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中人物照鏡子的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關燈拆電影 導演居然讓我演隱形人
一隻冰冰
雙胞胎大法
在攝影機還是個吃膠片的龐然大物的年代,導演們是如何拍攝鏡面戲的呢?
1933年的《鴨羹》應該是世界上第一部跟鏡子過不去的電影,導演萊奧·麥卡雷另闢蹊徑,雖說是拍照鏡子的戲,卻把牆給拆了,根本不設鏡面,用兩個打扮長相相似的演員同時進行鏡面表演來模擬鏡面效果,我們暫且把這種方法稱為雙胞胎大法。
《鴨羹》中雖然演員漏洞百出,倒也很符合影片需要的喜劇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拍鏡子戲的思路,一直到今天這種看似笨,實則妙的方法還在被不斷使用著。
《終結者2》當中就有這么一場戲,攝影機大搖大擺地從鏡子前搖過,鏡中卻沒有攝影師的影子,原因正和《鴨羹》一樣,鏡子根本就不存在。
施瓦辛格本尊其實坐在鏡子界面之後,裡面看到的景也是早就搭建好的攝影棚的另一側,我們看到的終結者後腦勺其實是個替身演員,或許應該叫他腦替?
而前景後景中都有正面出現的莎拉·康納,其實是卡梅隆請了自己老婆琳達·漢密爾頓和她的雙胞胎妹妹萊斯利同時出演的。
這種拍攝法保證了攝影機在所謂的鏡子前能夠自由運動,使畫面不斷變換,擺脫呆板的印象,卻也有著諸多難以實現的條件。
首先不是人人都有雙胞胎這么好的資源的……
其次,搭兩個一模一樣的布景也比較耗時耗資。
當然,演員表演的同步率也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運用雙胞胎大法拍攝的NG次數往往會高於其他手法,效率也是在片場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萬能綠幕
鏡面拍攝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戲出現在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
年幼的艾麗發現父親發病倒地,她一路狂奔到洗手台前取葯,整個鏡頭一氣呵成,令人驚嘆的是結尾畫面處竟然從鏡子中拉出,變成了小女孩的視點。
一面固定在牆上的鏡子究竟是怎麼做到九曲十八彎跟隨著小艾麗一路上樓的呢?
後來該片的攝影指導Ken Ralston和Stephen Rosenbaum揭秘說,艾麗上樓的戲其實是事先拍攝好的,而這面鏡子根本就不存在,是一塊用於後期製作的綠幕。第二次拍攝只需跟拍艾麗的手打開玻璃門即可。
影片《黑天鵝》當中也大量使用了綠幕偽裝鏡面的效果,主要為了契合精神分裂的主題,在鏡子中展示出妮娜的邪惡人格。唯有通過綠幕技術才可能做到鏡里鏡外畫面不同。
當然有時候拍戲不一定要表現鏡面,卻也會遇到櫥窗玻璃反射等棘手的問題,除了以上說的運用移軸鏡頭、後期處理等方法,更為直接的還有在實體空間內巧妙安排遮擋物這樣的方法。
如《快樂結局》中坐輪椅壓馬路的那場戲,滿大街玻璃櫥窗等著要捕捉攝影師的漏洞,導演哈內克都巧妙地安排了遮蔽物要麼擋住玻璃,要麼是來往的車輛擋住鏡頭。
好的導演就是拍這樣一場一鏡到底,沒有台詞的戲,也會反復操演,確保完全沒有漏洞。
別看鏡子是電影中的常客
要拍好它卻需要攝影師和導演深厚的功力
創意、才情,和認真的態度
請持續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與我們一同深度拆解電影台前幕後。
我們,只讀經典。
Ⅱ 馮小剛是如何拍電影的(1)
