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拉片其實就是跟拉鋸一樣——反復看、反復倒帶(盤)
同時紀錄下你所看的、所總結的。
例如《阿甘正傳》開頭挺獨特,你就把每個鏡頭的內容、銜接、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後總結一下。全片找個10幾處這樣的性質的分析就可以了。
② 《太陽照常升起》——影片解析(拉片)2
《美麗的梭羅河》延續到這個場景,鏡頭掃過撥弦的手,堆在一起的食材、成排的光腿女人和冒著熱氣的蒸籠,解釋了聲音的來源——唱歌的人和歡笑的女廚。將滿滿的食物、新鮮的肉體、性感的彈琴男子放置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向上的情慾畫面。矛盾的是,這一切在那個年代是不可言說和被壓制的。所以在歌曲結束之後,很快插入了一段騷擾電話的戲。雖然不知道電話那頭的內容,但根據姑娘們的表情、騷動和「流氓」字眼,觀眾大致也能猜出話語的性質。接到電話後的每個女人都用揉面掩飾心中的激動與慾望。揉面團這個動作本身便帶有情慾的意味。在第五代導演周曉文的電影《二嫫》中,性慾無法得到滿足的女主人公經常半夜起來用腳揉面,滿身是汗。
和上一個故事一樣,「戀」的開頭也奠定了故事的基調和主題,它刻畫出了時代特徵,和生活在壓抑年代的人們對愛情和性的扭曲認知,預示了接下來發生的悲劇。
以口罩的特寫開頭,它蒙著的是林大夫的慾望。因為呼吸急促,口罩輕微地一起一伏,如此真切直觀的感官體驗逼近,讓人心跳加速。鏡頭往後拉,林大夫的臉漸漸出現,她的頭發濕漉漉的,額頭上冒著汗珠,接著她的身影消失在白色半透明的帷帳後面。小梁起身尋她,穿過一層又一層的帷帳,鏡頭也在若隱若現中遊走,彷彿在情慾的迷宮中兜轉。林大夫的聲音和動作都帶著調情的味道,她的針孔扎向小梁的屁股,透出危險的氣息。這一組鏡頭有兩個關鍵的點,一個是林大夫的濕漉漉象徵著誘惑,一個是她拿著針的動作象徵著危險,這兩點概括了林大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以及暗示了她在故事裡承載的基本職能。
擰衣服場景中,林大夫把准備走的梁叫住,請求他幫忙擰衣服。這時一小段荒誕的小號聲響起,林大夫聽完說了一句「討厭,才中午耶」,暗示號聲是某種不可言說的信號,她的反應正是對聲音的回復。緊接著唐老師拿著小號、提著一雙鞋闖入兩人之中。緊跟著一個仰拍鏡頭,在林大夫與小梁用衣服拉成的橫線對面,唐老師的介入使得三個人所處的位置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林大夫笑著說:「你怎麼把它搞大的,本來買小了一號,還真被你搞大了」。林大夫與唐老師的眼神曖昧且復雜,「搞大」分明帶有一語雙關的含義。
接下來是這部分的重中之重捉流氓事件。村裡的人在看露天電影,屏幕上放著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孩子們一邊吃面一邊看,婦女則朝水邊的屏幕倒影里扔石頭取樂,他們都把看電影當作是游戲。聚精會神的全是一眾男人,鏡頭切換到屏幕,不是一個全知視角,而是站在男性角度的主動觀看。經過視角的過濾,屏幕上只有身體部位的展現,如女性的腳踝、手臂和胸部。在完全剔除了男女差異的文革作品裡,《紅色娘子軍》僅僅因為發生地在海南,所以穿著上無意識地裸露了手臂,它被飢渴的男性當作了慾望的投射。
隨著「啊,捉流氓」的尖叫,敘事節奏明顯加快。手電筒亂晃、放映機投影照向暗處,形成了諸多快速運動的黑影。其中激昂地喊著「捉流氓」的人們從階梯上滾落的鏡頭這一段是對《戰艦波將金號》「敖德薩階梯」的模仿,導演在這里完美地運用蒙太奇剪輯營造出緊張混亂的節奏感,還以鬥士換成了烏合之眾的方式大膽地嘲諷或者說顛覆了原作中的政治意味。這群人穿過叢林邊的街道朝樓道跑去,樓梯的結構被投影照亮形成的橫豎彩色光影和人影、手電筒的光亮結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復雜的構圖和色彩。整個事件像一場鬧劇,又因為視線的模糊、跳躍、不清而顯得撲朔迷離。也因為它荒唐可笑,更添加了這場戲末尾小梁被抓的諷刺意味。
上一段戲是小梁被抓,手電筒白色的光芒模糊了他的視線。這一片白色拓展至整片屏幕作為下一場戲的轉場。林大夫閉著眼睛正在進行「摸屁股測試」,她的臉上帶著滿足,絲毫沒有羞澀之感。這個充滿了慾望的女人站在布滿陰影的白色幕布前,用顫抖的聲音請求再進行一次測試。三個男性的手又一次通過幕布觸摸她的屁股,她笑著拚命抑制住欣喜若狂,享受著性的誘惑和挑逗。這場戲中,蒼白僵硬沒有感情的,男性調查員的聲音在故作嚴肅地詢問林大夫關於摸屁股的細節。調查員對情慾的無視是時代造就的異化,是虛假的不正常的,而林大夫對於愛與慾望的強烈渴望,才是真實的正常的。
