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評價孔子這部電影知乎

如何評價孔子這部電影知乎

發布時間:2021-06-04 17:14:39

㈠ 急求《孔子》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更與誰人說——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網路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型大小。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么?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贊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里要說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說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網路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和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因為流亡的時候,孔鯉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當中也不會有公卿並列。

㈡ 怎樣評價孔子啊最好能詳細點

歷代對孔子的評價
先秦評孔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儒家雖為顯學之首,但不立於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對孔子的毀譽不一。
孔子門人及其後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贊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亞聖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聖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准則。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戰國末期大儒荀子,雖然其禮的思想根源於孔子,然而他有濃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繼承儒家正統自任,稱頌孔子,認為孔子的美德永遠不可泯滅。但他貶斥子張、子夏、子游為「賤儒」,批評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處稱引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達他重視禮法和「親賢用知」的思想。
墨家對於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上述先秦諸子對孔子的毀譽褒貶,各持己見,正是反映了當時學術上百家爭鳴的興盛景象。這與漢以後獨尊儒術的局面則截然不同。
秦漢評孔
秦漢時代是儒學發展中的關鍵時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諸子之一,儒家雖號為「顯學」,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居於統治地位,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
儒學在秦漢時期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1.秦始皇雖焚書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許多儒生,祖述孔子,傳播儒學,秦尚法術,儒學並未居於統治地位;
2.西漢前期,崇尚黃老,博士諸儒具官待問,未見尊顯;
3.漢武帝以後,定儒術於一尊,此後進入儒學統治時期。
漢代儒學的特點是:
1.融攝百家,綜合吸取諸了各家之長來充實儒學,使儒學更加豐富;
2.由於定儒術於一尊,孔子的地位愈來愈高;
3.神化孔子和經書,使孔子由聖人變為神人,經學變為神學。
魏晉南北朝評孔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復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隋唐評孔
自南北朝以後,迄於隋唐,佛教盛熾,儒學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宋元評孔
宋元時期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上是對孔子推崇備至,進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聖光環和綱常倫理來維護其封建統治。
宋元時期,中國結束了晚唐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確立了以官僚地主階級為支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宋元時期的哲學運動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現了中國中世紀哲學思維的特點及其邏輯發展的曲折。從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從而產生了宋元時期十分精緻的官方哲學: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內容,以精巧的哲學學說為理論基礎,吸取佛老思想營養而建立起來的理學唯心主義。
孔子學說是理學的理論基礎,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時期作為至聖先師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與高大,無論是皇家朝廷,還是學林名流,對孔子都極力頌揚,對孔子的學說也極力闡發光大。
明代評孔
繼宋元之後,明代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心學極盛。與之同時,還出現了與之對立的所學。呈現理學、心學和氣學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對孔子及其學說亦各自有其闡發和評述。
清代評孔
在清朝時代,孔學由盛而衰。論孔者依時代之不同而歧見紛呈,其要者有:
1.治統、道統合一論;
2.朱學即孔學論; 以孔學批評理學;
3.以孔、孟之學批評君主專制;
4.「經學即理學」論;
5.「六經皆史」論;
6.「中體西用」說;
7.「孔子改制」說;
8.以夷變夏論; 孔子尊君論; 儒學汗漫說。
近代以來評孔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近代社會經歷了空前的民族災難和巨大的社會變革,制約和影響著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斗爭。圍繞如何評價孔子及其儒學的爭論,不僅有學術意義,而且反映了各個不同階級、階層的政治、經濟利益。
洪秀全及其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不但以物質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秩序,而且從思想上沖擊了一切束縛人民的繩索。但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他並未完全擺脫儒家綱常思想的影響。
早期改良派目睹當時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關心時政,熱心西學,提出了「器變道不變」的「中體西用」思維模式。
甲午戰爭後,面臨列強瓜分中國的危局,資產階級維新派倡導變法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派展開了猛烈的批判,並發動革命與改良之辯,深化了近代評孔運動。
辛亥革命後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使當時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激進分子認識到,資產階級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觸動舊思想、舊道德。
五四以後,圍繞評孔問題的爭論仍一直繼續,最後由毛澤東作了科學的總結,提出:「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於推進中國的新文化。」並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者評孔的應持態度和方法。
台港評孔
1.現代新儒家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力圖恢復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重建儒家的價值系統,並以此為基礎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謀求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
2.儒家資本主義又稱「第三種現代化模式」或「東亞工業文明」。現代新儒家設想的以儒家文化為背景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來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模式。
3.儒學第三期發展,現代新儒家對儒學的現今發展階段和可以展望的未來前景,及其在儒學發展史中的地位所提出的一種看法。

