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是如何轉換生成的
電影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
本來在我的腦海里理所當然地就認為電影是一門藝術。但現在我看到了一個新的觀點。「電影本身不是藝術,但它可以成為藝術,就像文字不是文學但它可以組成文學。」
迷惑性很大的一句話。文字的確不是文學但文學作品是由文字組成的。那麼是否電影也不是藝術但電影可以成為藝術呢?
這句話的類比其實偷換了概念。電影和文字在這里不具有可比性。我們只能這樣說,「由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影像不是藝術,但這些影像可以組成藝術」。因為電影並非只是單純的由攝像機紀錄下來的影像。影像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處理(包括剪輯,包括對畫面聲音的處理)才能成為電影。就像文字必須經過人為的有目的的組合才能成為文學作品一樣。
推翻了這句話。我們單獨來看電影本身。個人認為,電影本身絕對是一門藝術。而並非技術。我很奇怪「電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這種觀點是怎麼出現的。電影這門藝術確實需要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就像如果沒有文字,那文學作品也是無從談起的一樣。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一部小說是文字而不是文學。其實說白了還是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精神是需要依附於物質存在的,但不能說精神不是精神而是物質。不能因為精神看不見摸不著就否定精神的存在。技術的作用跟文字是一樣的,提供基礎元素,然後人再對這些基礎元素進行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才能成為我們稱之為的藝術(或者文學)作品。說得再極端一點。文字不是藝術,但把文字人為的用奇怪的扭曲的手法表現出來成為一種叫做「書法作品」的東西時,它就是個藝術了。
好了關於電影是藝術還是技術這個問題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說服我自己了,電影是一門藝術。
然後再看看那一場爭論中的另一個焦點: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
在那場爭論中,焦點的焦點是電影究竟是否具有文學性。一方認為電影綜合論是荒謬的,電影不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另一方則反對。
這3個性其實並不是絕對獨立的。否定一個就等於否定所有,同樣支持一個就等於支持所有。至少在我看來電影是具有文學性的。有人說那你倒是把「充滿愛心的手」給我拍出來看看。電影具有文學性並不是說電影等於文學。就比如電影的台詞如何設置,或者整個故事如何敘述,是順敘是倒敘是插敘是隨便亂敘~~~這些很明顯都是屬於文學范疇的問題。當然了運用到電影本身上面還要結合視覺聽覺最後形成的效果來決定,不能完全拋棄畫面聲音純粹地用文學創作的方法來進行實施。但絕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文學性。
再說一說繪畫性。電影是個很特殊的東西,將一個三維的空間用二維德畫面反映出來。於是有人說美術是個二維的東西,因此電影不具有美術性,不存在什麼構圖問題。
美術確實是一門平面的藝術,但是繪制出來的東西往往並不是二維。人像也好,景物也好,風景也好。這些其實都是三維的東西。繪圖時光與影的運用都使得繪制的作品更有立體感。所以繪畫和電影只是正好顛倒了一下。電影是將三維投射成為二維,而美術是用二維還原三維。其最終效果是一樣的。所以電影當然存在美術性。當然需要對畫面的構成進行研究。因為最終觀眾看到的是二維的畫面。如何讓三維的東西在投射成二維時更具有美感,我想這應該也是電影最基本的功課之一。就像塔科夫斯基電影畫面的極端對稱,包括畫面的視覺焦點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都是繪圖性范疇的問題。
至少我覺得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把我自己給說服了,電影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電影是一門綜合了文學性音樂性美術性還有其他更多性的獨立的藝術。
㈡ 電影是什麼時候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於是電影就被歸類於八大藝術之一。
㈢ 電影藝術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電影藝術,它的誕生,容納了太多科學家、機械師等人的不懈研究和發明創造。從1825年英國人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幻盤」,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和奧地利的斯丹普弗爾同時發明「詭盤」,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明「走馬盤」,到1839年攝影技術發明,1840年縮短曝光的技術發現,再到1877年,法國人雷諾製造了「活動視鏡」,進而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以及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攝影槍」,幾乎在同一時期愛迪生發明的「電影硯鏡」,終於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1894年底研製成第一台比較完美的電影放映機,成功地把圖像投射到了銀幕上。經過那麼復雜艱難的發明過程,得到的影像較之我們今天所獲得的欣賞效果還相距甚遠,自電影誕生以來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電影技術又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乃至寬銀幕、立體聲、數字特技等等的不斷改良,一次次的科技完善,才成就了電影這門20世紀最富有魅力的藝術。除了電影藝術,科技發展派生出的新藝術門類還有動態藝術、電子藝術、光影藝術、視幻藝術等等形式,這些新的藝術門類,其形貌己脫離傳統的繪畫、雕塑范疇,其動態、形象、光色、音響等效果都給人以嶄新的感受。
㈣ 電影是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
懂得藝術的人很少,獲得財富的很多(這只是量大量小的問題),一部電影,可能有口碑,沒有票房!也有可能有票房,沒有口碑!這樣的電影很多,缺的是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電影!導演在追求藝術的方面,是要有資本買單的!所以不得不考慮藝術向資本低頭的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往往要拖著資本走!
