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無盡攀登》上映時間
《無盡攀登》上映時間
《無盡攀登》上映時間, 電影《無盡攀登》真實記錄了中國無腿登山家夏伯渝憑借四十三年的不懈堅持與熱愛,靠一雙假肢五次沖頂珠峰,最終成功的故事,《無盡攀登》上映時間。
有這樣一個人,他在26歲時就不幸失去了雙腿,但是他卻依靠著頑強的毅力,攀登了珠穆朗瑪峰,並獲得了國際體育最高獎「勞倫斯獎」,他就是夏伯渝。
近日,以「中國無腿登珠峰第一人」夏伯渝為主角的紀錄電影《無盡攀登》在長沙舉行路演活動,電影主角夏伯渝、製片人柯慶峰、攝影師盧華傑也出席活動,與觀眾一起分享了傳奇人生幕後的感動點滴。
電影《無盡攀登》由吳京、郭帆擔任出品人,真實記錄了中國無腿登山愛好者夏伯渝憑借四十三年的不懈堅持與熱愛,靠一雙假肢五次沖頂珠峰,最終成功的故事,影片將於12月3日正式上映。
2019年,一部關於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為原型的《攀登者》上映。胡歌飾演的楊光角色引發強烈的關注。他失去一隻腿,安裝假肢繼續攀登。楊光的原型,就是夏伯渝,他是失去雙腿,用假肢繼續征服珠穆朗瑪峰。時隔2年時間,《無盡攀登》再次以夏伯渝為原型,講述攀登者的精神。
影片真實記錄了中國無腿登山家夏伯渝憑借一雙假肢在43年裡,憑借自己的堅持不懈與熱愛,五次沖擊珠穆朗瑪峰,最終於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納,在69歲高齡成功登頂,成為無腿登頂珠峰中國第一人,也是最年長的雙腿截肢登頂珠峰的中國人。
在觀看電影《無盡攀登》的過程中,觀眾紛紛表示被夏伯渝的堅毅勇敢所感動。有觀眾表示,「最喜歡的畫面是出發前,夏伯渝在鏡子前試裝備的鏡頭,那一刻像孩子一樣純真的夏伯渝,展現的是追求夢想的赤誠之心,只有擁有這樣赤誠之心的人,才能最終登上珠峰。」
還有觀眾表示,在快節奏的時代中,大家對一件事情的熱情很短暫,短時間內沒有結果就放棄,「而電影《無盡攀登》則展現了不一樣的人生,特別適合在電影院靜靜的觀賞。」製片人柯慶峰也表示,「夏伯渝在電影《無盡攀登》中呈現的不僅是個人對夢想的追求,更是展現了中國人面對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中國力量的體現,這種精神和力量值得傳承下去。」
記錄中國無腿登珠峰第一人夏伯渝硬核人生的電影《無盡攀登》11月26日來到長沙,主角夏伯渝、製片人柯慶峰、攝影師盧華傑映後亮相,現場氣氛熱烈,觀眾被電影《無盡攀登》感動落淚。有觀眾覺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看到夏伯渝對夢想幾十年的堅持十分珍貴,特別感動;有觀眾在看完電影後許下了這輩子要攀登一次珠峰的願望;有初中生在看完電影《無盡攀登》之後重燃了自己對足球的夢想。觀影後也有許多觀眾送上了自己的禮物,表達對夏伯渝的敬佩。
電影《無盡攀登》由吳京、郭帆擔任出品人,劉開珞監制、柯慶峰擔任製片人,葉俊策執導,葉濡暢剪輯,影片真實記錄了中國無腿登山家夏伯渝憑借四十三年的不懈堅持與熱愛,靠一雙假肢五次沖頂珠峰,最終成功的故事,影片將於12月3日正式上映。
追求夢想的赤誠之心感動長沙
夏伯渝不服輸、對夢想的追求給予觀眾無窮的力量
在觀看電影《無盡攀登》的過程中,觀眾紛紛表示被夏伯渝堅持四十三年,五次沖擊珠峰的故事震撼到。一位正在讀研究生的觀眾表示,最喜歡的畫面是出發前夏伯渝在鏡子前試裝備的鏡頭,她覺得那一刻像孩子一樣純真的夏伯渝展現的是追求夢想的赤誠之心,只有擁有這樣赤誠之心的人才能堅持四十三年不動搖地攀爬珠峰。在快節奏的時代中,大家對一件事情的熱情很短暫,短時間內沒有結果就放棄,而電影《無盡攀登》則展現了不一樣的人生,特別適合在電影院靜靜的觀賞。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來自藍天救援隊的觀眾看完電影後興奮表示彷彿給自己打雞血了,自己在救援時遇到的困難和電影中比起來都不足為懼,在日常救援中也需要夏老師這種堅持的力量來幫助他救助到更多人。
當天現場有一位年僅15歲的登山隊員,她表示自己作為登山隊里最小的一員,雖然登過的山不多,但看電影時也能體會到夏爺爺面臨的困難,在被夏爺爺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的同時,她想問是什麼支持力量支持夏爺爺攀登四十三年?夏伯渝表示當年登山為保護隊友失去了雙腿,但自己並不服輸,認為自己並不輸給任何人,所以這股不服輸的力量和對夢想的追求,一直支撐他,讓他有勇氣一次又一次沖擊珠峰。
觀眾觀看電影《無盡攀登》泣不成聲
夏伯渝堅持不懈的品質重燃觀眾對夢想的渴望
許多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都被電影打動,不禁流下眼淚。一位觀眾分享觀影感受時泣不成聲,她覺得夏老師遭遇的困難是常人無法想像的`,今天她帶著兩個孩子來,這部電影不僅給孩子上了一課同時也給她上了生動的一課,見到夏老師的時候她感覺夏老師是從電影里走出來的,她要把電影推薦給孩子同學家長和自己認識的所有人。一位觀眾覺得夏老師第一次登珠峰的舉動就深深地打動了他,在那個時刻願意將睡袋讓給隊友,這不是誰都能做出來的決定,從那一刻起就證明了夏老師是一個偉大、善良的人,他非常佩服夏老師,同時他表示在看完電影之後他做了一個決定,這輩子也要登一次珠峰。現場觀眾也為夏老師准備了不少禮物,有小朋友送上了自己親手寫的「無盡攀登、勇者無畏」的字帖,也有小朋友送上鮮花向夏伯渝爺爺致敬。
現場有不少觀眾表示夏伯渝的故事讓自己重燃對夢想追求的渴望。一位初中生分享到: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足球明星,但是直到現在踢了好幾年自己還只是學校的替補,本來以為夢想沒有機會實現了,但看了《無盡攀登》這部電影之後,看到夏爺爺面對夢想這么多年的堅持,他覺得自己的夢想又有了希望,他要向夏爺爺學習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奮斗。一位小學生誠摯表達他的夢想是成功加入一個乒乓球隊,雖然這個夢想相比夏爺爺的珠峰來說不算什麼,但他會努力練習,向這個目標前進。一位帶孩子來的媽媽也表示自己最近的小目標是練習好一門外語,能夠等一切安定下來,出國旅遊時不靠翻譯、甚至為家人當翻譯,還有小朋友表示要當宇航員登上太空,這些真摯的發言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夏老師也為這些觀眾加油,祝他們夢想成真。
吳京新電影定檔了,12月3日全國院線上映!