梁躺在病床上,四格窗戶投下的陰影隨著窗簾的飄動在他的臉上游移,儼然一個失去性別身份、孱弱、精神陽痿的形象(後面詳細講解)。相比淡化小梁的渴望,林大夫這時的闖入則是對她情慾的強化。濕漉漉的林大夫猝不及防地闖入,說著近乎神經質的露骨表白,她語無倫次、呼吸急促、時而站立、時而撲倒在床上,慾望表現得十分立體又充滿了戲劇沖突。面對林大夫的狂熱,小梁卻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冷靜,他壓制著被政治裹挾的慾望,面無表情地說道:「你一個36,可能是46歲的女人,說出來的話卻像16歲的女孩」。
對兩人的鏡頭處理也體現出這種差異,在描述林大夫時,鏡頭不斷變換著景別,還目不轉睛地緊跟著她,在她的臉部、屁股、胸部、手指之間不停地切換,豐富而多變。而當鏡頭轉向小梁時,永遠是定在他呆滯臉上的固定鏡頭,無趣且冷淡。
這場戲倒置了傳統觀念里的男女關系,以小梁為代表的男性慾望被隱藏在全民革命的夾縫中,只能通過看露天電影聊以慰藉。反倒是以林大夫為代表的女性展現出吻合本能的行動邏輯,她們集慾望、誘惑、危險於一體,將傳統的男性壓制女性的性別權力完全顛倒。
在經歷了「摸屁股事件」、「小梁被抓」、「小梁洗清冤屈」之後,小梁、林大夫和唐老師三人再次同台出現。小梁發現了吹號的秘密,進而得知林大夫和唐老師的不正當關系。他們一起進入唐老師的房間,有說有笑地唱起《美麗的梭羅河》。在歡樂的氣氛中,切入的卻是悲情的畫面,在西洋建築風格的校舍,小梁用母親贈予的槍帶上吊自殺。鏡頭從一個對准死者的仰拍鏡頭切換到從死者視角看到的俯拍鏡頭,視線中是草坪上觀看死亡的九個人。
這些人的出現和站位都是導演的刻意安排,他們是間接造成小梁自殺的「兇手」。五個揉面的女廚子、表白的無名女和林大夫,她們為了得到小梁的愛不惜誣陷他,把他推向了風口浪尖。最右邊一手插在口袋裡的校長,代表了壓迫人的政治力量,但他站立的位置表明這股力量並不是最主要的殺手。從側面也反映了本片對政治的態度,荒謬的時代讓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讓人徹底絕望的還是扭曲的人性。所以站在正中間的唐老師才是最該受到道德譴責的,為了不暴露他與林大夫的姦情,他不惜栽贓好友以掩蓋自己的罪惡。對人性的絕望恰恰是梁明明被「正名」,卻仍舊選擇離開人世的直接原因。
這部分的結尾,鏡頭緩慢地推到小梁的屍體上,黑白條紋的床單上放置著各種食材,像一場鬧劇的結束。和《活著》里福貴女兒的死亡(生產時大出血死亡,僅僅因為飢餓的醫生被饅頭噎著了)異曲同工,以荒謬透出生命的脆弱和悲涼。
其實仔細參考之後就會發現,戀這一段,並不包含在瘋媽這個故事體系之內。梁老師的故事是影片的另一個開端。影片的結構呈「Y」字型。Y字的上面兩頭分別是「瘋媽的故事」和「梁老師的故事」,這兩個基本獨立的故事分別衍生出了「兒子」和「唐叔」這兩個角色,匯合而成了Y字的下端「兒子和唐叔的故事」。因為瘋媽的一段先入為主,而且它也的確是貫穿影片始終的重心,因此給我們的誤導就成了戀這個故事是統一在瘋的這個故事框架之中。這一段故事在結尾梁老師自殺之前並不晦澀,問題就出在:梁老師為什麼要自殺呢?總所周知,影片涉及的那個時代,是性極度受到壓抑的年代。但奇怪的是,梁老師看起來生活在一個香艷得很超現實、空氣中彌漫著性感氣息的烏托邦里。但,事實又怎樣呢?只能偷摸摸的摸一下屁股而已。
但是梁老師是希望能夠隨心所欲地摸屁股的。當然,這也是他唯一想要的(後面詳細講解),他不想要林醫生和極品大嬸的以身相許。就是想純粹地摸摸屁股。影片的第四段「夢」看起來只是瘋媽那個故事的開端,其實它也是另外兩段故事的開端。在唐老師的婚禮上,年輕的梁老師在做什麼?他在隨心所欲地摸別人的屁股。
梁老師的死:梁老師不是被林醫生和及唐老師弄死的,更多的是死在兩個時代的巨大「反差」中,他感知到的絕望中。
③ 什麼是拉片怎樣才能卡好片最好可以舉例子
拉片其實就是跟拉鋸一樣——一格一格地反復看、反復倒帶(盤),同時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所總結的。一格一格地看電影,深度解讀電影。然後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調度、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後總結一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看電影亦然。拉片就是抽絲剝繭地讀電影。電影專業修養的提高需要慢慢積累。在別人眼中,可能覺得拉片辛苦單調,但對痴迷於電影藝術的人來說,他們卻樂在其中。