㈤ 電影藝術的含義是什麼它與其他藝術門類有什麼關系或區別與聯系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電影如何成為藝術擴展閱讀:
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交互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
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㈥ 為什麼電影被稱之為「第七藝術」
第七藝術的來歷 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里喬托·卡努杜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論著名稱,在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從此,"第七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卡努杜認為在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於音樂之中。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這一理論其實充分地闡述了這些學者對於電影未來潛能和價值的一種肯定和期許。近幾年來,電影的快速發展顯示了電影的良好前景,電影的未來值得期待,希望電影發展得越來越好!
藝術並不一定就是原理人的生活的陽春白雪,也可以是出自生活,從生活中提升出來的。電影藝術的靈感,最開始其實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最後也以最朴實的方式,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㈦ 為什麼說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
因為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電影如何成為藝術擴展閱讀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㈧ 如何理解電影作為一種藝術
電影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
本來在我的腦海里理所當然地就認為電影是一門藝術。但現在我看到了一個新的觀點。「電影本身不是藝術,但它可以成為藝術,就像文字不是文學但它可以組成文學。」
迷惑性很大的一句話。文字的確不是文學但文學作品是由文字組成的。那麼是否電影也不是藝術但電影可以成為藝術呢?
這句話的類比其實偷換了概念。電影和文字在這里不具有可比性。我們只能這樣說,「由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影像不是藝術,但這些影像可以組成藝術」。因為電影並非只是單純的由攝像機紀錄下來的影像。影像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處理(包括剪輯,包括對畫面聲音的處理)才能成為電影。就像文字必須經過人為的有目的的組合才能成為文學作品一樣。
推翻了這句話。我們單獨來看電影本身。個人認為,電影本身絕對是一門藝術。而並非技術。我很奇怪「電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這種觀點是怎麼出現的。電影這門藝術確實需要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就像如果沒有文字,那文學作品也是無從談起的一樣。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一部小說是文字而不是文學。其實說白了還是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精神是需要依附於物質存在的,但不能說精神不是精神而是物質。不能因為精神看不見摸不著就否定精神的存在。技術的作用跟文字是一樣的,提供基礎元素,然後人再對這些基礎元素進行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才能成為我們稱之為的藝術(或者文學)作品。說得再極端一點。文字不是藝術,但把文字人為的用奇怪的扭曲的手法表現出來成為一種叫做「書法作品」的東西時,它就是個藝術了。
好了關於電影是藝術還是技術這個問題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說服我自己了,電影是一門藝術。
然後再看看那一場爭論中的另一個焦點: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
在那場爭論中,焦點的焦點是電影究竟是否具有文學性。一方認為電影綜合論是荒謬的,電影不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另一方則反對。
這3個性其實並不是絕對獨立的。否定一個就等於否定所有,同樣支持一個就等於支持所有。至少在我看來電影是具有文學性的。有人說那你倒是把「充滿愛心的手」給我拍出來看看。電影具有文學性並不是說電影等於文學。就比如電影的台詞如何設置,或者整個故事如何敘述,是順敘是倒敘是插敘是隨便亂敘~~~這些很明顯都是屬於文學范疇的問題。當然了運用到電影本身上面還要結合視覺聽覺最後形成的效果來決定,不能完全拋棄畫面聲音純粹地用文學創作的方法來進行實施。但絕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文學性。
再說一說繪畫性。電影是個很特殊的東西,將一個三維的空間用二維德畫面反映出來。於是有人說美術是個二維的東西,因此電影不具有美術性,不存在什麼構圖問題。
美術確實是一門平面的藝術,但是繪制出來的東西往往並不是二維。人像也好,景物也好,風景也好。這些其實都是三維的東西。繪圖時光與影的運用都使得繪制的作品更有立體感。所以繪畫和電影只是正好顛倒了一下。電影是將三維投射成為二維,而美術是用二維還原三維。其最終效果是一樣的。所以電影當然存在美術性。當然需要對畫面的構成進行研究。因為最終觀眾看到的是二維的畫面。如何讓三維的東西在投射成二維時更具有美感,我想這應該也是電影最基本的功課之一。就像塔科夫斯基電影畫面的極端對稱,包括畫面的視覺焦點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都是繪圖性范疇的問題。
至少我覺得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把我自己給說服了,電影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電影是一門綜合了文學性音樂性美術性還有其他更多性的獨立的藝術。
㈨ 電影作為藝術的三個方面的特徵是什麼意思
1、電影藝術的真實性
