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中國電影如何不降低文化折扣

中國電影如何不降低文化折扣

發布時間:2022-09-19 22:08:27

A. 中國電影現狀的發展不足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

B. 何為「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是加拿大學者Colin Hoskins Adam Finn Stuart Mcfadyen在《全球性電視和電影》(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ction to b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指在國際文化貿易中,文化產品如電視劇、電影會因為其內蘊的文化因素不被它民族觀眾認同或理解而帶來產品價值的減低

C. 論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論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似已成為一種理論,被許多人接受並頻繁引用。它能被許多人接受說明自有它的合理之處,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好多東西都變成了雙刃劍,所以我認為應辯證地看待這句話。一些具有「吸引性」的文化的發展可以以此為指導理念,如民族文化的發展、有特色的旅遊景點的開發等。那些作為「出口」的文化的打造就不能以此為指導理念了,如影視產業的發展等。下面我就從這兩方面論述這個理念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

民族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我認為要想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以下兩點要必須做到。

一、必須堅持立足自己,突出特色,走民族化的文化建設路子。一個民族的發展進步,不是丟掉自己民族特有的東西,改用其他先進民族的東西來獲得的,而是通過提高自己民族的創造能力,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和張揚自己的個性來實現的。如果簡單地移植和改用其他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捨本逐末,不但永遠趕不上先進民族,而且還會丟失了自己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群眾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深深植根於本民族群眾之中,為擴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極強的生命力,因此,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必須立足自身,發展特色文化。只有堅持抓特色,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彰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世界的眼球並走向世界。

二、必須堅持面向大眾,服務群眾的文化發展方向。文化作為社會的共同精神財富,是人類共同創造的,任何個人的發明創造,一旦脫離了社會機體,不能成其為文化;任何時尚文化,沒有廣大群眾的參與也不能流傳,群眾性是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以往在許多少數民族中,文化只能為少數人所擁有,群眾被排斥在文化之外,這是民族文化不能充分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民族文化的定位必須是大眾文化,必須服務群眾,在民族文化建設過程中,無論是繼承傳統,還是現代文藝創作都要按「三貼近」原則,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實踐,已適應大眾的物質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把抽象的變為形象的,把晦澀的變為通俗的,把復雜的變為簡單的,使廣大民族群眾成為文化的擁有者、參與者,只有這樣,民族文化建設才有厚實的群眾基礎,才能推動民族文化不斷發展。

文化不同是世界當前文化交流和文化對話的特色,如果都是一種文化的話,這個世界的不可能發展的,文化需要各種各樣的色彩,因此,我覺得,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對每一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夠在世界文化寶庫中有一席之地。如果總是跟著別人跑,不體現自己的特色,這個文化就會走向滅亡,或被別的的文化同化和吃掉。這才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論的真諦所在。

對作為「出口」的文化的打造就不能用這個理念來指導了。下面我以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為例說明。

在文化產品的出口上,我們有些認識還不是很清楚,甚至還存在著一些模糊觀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觀點首先假定有一種「純粹的」或者說「本真的」「民族性」,然後認為文化產品包括影視產品所具有的民族「本真性」或「純粹性」越高,就越容易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這不符合目前世界文化貿易的現狀。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中國文化產業包括影視產業必然會尋求一條與世界文化市場相異乃至相悖的道路。而這樣做必然會增大中國影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文化折扣」。中國有一條歇後語傳神地反映出了跨文化接受實踐中「文化折扣」所造成的接受障礙。這條歇後語就是「洋鬼子看戲——傻眼了」。「洋鬼子」在看「戲」的時候,語言障礙、文化障礙風俗習慣障礙、價值觀念障礙,都使「文化折扣」值趨於無窮大,最終使欣賞和接受活動失敗。如果中國的影視產品不考慮其在海外市場的市場接受度,甚至把考慮國外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價值觀念當成是向洋人討好、獻媚,不僅會直接影響中國影視產品在海外的市場份額,而且不利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建設。