④ 《太陽照常升起》——影片解析(拉片)3
「槍」直接延續「戀」,唐老師已經不再是人民教師的身份,所以在這部分他改名了,因為不正當戀情暴露,下放到「瘋」里的雲南邊陲小鎮。老唐手裡的槍是梁給的,剛到小鎮,他就用槍對著野雞開了幾聲。所謂「槍桿子出政權」,這里的槍意味著男性的權力。開場扣題,帶出這章節的主人公男性老唐。
「瘋」里的兒子作為小隊長接老唐和夫人到住處,途中被小夥伴喊下車,奔到河邊,承接了「瘋」。回想「瘋」的結尾,馬車停在了被樹遮擋的地方,觀眾看不到車里的人,是從兒子的視角中觀看到瘋媽的離去。也就是說在第一個故事裡,形成了一個完整閉合的敘事結構,並沒有因為不重要的馬車上的人與「槍」發生重合。反觀「槍」的開頭,攝影機並沒有跟隨隊長去到河邊,而是從老唐夫婦的視角看到了他的離去,同樣是一個完整的閉合。母親以何種方式離去是第一個故事的重點,可到了第三個故事裡則成了不必要的交代。可為什麼這個情節點要以兩種視角呈現呢?簡單地說是為了完成時間對接,使得「瘋」與「槍」的先後順序一目瞭然。更深層次上講,是導演出於因果邏輯順序的考量。母親的突然離去是誘導兒子犯下大忌的主因,所以這個情節點的連接既起到了滿足觀眾對連貫劇情的需求,理清了前後思路的邏輯過渡,又避免了重復同樣場景造成的乏味。
瘋媽消失後,瘋媽兒子迷茫了,他始終弄不懂他爸到底是什麼人。所以他抓住各種蛛絲馬跡,去尋找他的父親阿遼沙,包括跟長得似乎有點像媽的女人——唐叔的妻子做愛。這就是說兒子在做愛時為什麼要說「就叫我阿遼沙吧」。
兒子是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感受他的父親。與其在村長、李叔那裡找答案,不如自己走進母親的回憶,成為父親,這就是為什麼要安排在母親為父親創造的精神道具(白石頭房子)里。
綜合以上的分析,前三幕的故事似乎有一個簡單的共同點——性。前三幕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性的受害者。瘋媽是李不空亂性的受害者,梁老師是性壓抑的受害者,唐老師為自己的無性付出代價,兒子也為非道德的性關系付出了代價。兩個性的受害者故事引出了兩個新的性受害者之間的故事。
老唐在打獵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瘋媽為兒子造的鵝卵石房子,夜晚他決定去探探究竟。這場戲開始於他與孩子們道別,徑直往森林深處走去。原著《天鵝絨》里寫道:「他大步流星地走了片刻,覺得身後有異樣。回頭一看,潑皮們全都跟著他,默默地,像一群鬼魅,難怪他聽不到聲音。他生氣了,把槍從肩膀上卸下來,舉起槍柄作勢要打過去。」在作者葉彌的筆下他用「潑皮們」指代這群野孩子,他們尾隨犯過錯誤的老唐是帶著監視的任務,這樣的描繪是從歷史維度出發的,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但到了電影改編里,不單純的「居心」變成了真摯的情感,在前面的諸多段落中,姜文用大量明亮的色彩和歡樂的小號聲去刻畫他們之間的感情。當前這個段落的調性也跟隨著情感的質變而發生改變,老唐發現了在叢林中躲著的孩子(他們並不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形如「鬼魅」),他放下槍並沒有生氣。孩子們關切地問:「老爹,你是不是喝醉了?」、「那你怎麼說也不說就走了?」、「誰惹你生氣了?」、「還回來嗎?」。這是老唐與孩子們關系的高潮部分。孩子們完全是出於對老唐的關心、依戀和不舍而跟隨著的。這個改編完成了重點從歷史到人性的轉換,觸及了本片的終極命題——人間可貴的真情是治癒傷痕的良葯,不管黑夜多麼漫長,太陽還會再次升起。
接下來是太陽落山後天又沒有完全黑的夜戲,整個世界一片霧蒙蒙的深藍色。老唐的影子扛著槍走過小橋、梯田、青石路,朝著黑暗的森林走去。這一段帶有表現主義的痕跡。也可以說是一種必要的構思,畢竟這個人物帶有悲劇感,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也有一種無力感。這些焦慮都外化為實際的影像,給表現主義出場的機會,同時也暗示了他所撞見的絕不會是好事。