這個小標題起得有點聳人聽聞。我沒去過馮小剛的片場,怎麼膽敢告訴大家,他是如何拍電影的?其實我也並不是想告訴你,馮導在片場抽了幾根煙、喝了幾杯水,我們只消將他的電影拖出來,細細地切割了罷。 過於依賴劇本 劇本是電影的第一生命力,這誰都知道。能把一個蒼白的劇本拍成票房不錯的電影,也只有類似《駭客帝國》才做得到。不過觀眾那都是看高科技去了。京味調侃的對白是馮小剛電影的特色,當然也就是劇本的特色。如果去掉了那些溫情以及道德味兒,馮導的劇本相對於國內其他很多電影的劇本,還是不錯的。 所以馮小剛看重劇本,也曾經表示過,中國的編劇,即使在重金懸賞下,也沒有幾個能寫出優秀的劇本來。能寫的,又都不願意寫。足見馮小剛對劇本的挑剔。然而有了好的劇本,是不是就等於一切了呢?從道理上講,人人都會說不,連馮導本人也會說不,可是電影是會說話的,在劇本變成電影的過程中,馮小剛做的,似乎總是有些不盡人意。看完馮導的電影,除了樂一樂,記住幾句對白,還能印象分明的回想起幾個畫面呢?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看完電影都要記住電影的畫面。只是作為一門影像藝術,優秀的電影一定會不自覺地給觀眾的腦子里畫上點什麼圖案。這圖案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 我這里所說的,也並非是指鏡頭的優美,而是導演拍電影的方式。比如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時至今日,我依然能回想起整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不是它們有多優美,而是它們確實對導演說故事起到了近乎精確的作用。所謂導演的第二次創造,就是對於鏡頭的創造,讓每一個鏡頭成為會說故事的畫面,而不是靠劇本上的對白。為什麼同一個故事讓不同的導演來拍,一定就有優劣之分?就是因為有的導演會說故事,而有的不會,或者說得不好。 馮小剛的電影可以說是完全由對白說出來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即使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也是劇本的成功。電影的敘述脈絡也幾乎是由演員的對白帶出的,如果沒有對白,我們根本無法從畫面上獲得關於整個電影的一絲信息。而好的導演卻會用鏡頭告訴你,現在這里發生著什麼。 所以對於導演的一項最佳考驗方案,就是拍默片。默片是真正完全用鏡頭說話的。只是不知道馮小剛能不能經受得了這個考驗。 乏味的鏡頭畫面 這次我們說的是真正的「鏡頭」了,也就是攝像的活兒,不過說到底還是導演的活兒。在鏡頭上面,馮小剛確實是沒下什麼功夫。推拉搖移,就那麼幾個鏡頭變化,多少年來換也沒換過。雖然在這上面,或許可以說馮導是個老實人,不愛弄那些花里鬍梢的玩意兒,但看久了,還是覺得這些鏡頭總是顯得那麼沉悶無聊,要不是演員的對白引起了觀眾的興趣,恐怕大家就要在電影院里睡著了。 本來在《一聲嘆息》中,沙灘上對張國立和劉蓓的跟拍搖晃幅度之大、畫面交替之暈眩讓我以為馮導果真改變了風格,可惜的是,這種刻意的改變沒過多久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是馮導特別偏愛的升降鏡頭,老生常談般的講述著《不見不散》和《甲方乙方》式的煽情段落。倒是中間有一段張國立和劉蓓在房間里拿著攝像機嬉戲的戲,跟隨音樂搖晃的鏡頭以及有節奏感的剪切讓我有一些沉悶外的驚喜。 我也不是什麼技術至上者,我一直覺得鏡頭就是為影片服務的一項工具而已,某些狀況下,它反而越簡單越好。但簡單並不意味著它就不需要變化,這全要看影片的需要。有時它需要美感的,有時需要有視覺沖擊力的,有時需要朴實無華的,這都沒有什麼定式。但如果一個導演拍電影拍了這么多年,用的鏡頭反反復復也就那麼幾個,我們就不得不懷疑,他的電影是否在准確的講述一個故事。或者說,他的故事是否說得很精彩? 馮小剛是可以把故事說得很精彩的,只是他的精力並非放在這里。如果他對於鏡頭的運用有一絲一毫的思考的話,在電影中,就會被我們看到。可惜,這樣的情況始終沒有出現。 影片對於鏡頭的需要總是有無限的可能,然而在這一點上,馮小剛缺乏一個導演最基本的完美主義情結,這不能怪他的攝像師不好。