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化技術對電影業產生了什麼影響
近年來,電影從拍攝、特技效果到後期剪輯處理全部採用數字化技術,甚至可以取代專業演員。影片的拷貝、發行和放映也都完全數字化,通過網路或衛星直接傳送到電影院,不僅大大降低了發行成本,而且可以充分確保畫面清晰,沒有任何抖動與閃爍,更好地展現視聽效果,同時不會磨損,可以無數次地反復放映。
2. 電影技術發展對電影的影響
觀影人次擴張,電影票房規模逐年增加
2012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為4.6億人次,放映場次為2020.6萬次,2015年,電影觀影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放映場次超過5400萬次,2018年,電影觀影人次為17.2人次,2019年觀影人次為17.3億次,基本保持穩定發展。
5G技術帶來全行業的顛覆
在技術維度,電影的發展和繼續存在實際上都依賴技術發展和進步。從照相到攝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從2D到3D,這些電影劃時代的進步都依賴技術革新和進步。5G技術的核心是「高速度」和「廣互聯」,這必將深刻影響電影的製作、發行和傳播。
在藝術維度,在5G技術的影響下,電影畫面的清晰度、電影影像的奇觀感、電影欣賞的互動感將加強,電影將變得更加「好看」和「好玩」。導演予安元表示,未來,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可以通過VR等設備去體驗電影。
在傳播維度,在5G技術的影響下,網路速度再次提升,更快的速度必然帶來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卡頓和延遲減少,電影宣傳中大量的影音資料也將得到更快更廣泛的傳播。「電影的全球化傳播將增加更多路徑和可能性,電影產業的跨國、跨城市、跨公司合作將變得更加常態化。
在發行維度,電影宣發及廣告渠道將變得更加多元且高效,且可以根據片子受眾特點及不同地域等因素採用分眾發行或分線發行的方式。既可以豐富片源供給,也利於充分釋放每一部影片的潛力。日漸成熟的大數據、雲計算技術,讓所有的行業都向用戶需求傾斜,也即看到每個用戶的差異性,更有效率地推薦信息。目前,各大購票APP推送的內容是一樣的,這對於挖掘潛在觀影群體顯然是不利的,5G時代,有了更強大的數據支持,電影的私人訂制也將提上日程,過去叫好不叫座的低成本文藝電影,將有可能會被推送給更多精準定位的消費人群。
在製作維度,製作成本降低。以動畫電影為例,傳統的動畫製作模式更多是採用集中的方式去製作和渲染,而5G之後,可以做到高度計算、高度存儲,不僅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分布式跨領域協同製作成為可能。
比如5G+4k/8k拍攝,將實現實時拍攝、實時傳輸、雲上渲染、雲上製作,達到遠程處理、多點共制,有效提高電影拍攝效率及效果;5G+VR/AR將充分滿足影視娛樂行業的服務新要求;如5G+無人機航拍這樣一項業務,都可能開創影視製作/娛樂體驗空域經濟。
在產業維度,5G技術對於中國電影產業參與全球競爭是一次重大機遇。如果中國相關部門和電影從業人員能充分利用中國在5G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大力發展電影產業,重視新技術在電影產業各環節的應用,必將促進中國電影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 電影與科技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藉助先進的、運用得當的科技手段能夠使電影的畫面效果更佳,從而以更完美的表現形式展現出電影的主題,提升其藝術水平,為觀眾帶來更美妙的視覺體驗。
電影是綜合藝術,藝術性與技術性結合是大勢所趨,兩者如果能夠完美融合,那麼觀賞這樣的作品會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下面舉例展示下目前電影中已應用的科技手段:
1.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
《阿凡達》有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供觀眾選擇。影片的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電影。
對於《阿凡達》的製作主要依賴於卡梅隆提出的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姚睿解析了數字虛擬攝影技術的原理:「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它的意思是把人臉上以及人物身上打上動作捕捉點,貼上跟蹤點的人物在攝影機前表演,電腦將各個動作位點(包括各個關節)的運動信息捕捉好,製作出一個三維模型。像影片中納威人,都是找真人表演後製作出來的。」
2.Matt Painting
《阿凡達》中的虛擬星球則是使用了Matt Painting技術,俗稱數字繪景技術。姚睿說:「像影片中的全景,導演會到外景地采風,做一個視覺的參考,然後把這些人類的想像給超現實化,然後請數字繪景師運用相關的製作軟體畫出來。」運用Matt Painting畫出來的圖像要比3D製作更加逼真,人類的一些動作細節依靠Matt Painting可以准確地辨認出。
動作控制系統
《鐵甲鋼拳》是一部由夢工廠影業製作的科幻電影。該片圍繞未來世界的機器人拳擊比賽,講述了一個飽含動作、夢想與親情的勵志故事。
影片中機器人的場面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姚睿說:「影片使用了兩套設備,一個是數字虛擬攝影機,另一個是動作控制機,動作控制機它是一套搖臂軌道系統。動作控制機是用來拍攝運動鏡頭的,首先你要精準的設定好第一個入點,隨之設定好運動過程中的各個位點,最後設定末位點。動作控制機可以依據設定的位點擬定出運動的軌跡,使初位點和末位點之間的位移不變。遇到復雜的場面調度,動作控制機就派上用場了,它可以保證每次運動擁有同樣的運動軌跡,同時每次對動作的捕捉都精準到位。」
如果是人手動控制,每次的拍攝勢必會存在微小的偏差,而動作控制機則可以保證兩次運動軌跡一模一樣。在影片當中,機器人的打鬥場面就是由動作控制機拍攝完成的。至於人滿為患的拳擊場面則是後期觀眾場面同機器人的打鬥場面合成的。