點燃的火柴照亮了鵝卵石房子的內部,一雙女人的鞋和一條男人的褲子進入了老唐的視線,順著男性視角下的偷窺心理,觀眾與老唐一起逼近了正在交媾的男女。畫面沒有直接說明男女是誰,卻通過兩句話指認了他們的身份。一句來自女人:「你唐叔說,我的肚子像天鵝絨。」男人沒有接她的話,反倒說了一句:「你就叫我阿廖沙吧!」天鵝絨的寓意稍後再談,說說「阿廖沙」,這句話不僅僅道出了他的小隊長身份,也道出了他作為瘋媽兒子的身份。在稍早的一場戲里,他對著兩個村民說:「我沒見過爺爺和父親,只知道我媽」,母親在他的生命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父愛的缺失和母親的突然離去,加深了兒子的戀母情結,他把這一切情感轉嫁到性感的成熟女人唐嫂身上。在做愛的過程中,隊長讓唐嫂喚他「阿廖沙」,他父親的名字,實則是將自己幻想成父親,把對方幻想成他的母親,唐嫂已然成為隊長戀母情結的宿主。
下一個鏡頭黑屏,老唐在黑暗中沉重地嘆了三口氣,表現主義的光影再次出現,他坐在房前呼吸急促。可是明明是槍不離手,這個場景中卻沒有出現槍。此時槍所代表的男人的權力已經敗在了唐嫂的腳下。另外,回想在前面「瘋」里提到的槍,瘋媽把它比作是他丈夫的長度,槍在這里還有陽具的寓意。那麼回到槍在方才那個場景的消失,大概還包含著唐老師因為玩弄槍支,無暇顧慮妻子的性渴望,造成精神上「陽痿」的意思。
這場戲又和槍有關。老唐找妻子問責,他命令妻子過來,鏡頭對準的卻是唐嫂的屁股。她說著「不」,以屁股和拒絕以示反抗。但等她擺好早餐,卻一改之前蠻橫的姿態,雙腿下跪,甚至改口叫老唐「唐老師」。她的反抗姿態瞬間變成了一種虛妄,轉換為內隱的屈從行為,雙方的關系再一次產生了置換。老唐在「戀」一段落的出軌換來的是妻子的冷嘲熱諷,但當她出軌時,卻雙腿下跪,展現出女性對男權的從屬感。這場戲結尾的構圖體現了這段男女關系的實質,畫面的正中央是下跪的唐嫂,左邊是坐著的(權力處於上風的,占據道德優勢的)老唐,右邊是槍桿子的影子。男性以及他所擁有的性別權力回歸,把孱弱的、無知的、易變的女性夾在中間。
清晨的迷霧中,老唐與隊長的身影分別在河的兩岸出現。像往常一樣,老唐扛著槍掏出了剛打的獵物,交給隊長。老唐沒有踐行自己說過的要殺死隊長的誓言,在北京重新梳理了唐嫂出軌的原因後,他決定重新開始,忘記過往。可是,這個結在隊長心裡依舊沒有解開。等老唐越過他的肩膀,他大喊掏出手裡的錦旗,說他找到了天鵝絨。老唐回過頭來看了一眼,轉過身去要走。天真的隊長再次發出疑問:「可是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鵝絨」。鏡頭轉到老唐那邊,卻不見他的身影,一聲槍響穿透了迷霧,冒出刺眼的紅黃色光線和煙霧。隊長死了。
老唐為什麼在聽到「可是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鵝絨」時才開槍殺小隊長?這是因為,「你的肚子像天鵝絨」這句話,是在老唐和妻子當年感情最濃烈時說的話。不管這句話的來歷到底是什麼,它總歸是小兩口最濃情蜜意的情話。「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也就成了當年這種強烈感情的象徵。所以,在老唐聽來,「可是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鵝絨」就像是在說,你根本沒有真正愛過你老婆。這是最令老唐憤怒的。
這是「槍」的結尾,以槍響結束,點題也呼應了本章節的開頭。
⑤ 導演楊超手把手教你如何拉片
不知道各位同學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軟體也會操作了,一些基本視聽語言也會了,還是不會拍視頻,那你還缺一部,大量的閱片量。這些閱片量的堆積能夠教會你鏡頭感,能夠讓你很直觀的看到鏡頭拼接帶來的視覺效果。所以你們還缺一步,就是拉片。那究竟如何拉片,讓我們來學一下電影《長江圖》的導演楊超是如何進行拉片的:
拉片,是一種反復觀看,暫停,慢放,逐格觀看電影的,神經質的觀影活動。
這種觀影活動,不是為了發現劇作,表演或者主題的秘密,那些秘密要麼可以從劇本獲得,要麼多看幾遍就成了。
也不是為了獲得更深更爽的觀影感受。我會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飛車或者《黑客帝國》的錫安陷落,或者《迷戀》中阿佳妮的詭異床戲,更別提《我唾棄你的墳墓》中強暴和復仇場面,甚至《馬大帥》里所有范偉出演的段落,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悅身心的精神活動,但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電影導演的秘密。