攝像師再好,沒有好的導演對號入座,也只能是雞肋——比如《綠茶》里的杜可風。 沒有葛優真的不行 馮小剛說,葛優是我的票房福星。這句話真的沒錯。 葛優首先是一個本色演員,你要讓他去演什麼反差特別大的角色,他還真干不來。他的表演風格,或者說是個人風格,成就了馮氏幽默的重頭戲。同樣的劇本拿給其他演員演,不見得就能演好。所以說馮小剛對葛優有依賴,也不為過。前面已經說過,葛優其實就是一個標志性的演員,他的戲,一定帶有葛優味兒。 導演如此依靠一個演員打天下爭票房,成績還不錯,也真是電影業的奇怪現象。誰叫中國的觀眾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吃這一套呢? 馮導的許多劇本就是為葛優定做的。這樣的情況,只有在以商業運作為目的的電影製作過程中才會出現。港台也並不少見了,為某某明星量身定做,是常有的事。這樣的定做大部分是成功的,否則也不會從商業角度出發了。
Ⅲ 有沒有什麼主要講劇組拍戲的電影啊
純粹的劇組拍戲就看紀錄片咯
如果是劇情
可以看看喜劇老港片
星爺的《喜劇之王》還有彭浩翔的《買兇拍人》
Ⅳ 劇組是如何拍戲的呢
劇組根據劇本將演員定好,談好檔期定好合約以後,會選擇一個吉日舉行開機儀式,表示我們這個劇要正式開拍了。
拍戲的流程在前期都會有個預訂的計劃,一般執行製作和副導演商定好,然後告知各個角色的演員,讓大家心裡都有個大概時間,大明星的拍攝時間就是由他的助理通知,小演員就自己記好了。在拍戲期間,大家是都要呆在劇組里的,以免臨時改戲找不到人耽誤拍攝進度。有的大牌演員可能還會抽著空擋去拍別的戲,導演不會說,但是小演員那是必須留著劇組不能走。
拍戲都是根據劇本一場場的來,但是順序並不一定是根據我們在電視看到的那樣,按照劇情的發展一步步的來拍的,有可能會根據特殊原因進行調整,然後後期再按順序剪輯拼接成完整的一部劇。
例如一些古裝劇,大場景的,有時候為了省去不停更換場景的麻煩,會將同一場景的所有戲全部拍完,再換別的。另外還有一些大牌明星,為了盡量不耽誤他的時間,會將有他參與的戲份先拍完,然後再補小角色的。
Ⅳ 求拍電影的詳細流程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一般商業電影的製作,大致可分三個步驟:
一、拍攝前的工作,包括提構想、寫故事、分場大綱、簽導演、列預算、編劇本、看外景、找演員,以及決定製作小組的成員。
二、拍攝中的工作,即在導演的指揮下采密集作業方式進行,並由執行製片監督經費開銷、拍片進度和一切行政事宜。
三、拍攝後的工作,包括剪接、配音、配樂、設計字幕、製作預告片,以及展開上片前宣傳等。
在攝制過程中,導演應有詳盡的分鏡計劃,並擬定拍攝順序,以便在燈光變動、演員支配的壓力下,求得快速之推展。對於攝影機、鏡頭的選擇,燈光的陳置,剪接、配樂的安排,則須工作人員與導演密切配合,以達到所需之效果,故一部電影是群體的創作,也是導演在各種張力下暗藏個人視野的藝術品。
私人獨資拍片限制少,只須根據片型(實驗電影、劇情片或記錄片)決定拍片方法。或是列出精細之分鏡表,完全按照事前意圖拍攝,達到盡量節省膠片之目的;或是無止盡的獵取滿意鏡頭,再由事後的剪輯階段理出清晰的脈絡。這種影片,最符合個人創作欲求,更具陶冶心性、提升感情的作用。
Ⅵ 編劇和導演 演員在片場怎麼拍戲的啊
你這問題問的。。。太籠統了 大概跟你講一講吧。
很多編劇不出片場的,有的出。導演遇到拍攝問題時,可能與編劇進行討論,商討劇本的合理走向。確定意見後繼續拍攝。
演員根據劇本認真表演,一線演員遇到問題,副導演先說,大明星一般是導演親自說戲。此時化妝補妝什麼的。
二線演員一般副導演指導,不行就道具幫忙。群眾演員演的太差一般直接換。
不知道你還想要什麼,你還是得問具體點。最好去個片場混混,不比在這里問好多了嘛
Ⅶ 我想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流程有哪些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