4. 探討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的沖擊
探討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的沖擊
數字技術使得電影的真實觀、敘事手法以及觀影方式都產生了的影響,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這種美學沖擊。要將數字技術作為電影創作和電影美學營造的手段,而不是將其看作是電影美學創作的本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電影藝術創作。
摘要: 電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與藝術領域的重要結合,電影發展史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改革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當前數字技術在電影領域中的應用,給電影的各個相關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電影創作和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數字技術發展時代,如何正確地看待和認知電影美學,做好相應的電影藝術創作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基於此,本文對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產生的沖擊以及其他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為電影的現代創作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數字技術;電影美學;沖擊;電影創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在電影領域中的應用,不僅對電影創作技術、電影語言和相關敘事方式產生了影響,而且還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電影創作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何能夠正確看待數字技術下的電影美學,更好地完善數字技術與電影之間的相互融合,做好新時期電影美學的營造和傳遞。
1.新媒體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產生的沖擊和影響分析
計算機技術是數字技術的核心,而這一核心技術進入到電影製作領域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主要是電腦成像和電腦繪畫得到的數字影響和相應的虛擬空間手段在電影創作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電影與電視、電腦和其他多媒體設備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促使以計算機技術、互聯網平台為中心的新型媒體的出現,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相應的電影審美文化、電影藝術表達形式等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數字電影就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演變和發展起來的。縱觀數字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電影創作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電影真實觀的變化
受到技術條件的制約,傳統的電影在拍攝手段、製作方法等方面大都是以真實存在的景象作為電影影像的主要來源,觀眾通過熒幕上影像與真實景象之間的對比來評判電影的真實度,例如傳統的巴贊長鏡頭、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都是從真實情境出發而形成的電影物體拍攝手法,電影題材的選取也都是從人們現實生活中所提取的。而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優化,電子成像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使得電影中的影像可以拋棄過去必須面對實體的實際,利用計算機就能夠任意地生成相關圖像,在這種創作手法下,海嘯、空難、外太空等場景和景象能夠很容易地出現在熒幕上,而且電影題材的選取也不再局限於現實生活,由此,一種新型的電影美學——虛擬美學就誕生了,在虛擬美學思想下,電影不再是以照相為本性,而是用合成性和生成性來表現。
1.2電影敘事方式的變化
巴贊長鏡頭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是傳統電影敘事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一種線性的故事剪輯方式。而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則將電影敘事的方式有單一的線性剪輯方式變化為非線性的剪輯方式,這種非線性的剪輯方式能夠將電影時空進行無限、自由的轉換,劇情離奇跳接、無限制復制等故事剪輯手段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電影創作當中,電影開始朝著奇觀化的方向不斷發展,長鏡頭和蒙太奇開始被逐漸地忽略掉。
1.3電影觀看方式的變化
傳統觀影方式具有儀式性、集體性和暗示性的明顯特徵,這同時也是分析電影觀眾心理的主要概念范疇。但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傳統的觀影方式進行了革命性的改變,從錄像機、影碟機、家庭影院,到網路電視、手機APP軟體等新型播放媒體的不斷出現,傳統的觀影儀式感已經不復存在,集體性朝著個性化、隨意化的方向不斷演進,電影的觀看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在帶來了電影創作發展機遇的同時,對電影觀看的幻覺體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正確看待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產生的沖擊和影響