我主張中國影視產品在思想觀念、主題、類型方面增強與國際市場的可溝通性,並不是要消除中國影視產品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是消除不掉的,任何想消除民族特色的做法,都是魯迅所說的拔著自己的頭發要上天的行為。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絕對不能以保持影視作品的民族特色為借口,而不去對國際市場進行深入細致的、艱苦的調查研究。高喊弘揚民族特色的口號很容易,而實實在在地研究怎樣讓中國的優秀文化為異域觀眾所理解、接受,要花費大量艱苦的勞動。而實踐證明,凡是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的中國影視作品(包括香港地區的作品),都是那些在思想觀念、主題、類型和方法上與國際接軌的作品。成龍的電影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拓美國市場,原因之一在於他從90年代開始的許多影片都在刻意渲染「跨國特色」,淡化香港的「地域性」。成龍電影一直善於借鑒、汲取不同電影構成元素,表現出一種開放性的品格。為了更容易被美國觀眾所接受,他的《龍旋風》融匯 許多美國西部片的構成因素,表現中國工夫的場景搬到了美國西部浩瀚蒼茫的原野和牛仔聚集的鄉鎮酒吧。在動作設計方面,成龍以雙拳對器械,以飛鏢對左輪,以長纓對火槍,中國功夫與西方槍械同時登場,讓美國觀眾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容易接受又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理,同時也保持了成龍電影一貫的風格。

中國電影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最為成功的是武術電影。中國的武術片對美國電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李安、吳宇森、成龍、周潤發、楊紫瓊等名導演、名演員,已經被美國觀眾所接受。中國功夫的動作和程式已經被許多美國動作片所吸收。另一方面,中國武術片對美國電影產生影響的同時,它本身也受到了國際市場的重塑。國外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國際市場的運行規則使中國的武術片在進入國際市場時不得不對自己做出某種調整。而中國武術片也就在這種調整中實現著自身的創新。這方面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卧虎藏龍》。《卧虎藏龍》被稱為中國武術片的國際版,它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既得益於深得好萊塢「真諦」的電影敘事技巧,也得益於其中深藏的一些西方人認同和熟悉的思想觀念。

使中國影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現在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夢想。中國電影人已經開始了實現這一夢想的行動。在電影《英雄》的製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主創人員所做出的這種實實在在的努力。

《英雄》是在國產電影票房十分低迷的情況下開始生產製作的。根據主創人員的估計,「一個這么大的製作光靠國內回收成本幾乎是痴心妄想」,「那麼要瞄準的無疑是國際市場」。《英雄》的國際化市場策略首先是國際化的融資手段、超強的國際化明星陣容、嚴格的生產製作管理等因素。大導演、大明星、大製作以及精良的製作,是它具有了相當大的票房號召力。這些也是美國大片得以成功的基本元素。我們不能不說,在這些方面,就當時的具體環境而言,《英雄》已經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說,在我們上面所說的中國影視產業與國際市場趨同的第一個方面,《英雄》已經做得很好。

在內容上,《英雄》也採取了一系列的國際化市場策略。《英雄》是一部商業片,它要表現什麼樣的內容以及表現怎樣,都要服從於票房也就是利潤的需要。主創人員說得很清楚,國內市場不能滿足其票房需求,就要把目光盯住國際市場。這首先就要確定一個能被國際市場接受的主題。從主題方面來說。不必諱言,《英雄》確定一個和平、統一、反對暴力的主題,其初衷是考慮到國際市場的接受情況的。從有利的方面來講,至少這一主題不會引起西方觀眾的反感,而且從技術層面來講,符合類型片「以某一簡單明了的主流社會觀念為影片的核心理念」的規則。第二,從題材和內容來講,《英雄》注意到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傳統題材的「接受度」。為了減少外國人看不懂的情節,在劇本創作階段,劇組曾請外國編劇從外國人的角度來提意見,並對一些外國人看不懂的情節加了註解。編劇李馮曾講到;「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拍的時候肯定會抽掉一些內容,有時也是為了國外的市場,所以就不能太復雜,這里我就要找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能是從外國人看來高一點,中國人看又低一點,我只好兩邊都照顧著,盡可能地考慮讓更多的觀眾看得明白。」這樣做就有可能減少影片在外國放映時可能會出現的「文化折扣」,增加國際市場的接受度。