藝術的審美個性都具有真實這一特徵,真實是藝術審美的首要前提。所謂真實,是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對生活准確的提煉和概括。它包括有內容的真實和形式的真實。內容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內在規律的深刻反映,是社會生活本質規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外在規律的反映,是社會生活外表的再現或是表現。
內容的真實,對於每個門類藝術來說,都是一樣,都要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內在規律,揭示出社會生活的真正本質。而形式的真實就不一樣,因每個門類藝術的個性的差異,在表現形式上,每門藝術的真實表現特徵就會大不相同。就以電影和戲劇相比較,同是表現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中國的戲曲可以用四個龍套一跑園場,兩軍將領用刀槍把子按規定動作對打一陣子就交待了;中國的話劇舞台可以通過若干演員模擬表演,通過導具的運用和聲響效果的配合再現出來。電影戰場的再現就與上面大不相同,必須真實地再現,像攝影機拍攝到的真實戰場一樣,讓人親臨其境。在電影里雖然也是在表演,也有導具類代用品,典型環境中也可能有布景之類,但顯露出的畫面是不易看破的,讓人感到真實,逼真。
藝術美學上的「似」的理論,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有不同的尺度和標准。在藝術的感覺中,觀眾自有公論。在電影藝術表現里,凡是給觀眾所能感知到的,都必須是生活的真實,即在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一樣。人的社會生活行為和語言都是在生活的邏輯中進行的,違反了生活邏輯就會不正常或是鬧笑話。在中國戲曲舞台上就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不按生活邏輯進行表演,如《三岔口》的表演就可以是在燈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現黑夜中的行為,而在電影藝術中就不可以這樣,黑夜的行為必須發生在黑夜的典型環境中。這里附帶要說的是,有的電影導演過於死板,在黑夜發生的情節戲里,過於黑暗,乃至看不見,不能形成藝術知覺,也是錯誤的。
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體現在我們的藝術感知上,它與生活的感知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一點與其它的藝術感知是很不一樣的。不管電影表現手法中有多少技法在掩飾虛假,在模擬真實,但給觀眾的感知就如生活的真實一樣。所以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所掌握的表演技法是很不一樣的,「隔行如隔山」,一個表演者要做幾棲演員,又演戲,又演電影等,是很難做輕易到的。一個戲劇演員的舞台行為表演習慣,還有導演的戲劇表演風格的傾向,因而在電影藝術表現中顯露出來,就會影響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性,這是無用置疑的。
另外,電影藝術表現除了藝術典型的真實外,還有絲毫不可忽視的細節真實,可以這樣說,細節的真實是電影藝術再現現實生活的必要和重要的手段。更具體的說,在電影的視知覺范圍內,每個細節都必須真實的,真實的細節,可使電影藝術語言的表現特別顯得流暢自然,使觀者不自覺地進入電影所創造的生活畫面里,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而戲劇藝術表現則著重於藝術典型的真實,對細節真實由於舞台小和距離的關系,一般都是忽視的。我們看戲主要在觀賞戲劇名作名家高超藝術表現功力,在一些精彩的典型化的表演程式中,藝術家們將表演形式與內容的巧妙地結合,使每個觀眾能獲得所需要的藝術享受。
二、電影藝術的價值性
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其藝術的審美價值一樣,它們都不具有物質的功利的價值,只有觀賞的藝術價值和凈化心靈、移風易俗的教育價值。但是,由於電影藝術的本性決定,電影藝術的價值性,除教育價值和各類藝術都基本相同外,在觀賞的藝術價值方面,電影藝術又有自己的特性。
電影觀賞藝術價值的特點,就是它能讓人們座在電影院里,以最好的視覺享受觀賞到你想看到或希望看到,在現實生活里必然要發生,或是可能要發生的一切事情的真實情景,讓你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你親臨其境,親身感受,進
㈩ 電影藝術的成因要素論文
電影自誕生以來經歷了無聲、無彩,到有聲、有彩的過程。沒有台詞、聲音和色彩的電影有很多,但是完全沒有音樂的電影卻幾乎沒有出現過,尤其到了現代,音樂已經成為現代電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根據大量心理學、社會學研究顯示,音樂對人類的情緒有著顯著的影響。北電某博士生導師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放映此類影片時將背景音樂完全抹去,結果在影片放映半小時內,已有大量觀眾離場,表示無法繼續觀看。由此可見,音樂在電影中不可或缺,作用顯著。
電影中,很多特殊的場景或人物的心理狀態無法用台詞來表現,合適的音樂就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和暗示。影片中常見的人物出場,常常會通過人物的一舉一動進行取樂,觀眾就能較明確的分辨出他是好人或者壞人。當然,隨著電影的發展,這樣簡單的處理手法會越來越少,但萬變不離其宗,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在電影中可以起到揭示場景,暗喻人物心理的作用。在很多系列片中,某段或某類音樂總代表著一個比較固定的意義。也就是說,這段或這類音樂屬於某一個特殊的人或景。比如奧特曼、佐羅、蜘蛛俠、超人等等,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音樂。每當音樂響起,觀眾就會知道某個人物即將出現,從而起到鋪墊的作用。
背景音樂可以渲染氣氛,可以引導和控制觀眾的心理狀態。而在渲染氛圍和影響觀眾情緒的過程中,也逐步推動了電影主題的表達,使觀眾和電影形成互動,從而使電影主題在觀眾心中得以凸顯。一部好的影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電影的故事情節、畫面製作等,背景音樂作為影視作品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也同樣有著重要地位,並且在宏觀、微觀、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方面對影片效果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