這就是吳京和他的好朋友、《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聯合出品的勵志感人電影《無盡攀登》!
看過的觀眾,將這部電影譽為本年度最震撼、最勵志的電影!
毫不過分!
吳京和郭帆能夠投資出品這部電影,就是看中了這部電影人物的傳奇故事!
這是一部講述中國奇跡、中國傳奇、中國精神的傳奇電影!
影片的主角夏伯渝讓人難以置信的經歷,既是真實,又是傳奇!
影片英雄的壯舉,太震撼人心!
《無盡攀登》講述中國登山英雄夏伯渝的故事,大家知道,這位偉大的老人在2018年5月14日,在他69歲的年紀,雙腿戴著假肢,登上了珠峰,成為無腿登頂珠峰第一人!
這期間需要多大的付出啊!
英雄的壯舉,震驚了世界,贏得了體育界的尊重,獲得當年勞倫斯世界體育獎!
1975年,夏伯渝因為幫助隊友沖頂珠峰,自己雙腿凍傷,被迫截肢,但是心中登頂的夢想一直不滅!
他為了這個夢想准備了43年,電影詳細紀錄了他登頂珠峰的過程,觀眾在震撼人心的鏡頭里,會感到夏伯渝老人帶著我們的精神力量!
43年,大家以為他一帆風順就錯了!
他經歷了雙腿截肢,這個困難還是最小的,後來身患癌症,各種病痛不斷侵擾,但是這個執著的英雄一直堅持訓練!
2016年,夏伯渝第4次沖頂,距離珠峰頂巔94米時,暴風雪大作,他被迫含淚撤下,再度失敗!
為了實現登頂夢想,他每天戴著20斤沙袋練習深蹲1500下,引體向上100下,俯卧撐480個,仰卧起坐480下!
一個雙腿殘疾、身患疾病的老人,竟然會這樣的瘋狂訓練!
想像這是怎樣的訓練量!
我們普通人試著做十幾個引體向上,很多人氣喘吁吁了!
他是100下,而且俯卧撐竟然480個!
吳京、郭帆、胡歌三強參與這部電影製作
這種意志的力量和行動,深深地打動了吳京和郭帆!
我們所說的中國精神,夏伯渝老人就是最生動地體現!
吳京邀請了胡歌加盟,讓他做電影的配音!
胡歌也被夏伯渝老人的驚人毅力所震撼感動,他欣然受邀!
吳京和郭帆說,這部電影我們一定要做下去,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人們傳遞一種震撼人心的鼓舞力量!
作為紀錄電影,鏡頭主要聚集了老人日常艱辛的訓練,還有2018年登上珠峰頂巔的激動人心過程,有些觀眾應該是有印象的,當時央視一套也播出了老人登頂時痛哭的實況畫面!
為了夢想,一下子就拼了43年,而且身患過癌症,卻做出超人的訓練,這種意志力量真的太有啟發與鼓舞意義!
《無盡攀登》這部電影沒有演員,夏伯渝老人只是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日常,而這質朴慣常的行為,才具有共鳴的力量!
㈡ 《攀登者》評價怎麼樣
攀登者(豆瓣)評分: 6.1/10。僅供參考具體請自己觀看。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等主演冒險電影。影片前部分講述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成功從珠峰北坡登頂的故事,但可惜沒有留下證據。後半部分講述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並測得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8.13米。該片於2019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
劇情簡介: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 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 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㈢ 攀登者電影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攀登者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克服萬難,成功首次北坡登頂珠峰,並在1975年,於珠峰「第二階梯」架設「中國梯」,成功精確勘測珠峰的「中國高度」兩次大事件,證明了中國的毅力與硬實力。
《攀登者》中登山隊員們為了登頂,玩命往上沖,為了團隊,堅決不拖後腿,為了夢想,砥礪前行。登山過程中,撲面而來的暴風雪,讓原本容易的幾十米變得舉步維艱。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停歇,冷風直灌。
惡劣的環境,讓人們由起初的信心滿滿,慢慢轉為立場的動搖。有的人開始懷疑,開始麻痹,置身於死亡的邊緣,帶著一股令人恐懼的氣息。
雖然,影片給人緊張的氣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讓人心潮澎湃,那種專注執著讓人感動,「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專注執著是一種心無旁騖的態度,更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我們「要竭其力,對待事業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黃牛吃苦耐勞的精神,著眼於大局,立足於小事,真抓實干,務求實效,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新時代,敬業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小到個人職業,大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上,都能專心致志,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近幾天在電視上觀看了19年國慶獻禮片《攀登者》,頗受感動。
電影《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然而因為雪崩,登山隊員方五洲不得已丟掉了攝影機,就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資料,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國際認可。
從1960到1975,中國的攀登者們遭到了15年的質疑與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們的遺願如猶在耳,第二代攀登者們再次出發,向著世界第一高峰發起沖擊。極度冷冽的風雪,氣象專家多次建議停止攀登,雪崩襲來被吞噬淹沒或跌入山谷,山間縫隙甚至要靠登山隊員冒死縱身一躍……一系列的艱難險阻,
終於登頂了,終於留下了影像證明。這個「終於」來之不易。看到預告里「為國登頂」這四個字我挺驕傲的。真的,作為一個中國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運動員憑借著驚人的勇氣、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創造了奇跡,他們在極其嚴寒和飢餓的條件下忍受著凍傷的巨大困難,成功的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珠峰之巔。
現實生活中,中國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國梯」,讓後來許多國家的登山隊員順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幾名登山隊員也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部分登山員因嚴重凍傷做了截肢手術,落下終身殘疾。就是他們的團結拼搏無畏艱險,映照著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希望這種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人身上繼續傳承下去,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攀登珠峰與核試驗對於人類發展並沒有起到推進作用,把它們放到一塊來說,發現它倆有一共同點:人活著便是為了掙口氣。
這口氣太難掙了,為了這口氣太多人犧牲,太多妻離子散,太多太多。但是他們有退縮嗎?沒有。很多人看到有吳京在的電影,就覺得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沒有錯,有多了解中國的過往,必然會愛中國更多些。而且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是人性,人性即能黑暗到一定地步,亦能光輝到一定境界。
中國是一個在苦難中壯大的國家,拿命搏才有今天的輝煌。人會不惜命嗎?不會,但他們知道有比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們去做。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國際上最後採用了中國標准,用命換來的數據,終於把這口氣給掙著了。
脫離歷史背景,單看這部電影,如此選材,必然得與惡劣天氣對抗,假如單單是要宣揚所謂的愛國主義,大可以選擇相對舒適環境的題材,唯有這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吸引著這幫擁有赤子之心的人,這珠峰精神,不就是中國精神嗎?