當然,《英雄》在內容方面的國際化市場策略也還有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比如,我們上面講,處於國際市場的考慮,《英雄》確定一個被國際觀眾接受的主題,這一動機和出發點是好的,有利於其國際化的市場策略。但實際效果怎麼樣呢?我不敢說現在的實際效果不好,而是說它可以做得更好些。我相信,與放棄刺秦的無名相比,西方觀眾會更喜歡《勇敢的心》里被千刀萬剮還要拼盡最後一口氣喊出「自由」的華萊士和《角鬥士》里做奴隸也要與羅馬皇帝決死沙場來維護尊嚴的馬克西姆。無名放棄刺殺秦王的行為,很難說符合西方觀眾的審美理想。如果以國際觀眾(包括中國觀眾)熟悉的好萊塢電影敘事方式,塑造出一位「風蕭蕭易水寒」凜凜然英雄氣概的「東方角鬥士」的銀幕形象,其國際市場接受度可能要比現在高。其次,《英雄》在內容上的國際化策略還存在著左右搖擺的情況。《英雄》出於市場的壓力,要選擇國際化的市場道路,但張藝謀導演卻講《英雄》在內容上「沒有一點迎合老外的口味」。如果「迎合老外的口味」是指故意貶低或毀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形象來迎合一小部分具有反華排華情緒的外國人的口味,我們當然不能答應。但我們必須謹慎地把「迎合老外習慣」與考慮國外觀影大眾的文化背景、審美習慣和接受能力區分開來。

如果處理得當,完全可以通過國際化的市場道路達到宣傳中華文化精神的目的。我相信這兩者不是截然矛盾的。我也相信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條讓中國文化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真正「走向世界」的國際化市場策略

D. 你認為中國電影怎麼才能打破禁錮

‍‍電影工作者僅僅依靠新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來「找靈感」和「寫故事」,這樣的創作當然是不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最重要的文藝創作方法就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寫人間真情、真諦,書世間大愛、大道。當下的中國電影需要溫暖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者要用現實主義的精神去觀照現實,用正義之光、溫暖之光去照亮人民的生活。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電影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寫照,都有著時代的烙印。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實,不斷提高電影創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探尋人類精神世界,是中國電影美學當前應當堅持的方向。‍‍

E. 中國電影里為什麼沒有外國元素

這里有一個「文化折扣」的概念。銷往全球的文化產品(媒介產品)在價格上受文化折扣的支配。
舉個例子:2001年美國生產的戲劇在泰國的售價在是每小時1400美元,但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的售價卻是7000美元,在英國的售價是每小時150000美元。
一般來說文化相關性大的出口文化產品價格就高,銷量也好,體現在電影上就是票房。如果文化差異太大,出口到別國的產品,人家都看不懂,還有誰會買呢?
基於這個原理,媒介產業常常採用一些手法擴大媒介內容的普適性,降低文化折扣的影響。美國大片想要打開國際市場,中國市場對他們吸引力這么大,他們當然會加入中國元素。
這里主要有3種方法:第一,吸納不同文化背景的表演者。第二,國際聯合生產,跨境聯合製片。第三,格式(format)銷售。

中國電影其實還是有加入外國元素的,只不過我們的電影業還不是很發達,還沒有到大舉擴張國際市場的地步,所以主要還是考慮的本土市場,其次考慮亞太市場,再次考慮歐美市場。
《無極》中吸引韓國演員張東健參演就是一個例子;還有《神話》里的韓國美女金喜善,印度美女 Mallika Sherawat ,這些都有國際市場上的考慮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F. 中國電影業為什麼不實行薄利多銷的戰略