2.1技術革命不等同於美學革命
數字技術雖然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技術革命並不等同於美學革命,也不是必須要通過技術革命來帶動整個電影藝術的整體革命,簡單的說,就是數字技術雖然對電影美學產生了沖擊,但是並沒有對電影的藝術本性產生影響,也沒有動搖電影美學的根基。電影美學是建立在電影藝術之上的,從審美哲學的角度來看,電影藝術仍然體現的是人們生活的實際,表達的仍然是人們的內心需求和願望,傳遞的情感和思想是真實存在的,這是數字技術所改變不了的。另外,從電影觀眾的角度來說,電影美學主要來自於觀眾的審美需要和審美情趣,而人們的審美需要是從自身內心出發的渴求,這同樣也是數字技術所改變不了的。從這些角度上來說,數字技術革命對電影美學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更新和豐富了電影美學的表達手段,但是並不能改變電影美學本身的屬性特徵,也無法遮掩電影美學的藝術本性,技術革命對電影美學的沖擊只是給電影美學創造帶來了新的問題和要求,但是並沒對電影美學產生顛覆效應。
2.2影像奇觀並不是新時期的電影藝術本性
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對電影產生的最大影響還是體現在電影視覺效果的變化和發展方面,這種在數字技術支持下的電影視覺效果被稱為是“視覺奇觀”。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電影影響的視覺奇觀只是在數字技術推動下,傳統電影在視覺文化背景下的一種新型發展趨勢和視覺營造手段發展方向。這種視覺奇觀就是通過現代高科技技術手段創作出來的、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畫面和影像,這種影像能夠為大眾帶來極為強烈的感官刺激,同時也是直接服務於視覺快感的生產手段之一。視覺奇觀在現代電影中的應用層出不窮,國外的《阿凡達》《後天》,國內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知名影片都使用了這種視覺表達手段,以此來滿足觀眾的感官震撼刺激心理。但是不論這種手段如何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表達手段,真正讓人們感興趣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仍然是這些影像手段背後電影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和“內涵”。人們對電影好壞的評價,仍然是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和傳遞的信息和內涵決定的,技術手段應用的好壞只是關繫到內容和形式和方式。講好故事仍然是電影的本質和存在價值體現。
2.3數字技術無法動搖中國電影美學
傳統中國電影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開始朝著更加高端畫面品質更佳的方向發展,但是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數字技術不能動搖中國電影的美學傳統。中國電影觀眾在電影這門藝術形式上最為關注的點,仍然是“戲”,也就是說中國電影觀眾要在電影中看到豐滿的`人物形象、流暢的故事敘事以及能夠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或者是倫理力量,電影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中國觀影者關注的根本點,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過分地依賴數字技術帶來的所謂視覺奇觀,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國電影觀眾的喜愛,《無極》就是這一類電影的典型代表,雖然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但是單薄的故事、不夠突出的人物刻畫仍然是電影的硬傷。另外,通過數字技術所營造和創造的奇觀電影從某個層面上來說,與我國的文化現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膜,奇觀電影關注於美輪美奐的畫面、精彩絕倫的對決以及華麗堂皇的服飾等視聽奇觀,而忽略了人文關懷、人文情懷,這種電影創作方式也很難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根據我國電影發展歷程來看,戲劇式電影更加符合我國電影觀眾的審美情趣,也更加符合我國電影觀眾對電影這門藝術的美學要求和審美要求,因此,一味地追求數字技術的應用,創造視覺奇觀的做法是無法動搖中國傳統觀影美學的,同樣也無法得到中國觀影群眾的喜愛。
3.結束語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電影藝術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字技術使得電影的真實觀、敘事手法以及觀影方式都產生了的影響,對電影美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這種美學沖擊,認清數字技術並不是電影美學的全部,無法代表美學革命、不能改變電影藝術的本質,也無法動搖觀眾的審美情緒本性,因此在電影創作過程中,仍然要從實際出發,要將數字技術作為電影創作和電影美學營造的手段,而不是將其看作是電影美學創作的本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電影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史可揚.數字技術對電影美學的沖擊及辨析[J].藝術百家,2012(1):84-88.
[2]梁曉萌.論數字技術對巴贊電影美學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6(8):288.