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傲立世界,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像登頂隊員這樣強大的靈魂支撐。我們的國家沒那麼完美,但又有哪個國家是完美的呢?有問題,去解決,去完善。
最後,向每一位「攀登者」致敬!
拍登山運動的題材,國內導演應該還沒有經驗。於是導演就加了愛情這條線,把一個陌生的題材拍成熟悉的兒女情長片。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把一個宏大的愛國題材變成狹小的愛情題材。
本來這部電影能把格局升到愛國精神的層面,但卻被方五洲和徐纓、李國梁和黑牡丹的愛情故事一攪和,格局瞬間就被拉下來了。
拍不出宏大的感覺,我們也可以在細小處用功,著重強調細膩的人物情感,但導演顯然也不夠細膩,把人物的情感表現得太粗糙,有著歷史電影的通病——假大空。
導演的表現手法粗糙提現在哪裡呢?例如為了表現人們對方五洲的偏見安排了砸玻璃的情節,這都是多少年前的表現手法了。例如很多劇情都要靠旁白推進,技術高超的導演會用影像說話,而不是像新聞紀錄片一樣念旁白,用太多旁白,就會導致電影看起來像博物館里的歷史資料,冷冰冰的。
電影結構上是的很平庸的平鋪直敘,缺乏新意。我認為如果能60年代和70年代兩條線並行推進,60年代的劇情影響著70年代人物的做出抉擇,最後同時達到高潮,電影在邏輯上會通順很多,情感上會強烈很多。
電影透露出的價值觀也不符合中國精神,要知道,中國精神強調的是每個個體的默默付出,是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的,片中方五洲個人的主角光環太強,顯得其他人都像廢物一樣,這樣設置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尊重歷史。
1960年5月24日,人類史上中國人首次從喜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驚,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為家喻戶曉的登山勇士,如今這部《攀登者》電影,又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於攀登、不怕吃苦、胸懷天下,團結合作,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讓我們更好的去結合實際做好我們要做的事情,實現我們的目標。
扶貧攻堅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還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盡頭,就要奮斗不止。扶貧攻堅如登山,循徑而上,則是在創造扶貧工作的輝煌。然而路途艱險,一路上重巒疊嶂,需要每個人付出代價。扶貧攻堅如同一座山峰,我們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於攀登,努力攀登。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登山如此,現在我們的扶貧攻堅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努力了,就沒有無法逾越的障礙;只要我們努力了,就離我們預想達到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們努力了,相信到20xx年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國慶節的時候,我觀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讓我非常感動。
1960年,中國登山隊由150個隊員組成,准備從北坡登頂珠峰。他們經歷了暴風雪、冰裂縫、雪崩等重重難關,終於登上了珠峰的「第二台階」。而此時,登山隊只剩下三個人。終於,在第二天的凌晨2點16分,他們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
雖然他們登上了珠峰,但是,因為沒有拍到照片,所以不受西方媒體的認同。
1975年,中國登山隊又帶領了200餘人,准備再次登頂珠峰,並打算測量出珠峰的准確高度。在大量的練習和幾次的攀登後,9名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創下了人類首次連續18小時,不攜帶氧氣瓶登頂珠峰的奇跡!他們還測量出了珠峰的准確高度——8844。43米。
我們要學習登山隊員們頑強的'斗爭精神。電影中,攀登者們在攀登過程中,不斷地遇到各種難以預測的'危險,多次命懸一線,卻不曾妥協,帶著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奮勇向前。
現在看來,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瑪峰,而是中國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礪前行!