1,美國大片相對而言成本低,效率高,需求旺盛,因此可以實行薄利多銷的戰略。但電影這種特殊的產品往往容易復制,如果沒有版權保護往往會讓生產方遭受損失。對於這種市場無能為力的情況需要政府用管制手段加以限制。如果限制力度不夠,生產方就會因為無利所圖而減少生產。
2,政府為保護本國思想和文化,有時候會對電影貿易或生產進行審查,管制,這會減少生產的數量,因此無法降低票價增加銷量。
3,國產影片創新不足,有政府管制的因素也有市場環境的因素,影片拍攝效率不高,成本高或者質量低,觀眾的邊際效用太低,因此觀眾選擇了其他的替代產品,比如打麻將等,所以也影響了薄利多銷的戰略。
4,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電影消費產生替代效應,影院投資加大,設備更新,新技術引進,觀影環境改善等,都增加了生產成本,因此需要提高觀影價格以彌補成本。
5,我國還屬於發展中國家,電影產業還需進一步積累投資才能滿足更多需求,降低價格。目前的價位剛好能夠滿足該檔次的消費人群,如果降低價格會導致觀影人數太多,超過了影院的服務能力。
最後,影院有時候會根據需求情況採取價格歧視,對於不同的觀影人群採取不同的價格策略,對於戀愛人群採用高價格,對於兒童電影採取兒童不免票的方式,採取網上售票,吸引對價格敏感的人群等。

G. 誰能詳細地講講為什麼中國不推行 影視文化分級 政策

之所以沒有實行,是因為考慮到目前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電影的管理水平難以達到分級的要求。也就是說,管理跟不上,分級制度無從談起。比如10年前,中國電影曾經試行過『兒童不宜』,但後來停了.因為管理跟不上。根本做不到像美國那樣,如果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沒有父母的陪同進了影院,父母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我們這的情況是,不但管理實行不了,反而『兒童不宜』成為了一個炒作對象。所以,目前中國電影的首要問題,還不是電影分級,而是健全電影體制,規范電影市場,提高管理水平。但這並不是說,電影不分級,未成年人觀影的問題就不能解決。無論是國產影片,還是進口影片,事實上都在遵循著一個原則,這就是『老少皆宜』。而且,為了解決未成年人觀影的問題,政府已採取了特殊的措施,專門設立了機構,向少年兒童推薦適合觀看的影片。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前執政黨一直與所謂「暴力」「色情」文化劃清界限,分級意味著這種影片可以公映,與執政黨所要樹立的形象不符,這也是國內電影審查一直過嚴的原因,好多導演演員都被封殺過.