電影導演的核心秘密是視聽語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來分解和重組時空的。聽起來很高科技。其實就是,他是怎麼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麼。
拉片容易走入的誤區是,去拉劇情,表演,美術等內容層面的東西,而不去聚焦內容下面那個,電影的基本形式架構——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是電影導演的底線,核心技能,基本內功,你叫它什麼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稱之為「小無相功」,掌握小無相功,就可以運轉少林七十二,不,7200門絕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劇作,表演,美術,音樂),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運轉,也必須在這個平台上運轉。
極端一點說,如果一個導演的視聽語言是平庸的,那麼內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並不是說,只有大師藝術電影中,才有視聽語言的創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業電影中,也有視聽語言,也有導演的秘密。為了證明這一點,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詳的片段——周星馳的《喜劇之王》中,「一夜情之後」。
張柏芝看到周星馳留的錢之後,以為周只是把她當小姐,於是職業化地告辭出門。
非常漂亮的前後景關系鏡頭,簡潔明快。
切過來下一鏡,張柏芝已經在門外。靠剪接省掉了開門,走出門的過程。這份跳躍性的快速已經讓我吃驚。影像效率極高。
這個鏡頭更讓人吃驚。周星馳已經在窗前隱蔽處窺視——沒有交代他何時起床來到窗前!這是非常重要的領先觀眾的時刻!我們感到小小的驚訝。來自於視聽語言的驚訝。因為導演呈現的順序和節奏。
同時,這又是一個前後景關系鏡頭,拍得精準。沒有台詞,就靠窗上鐵欄形成的空間關系,那種愛的試探和瑟縮的心態,呈現無礙。
她走了。他回頭面對鏡中自己。悔恨與不舍。注意即便這時,導演都沒忘帶上人物的生活細節,那些照片與人物表情形成有趣的張力。這不是對著臉拍表演的電視劇,這是電影的視聽語言。
這是更讓人震驚的跳躍。從他的臉直接跳到她的臉。移動鏡頭,她走了。兩種落寞的表情。我們以為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很快,就在同一鏡頭內,跟著她走的方向,移動攝影把他移了出來。
這是這個鏡頭的落幅。這是長鏡頭的調度能力,但又乾脆利落。劇情的起伏,直接用視聽語言呈現了出來。
上面幾鏡是簡單的正反打,不講了。這是導演沒什麼辦法的時刻,那就按照模式拍。很正常,誰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做到用影像的創意和變化。
又來了!這個鏡頭就厲害了。她走出畫面,本來只是一個交代動作的過場鏡頭。沒想到導演在她出畫後並不停止,而是在同一鏡頭內用小升降抬起畫面。
成了這樣!這是干什麼?又沒有表情,在拍什麼?拍海浪啊。拍海浪干什麼?心情。用海浪來呈現周星馳的心情。我第一次看到這里極為震驚。這是藝術電影啊。
心情還未平復。立刻切到海邊公路,有一個簡潔明快的關系鏡頭。太快了!太帥了!省了多少無謂的過程!他出門,下樓,奔跑,都不講,一個心跳之間,他就追上了她。觀眾感到的是一個又一個驚喜。
她故作輕松。
他在猶豫。
跳切!讓人驚喜的跳切!這個猶豫的呈現,也不是完全靠表演,而是靠一個跳切,來表現他的猶豫。這視聽語言簡直不要太帥。
終於表白。這關鍵的時刻,關鍵的一句話,接下來導演會怎麼呈現,只靠他和她的表演?這是整個段落的導演嘴大考驗,視聽語言能否放射電影光芒,就在這一刻。
居然是跳一個兩個人都沒有表情的全景背影!!誰分的鏡頭?誰的小無相功?周星馳這么牛嗎?然後
鏡頭越過他,向她沖去。這句表白,我養你吧,直接化為一個運動鏡頭,向她沖去!這感動無以言表,所以只能以影像呈現。這就是電影,這就是MOVIE。
越來越近。
越來越近。這溫柔的表白,她會如何回應?所有戲劇,懸念和感動,全化為影像。
動人心魄的回頭。不是演得有多好(演得當然也不錯),關鍵是這個鏡頭順序,影像鋪墊到這一刻,誰演(只要是自然的電影表演),都是動人。
唉,居然是這樣。時機已經消失,接近如此不易。