國慶假期,我觀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
《攀登者》主要講述在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登上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可是,隊長方五州因為救人,把相機丟了,沒能拍到照片,因此,西方國家就說:沒有照片,怎麼能證明登上了珠峰。就因為這句話,讓我們國家被恥辱、嘲笑了整整15年。終於,在1975年,國家決定,同志次組建登山隊,經過多次的訓練,登山隊再次向珠峰發起了沖峰。終於迎來了攀登珠峰最好的窗口期,中國登山隊終於成功登頂。
在登山的過程中,令我最感動的是,在李國梁的帶領下,登山隊再登珠峰北坡的第二台階時,他被一個氧氣瓶打中了腦袋,滾下了山,因為,他們的腰上都寄有線,便會把其他人也帶了下去,可就在要落下懸崖的時候,後面的一個同志拿出鎬子,將鎬子打進了雪地里,其他同志沒有落下山,但是,李國梁卻吊懸在懸崖邊上了,一個同志要他把手給他,李國梁同志卻把相機給了他,把自己的線割掉了,最後,相機保住了,李國梁同志卻墜落山澗,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想到這句話:「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是啊!攀登著為了國家的領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登上珠峰,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星期天上午7點50分,我們全班在電影院觀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
在觀影期間,我都沒有離開座位,哪怕是一分一秒。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我就坐了多長時間。
這其中,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在第二次中國從北坡登頂珠峰時,遇上了十級大風。
當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穿過冰塔林,爬上北坳,到達大風口後;氣象組突然向大本營匯報:大風口有可能出現十級大風,建議突擊者立即後退。可副總指揮卻命令大風來臨之前,登上大風口。因為他太想讓西方登山界早些承認,中國人爬上了自己的山。可風實在是太大了,突擊隊只好就地露營,准備調整一晚,明早出發。當他們以為一切都很順利時,卻沒想到,一陣大風突然刮過來,捲走了他們的帳篷和隨身物品,還差點帶走了他們的一個隊友。隊長將攜帶的折疊梯展開,並用繩子固定好,可這也並不安全,梯子在半空中上下翻動,有好幾個人因為沒抓牢,差點被捲走。情況很不樂觀。可在這時,他們發現,繩子在石頭的稜角上越磨越細,最後「嘣」的一聲,斷了。石頭也被這股勁從土裡拔了出來,並以極快的速度朝著他們滾落下來。隊長眼疾手快,又套住另一塊岩石,並且用盡渾身力氣,在最後一刻使梯子掉轉方向,避開了滾落下來的石頭,才保住了全隊的性命,自己的胳膊卻因此受了傷。
這一小段電影,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人不能意氣用事,不然,便會讓自己和他人陷入危險,就像影片中的副總指揮一樣。
國慶假期間,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後我一直在想著電影中這幾個瞬間: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方五洲登山隊長為了保住隊員曲松林的性命,把攝像機棄掉了的那一瞬間,然後就是那突擊隊新隊長李國梁為了保住攝像機犧牲了的那一瞬間,最後是接近結束的方五洲為了救徐纓同志,為她接下了一塊巨大的冰塊,最後就是片尾幾位登山隊員上珠峰的那一瞬間最讓人難忘!
電影主要講了1960年一些中國登山隊員已登上珠峰但沒有攝像所以世界不同意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過珠峰,1975年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並留下證物。20xx年,楊光又帶著新的登山隊完成了自己未完成的登頂珠峰的夢想。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許多:曾經中國因為裝備不好,未能保住自己的領土,可是今天,我們中國已經富起來,好起來,強起來了,不再被別人瞧不起了,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曾經有人說過:「山再高,也是在腳下的。」那現在我說:「人再強也是能超越的。」我希望各位同學好好學習,為中國變成第一強國而努力!
㈣ 電影《攀登者》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攀登者》將在2019年9月30日上映,匯集了眾多如吳京、章子怡、胡歌這樣自帶流量大咖,有如此明星陣容的影片可不多,吳京自不必說,戰狼系列影片的熱度還未過去,流浪地球就又一次讓他聲名大噪,而章子怡和胡歌更是早已經名聲在外,這三人的粉絲量可能不一定比得過那些流量小生,但都是牢牢的鐵桿粉,而且三人的演技和業內口碑都是極佳。除此三人之外,大家還可以在電影中見到成龍、井柏然、何琳等諸多著名演員。
為了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權,中國還是組建了一支登山的隊伍,並且派了一支軍隊保護,讓他們能夠順利地登上山頂,因為當時的珠穆朗瑪峰不僅自然條件惡劣,周圍更有很多土匪出沒,攀登珠峰也是登山隊對自己的極限挑戰.電影為了能夠還原當時的情況,在崗什卡雪峰實地拍攝,由吳京、成龍、章子怡等電影屆的大咖聯合出演,給大家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點贊!
㈤ 攀登者電影演員表(致敬60年前珠峰攀登者)
這是一個塵封了60年、關於捍衛尊嚴與家國的故事。在冷戰最為緊張的年代,剛剛經歷了中蘇問題的中國又面對經濟寒冬,同時,不斷有反動勢力試圖干擾我國內政,宣示獨立主權、表明自力更生的能力刻不容緩。1960年5月25日,由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組成的中國登山隊首次向珠峰發起沖刺,實現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遺憾的是,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時隔15年,中國登上隊再次登頂珠峰,索南羅布、貢嘎巴桑、桑珠、潘多、羅則、侯生福、阿布欽、大平措、次仁多吉九人終於在珠峰上插上了中國國旗,留下了中國人征服珠峰「鐵證」。
倒計時4天海報
作為國慶檔重磅獻禮之作,將於9月28日開啟點映、9月30日正式公映的電影《攀登者》正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講述了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從珠峰北坡登頂的故事。電影的陣容強大,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演員組成的超強「攀登者聯盟」把這段歷史重新拉回人們的視線。
方五洲(吳京飾演)重歸登山隊