H. 為什麼國家不制止「爛片」的放映,從而保護中國電影的發展

因為這些爛片其實也是可以促進經濟的,也是可以可以帶動一個行業的發展的,所以才不會禁止這些爛片的放映。

I. 中國電影今後應當朝怎樣的道路發展,才能在世界電影中佔主要地位

在全球化的形勢下,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問題不能脫離世界電影的發展水平(包括技術水平和藝術水平)。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現在看得非常明顯的是,影視技術的傳播壁壘幾乎不存在。電影自誕生以來,在製作方式、存在方式與傳播方式三個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和相當充分的發展,這種發展既取決於電影新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取決於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否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盲目性。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一部電影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走向完善、藝術創造趨於完美以及這兩者不斷地相互促進的過程。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數字化進程所造成的影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更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正如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這一精神完全適用於討論電影的產業發展問題。但問題在於,我們有必要從電影的概念問題入手。也就說,新的形勢之下,特別是從數字技術可能造成的媒介產業重組的前景展望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格局,必須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理解和界定之上。
當然,討論概念對於不少的人來說的確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習慣於舞文弄墨之士,或者樂於沉浸在聲音與光影世界中流連忘返的人們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對於那些辦實事兒及樂於思考者,則另當別論。但是,現在的事情顯然已經發展到我們不得不咬文嚼字的地步了。也就是說,到了俗語所說的「老鼠鑽到了碗架櫃,口口咬瓷兒(詞兒)」的地步了。這件事情倒是從某一個角度驗證了先賢和「後賢」們的告誡和提示。
《論語•子路第十三》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海德格爾曾指出:「言詞和語言不是把事物包裝起來為寫作者和說話者的交流服務的包裝材料。事物只有在言詞和語言中,才首次進入了存在並存在起來。因此閑聊、口號和廢話中語言的誤用,破壞了我們和事物的本真的關系。」「語言大面積地迅速荒疏,這不僅在一切語言運用中掏空了美學的與道德的責任,而且,語言的荒疏是由於人的本質之被戕害。」
孔子的話和海德格爾的話是相通的。但是,他們的話卻並沒有引起後世人們的充分注意和重視。即使是《聖經》中的「聖訓」,也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少警覺。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聖經》中的這句名言看起來是很神的,主要是其中的「道」字,是一個中國的古詞兒,很難解釋清楚。但是,一看英譯,含義立刻就清楚了。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聖經》的英文直譯可謂泄露了天機。直譯的結果是:「一開始就是詞,詞與神同在,詞就是神。」
《聖經》中堅定明確而又語重心長的神諭並沒有讓多少人開悟。別是文藝界的人士,包括研究之士,恐怕要很久很久以後才有可能認識到這一點。
按照「先賢」和「後賢」的思考方式和辦事兒原則,我們要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就一定要首先為電影正名,即「必也正乎名」。此即所謂「一開始就是詞」,這個詞就是電影。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人們對電影這個詞兒的認識確實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直至現在仍然有些糊塗,但是現在不能再糊塗下去了。
電影的成一定規模的傳播必須有一個公共場所。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與其兄長奧古斯都•盧米埃爾用一台被稱之為「活動電影機」的設備在巴黎卡布大街14號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公開售票,公映了他們的第一批影片,其中包括《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這一天後來被電影史家確定為電影的誕生日。這種放映活動被推廣的後果是,專門用來放映電影的場所產生了,這就是電影院。此後,盡管確實存在著電影的個人化播放,人們還是不假思索地把電影同它的大規模的播放場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在這個場所播放的電影稱之為電影。人們這樣做當然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電影的經濟回收和盈利主要靠電影院的銷售活動。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後還會繼續發生變化。這里有一個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在電影院里播放的電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大致有三大類、故事片、紀錄片和美術片。目前國內的電影院大體上只剩下了一類,即故事片。紀錄片和動畫片的播放只是一種零星的行為。今天,我們既可以說紀錄片已經淪落為電視節目了,也可以說紀錄片改變了它的存在形式和播放形式。但是似乎沒有人說紀錄片已經消亡了,卻有人在談論電影(即故事片)的死亡。