她走了。他黯然神傷。這次終於是這場的結局了,鏡頭很長,她出畫後,他呆立不動。這個景別和之前這個場景的第一鏡一模一樣,也在影像上暗示,結束了。
(當然沒有結束,最大的打擊即將到來)
如果說上一個畫面觀眾還存著萬一之想的話,這個車窗移動鏡頭,離開了剛才他的家,明確無疑地告訴我們,這場結束了,他們沒能相愛。
我們終於放下了警惕,准備下一場戲。
導演騙過了我們。直接給我們的心靈重重一擊。
她已經哭成狗了。
我們猝不及防。瞬間被震驚,打動。
這是極簡練,極准確的視聽語言。這是領先觀眾,騙過觀眾,實施突然打擊的電影手段。這是天山折梅手。
注意!如果切過來不是直接呈現哭到中途的狀態,而是從零哭起,就全完了。我們有了防備,就不會感動了。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是乾坤大挪移。
演得好嗎?合格。夠真。能演到這個程度的,太多了。但能把鏡頭分到這個程度,用視聽語言把演員托舉起來,到達移情巔峰的類型電影,並不多。
這就是拉片。
這么拉片,就能發現電影導演的秘密,也可以自己做電影導演。
⑥ 《鬥牛》影片解析——拉片
《鬥牛》整部電影帶著沉重的氣息。電影風格和姜文的風格有些類似,黑白色調更為電影增加了沉重感。 導演:管虎
主演:黃渤、閆妮
劇情:圍繞一頭奶牛展開。鬼子要來了,部隊委託村裡人把奶牛藏好,最後再還給部隊。通過抓鬮的方式,牛二成了奶牛的保管人......
影片《鬥牛》由號稱「怪才」的第六代導演管虎執導,也是管虎從電視劇重返大銀幕的轉折之作。管虎導演的作品,大多自由不羈,以黑色幽默的表現形式揭露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管虎的作品與英國導演蓋里奇的作品,頗有相似之處。拋開宏大的敘事場面和主流思想的藝術創作手法,通過跳脫,無厘頭,搞笑詼諧的後現代表現手法,將低俗故事和草根文化通過影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同時揭露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管虎(1968年8月1日),出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內地男導演、編劇。
1992年,管虎自籌資金拍攝處女作《頭發亂了》。近期代表作《金剛川》、《八佰》。
很多人說管虎(怪才)跟寧浩(鬼才)的風格很像,尤其是對黃渤的啟用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他們的敘事方式和表現形式上還有一定的區別。寧浩的作品更傾向於商業片的方向,畢竟在資本驅動下的商業電影,最能給導演帶來票房和收益,也能收到社會和觀眾追捧。
當然,寧浩的瘋狂系列還是帶給觀眾很多歡樂,也受到很多影迷的追捧,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給了很多觀眾後現代生活的精神釋放和情感寄託。
管虎在講述作品的同時,將自己的自由、真實,幽默中帶有苦澀的表現形式代入影片中,不受商業片的束縛,隨心而走,讓沉悶壓抑的抗戰年代故事帶有了一絲喜劇幽默的成分,似在講故事,又似在講述人性。
《鬥牛》在敘事結構上採用了多時空敘事結構,講述了黃渤飾演的牛二為了完成八路軍交代的保護荷蘭奶牛「九兒」的任務,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子低下,與奶牛同生共死的感人故事,悲涼孤寂中,帶有詼諧與幽默。
多時空敘事,一個時空是現在,牛二為了保護荷蘭奶牛與日軍、逃難村民、土匪們鬥智斗勇的故事;另一個時空則是過去,影片穿插交代了牛二與奶牛的革命友誼的緣來和那個年代農村質朴的生活狀態。
牛二叫奶牛「九兒」,是因為牛二將奶牛看成了閆妮飾演的九兒的化身,從此溫情的奶牛也成為了支撐牛二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在無數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奶牛的叫聲就會把牛二又拉回了,從心底里牛二還是善良溫情的,一直堅守著當成答應守護奶牛的承諾,也是那個時代下人們的最珍貴的人性品格。——守護、誠信(承諾)。