為國登山:就是去打仗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中國境內或邊境上,但直到1956年,中國的登山運動仍是一片空白,從境內的北坡攀登珠峰更是猶如天方夜譚。北坳頂部海拔高達7007米,坡度平均在五六十度,最大坡度達70度,個別地段近乎垂直,像一座高聳的城牆屹立在珠穆朗瑪峰腰部,積雪深不可測,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巨大的冰崩和雪崩。
那個時候,尼泊爾還是印度的附屬地,1953年,在尼泊爾向導丹增·諾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從尼泊爾境內南坡登頂後,印方一再叫囂珠穆朗瑪峰根本不屬於中國,中國人沒有權利攀登,也攀登不上去。和今天的人攀登珠峰的自我挑戰、實現夢想的意義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登峰行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政治內涵。
事關國家尊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賀龍立馬提出體育工作的三項具體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在1960年登上珠穆朗瑪峰,並成立了中國登山協會。中國第一批職業登山運動員從零開始,組建登山隊出國訓練,並於1957年獨立組隊。
最初登珠峰是中蘇兩國聯合執行的任務,相比中方的一片空白,蘇聯方面像其他方面一樣,擔任著「老大哥」的角色。而到了1959年,中蘇關系破裂,蘇聯不僅逐批撤走了在中國的援助力量,包括進行中的登峰計劃在中方的一再協商催促下也沒了迴音,許諾的裝備和食品供應統統不再兌現。
李國梁(井柏然飾演)雪中遠望
但中國登山隊的訓練沒有停下。這支當時平均年齡僅24歲的214人登山隊每天在拉薩進行越野長跑等體能訓練,還到附近山區訓練運動員對高山惡劣自然條件的適應能力和冰雪作業技能。賀龍給大家鼓勁兒:「他們不幹,我們自己干!任何人也休想卡我們的脖子。中國人民就是要爭這口氣,你們一定要登上去,為國爭光。」
當時的登山,要克服的遠不止是登山本身的困難。為了登山,提前兩年開始修路,為的是保證物資的供給。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期間,也處於西方經濟封鎖、中國國力孱弱、民生多艱的時代。「舉國之力」登山,是一場真正的「硬仗」。和今天有明確的攀登路線不同,修路隊隊員還要負責偵查勘查環境,一邊修路,一邊尋找適合的攀登路線。一切都在毫無把握的摸索中進行。
楊光(胡歌飾演)練習打登山結
1960年3月開始,登山隊先後三次向珠峰發起挑戰都失敗了,登山隊的年輕人「損兵折將」,但賀龍向大本營傳達了新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重新組織攀登。剩下幾個人算幾個人,哪怕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登上去!」
時值我國正與尼泊爾談判中尼邊境劃界問題,登山隊員們大多由部隊選拔而來,軍人出身,不過是換了另一個戰場為國征戰,一次次失敗後又一次次組織力量向珠穆朗瑪發起沖鋒。
曲松林(張譯飾演)等待突擊隊歸來
中國梯:跨越15年的精神接力
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就在這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階」處,僅憑人力架設起一架金屬梯。這架金屬梯不僅幫助這批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它還擔負了33年神聖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總共幫助了1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實現了自己的珠峰夢。這架金屬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梯」。
而「中國梯」的「前身」,是一枚15年前打在這絕壁上的鋼錐。
在那個物資匱乏、裝備落後的年代,傷亡來得太過於輕易。僅僅是「凍傷」這件事,但凡保暖裝備專業一點就可以輕松避免,但在當時卻成了「在所難免」。1960年5月,原本具備登頂實力和技術的主力隊員、骨幹運輸隊員不少都凍傷了,登頂的任務迫在眉睫,只能重新選拔突擊隊員和運輸隊員。電影中吳京飾演人物的原型王富洲,連同經驗豐富的劉連滿和「輕傷不下火線」的藏族隊員貢布,伐木工人出身的屈銀華等10人又一次出發了。這次他們的任務是將物資運到海拔8500米高度。
而到達「鳥都飛不過」的「第二台階」,王富洲一行人已經只剩4個。「第二台階」總高20多米,相當於一棟七八層高的樓房,其下部較陡,但還能找到攀附點或支撐點,最困難的要數最上部的4米多,幾乎是一道垂直的光滑岩壁。
攀爬到 「第二台階」的中上部。面對4米多高的岩壁,劉連滿用盡全身的力量嘗試攀登了4次都沒能成功。貢布和屈銀華也分別試了2次,結果同樣是跌回原地。海拔8500米以上,氧氣稀薄到讓人無法呼吸。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眼看著珠峰近在眼前卻登不上去,四人急得不行。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搭人梯的辦法,主動蹲下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先上的屈銀華因為不忍心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靴踩在戰友肩上,只穿一雙薄毛襪打鋼錐、攀爬……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導致之後屈銀華的兩足腳趾和雙足跟就被徹底凍壞只能切除。而蹲下當「人梯」的劉連滿要在極限海拔地帶用消耗殆盡的體力托著100多斤的隊友慢慢站直,同樣需要難以想像的堅強的意志力。
今年已經86歲的貢布在央視《開學第一課》上講述了那段登山往事。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登上珠峰峰頂。中國人第一次完成了人類北坡登頂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現場,已經86歲的貢布老人向孩子們回憶,登頂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我拿出背的國旗升起來,在那飄,那個時候天氣是最好的。」
「托舉」完隊友的劉連滿最終沒有和另外三個人一起成為第一批登頂珠峰的人。他寫好遺書,抱著隊友為他留下的氧氣他選擇保存下來給隊友歸來下山使用,愣是沒吸。
那一次的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也使得國際社會對當時的登頂一直存在質疑的聲音。但15年後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潘多和8名男隊員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創下男女混合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數最多的世界新紀錄。這次登山時,隊員們藉助屈銀華當年打下的鋼錐,在「第二台階」最難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屬梯。
