會失去場景本身的氛圍感,雖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達得真實、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態是關鍵。即便拍攝剪影也要調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陽在畫面中的位置,同時大逆光下自動對焦很容易失靈,建議手動對焦。
- 補光,實現環境氛圍和人物情緒的細膩表達
光圈:f/2.2,快門: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聖托里尼,傍晚19點,這時太陽已落入地平線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暈。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層次,於是以天空為曝光點調整好相機參數。還希望在不破壞環境氛圍的同時展現出人物的情緒,於是用低色溫的手電筒進行補光。手電筒的光照強度低,恆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夠更好保留現場的唯美氛圍,接近人眼的真實視覺感受。
Ⅲ 記錄生活的美,用手機如何拍出電影感大片
手機作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用手機拍出電影感的大片需要在自身擁有一定美感的同時也需要掌握一些攝影拍照的小技巧。不同濾鏡的選擇可以給照片帶來不同的感受,能夠更加增添照片的質感,從而創造出更加符合電影感的大片。
Ⅳ 如何讓視頻更具電影感
1、構圖取景。通過框架把觀眾的視線引向框架內的景物,從而突出主體,達到一種神秘的氛圍。無論是用相機拍攝靜態的照片,還是拍攝動態的畫面,經常會嘗試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取景,不同的角度都會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傳達給觀眾不一樣的信息,所以構圖的關鍵是角度。
2、移動運鏡。搭配穩定器做運鏡拍攝,不僅可以讓畫面穩定流暢,還能使畫面更有張力,一般在拍攝中常用的幾種運動鏡頭有——推拉搖移。推鏡頭是把鏡頭向被攝主體方向推進,使被攝主體由小變大,從而突出主體人物。拉鏡頭與推鏡頭相反,從特寫的主體畫面拉開成一個全景的畫面,常用於視頻的結尾。搖鏡頭就是攝影機位或者攝影師站立不動,通過轉動鏡頭進行拍攝。移鏡頭是跟隨拍攝主體運動軌跡來拍攝,鏡頭隨著人物的移動,形成跟隨的視覺效果。
3、電影黑邊。正常的視頻比例是16:9,相當於手機滿屏的狀態,很多視頻大咖會對視頻畫面進行二次構圖,也就是所謂的遮幅(加入電影黑邊)。寬屏可以把人的視覺進行拉伸,會使視頻的視覺感更強烈,有一種觀看電影的既視感!
4、電影字體。在視頻中加入字幕,可以增加視覺沖擊力。但要注意不要讓文字遮住視頻畫面,文字放在畫面的三分之一面積會比較安全,字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根據實際的視頻來進行調整。字體樣式也是需要注意的,字幕的存在感不能太強,一般用思源黑體就行,太花哨的字體,反而會喧賓奪主,影響視頻的觀感,但是開場和結尾的字體可以使用偏藝術化的字體。
5、背景音樂。BGM是整個視頻的靈魂,能夠增強情感的表達,讓記錄日常生活瑣事的視頻變得生動有趣。盡量不要用流行音樂,宇哥建議使用純音樂,一般記錄生活的視頻,可以嘗試慢節奏的純音樂;轉場比較多的視頻,可以嘗試快節奏的純音樂。
Ⅳ 如何ps出老電影的膠片質感
1,在PS中打開圖片後,先復制圖層,在這復制的圖層之上再做調整。人物的磨皮和一些大體的調整,如果前期拍的好的話即可省去不少功夫。
2,如果原圖顏色感覺偏淡,可以稍微調下色調。能更方便再做出調整。所以第一步做的就是先加飽和度,在原片的基礎上加了23點的飽和,人物膚色和環境色一下子就凸顯出來。
3,接下來是曲線的部分,通過調整最左最右兩個點來進一步降低對比,中間部分提少許亮度,讓畫面更加柔和,量的多少要根據自己的片子去定奪,視情況而定。
4,調整可選顏色項。這一步的動作比較多,主要是對 紅、黃、藍這些主要色的處理,下圖大家可以做一個參考。個人在調一些比較細的東西的時候,更多是靠自己的感覺去調整,沒什麼絕對的公式法則。說這個其實就是想表明,顏色怎麼用其實沒有對錯之分,關鍵是要分析原片和自己的動機是想表達什麼,然後再調出適當的顏色。
5,接下來是本次調色的最後一步,調整」亮度/對比度「 ,這一步非常簡單,給畫面增加一些空氣的質感。
Ⅵ 後期怎麼使視頻畫面更加有質感更加平滑
盡量用無損格式Raw來記錄視頻,Red攝影機的r3d視頻格式擁有極高的寬容度,允許在DaVinci中更好的調整曝光等各種參數,這樣就不會有過曝的亮部,也不會有死黑的暗部。在進行一級調色前,可以用DaVinci的Camera Raw模塊調節好素材的曝光度等參數,這樣就給一級調色做好了充足准備。