堡壘村是一個抗戰村,在戰爭中為八路軍提供後援支持,接待部隊,照顧傷員。共產國際向中國援助了來自荷蘭的大奶牛,負責產奶——奶都留給傷員戰士用。因行軍不能一直帶著奶牛走,所以部隊離開時,將牛留下在堡壘村,並承諾會回來取。老十三叔代表村子接收了奶牛,然後按規矩將全村男丁召集起來抓鬮,一堆綠豆中有1粒紅豆,誰抓到紅豆,奶牛由誰負責照看,糧食由全村負責。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展現出了守護奶牛的鬥智斗勇和緊張氣氛,同時將人和牛共生的溫情氣氛凸顯,管虎似乎在緊張的同時給了觀眾舒緩的機會。空曠偌大的崗上,輕飄的白雪,哀怨的配樂,孤獨的牛二獨自一人在呼喚著九兒和娘的叫聲,寫意的表現手法,有張有弛。
在緊張的守護奶牛「九兒」的節奏下,舒緩的鏡頭給了觀眾感情釋放的空間。最後奶牛「九兒」崗上的出現,依偎在牛二的身邊,讓一切顯得和諧溫情。
舒緩之後,故事又到了土匪和牛的故事。土匪為了給他們的大黃牛強行配種,把奶牛「九兒」抓起來。此時一顆貫穿全片的炮彈給了牛二抗爭的力量,鼓足了所有的勇氣去拯救他的奶牛「九兒」。槍林彈雨中,悲涼的音樂,疲憊的奶牛「九兒」依偎在倒地的牛二身上,此時只有他倆相依為命了。牛二為了讓「九兒」活下去,心疼的打著「九兒」,再不起來就凍死了,此時抱地哭泣的牛二倍顯孤單。
山坡上幽遠的笛子聲,一牛,一人,孤寂的走在上坡上,悲壯而凄涼。不禁想到了電影《活著》的最後一幕,同樣也是一人一牛,不過《活著》的故事更顯凄慘,《鬥牛》也算是幽默詼諧的存在了。
影片一開始,滿村村民被屠殺,一片狼藉,無人生還,只剩下了「兩頭牛」牛兒和荷蘭牛,整個影片開頭已經奠定了悲劇的序幕。
因為八路軍要撤走,所以遺留下的荷蘭奶牛變成了「燙手的山芋」,在寡婦九兒的「幫助」下,牛二成為了守護荷蘭奶牛的「幸運兒」。自此,奶牛「九兒」變成了牛二的精神伴侶,開啟了一段「跨越物種的感情」,守護奶牛的責任使得牛二變得強大而勇敢。其中因為牛二摸了奶牛奶子而變成反革命份子遊街的情節,讓人覺得可笑而諷刺。在現在的價值觀里看著極其可笑的一件事,在那個思想傳統,還未完全解放的時代卻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這里也是對於那個年代的真實展現。
滿懷理想的日本學生踏上中國領土,拿起刺刀,被逼迫刺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面對死亡——無論是舉刀刺向別人還是別人揮向自己的刀——他都是恐懼的,但終會適應,最後癲狂,最終被訓練成殺人的機器。
戰爭毀滅的不僅僅是人性,還有秩序,秩序被摧毀掉的惡果之一就是人的動物性本能開始顯露,影片中一群逃難的村民,在堡壘村偶遇牛二,得到牛奶以緩解飢餓,作為回報,其中幾個人決定殺掉奶牛,分肉吃。為了殺牛,他們揮刀趕走了牛二,面對牛二的咒罵,說:「他現在罵得厲害,殺了牛分塊肉給他,他不幹也得干。」我們還能看到另外一群人——土匪,在日軍過後殺入村莊,將牛二扔下深井,目的是為了搶劫奶牛配種。
奶牛所代表的形象便是犧牲了自己的所有一切,卻遭到人們拋棄的一類形象,卑微無助如粘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最後為了吃牛與牛二爭奪的逃難村民,一個個的被日軍埋下的地雷炸死時,他們的死,其罪何辜,他們也僅僅想吃頭牛而已,這又能怨恨的了誰呢,只能怪那個缺衣少吃,遭受侵略的殘酷的動盪時代吧,人都已經要餓死了,還有人性來做什麼呢。
牛是牛二抓鬮抓來的,一同被分配過來的還有九兒,九兒長得漂亮,牛二喜歡她,想跟她「生個一兒半女」。
中國農民的人生理想,不正是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何況他還有兩頭牛,老婆有了,孩子也會有的,美好的人生即將開始。可惜鬼子來了,啥都沒了,好歹還給剩下一頭牛。影片中,牛二管奶牛叫九兒,九兒既指牛,又指他慘死的未過門的老婆,更象徵著他嚮往的美好生活。所以他拚死也要守住著美好的生活。
鬼子來了,他先是偷牛。偷不來,打算幹掉鬼子搶牛。被發現了,就英勇搏鬥守住自己的牛。這是抵抗外侮時,中國農民的典型態度。
總算鬼子走了,飢民又來了。
這時,牛二質朴的農民本色顯示的淋漓盡致,雖然自己的東西也不多,但人命關天,能幫一把就幫一把,甚至不惜傷害了自己的牛(美好生活),而這群災民則是把貪得無厭彰顯的淋漓盡致,拿了人家東西不僅不感激,不報恩,還想著整怎麼害死恩人,扒皮吃敲骨吸髓。最後居然說出:「我不過想吃你那牛,你竟然想要我的命。」
熬過了飢民,又趕上國民黨和鬼子火並,牛二關鍵時刻死死抱住他的牛,諷刺的是,生前打得要死要活的敵人,死的時候,反倒埋在一塊。
結果回到村裡,又趕上了土匪,牛二給扔井裡了,奶牛也被土匪抓走配種了。
典型的土匪作風,男人殺死,女人帶走上山,留自己的種。
此時的中國農民牛二終於憤怒了,搶我的東西,要我的命,抓走我的九兒,咱誰也別得好兒了,於是他扛起了炸彈。