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7)講電影片場如何拍戲的電影擴展閱讀
前期製作
在前期製作(又稱「前制」)時,必須將電影設計並規劃完成,成立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整個製作計劃要由插畫家和創作藝術家進行視覺化,並製成分鏡表。也會事先估計製片預算以控制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花費。
製作人(Procer)將會僱用以下工作團隊進行前制:
導演 Director - 主要負責電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電影中的創意部份。
助理導演(或稱「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D) - 管理拍攝計劃表,負責電影拍攝的其他工作後勤協調部份。
演員導演 Casting Director - 負責尋找適合劇本的演員。通常都需要進行演員的試鏡。主要角色必須很慎重的選擇,通常都依據演員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的程度來決定。
場地管理 Location Manager - 必須尋找和管理電影的拍攝地點。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在可以控制的環境下拍攝,例如製片廠的攝影棚(Sound Stage);偶爾有必須在室外拍攝的部份,就必須出外景。
製片經理 Proction Manager - 管理製作預算和製作計劃。他/她也必須代表製片辦公室,向製片廠的行政部門或財務部門報告電影拍攝的狀況。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DOP) / Cinematographer - 負責電影的攝影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聲音導演(DOA)和助理導演(AD)合作。
藝術指導 Art Director - 負責管理藝術部門,要進行拍攝場景的搭設、服裝設計,以及提供化妝和發型的服務。
製作設計 Proction Designer - 建立拍攝場景、服裝、化妝和發型的的視覺外觀和整體氣氛、感覺。和藝術指導一起進行這些東西的製作。
分鏡插畫家 Storyboard Artist - 負責繪制圖片,來協助導演和製作設計指導與製作小組溝通彼此的構想。
音效指導 Director of Audiography (DOA) / Sound Director (SD) - 負責整部電影音效的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DOP和AD合作。
音效設計 Sound Designer - 創作電影所需的新音效。
作曲家 Composer - 創作新音樂。
舞蹈指導 Choreographer - 創作並編出舞蹈和動作,通常是在音樂劇中使用。有些電影也會有「武術指導(Fight Choreographer)」。
二、拍攝製作
在拍攝時電影已經被計劃好了. 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已經設立,製片人將僱傭以下一些人員:
導演、助理、製片經理、攝影導演、藝術導演、劇本作者、混音製作、音效製作、作曲人、動作編導
三、後期製作
影片編輯負責剪切影片. 運用現代視頻技術,電影錄像過程導致兩個分類: 一個貫穿於整個電影, 另一種則混合著視頻和電影片段.
在電影工作流程中, 原始膠片 (negative) 被沖印和復制到 a one-light workprint (positive) for 用於編輯和剪接.