㈢ 《孔子》這部電影怎樣

我覺得挺不錯的,最開始聽說周潤發演孔子,我還很不屑,覺得他臉那麼圓,肯定不像。後來看了電影,覺得很有那種氣質。

㈣ 孔子的影片評價

發哥的表演不是不好,應該說以一個香港演員演孔子,未引發頻繁笑場已很不易。但是孔子的人物魅力究竟在哪,這是電影整體未能解決好的問題,演技再好也無計可施。國產片追求史詩化、有內涵,這是好的。不過史詩是要花錢的,不是孔子說了幾句流傳千年的話就「史詩」了,《孔子》的戰爭場面一律近景特寫加特效,一看就很糊弄,倒不如把錢花在重現當時人生活的場景這方面。國產電影之長路漫漫,不可掉以輕心,《阿凡達》已經來了,好萊塢能拍出我們拍不出的畫面,本土電影能提供給觀眾什麼好萊塢拍不出的東西呢?(《南方都市報》評)
《孔子》的失敗,不是編劇導演的失敗:不管誰拍聖人,都只能拍成這樣,十全十美,就意味著毫無趣味,所以,討論這部電影的創作沒有什麼意義:這部電影根本就不該拍。《孔子》的悲劇告訴我們:靠官方宣傳和行政命令,是無法讓老百姓喜歡上一部電影的。(《信息時報》評)
說到電影本身,雖然《孔子》在單個畫面上非常誇張和奢華,但實際上這還是一部缺乏視覺感的電影,以至於這部電影整體感覺比較沉悶。說白了,就是看起來不像是一部電影。而這一點我覺得是因為鏡頭語言和故事結構都有問題,有佳句無佳章,雖然單獨的場景都很好看,但湊到一起以後,電影的故事結構角度就只能用「散亂」來形容。(《新京報》評)
對於華語電影來說,《孔子》的意義其實不遜於《七武士》於日本,《太極旗飄揚》於韓國,甚至是《指環王》於好萊塢,從某種程度來說,《孔子》為華語影壇真正開啟了人物傳記和戰爭史詩的大門。和眾多古裝大片不同,《孔子》的整體美術風格是給人做「新」而不是做「舊」的感覺。藍綠兩種主色調,將這種清新自然的格調發揮到了極致。而影片美術部門在道具處理方面的精細程度也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騰訊娛樂評)
電影《孔子》的事件相對獨立,人物面貌相對概念化,節奏相對拖沓,視聽語言相對混亂。不過作為導演,胡玫顯然比她的那些步入更年期的男同學們來得清醒。這部宏大敘事的電影,至少完整地表達了中心思想,還擁有許多教育意義。影片前半部分充滿著「戲劇性」,從文到武,孔子被塑造成面面俱到的英雄,這樣包含藝術誇張的設計倒是不難接受。但是在影片後半部分,故事情節平緩,人物光彩盡失,觀眾提不起精神。(《京華時報》評)

㈤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

確實,電影中有許多不合事實之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漆思弓這個人物貌似沒有; 2.孔子在夾谷會盟中,過程不如電影里簡單,先是破四方之樂,再是揭穿小丑把戲的陰謀,最後與齊國爭辯,奪回齊國侵犯魯國的土地,並沒有電影中雙方對壘之戲。魯國國君也帶了大司馬,准備了軍事力量。 3.顏回不是掉進水中為救書而死,而是在回到魯國後死於營養不良。 4.子路死於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時孔子已經回到魯國。 5.孔子並不是回到魯國就退居家中修書,還是參加過政事,只是與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後才修書。 6.孔子死於病榻之上。 …… 其實影片中多處不合事實, 是因為這是電影的一種表達手法, 更改一定的劇情, 更利於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㈥ 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孔子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今天也同樣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學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不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㈦ 如何評價孔子