而這一次的登頂,隊員們在幾乎「無氧」的情況下作業七十多分鍾,採集了冰雪和岩石樣本,並把用於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的金屬覘標架設好,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的紅色覘標屹立在雪山之巔,為珠峰確立了標准身高:1975年7月23日,中國政府授權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國測繪工作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這個數字作為國際標准沿用多年。
傑布(拉旺羅布飾演)擦拭冰鎬
《攀登者》:「一次不可能的任務」
去年7月,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決定投拍《攀登者》。這當然是一個太值得拍的題材,但把這樣的一段歷史搬上銀幕,難關也是重重。這首當其沖的就是時間。
完成劇本後,下一個任務就是組建團隊。任仲倫找了不少導演,幾乎找過的每位導演都會問,「什麼時候進入籌備期?」任仲倫說,「我直接告訴你上映日期吧,明年9月30日。」光是這個日期就足矣「嚇退」許多人,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接下來的天氣根本不可能在真正的雪山上拍攝,大量綠幕合成的場景意味著巨大的特效製作量,而要體現這段歷史的艱辛與偉大,視覺上這些最直觀傳達都不容有失。連「監制」徐克一開始都打過「退堂鼓」,他告訴任仲倫,他可以拍這部電影,但需要至少三年。
最終,《攀登者》的導演任務交給李仁港。這位導演和上影也是老搭檔,作為香港電影工業培養的極為職業化的導演,李仁港在業界以「手快」著稱,且電影美術出身的他對於場景的把控自有其優勢。徐克作為監制,分享了他對於技術多年鑽研的成果和對於用東方美學和情感講述主旋律故事等更高層立意美學的心得經驗。當然,李仁港也是頂著巨大壓力接受這次挑戰,「我接受這個任務之後,所有的周期我是倒數過來的,它在國慶節要上,我就倒數我幾時要剪好這個片子,再倒數我需要多長時間去拍完這個戲,再根據這個時間倒推出開機時間和籌備時間。」
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上影被要求「用最好的團隊」。於是有了眼下令人贊嘆的「國民免檢神仙陣容」。章子怡剛進組的時候對任仲倫表達了她的感慨,居然可以再這么短的時間里把這些「大忙人」集合起來。事實上,每個演員起初都是有猶豫的。武術冠軍出身的吳京「扛造」,但對於感情戲有抵觸,何況大量的對手戲是章子怡、張譯這些文戲備受認可的實力演員,他和任仲倫表達過自己的顧慮。之後又和導演組說了好多次,爬山不要緊,能不能改一改?讓章子怡不要和他談愛情,哪怕變成前妻也好,和誰演感情戲都行,就是不要是自己。
徐纓(章子怡飾演)深情凝望方五洲
吳京在進組之前就面臨嚴重的腿傷問題,大量的動作戲份也意味著對於腿傷的二次加重,但他仍然堅持親自完成所有動作。影片中有部分鏡頭,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他的腿是一條粗一條細的,那是因為一條腿綁了夾板。
而章子怡在接到邀請的時候坦言自己准備生個「豬寶寶」,已經沒有再接新工作的打算。但很快她就下定了決心,「我還是要來,這個作品是我一輩子也沒有爬到過的珠峰,你心中要有一座山,這座山不一定那麼高,但是你要有一個奮斗的目標。」
帶著一份份敬意,張譯、胡歌、井柏然、王景春等主創演員一個個加入了,甚至為了表現凶險的「中國梯」,成龍大哥帶著他的成家班也加入了演出。拍攝中困難重重,高難度的動作伴著一次次危險和受傷,「台前幕後,所有人都在拼。」李仁港說。
成龍飾演攀登者
就像登山,「山就在那裡」,這部電影也就在那裡,一切都在緊張的進程中緊鑼密鼓的開始。演繹那段關於攀登的歷史,本身也成了一場攀登。「我喜歡強度大的劇組。強度大代表著一種緊張感、協作感,代表著一份昂揚的鬥志。」演員張譯說。胡歌在2005年曾經獨自登上啟孜峰,「那次登頂以後下撤回到大本營,我還問過自己,我以後還會登山嗎?那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才給了自己一個答案。」
㈥ 《攀登者》票房回暖,一度被稱作國慶檔爛片,為何忽然逆襲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 。該片於2019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是國慶檔三部廣受期待的獻禮祖國成立七十周年的電影之一。
一、題材新穎
相較於《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這部影片雖然一開始表現不驚人。但是現在逐漸回暖,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影片的受眾群體還是龐大的。
㈦ 《攀登者》劇中原型人物介紹
電影《攀登者》已經上映一段時間,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票房成績也是矚目的,這部電影的原型是曾經依靠假肢攀登珠峰的夏伯渝。
攀登者原型人物都是誰?攀登者原型最後幾個人登頂?
《攀登者》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當年也是引起很大的討論。在原型故事中,原本選擇登山的一共有四個人,不過最後登上山頂的只有三個人。當時雪山環境非常嚴峻,越到山頂難度越大。尤其在最後一個台階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自願當了人梯,讓其他三個人踩著他登上了山頂。
電影人物:方五洲(吳京飾演),原型人物:王富洲。
王富洲是1960年登頂珠峰4人中的隊長。另外三人是隊員貢布、劉連滿、屈銀華。當他們四人歷盡千辛萬苦到達海拔8680米處的「第二台階」,面對的是坡度達85度高6米左右的岩壁。在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的建議下,4人搭人梯進行攀爬,劉連滿本人擔當了底座。最後,精疲力竭的劉連滿放棄登頂。王富洲竟然挺過了那一夜,和登頂歸來的三名隊員順利會合。他省下的氧氣瓶和糖,也幫助大家艱難下山。王富洲上山時體重是160斤,下山後只有101斤。不過,在這次登山行動中,還是有隊員汪璣、郭子慶付出了生命代價。
電影人物:曲松林(張譯飾演),原型人物:屈銀華
為了更穩地站在光滑的冰錐上,他最後連毛襪都脫了。終於上到岩壁上面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這么高的海拔上、這么寒冷的氣溫下,他的腳很快就被凍傷。下山之後十個腳趾和兩個腳跟全部接受了截肢。
電影人物:李國梁(井柏然飾演),原型人物:鄔宗岳
直到5月28日,登頂成功後的下撤途中,到海拔8200米時,見到了鄔宗岳的背包、氧氣瓶、冰鎬和攝像機規規矩矩的放在懸崖邊上,旁邊有一個滑落的痕跡。
在下到8000米附近時,人們看到在懸崖頂部風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鄔宗岳長眠在了雪中。
電影人物:楊光(胡歌飾演),原型人物:夏伯渝
夏伯渝和他的9名隊友在 「第二台階」處,僅憑人力架設起一架金屬梯。這架金屬梯不僅幫助這批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它還擔負了33年神聖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總共幫助了1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實現了自己的珠峰夢。這架金屬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梯」。
夏伯渝在微博誇贊胡歌的表演,胡歌也參與互動:「希望更多人能從您的身上獲得永不言敗的信念和力量。」