拍攝技術:菲林拍攝、高清拍攝
Ⅷ 《長津湖》曝光片場花絮,演員們是如何拍電影
演員們都是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下拍電影的,而且大家都沒有任何的怨言,沒有任何一位演員使用了替身,這就是為何這部電影可以如此感人的地方,因為這次參加電影《長津湖》的都是一些很有實力的演員,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的真情演出,所以才可以有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這次看到《長津湖》的片場花絮就可以感受到這些演員付出和努力,熒幕前看到的演員都是很光鮮亮麗,熒幕後他們都為這部電影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演員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
或許是因為演員們都太過於投入在角色中,所以在拍攝期間受傷也不知情,因為當時他們已經和自己的 角色融合一體,這次沒有任何一位演員採用了替身,他們都是親自完成了所有的拍攝,確實要為他們的敬業精神致敬,因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如此優秀的作品。
Ⅸ 拍戲都有哪些流程
以下是詳細的電影製作流程(從前期到發行)。基本上已經涵蓋一個電影從開始到發行的全部過程。
前期
1. 會見導演,其他製片人和其他行政人員
2. 會見關鍵人員,包括電影公司相關要員,律師,各部門經理等
3. 統籌整個拍攝計劃 (Schele the film proction)
4. 為整個拍攝列出預算
5. 監督劇本修改
6. 處理工會或者其他協會事務(如果可行)
7. 處理核心演員相關事務(根據他們得計劃表設計拍攝計劃)
8. 建立公司(LLC),建立辦公室和辦公地點
9. 僱傭核心工作人員,如攝影指導(DP),美術(Proction Designer),服裝設計(Costume Designer),編輯(Editor)等
10. 處理與電影協會的合同和其他相關事務
11. 會見政府相關部門要員以及其他行政要員
12. 尋找拍攝場地
13. 研究拍攝場地氣候條件
14. 與公關公司協調電影宣傳事宜
15. 協調工作人員薪水
16. 協調設備傭金
17. 協調酒店與機票開銷
18. 鎖定地點,簽約合同
19. 建立服裝庫
20. 為影片挑選演員(Casting),包括替身,臨時演員,動物等
21. 測試全部相關服裝,發型,化妝和其他關鍵道具
22. 選擇車輛
23. 與角色和工作人員討論安全問題與性愛場面拍攝問題
24. 建立通訊錄,拍攝報告
25. 舉行拍攝會議
26. 演員排練
27. 建立編輯室,放映室
拍攝期
1. 開始依照計劃表拍攝
2. 每日舉行拍攝會議
3. 每日提交財政報告
4. 與製片廠(或相關製片公司)討論拍攝和財政情況,提交每日拍攝樣片
5. 分析之前的,監督現在的,准備未來的
6. 監視劇本修改
7. 調整拍攝計劃(如需要)
8. 調整預算(如需要)
9. 預覽特效
10. 完成拍攝
後期
1. 後期製作開始
2. 檢視最終賬單
3. 打包所有道具和服裝
4. 歸還所有租借器材;賣掉或儲存所有購買品(在補拍之後)
5. 關閉拍攝辦公室
6. 檢視與分析粗剪
7. 補拍(如果需要)
8. 添加聲效
9. 添加視覺特效
10. 為影片作曲
11. 添加配音
12. 放映導演剪輯版給核心工作人員(內部審片)
13. 參照修改意見進行修改
14. 放映導演剪輯版給製片廠(領導審片)
15. 放映影片給所有工作人員
16. 放映導演剪輯版給部分內部觀眾進行測試
17. 刪減測試過程中的負面評論部分
18. 滿足所有製片廠提出的修改意見
19. 製作預告片
20. 准備慶功宴
21. 統籌發行時間和所有發行事宜
22. 點映影片
23. 發行影片
24. 販售海外發行權,電視播放權,等
25. 市場化影片
Ⅹ 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的拍攝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耗費心力的工作,特別是商業大片,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協作才能最終完成。一般來說,電影拍攝離不開前期准備、現場拍攝、後期製作三個步驟。
最後就是後期製作,現在的電影很多場景和特效都要靠後期來完成,所以這部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現場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聲,那也得處理現場的雜音等等,做到聲畫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還要補拍補錄等等,特效團隊負責做影片中無法直接拍攝出的特效,這都是非常繁復的工作。
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這些事情想想都會覺得可怕,其實也只要有經驗的導演統籌調度,嚴格執行片場制度,各部門人員很快就能適應,然後就是默契配合,尋得最佳的拍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