有了電視以後,人們從來都不認為在電視中播放的電視節目也是電影,哪怕播放的是電視劇。盡管看起來,真正的電視節目大概只有一種,這就是現場直播(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直播電視劇)節目。直到電影(無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變得可以在電視上播放了(或者通過無線遠程傳播或者通過錄像機、VCD機等),乃至直接為了在電視上播放的目的而拍攝所謂「電視電影」(無論是用膠片、磁帶,或數字化材料拍的)的時候,人們還是沒有產生這種認識。人們自然會找出種種理由認為電視電影不是電影,哪怕是在這些理由變得越來越少了的時候,變得越來越不成為理由的時候,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幾乎是非常不情願地接受這種認識。主要的原因,除了面對種種新的情況熟視無睹以外,不是認真地思考電影的概念問題,而是把電影的歷史性存在方式、傳播途徑,同電影本身過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嚴格地固守電影的「影院電影」的歷史界定:「只有在電影院中觀看電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看電影」這樣一種相當傳統的觀念。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有人甚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數碼加入進來以後,傳統的電影還叫電影么?」
現在的問題是,任何狹隘的電影觀念都會影響我們對於中國電影現狀及未來的客觀估計和展望了。
中國電影有七大「怪」現象。其中之四是大力進行電視電影的拍攝:「電視電影的發展導致大家傾向於低成本運作,難以製作出精品。觀眾習慣了看電視電影後,就不會再走進影院看電影。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現在的電影法規和電影基礎設施達不到要求而退而求其次,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顯然沒有從如何調節電視電影和影院電影之間關系(諸如比例分配等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是把中國電視電影的發展看成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方面,看成是以一種新的方式滿足了中國廣大電影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的結果,而是看成了擠壓中國影院電影發展的一個應予糾正的失誤。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看出一個意味深長的事實,這就是,電視電影確實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影院電影的功能。一定不會願意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的:「由於衛星傳播和有線頻道的發展,美國電影在歐洲電視播放的電影中也佔有了70%。」由此可見,在中國電影現有生產量的狀況下,保持一定規模的電視電影的創作和生產,不失為滿足廣大觀眾在電視中看到電影的需求的一種可行辦法。
結論是堅定不移的:「新科技的物質條件,不管電影人情不情願,都將徹底地將電影改頭換面。下個世紀的電影很可能沒有膠卷、沒有影棚、沒有布景、沒有放映機、沒有影院。電影將化身在有無線電視、私電視與公電視(機場、酒吧….)、網路電視、手機、電子書頁、個人資料簿(PDA)、網際網路、電玩與多媒體、甚至足球場上的超大屏幕或雷射投影……之中。從生產(數字生產、虛擬影像)到行銷(跨媒體整合行銷)、到消費或重組再消費(影像單位化、資料庫化與重拼貼化),電影都將走出舊世界。」
雖然某些方面並不完同,但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的展望必須不失時機地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與時俱進的理解和界定之上。事態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證實了在大約五六年以前對電影做出的界定:「可以配有聲音效果並具有畫面性質的活動影像。」進一步的證實還有待於對事態發展的繼續觀察(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前瞻的眼光)。也就是說,電影不僅必須而且一定會成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概念。雖然現在還沒有發展到一定要把電視劇乃至電視節目也包括到電影之中的地步。眼下雖不急於收編,但是應該想到,將來一定會出現把這兩者當成同類產品的不同規格的品種來加以對待的局面。下述統計表述是意味深長的:「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業、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有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金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從中國電影發展態勢的角度來看,從現在開始,預算一部影片的投入和產出,不僅必須考慮到它在影院和「影廳」中的放映情況,而且還需要同時考慮到它在電視中的播放情況(包括排映和點播),以及光碟、像帶的銷售情況。其不言而喻的前提是,還要建立在確保上述種種考慮的有效性的保障體系的存在之上。既然「在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電視播映、音像製品和其他副產品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5%左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稱這些收入為「後電影市場」開發呢?這些難道不是題中應有之意嗎?在我看來,有了這樣電影觀念,才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這一觀念對於全方位地同時又是布局合理地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是很有益處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杞人憂天地發出電影的「生存還是死亡」的無謂天問了。
從這樣的觀點和角度(即所謂行業混淆confusion或產業重組)來看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2001年12月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的成立,就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特別是它統一考慮中國電影和電視發展戰略的眼光就變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撲朔迷離,其間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和難以把握的機會,但是卻讓我們可能看到更多的希望。在這情況下,高度的自覺性和清醒的意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了。
