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死亡谷的主人The Undertaker
The Undertaker————————————————————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每當看到這句話,內心深處總是透漏出深深的無奈與蒼白。或者因為如此才會有太多的悲歡離合,也因為這樣,緬懷的東西會像白頭青絲越來越密。
爾後我突然若有所失,而倔強的我總會用麥克阿瑟的那句話激勵著自己:「老兵不死,他們只是凋零。『
之後憶往昔崢嶸歲月,一種莫名的熱淚總會盈眶,一種無形的傷懷也慢慢觸人心弦。
如果我問起摔跤,相信太多的男孩因為這樣的娛樂節目而痴迷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有多少漸漸對這樣的節目心生厭煩。
可是在那個還能刺激我腎上腺素爆發的年歲里,它又承載了太多的崇拜與仰望。至少在我的學生時代,我和同學經常會喋喋不休的談論與爭吵。
會為了爭哪個選手如何如何了得而面紅耳赤,會津津樂道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又是如何如何的糾纏不休。
但不論我們如何的爭辯,永遠的王者總會是死亡谷的主人The Undertaker(送葬者)
我清楚的記得我接觸摔跤的時候算是比較晚的,或許因為早睡的習慣,我與這個深夜節目總是失之交臂。只是在偶然的一天才邂逅了它的瘋狂。
之後便是常常在深夜十二點之時准時守著電視等待節目的情景。現在想來覺的即可笑又歡喜。
不錯,送葬者也退役了,當我無意在網上看到這則消息之時,一種不可言語的憂傷縈繞不絕。
我還記得2014年4月7日時第30屆摔跤狂熱大賽中送葬者輸給了布洛克萊斯納。不敗神話就此打破,而一切都定格在了21-1的戰記上。雖然知道是劇情需要,雖然了解以年過半百的人終究是拳怕少壯。然而自那以後我便真的很少看WWE摔跤節目了。
一路走來我見證了HBK(肖恩·邁克爾斯)的退役、HHH(海姆斯勒)的退居幕後、619(雷密斯特里奧)的轉會、「野獸」(巴蒂斯塔)的轉型等等一系列的物是人非。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與送葬者的退役相比。
因為作為一個標桿與旗幟。那個從血雨腥風中沖殺過來的活死人,曾見證了摔跤的輝煌與沉浮。至此當UT(送葬者)卸下他的戰帽與戰衣之後,一個時代終於落幕。死亡谷也再也不會有死神的鍾聲響起。
送葬者真名馬克·威廉·卡拉威,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人,雖然在節目中他飾演了最大的反派,可這些總於現實生活中卻大相徑庭。
他本分隨和,是個顧家熱愛生活的中年男人。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樣,他會穿著大褲衩與大背心溜著心愛的狗,牽著摯愛老婆的手過著悠閑的生活。而除了摔跤他也會到處旅遊,參加一些娛樂節目。甚至喜愛刷自己的微博。
而自1988年至1990年起,幾經轉轉,這個像所有人勵志成為摔跤選手的男人像雛鳥一般經歷著與所有摔跤手一樣的努力與付出。
在他們看來沒人知道自己的將來如何,也沒人能了解自己的成就將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就像很多無名的選手,太多的時候他們也只是成了別人的升級包與墊腳石,而自始至終自己也只能是二三線的龍套人物。即便你曾小小的輝煌過,可終究成就不了偉大。
古語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WWF(WWF兼並了WCW後改為WWE)便是送葬者的伯樂,它高瞻遠矚的向馬克·威廉·卡拉威拋出了橄欖枝。
也正是因為這次青睞有加,造就了神話的開始。
你無法想像在那個年代造就了19-0的神話是何等的風光無限。哪怕有再多的噓聲說是劇情安排。可就是無法阻擋他的人氣。
這讓我突然想到蜘蛛俠最經典的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是的在這27年的歲月里他演繹了送葬者這個角色。可以說他是摔跤史塑造的最成功的的角色之一。不論是情懷還是記憶。每當喪鍾響起,在場的摔迷無一不為之吶喊與瘋狂。
而當垂垂老矣的死神再次披荊斬棘之時,時光之神為他留下了最後的使命,那就是為摔跤欄目注入新的血液、而這個代價就是要用他的失敗去成就新的主宰。
後來又泡在網上看了大量粉絲的評語與言論。突然覺得今年真是多事的一年之前的金剛狼如今的送葬者,如出一轍的英雄遲暮。
而後又是一群噓大狗(羅曼·雷恩斯)的言論如臭襪子亂飛般沾滿屏幕。可仔細一想卻又無可厚非。有人退役就該有人登頂,一個時代的接力棒交給另一個時代是遲早的問題。我們不滿的無非是這個接受傳承的人不夠資格。但誰又不是從默默無聞走到一飛沖天的呢!只能說公司選擇了大狗。把這個重擔讓他扛起罷了。如此一想這個擔子太過沉重。所以大狗的迷茫更讓人無奈。他只能這樣問自己:『我終結了傳奇,我又該如何成為傳奇?「
而展望如今的他們,不正是UT的影子。送葬者花了二十七年的時間一手築起了自己的死亡谷。如今廉頗老矣!我們不能再強求他如日中天。
但再也沒有人如他鬼魅一般,吐舌頭翻白眼。那個標志性的割喉動作。是墓碑釘頭的前兆。也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