[3]高琳.數字技術長鏡頭對電影美學的豐富與發展[J].美術大觀,2010(8):194-195.
[4]肖永亮,許飄,張義華.數字技術語境中電影的真實性美學——從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談起[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49-154.
[5]紀麗君.論數字技術對電影假定性美學的開拓[J].電影評介,2013(9):55-57.
[6]丁楨楨.數字合成時代下的視覺感知——淺析CGI技術對電影美學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9):131-132.
;5. 電影技術的革新給電影帶來了怎樣的挑戰
電影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深深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一種人們娛樂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途徑。電影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為電影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作手段,並為電影的傳播開拓了更多的渠道,也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觀眾市場,但同時也給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在電影領域,科學技術的應用同樣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是電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科學技術每向前邁進一步便為電影拓展一些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又為電影作品版權侵權提供了更先進的工具和手段,又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電影的發展。縱觀世界電影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便隨著技術創新的電影版權侵權斗爭史。在最初的膠片電影傳播時期,由於受技術限制,對電影作品的侵權一般僅限於在除電影院外的公共場所的未授權放映,權利人比較容易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光碟電影的傳播則是隨著錄制設備技術的完善及影碟機的家庭普及而發展起來的,這使盜版光碟很容易的走進了千家萬戶,這給版權人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帶來了維權路上的艱難;當今的數字電影,是在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電影作品形態,互聯網使得電影作品的非法復制、翻錄、傳播變得極為容易,從而電影作品版權也更容易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因此,數字技術時代怎樣保護好電影作品版權便成為各國法律不容迴避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綜合的表現藝術形式的電影作品,具有許多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不具備的特點,恰恰這些特點給相關法律的制定和適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理論界對電影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缺乏密切關注,致使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相當貧乏,這種理論研究的缺乏勢必影響到立法和執法的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故而,電影作品版權侵權研究的加強,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更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本文在考察國內外學者對相關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相關實踐,對電影作品版權侵權責任這一主題,分四個部分進行論述。
6. AR,MR技術的興起對影視後期特效製作有什麼可能的影響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影視特效技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2&zdhhr-11y04r-1545588274998058867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ystxcoursemobilecheck/?zdhhr-11y04r-1545588274998058867
在「影視特效技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7. 科學技術對電影所產生的美學影響有哪些
科技對電影產生新的構建 像阿凡達中的3D虛擬影像攝影系統、虛擬攝影棚、協同工作攝影機,面部捕捉頭戴設備等技術的引用很大程度改變了電影的構造.現代科技對電影生產力、生產關系、形態、主題、審美空間、人的審美感官、生存狀態等幾個方面都有。
電影美學應當是電影理論的一種,而且是其理論中較為高級的形態,他集中研究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具體文本中有關美和如何產生美的問題,它是研究電影藝術中關於美和審美的科學。
電影美學的研究范疇至少可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1、電影美學研究的對象首先是電影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審美規律,尤其是電影語言、電影思維、電影藝術中超越時空的假定性和電影的審美形態。
2、電影美學還應重點研究電影作品背後的文化哲學思維和文藝思潮,觀眾與電影藝術間的審美關系。
3、電影美學的研究還應同西方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相聯系,特別是研究中國電影,完全脫離中國的特定文化、中國古典美學的根基是不可想像的。