對應的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對我們後人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幫助,他的教育方式也被人們所流傳所使用,他的論語讓我們後生,無論是身心還是為人,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㈧ 如果欣賞《孔子》這部電影

「喪家狗」這話不是我說的,李零先生早就說過,而且孔子也說了——起碼在《孔子》里,孔子是這么說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發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著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周遊於義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 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義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 《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 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布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台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里看到了久違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眾,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著,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軍隊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會盟台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軍隊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里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問題是,驚飛幾只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里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為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 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 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著老師走。接著,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 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里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淫盪有餘而富貴不足,在表演前觀摩下伊麗莎白泰勒的《埃及艷後》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 之後最大的杯具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眾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著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為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 《論語》里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著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為「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里,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為「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著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干腐女又得樂了。 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為「賜」為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張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著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 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峰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為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發水廣告。 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剪上也殊為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著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著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 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么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裡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為了突出戲劇矛盾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裡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偽經考》《改制考》那些東東(「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龍應台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著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發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像?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中國影人拍中國歷史,竟還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為證)。再者,即使從純粹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戲劇性仍嫌不足,雖然加了不少戲,還突出了戰爭場面,但通片看下來,局部刻意還是掩不住整體溫吞。 不過挑了這么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 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沖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過大官,搞過拆遷,玩過曖昧,還組過驢友團——而且在這些過程中,還有煌煌巨著傳世。 可見,好好的一個知識分子,玩什麼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喪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歸魯後,首先聲明不許再拿政事來煩他,一心一意搞學問去了。 這是想通了,孔子管這叫「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識分子啊,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㈨ 孔子這部影片怎麼樣

沒看過,不過在韓寒博客里看過評價,貌似不怎麼樣。。。

㈩ 求孔子電影的敘述,和對電影中的孔子和顏回的評價

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 飾)受到魯定公(姚魯 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 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 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 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 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影評:

看到老子和孔子坐而論道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不錯的片子,編劇、表演都挺到位的。 但是如果能從這個片子看出「沒有孔子,我們會怎樣」,那這片就牛逼了。可惜還差口氣。 不過已經不錯了,孔子誰都知道,但是他的生平沒幾個人知道。一邊看一遍就有人在後面問:「孔子有那麼落魄過么?」
才倆小時看不過癮哇。本片講的就是老年孔子在編好《春秋》那天很閑就開始回憶。從自己五十知天命出仕,意氣風發了幾年被排擠出國,然後帶領一幫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想搞再就業,搞得很喪家狗的時候終於可以回國了,也當不動官了就老老實實教書立說,修了本《春秋》可以傳世了自然挺高興。
看了電影,我覺得,在豆瓣終於會有一部評分較高的國產了。不過,回來一看,發現鋪天蓋地的差評,有些失落,但還在想,自有它的道理吧,且去看看評價吧。但是,看完影評後,就更加失落了,倒不是覺得自己觀影水平太差,倒是為豆瓣的文青們悲哀。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孔子這部電影知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蛇電影如何拍的 瀏覽:478
有情節日韓電影中文免費 瀏覽:533
追捕電影好看不 瀏覽:25
加菲貓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161
怎麼在醫院拍電影 瀏覽:438
店名是電影的店有哪些 瀏覽:141
拷貝在u盤里的電影為什麼打不開怎麼辦 瀏覽:693
鄭州微電影價格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769
王晶拍的電影怎麼樣 瀏覽:822
講上海電影有哪些國家 瀏覽:217
好看的3d動漫大電影 瀏覽:872
被中國禁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119
電影解說好看看嗎 瀏覽:221
推薦超級好看的愛情電影 瀏覽:950
泰國搞基電影哪些 瀏覽:868
秋霞看電影怎麼打不開 瀏覽:877
最好看的陀螺電影 瀏覽:140
陳小春好看的恐怖電影 瀏覽:19
近期正在有什麼電影上映 瀏覽:116
么哥拍過哪些電影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