2018年5月14日10點40分,和共和國同齡的夏伯渝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個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攀登者》作為國內首部登山題材電影,除了演員過硬的表演之外,電影的成功之處還在於講好了中國故事。《攀登者》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講述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挑戰世界之巔的故事。把這樣一件不為人知的歷史壯舉搬到大銀幕上,本身已經帶有了非常強大的震撼力。
《攀登者》是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
影片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㈧ 《攀登者》影評 《攀登者》觀後感
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胡歌、井柏然等領銜主演的電影《攀登者》相信大家已經期待了很久了。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沖刺,完成了首次通過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15年之後,方五洲與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協助下帶領著李國梁、楊光等一些年輕隊員對世界之巔再次發起了挑戰。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攀登者》觀看影評
這個國慶,硬漢吳京又帶著他的《攀登者》來啦!小扒可是非常期待呢,因為這個電影可是少有的以攀登為主題的電影,而且還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吳京繼《戰狼》系列和《流浪地球》後,已經成為小扒心中的票房保證了,這種主旋律正能量的電影,吳京從沒讓觀眾失望過。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三部電影在國慶檔中備受矚目,尤其是《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國》,匯集了大量明星,可謂是看點多多。為了這次的國慶獻禮,三大劇組都非常用心地籌備。
《攀登者》作為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之一,為了展現真實的景緻和環境,真實還原英雄們在登山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克服的難關,這部電影所有的場景都是在珠穆朗瑪峰上實地取景,攝影棚也在山上搭建,演員們也都是在茫茫大雪和高原上拍戲。
這部電影的主角們都是小扒耳熟能詳的敬業演員,有吳京、章子怡、張譯、胡歌和井柏然,他們都是業內拚命三郎的代表,即便是這次在珠穆朗瑪峰上,他們也毫不例外地展現了自己的敬業態度,讓小扒十分敬佩。
尤其是吳京,本來就有腿傷,而腿傷最懼怕的就是寒冷,不等腿傷痊癒,吳京又說這么多危險的動作他也不好意思用替身,便全都親自上陣了。
他在大雪中摔摔打打,奔跑跪下跳躍,結果腿傷又加重了。看到最新的片場照片的流露,吳京帶著夾板拄著拐杖在片場走路。
即使腿傷還沒有痊癒,他也堅持拍戲,在山峰上拄著登山棍緩慢前行,小扒都為他捏了一把汗。劇組中的人都稱贊吳京敬業,是他們的中流砥柱。
《攀登者》的拍攝環境由於是高原實地采景,所有演員都要背著氧氣瓶和行囊等登山裝備拍戲,大概都有17公斤重,大概有60,70度的陡峭山峰,他們都要親自攀登,小扒為他們的敬業精神點贊。
看到《攀登者》最新的殺青照片,這些敬業的演員們一個個都鬍子拉碴,曬出了高原紅,真的是飽經滄桑啊。
張譯在這部戲中飾演吳京的生死兄弟,零下二十度仍要飾演赤腳爬雪山的場景,在張譯的個人預告中,他赤著雙腳踩在大雪裡,從吳京的背上向上攀登,雙腳凍得通紅,可他還是笑著說我再演得更好一點就不用拍那麼多遍了。哎,小扒看著都覺得肯定腳都凍痛了。
在井柏然版預告中他接受訓練練習攀爬,一遍一遍快速攀爬木梯,不小心從木梯上滑落,手被劃破了好幾個傷口,仍微笑著抱住工作人員說自己沒事。為了呈現最真實完美的鏡頭,在大雪裡摸爬滾打,嘴唇都凍裂了。
在官微曬出的片場小花絮里,吳京特別調皮地說別人台詞錯了,還笑稱自己是在《流浪地球》中和老戲骨吳孟達學的。
吳京說吳孟達來片場演戲都不需要劇本,台詞記得清清楚楚,連對戲演員的台詞都記得,吳京笑稱老戲骨現場教他演戲。小扒覺得好笑的同時又覺得欣慰,看來美好的品質一直在敬業的演員中傳承著。
胡歌是《攀登者》劇組中的開心果,拍戲過程中他為了使一個摔倒鏡頭無可挑剔,反反復復演了好幾遍,背著17公斤重的登山行囊在雪山上翻滾,整個人十分狼狽,但還是笑著對導演說不能算了,再來一條,力求完美。
他們都是非常敬業拚命的演員,為了給祖國獻上最美的禮物,為了給那批勇敢無畏的登山隊致敬,他們也親自上陣在雪地里摸爬滾打,那一刻演員們也許是狼狽的,卻也是令人敬佩的。
《攀登者》觀看心得
電影屆的傳奇人物不得不提吳京,誰也沒有想到,身為演員的他,首次自導自演的電影《戰狼》就大獲成功。不僅創下軍事題材電影的票房紀錄,吳京還憑藉此電影獲得多項獎項提名。拍電影本就不是易事,拍電影的續集就難上加難。不僅要延續觀眾的口碑,還要突破自我。然而吳京並不怕虧本,決定再次執導《戰狼2》。他在片中飾演英勇果敢的鐵血硬漢冷鋒,還帶火了張翰、盧靖姍。這部電影的成就再破新高,吳京徹底聲名大噪。最新電影《攀登者》同樣備受矚目,攀登者為國登頂,歷經艱辛。
只要是吳京在的電影,就成為質量的擔保,他成為觀眾心目中最受期待的導演、男演員。吳京在電影屆的貢獻不可謂不大,然而他並沒有被名利所迷失,仍然投入在電影事業中。全新准備的《攀登者》更是大牌雲集,題材之新穎和驚險也是前所未有。《攀登者》中章子怡、張譯、甚至還有成龍的出演。這也是胡歌首次挑戰大銀幕的作品,一眾演技派加盟,實力不容小覷。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人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在放出的吳京版人物預告中,吳京在冰天雪地中帶傷上陣,卻被質疑炒敬業人設。
吳京的地位和成就,並不需要炒作為自己營銷。換個角度來說,就算是炒作,也要敬業了才能炒。他在電影中賦予的意義深遠,中國人歷史上第一次登上珠峰。表達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及宣布國界線和領土的歸屬權。最讓人敬佩的是,原本就有腿傷的他,為了還原真實度,戴著夾板、拄著拐杖拍戲,大量的激烈運動加劇了他的舊傷。吳京拍戲的拚命再一次證實了,能受到這么多人的喜愛和認可不是沒有道理的。在流量當道的世代,吳京用自己的硬漢風生生地"殺"出一條道路,這種敬業的態度根本不是流量藝人擦破皮的傷口可以媲美的。
《攀登者》觀後感
拍戲用替身,這是一件正常的事,也是一件普遍的事,這因為任何一個主角都不是萬能的,他們肯定有演不好戲或者有特殊情況的原因。因此合理運用替身,這是對電影有好處的。
在拍攝《攀登者》時,吳京曬出過一張與替身合影的照片,結果照片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都開始質疑吳京,說他也開始耍大牌、不敬業,把辛苦戲都讓替身做了。但吳京用替身就真的像大家想的這樣嗎?近段時間在一次采訪上,對於這個質疑,吳京作出了回應。
吳京回應表示"雖然因為腿傷也許不能發揮到完美,但欣慰的是動作都是自己做的",由此可見,他在拍攝《攀登者》遇到有難度的動作戲時並沒有用替身,看來真相和大家想像的有些不一樣啊!