我們能夠看到,在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獻計獻策和「開葯方」的熱潮中,「全球化」和「產業化」可以說是兩個使用頻率最高的用語。應對全球化和實現產業化甚至被某些人當成拯救中國電影的前所未有的契機和良方。在這情況下,現代影視技術的革命性的力量以及所必然帶來的要求即「產業重組」和觀念更新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盡管計算機、互聯網(包括無線、寬頻及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幾乎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是這一新興媒體技術及產業對傳統媒體產業及其觀念的(如報刊業、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的沖擊才初見端倪。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轉變觀念,在全球化和產業化的基礎之上,認真地面對和貼近中國的現實,努力尋求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思路,仍然是來得及的。但有一點我覺得有必要及時加以改變。就像毛主席當年在延安曾經批評某些人「言必稱希臘」那樣,我們現在也到了對討論中國電影發展模式「言必稱好萊塢」的傾向給以一定質疑的時候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不在少數,但電影產業發展到好萊塢的程度,在全世界可謂絕無僅有。其實,在產業重組的過程中,好萊塢也不是鐵板一塊。由此可見,好萊塢並不是世界發達國家發展電影的普遍道路。更不必說它應當受到批評和抵制(或者說需要檢討的)諸多方面了:「近年來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貪得無厭地追求視聽奇觀性,電影題材越來越變本加厲地脫離人們的現實體驗和現實生存,無論是故事或是視聽造型都越來越缺乏人文意蘊,越來越強調表像刺激,玩弄技術、玩弄奇觀的傾向正在將電影帶向一條遠離真實、遠離性情的道路……」由此看來,一個國家的某一文化行業的產業化及其國際化程度,肯定有一個由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諸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歷史性進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畢其功於一役。設想一個正在調動一切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去打造和發展國際化、跨行業的本國電影的「航母」,無異於天方夜譚。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情況可能反而更加清楚,而且更加具有啟示意義:影院電影業大幅度滑坡、重振乏力,在這方面,即使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所謂「產業化轉型」,似乎也看不到與好萊塢電影打拚的樂觀前景,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倒是產業化程度不如電影的電視業的強勁發展勢頭未現明顯減弱的趨勢;電子圖書和數字圖書館雖在大力建設、不斷發展,目前還看不到印刷圖書業迅速萎縮的跡象(盡管這種情況根本無法同過去相比)。與此同時,電影在其各種製作方式、存在方式和傳播方式(特別是後兩個方面)的比例分配方面正在進行著的正是可能造成劇烈變動、重組的積累和醞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視系統的終端和網路系統的終端將要合一的傳播技術前景,雖然尚需時日,但肯定是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對現行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包括運作方式在內的各個方面都造成巨大沖擊。數字化進程及其技術保障的進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也就是說,決不能把這些重要的進展看成是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前景毫無關系或關系不大的事情加以對待。據有關人士透露,到2002年底廣電總局已經建設完成國家光纜干線網3.9萬公里,省級光纜干線電視網超過11萬公里,市級以下光纜傳輸網超過了30多萬公里,可連通2000多個縣級網、1000多個企業網、3000多個社區,全國光纜總長超過300萬公里,並在東南沿海省份基本上實現了全部聯網。據說,廣電總局已決定全力推動有線網的商用,目前正在按計劃、分步驟進行,並將對有線傳輸網進行雙向改造,推出節目傳輸、帶寬出租、廣電在線門戶網站、數字電視、電視簡訊、可視電話、手機電視等業務。
無論形勢發展到何種地步,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每一種傳統傳播的方式都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戲劇上演了幾千年,至今仍然在繼續上演(哪怕是在文化政策保護之下)。影院電影只上演了一百年,決不會輕易就死掉。在整個電影的播放系統中「寥若晨星」也是一種存在方式。影院電影的確會越來越少,這一點幾乎毫無疑問。想一想電影的「黃金時代」正是電影的視聽質量都不怎麼令人滿意的時代,就會明白這一點。試圖通過保證電影視聽效果的高品質來振興或恢復「影院電影時代」的昔日輝煌(將近年300億人次的影院觀影量),看來是沒有什指望了。或許「廳電影」會越來越多,就像城市裡的超市一樣星羅棋布。但相當數量的電影拍完之後很快或立即就成為「電視節目」的情況將成為一種常規狀況。
特別是,當技術的發展到了能夠在電視中(或電影廳的一個終端中)真正點播電影(當然也會包括一切電視節目,在數字化的條件下這一點是不成問題的)的時候,將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一想下述情況。目前國內的電視劇生產和創作形勢仍然未明顯減弱其繁榮景象。這種情況表明,對電視劇的觀看,已經成為相當多的人的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拿吃飯做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說觀賞電視劇已經成了人們的精神食量的「正餐」。在新的情況下把看電影(不論以何種方式看)當成人們日常精神生活中的正餐或主要零食並不是一種奢望。正在擬議中的收費電視頻道的啟動,電影難道不是被作為這些頻道資源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嗎?