4、鑒於電影美學既要涉及電影作品和發展史,涉及與其有關的社會思潮、思想意義及哲學、文化的深層次,由於各種技術密切相關,所以應具體區分電影概念是在何種語境中被使用,又是以怎樣的文本被表現出來的。
8. 淺析三維技術對現代電影的影響
說三維技術有點太片面,可以改為CG對現代電影的影響。
對於CG技術對電影的影響,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真人電影二是動畫電影。
先從真人電影說起,我認為有4個階段:
一是從《終結者2》和《第三類接觸》開始,計算機特效開始在電影中真正的嶄露頭角,開辟了特效製作的新領域,給人前所未有的震撼,使導演和編劇豐富的想像能夠真實的表現出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拓荒的階段;
二是《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星戰前傳1》等電影為代表,這個時期計算機特效開始大量應用,而且技術水平飛躍性的提高,不僅可以達到真實而且還可以為影片節省成本,這是一個發展階段;
第三個階段就是大概上世紀90年代末到前些年吧,特徵就是電腦特效成為一大賣點,製作方把主要精力用在視覺效果上,如果硬要說出代表性影片我認為是《黑客帝國2,3》,它們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他們算比較好的了,還有一大堆說不說不上來名字的,當然這時也有好的,但是我說的是整個趨勢),這一時期電影質量雖然下降,是對於CG在電影上的應用需求量卻增加,培養和發展了不少新人和技術,我個人覺得應該是一個積累階段;
四就是現在這幾年,CG技術被重新以電影特效技術中的一種手段來認識,應該更好的為電影服務,代表作是《指環王》系列(雖然它屬於三代半產品),不是為了特效而特效,完全為影片主題服務,不喧賓奪主,相對於當時別的影片更多的依賴了傳統特效手段,反而更真實更省成本,這應該算成熟階段。
還有需要說明的是傳統特效手段也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台,一直被或多或少的採用。
再來說說CG對動畫的影響,從技術上應該把它拆分成兩個部分來說:
一是電腦製作取代傳統工藝,電腦進入動畫領域使動畫片的製作成本大大降低,靈活性大大提高,可以看作是一場革命;
再有就是形式上,三維動畫出現使觀眾體驗到一種新的視覺感受,最早的三維動畫長片就是《玩具總動員》了,當時三維製作成本非常高,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逐步降低,而且視覺效果也越來越好,到了現在三維製作的成本已經低於二維,而二維動畫票房慘淡,迪士尼終於在前年關閉了它最後一間二維片場,全力轉向三維或者二維加三維的製作,就整個市場來說也是三維動畫佔了絕大多數。以前多的時候一年也就有兩三部動畫大片上映,現在三維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七八部,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中。
像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一樣,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會使電影在內容上有所倒退,而更注重形式,但是說這都是短暫的,一旦成熟起來新技術也會給電影帶來新的生命。
以上是我自己的認識,由於不是研究電影史的有些地方可能說的不準確,或者我的認識根本就是錯的。寫這些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打這么多字真他媽累
9. 電影的發展跟技術的發展沒有關系對嗎
當然有關系啦。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技術的發展造就電影的質的改變。最初的無聲、黑白,到如今的有聲、4D等等,都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
10. 計算機對電影行業的影響是怎樣的
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20世紀攝人心魄的電影奇觀。
1977年,當人們第一次看到電影《星球大戰》驚心動魄的場面時,真是激動不已,難以忘懷。
其實,產生這一強烈的藝術效果,除首次應用了道爾貝立體聲響效果外,最主要的還是要歸功於成功地運用了計算機進行特技創作。為此,該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電影技術成就獎。
從此,在電影製作上,拉開了運用計算機來幫忙的帷幕。
幾經努力,計算機在電影製作上大顯身手,其運用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例如,1993年拍攝的《侏羅紀公園》影片中,用計算機製作的恐龍的特技畫面就足有6分鍾;1995年拍攝的《鬼馬小精靈》影片中,用計算機製作的畫面就有40分鍾。
在《侏羅紀公園》影片開始時,人們看到許多恐龍正悠閑自得地徜徉在清澈的湖水中。
這些鏡頭里的恐龍,都是由計算機製作出來的電腦圖像,而背景卻是一張靜止不動的照片,為了使湖水有波動效果,製作人員用電影攝影機拍了湖水波動的活動畫面合成在照片上。
影片中,在返回參觀中心的途中,人們又遇到了恐龍,他們趕快逃到大樹後面躲避起來,清楚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恐龍在如茵的草地上奔跑著。
這里,也是採用了在外景地拍攝,用計算機製作出恐龍模型,再用計算機合成的方法。
《侏羅紀公園》影片中使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加工的片段是影片中最令人激動的場面,採用傳統的特技是很難取得如此效果的。
是啊,人們正是藉助於計算機技術,使1億4千萬年以前的恐龍復活了,構成了一個生動有趣童話般的電影奇觀。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有這樣一個場面:劇中人物阿甘與肯尼迪總統握手。為了拍好這個場面,繪畫師用計算機的變形軟體程序來進行特別處理,從而使人們看到其實不存在但畫面確實令人信服的握手鏡頭。
再如,1998年在我國各大中城市放映的進口影片《泰坦尼克號》,它以豪華游輪泰坦尼克號在首航途中與冰山相撞沉沒為線索,展示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影片中許多豪華、宏大的場面也是計算機大顯身手的妙作,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震懾力。
因此,人們這樣贊譽計算機:它是影視界冉冉升起的一顆「超級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