然後,不知又趕上誰和誰火並,(其實並不重要。)牛二和牛僥幸活了下來,一人一牛上了山,終於「過上了人過的日子」。
有一點,令人疑惑,就是為啥牛二咋也死不了,中了刀不死,中了彈還死不了,眼睛都瞎了還死不了,因為中國農民就是這樣,就是不死,就是頑強,一滴水一點陽光就能活下來。後來解放軍回來了,牛二想還牛,人家沒要,估計牛二心裡樂開了花,因為牛幾乎成了他的全部,這回牛終於是自己的了,說啥也的要個戳。這就是一個中國農民和他拚死守護的生活。再說牛二這個人,最後紙上寫的是「二牛之墓」因為牛二本質上也是頭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藏住自己的小牛,在山上挖坑,後來帶著奶牛開荒種田,養活自己。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中國革命的勝利靠的就是中國廣大農村裡廣大農民的付出。有牛脾氣,牛脾氣就是犟,認死理。你平時踢我兩腳,打我兩下就算了。你把我惹急了,跟你拚命;答應八路軍的事兒,一定要說到做到,即使過了七八年之後。展示了中國農民的質朴和誠信。善良敦厚,無論是無償救濟災民。還是救日本兵,都展現了他的善良。因此中國農民牛二,本質上也是頭牛。
⑦ 如何進行拉片(影片分析)
五景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⑧ 電影、電視劇怎麼拉片子就是一邊看一邊記嗎
拉片子在影視創作行業內被認為是一種學習方法,即細致的,逐段逐場逐鏡地分析、欣賞、學習一部影視作品。根據職業需求和目的,拉片子的方法和側重也不一樣。
比方說,導演拉片子,主要考慮的事鏡頭的運用,攝影構圖,光的使用等等;而編劇拉片子更注重的是編劇范疇的內容,比如人物的塑造,情境的設計,結構的布局,情節的編排等等。
這是職業導向上的側重。另外就算相同職業,根據具體的目的,也會有所側重。比方說,導演想學習某一部片子裡面的動作設計,那麼他在拉片的時候,更注重的是動作場面,甚至剪輯銜接的內容。編劇學習某一部片子的懸念的設置方法,那麼他更側重的是一部片子中懸念的安排,鋪陳和懸念的釋放這些內容。所以說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待拉片子的話,是根據學習目的有的放矢的。至於如何拉片子,當然不是把影像還原成劇本或文字,而是有目的的記錄。拉片子不同於平常的觀賞,很慢,要邊拉邊思考,從創作者的角度,把內容還原到創作之前,琢磨創作者這樣處理的用意和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實在的訓練自己的創作思維。
另外需要指出的重要的一點是,了解影視作品製作過程的人都知道,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影視作品已經是經過無數次選擇之後的結果,比方說因為時長的問題,不得不減掉刪掉一些相對沒有那麼重要的內容,所以說如果想通過我們面前所呈現的作品,通過拉片子,完整地還原創作者的初衷和創作方法,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拉片子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但這種學習方法並不是學習影視作品創作的唯一途徑,或者說主要途徑。創作,尤其是影視創作,還是需要大量的經驗經驗積累、訓練,以及保持敏銳的觀察,有力的創作動力。
推薦一部書,原中央戲劇學院老師楊健的著作,名字就叫做《拉片子》,比較實用,也算系統。希望能幫到你。
⑨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⑩ 拉片是什麼意思啊
拉片,是一種反復觀看,暫停,慢放,逐格觀看電影的,神經質的觀影活動。這種觀影活動,不是為了發現劇作,表演或者主題的秘密,那些秘密要麼可以從劇本獲得,要麼多看幾遍就成了。 也不是為了獲得更深更爽的觀影感受。
以「電影」為師通過拆解優秀電影,經典電影,來掌握構建故事的技法和規律。 拉片是抽絲剝繭地讀電影,拉片需要一格一格地反復看電影,同時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調度、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後總結一下。
主要信息: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