當時吳京大意說了自己由於腿傷行動不便,因此只能找替身拍,那樣才能給觀眾展示更好的視覺體驗。不過對於一些危險戲份,像雪崩這就只能自己去完全,如果讓替身拍自己就感覺過意不去……
吳京為了演好《攀登者》方五洲這個角色曾在最冷的時節前往海拔5200多米的岡什卡雪山進行攀登訓練,那時他剛做完手術腿傷還沒恢復好,僅僅為了體驗角色便不顧傷痛一個人背著包就去了;正式拍攝任務量大導致吳京腿傷復發,前一天剛在國外緊急治療完,回國後他馬不停蹄又直接去劇組了。這樣的吳京,大家真的好意思黑他嗎?
《攀登者》觀看體會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是今年"國慶檔"最讓人期待的三部大片。這三部電影都是在9月30日上映,而且都是由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主題宏大、劇情引人入勝,幕後製作班底以及演員陣容也都很強大,可以說實力不相上下,共同造就了今年這個"史上最強國慶檔"。
眼看離上映時間越來越近了,各種期待和猜測也越來越多了。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三部吊足觀眾胃口的大片究竟好不好看。
雖然《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都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點映",但還是有小型點映的,據了解,《中國機長》24號開始點映,《我和我的祖國》28號開始點映。而在"點映"之前,三部電影已經做過幾場試映了。這意味著,有一些觀眾已經看過這三部電影了,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評價的。
首先來看被認為最"穩"的《我和我的祖國》。為什麼說是最"穩"的?總導演陳凱歌帶領國內7位一線導演共同執導了這部長達2小時38分鍾的電影,這黃金陣容可以說讓人對影片的質量非常放心了。此外,數十位知名演員加盟也為這部電影增添了很多看點,有葛優、黃渤、佟麗婭、張嘉譯、張譯、王千源、杜江、宋佳、吳京等等,個個都是演技實力派。而且之前《我和我的祖國》光是放出幾段預告片就讓很多網友淚流滿面了。
早前,《我和我的祖國》在北大舉行了路演,做了其中一段正片"北京你好"的試映,把在場的同學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哭著、笑著、感動著、自豪著,最後一起鼓掌,站起來合唱千人版的《我和我的祖國》。
一位有幸在現場看過試映的大V評價道:"這段正片丟到11年前當奧運專題片一點違和感都沒有,能讓觀眾有切身感受很難得,老實說超乎我的預期"。同時他表示對這部電影最大的擔憂是如何將7段正片完美銜接,畢竟每段正片的獨立性太強了。
接著看《中國機長》的試映口碑。《中國機長》是整部電影做了試映,而且試映好像還舉辦了挺多場的,微博上已經有不少"看後"的評論了。其中一位網友給出4星的打分,並且寫道:"真男人,拯救世界,按時回家。機長真牛"。
另一位認證為"知名影評人"的大V說影片的代入感極強,讓觀眾彷彿經歷了一次九死一生的洗禮。影片的劇情、節奏也都很不錯,步步驚心、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還有一位看過的網友給電影打出了4.5星,表示電影節奏與情緒調動俱佳,緊張刺激,值得鼓掌。
最後來看預售票房暫時排在第一的《攀登者》試映評價如何。《攀登者》舉辦的試映會很少,可能只有少數的業內人士看過了,所以目前沒有太多評價流出。
不過,近日網上還是曝出了一條《攀登者》的簡短影評。該評價表示電影還是很不錯的,井柏然那條感情線挺感人,胡歌很帥氣,但整部電影不如吳京前一部電影那麼燃。
當然了,這條評價中所謂的"燃"其實是相對的,因人而異,《攀登者》本身的故事應該來說是熱血、勇氣與悲壯並重。
以上就是三部大片試映的一些口碑了,可以看出,總體評價都不錯。話說回來,試映規模較小,一些評價也只是代表少數觀眾的看法,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具體好不好看,還是自己去電影院一探究竟吧。
㈨ 《攀登者》才上映不久,為何口碑已經開始有所崩盤
《攀登者》在2019年9月30號才上映,但還沒上映時就已經有人惡意刷差評。電影還沒有上映,就差評不斷,應該是一些人惡意刷惡評,在還沒看到作品時就發表看法,那這些看法也太片面了。
《攀登者》到底是不是一部好電影,要這部電影上映了,觀眾才能知道。如果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好的電影,那之前的差評豈不是冤枉人家了?如果這部電影平平無奇,我們再發表意見也不晚啊!我們不能在還沒有看到電影的時候就給這部電影判死刑。
㈩ 攀登者首映獲高分評價,電影上映後會有多少票房
《攀登者》准備在今年十一期間上映,這是一部眾星雲集的主旋律影片,講的是新中國第一次攀登珠峰的事,我很看好這部電影的題材和明星陣容。特別是有吳京出演,我保守估計至少有十億票房,樂觀點估計有二十億票房。
影片弘揚愛國的主旋律,調子是積極向上的,又是在國慶期間放映,觀眾有時間看,首映也取得了高分評價,綜合各種因素,這部片子票房低不了,我也想去電影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