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態勢的這種設想,將會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這些需要依次解決的既有關於技術方面的,也有關於制度法規方面的,更有理論研究與批評方面的。例如,建立不同級別的節目源站點,進行各種節目的大規模的收集、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其中包括傳輸方面的建設,目的是便於檢索、搜索和點播。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收費定量(實際上是計費)問題、電影界定的再確認及科學分類問題都會順理成章地提出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有利於中國電影健康發展的電影、電視法律法規體系也會成為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反對收費的觀點將會被證明是非常短視的,而採用收費就一定要研究科學的計費辦法。
按照設想,今後的電影(特別是電影在被數字化以後)可能會被分成三個大的類別,敘事片算一大類,資料片算一大類,還有一類就是論述片。把documentary由原來的紀錄片改譯成資料片,翻譯成文獻片也無妨,只是一定不要翻再譯成紀錄片了。認為,不管是誰,把documentary譯成紀錄片,都是一個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的歷史性錯誤(哪怕是有歷史原因的)。誤譯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造成如此嚴重影響的例子並不多見。在新的理解之下,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都只不過是電影的一種形態或一種類型而已。
電視劇和電影一樣,作品的形態和特徵都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現存條件密切相關。雖然這一觀念已基本上被國內外的學術界所認同,但真要具體地指出一部作品的哪些特點與政治相關,哪些特點與經濟相關,哪些特點與文化相關,哪些特點與技術相關,又並非易事。甚至應該說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問題。因為,這些特點並不是現成地或明顯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去挑揀和拾取。所以,這種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相當缺乏的。我們知道,與理論相比,批評更側重於對具體作品的特徵描述、技巧分析和價值評估。但是,在准確的描述、分析和恰當的評估中,離開了對產生特徵、技巧和價值的那些條件的關注和考慮,是缺乏說服力的。
我們在觀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感覺到,我們對片中人物的表現已經失去了耐心,但是我們仍然在關心著她或他的命運,是否繼續觀看,需要我們在「失去耐心」和「關心命運」這兩者之間進行一定的權衡。當前者超過了後者,就是放棄繼續觀賞,當後者超過了前者,就是繼續觀賞。但來瀏覽技術的條件下,這種權衡已經變得沒有什麼必要了。因為觀眾可隨意地放棄中間階段的觀賞,而只是看一下最後的結果,或有關的段落就可以了。
從此以後,藝術才有可能真正恢復它過去曾經有過但已幾乎喪失殆盡的尊嚴。黑格爾等人關於藝術的並不樂觀的設想也將變得根據不足了。影視作品的數字化保存技術,及在大范圍內可以流通和檢索的技術(包括作品的語言的語種可隨意選擇),將有可能使得人們對於「藝匠」作品的需求幾乎降至最低。相反,對於真正藝術作品的需求會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理論的貶值也將成為過去,恢復其崇高的威望。電影教育在整個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也將會獲得其應有的位置。電影這種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在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新的文化形態,作為二十世紀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應該在全民教育中獲得應有的和合理的位置。從而確保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影視文化是其主體)在全民教育的內容配置方面,保持一種均衡的發展態勢和合理的格局。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電影教育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讓電影成為「教科書」,既不是對中國電影的詛咒,也不是中國電影人的夢魘。而發展中國電影教育的雙重後果必然是,為中國電影培育出一大批高質量、高品位電影需求者,進而為中國電影培養出一代新的創作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如何不降低文化折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水好看的電影大全 瀏覽:569
甄子丹天山黑俠電影免費版 瀏覽:311
蘇大強國際大毒梟是什麼電影 瀏覽:440
功夫電影里的插曲有哪些 瀏覽:414
哈利波特電影如何吸引 瀏覽:405
用德語怎麼翻譯我喜歡看電影 瀏覽:252
上海灘電影版和電視劇版哪個好看 瀏覽:114
2016關於游戲的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163
中學生微電影的類型哪些問題 瀏覽:466
母乳系列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790
印度片那個叫七弟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795
好看的清朝歷史電影 瀏覽:387
如何從淘寶上賣小電影 瀏覽:603
日本好像沒有什麼有名的電影 瀏覽:122
比較好看的電影犯罪 瀏覽:183
變態這部電影怎麼搜不到呢 瀏覽:190
科幻片什麼電影最好看 瀏覽:948
哪些好看的機器人電影 瀏覽:744
有吻戲的美國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電影惡意刷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