Ⅶ 離開濾鏡和後期,如何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光線對質感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光也是攝影的核心要點,質感乃至整個畫面的形成都是由無數個點、線、面來構成的,這些點線面就是光。就和畫家能通過畫筆來勾 勒出線條一樣,攝影師也能通過明暗來勾 勒出點線面,通過軟硬來塑造細節。甚至就拿現實來說,如果一個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現出來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樣子嗎?強光干擾之下,就算處在現實的物品,在我們眼裡也會顯得失真。所以,陰天和晴天出來的拍攝效果也會大相徑庭,這就和光線強弱有很大的原因。而僅僅是光線的選擇,側光、逆光、順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門道。選擇不同,最後的呈現效果也會不同。如果對攝影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往這方面多鑽研鑽研,這邊就不細講了。並且我們普通人正常拍攝出來的效果雖然說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夠我們發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響質感的因素應該是相機了吧。而在本題,手機就是相機的替代品。好的手機質感會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像素和影像感測器的不同,細節層次也會有所不同表現。當然這並不絕對,也不是說一般的手機拍不出來質感好的照片,而是說,好的手機在細節的呈現上面肯定會更有優勢。畫面的真實還原程度,也非常依賴廠商的整體調色風格。還有就是手機相機的設置。對比度和銳度都是在有些手機可以進行調節的。需要柔和的質感就可以把銳度和對比度稍微往低處調,這算是拍照攝影的前期工作。當然後期成片了也可以調節,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拍攝的時候進行調節更為妥當。
Ⅷ 怎樣才可以用手機看出影視質感
手機製作電影大片質感效果
使用手機軟體 App——MIX 適用於安卓和 iOS 系統
原圖製作思路講解
圖「原圖」中的破船木與主體人物形成了鮮明對比,有種殘垣特有的滄桑感,所以在後期製作中,可以考慮將畫面的氛圍變得更加濃烈來迎合陪體原本的陳舊與蒼涼。
另外,還可以配合一些天氣要素(例如雨水)來營造這樣的氣氛。
步驟一:首先,打開 App 軟體 MIX,然後選擇「編輯」菜單。
步驟二:進入「編輯」菜單界面後在「內置」中找到「紅標②」的「電影色」濾鏡系列
步驟三: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電影色」濾鏡,大家可以看到,使用濾鏡後,畫面感更加復古陳舊,但美中不足的是,天空的一些層次以及殘骸的一些細節還不夠明顯,所以整個畫面的品質依然不夠細致。
接下來,需要進入濾鏡里進 行影調及色調的進一步控制,點擊「紅標②」處的「編輯工具箱」。
步驟四:進入「編輯工具箱」後,將「高光」下調至「-100」,「陰影」提升至「+19」,「層次」 下調至「-21」,再調整「自然飽和度」至「+6」,
整個畫面的影調及色調立刻得到了改善, 背景的雲朵也有了相應的層次,殘骸的紋理也更加清晰。
步驟五:在圖「步驟四」所示的狀態欄中,用指尖向左滑動,就會出現「暗角」功能鍵。
為了讓作品的氛圍看起來更「壓抑」一些,氣氛更濃烈一些,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暗角」以及降低一些色溫,在這里「暗角」添加了「+66」,「色溫」降低了「-11」。
步驟六:接下來,可以為畫面添加一些天氣元素,讓氣氛更加強烈一些。
在這里選擇最底下菜單欄中的紋理菜單,然後選擇其中的「天氣」元素,再選擇「W1」的雨境效果, 如果覺得雨水量太大,還可以再點擊「W1」, 進行雨水量的控制。
步驟七:大家可以看到,程度是控制雨量大小的,數值越大雨量越大,反之亦然。
下面的「旋轉」代表著雨水的方向,大家可以通過調整「旋轉」按鈕來控制下雨的角度。最 後點擊「保存」按鈕就可將作品保存到手機相冊當中。
步驟八:「保存」完作品後,會彈出圖「步驟八」所示的界面,大家可以直接把這張作品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
Ⅸ 離開濾鏡和後期,我們如何才能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用手機拍攝電影質感影像,需要分析電影質感是什麼,電影質感的影像離不開構圖、景深、色彩和光線等等,抓住這些點來拍攝影像,即使脫離濾鏡與後期,依然可以讓影像更具電影質感。以下從這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怎樣用手機就可以拍出質感大片。
以上是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需要注意的幾點,除此之外,觀察電影鏡頭可以看出,影像多為長方形,在手機設置頁面,需要將屏幕調制16:9,這樣的構圖瞬間給人電影質感的畫面,而且擴大空間感,能夠瞬間帶入到影像中。
Ⅹ 怎樣讓照片具有電影感
可以自製一個照片電影,比如添加多張圖片,配音樂,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