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電影《一念》觀後感想
觀後感寫法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看完短片,瞬間對本片的導演無比崇拜。短短的二十分鍾把觀眾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最後的高潮,讓眼淚可以在自然地滑落,算是一步讓觀眾看得舒服的短片,不像某些片子感情鋪墊不到位節奏掌握不好,明明應該很感人只是到最後沒有高潮哭不出來,讓觀眾一個個堵心的不行吃個啞巴虧。當然,最後的音樂在幫助高潮的到來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發現編曲作詞都是導演的時候,瞬間崇拜值飆升。
回過頭來細想想,好像自己又光顧著感動了,並沒有真正理解導演想說什麼。遠方在哪裡的答案在歌詞中好像並沒有得到回答。在青林事業有成以後給送錢給姐姐和姐夫的時候,反而遭到拒絕,似乎不太合乎一般的類似劇目的編寫慣例。姐姐應該接受青林的資助不才能體現姐弟倆相依為命的主題才對啊。最後一章的大篇幅都在講述姐弟倆小時候受的委屈,總不至於導演是為了想讓觀眾流淚兒故意拍寫委屈凄慘的畫面吧,這樣為了感動兒感動豈不是毫無意義。
把問題扔進腦子里讓它慢慢轉,寫了兩天申請文書,再回來上豆瓣,總結一下這兩天的成果,也算在豆瓣上為這部片子獻出了處女作。
電影所說的遠方,確實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它不代表未來,而代表過去。
過去的就是過去了,那些年幼受到的傷害,付出的代價,是之後的歲月里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找回的。青林的錢買不回姐姐的學歷,買不回姐姐的年華,姐姐的輟學與悔過,也換不回已經逝去的父母,姨娘的一句對不起,補償不回兩個孩子寸寸熬過的苦難時光。那些舊年時犯下的錯,已經在飛逝的年華里失去了可以得到補償的機會了,每個人都只能在剩下的時光里互相攙扶著,向未來走去。這樣,我就明白了姨娘哭著說對不起的時候,姐姐別過去的臉,眼中的無奈和麻木,但最後她還是握住了姨娘的手。不要想太多,我會照顧你的。姐姐心裡真的不怨嗎,人真的沒有辦法那麼高尚,可以毫不費力地原諒那些帶來刻骨銘心痛楚的人。只是姐姐還能怎麼辦呢,父母都不在了,只有悔過的姨娘還在,搖搖頭還是一起過吧,不然又能改變什麼呢。姐姐在跟老師講到要輟學的時候,轉過去的臉上淌著的兩行淚,不也是對弟弟的懺悔。死去的父母姐姐已經找不回來了,只能擦著眼淚自己承擔些許本該父母承擔的責任了。
過去那麼多那麼多,現在生活漸漸好了,可人都是心疼自己的。痛過苦過還留下深深的傷疤,有那麼容易就可以忘記了嗎?只是也沒有人可以訴說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弟弟不用試著補姐姐的青春,因為什麼都已經晚了,什麼也都補不回來了。
對於姐姐來說,你若是真的真的心疼我,就帶我回去看看,哪怕是只能看看。帶我回到那些塵封的過去,把壓在心底的酸楚都翻出來嘗一嘗,疼一疼。讓我知道在我無助地堅持著的時候,是有個親人知道心疼我的,就像爸爸媽媽一樣。這樣我就不會總是那麼後悔,總是那麼念念不忘,被過去狠狠地拖著,讓我向前走的更艱難。
導演告訴觀眾他是明白的。過去的生活有多艱辛,他都明白。他帶你回去遠方看一看,讓你心底里那些被現實和無奈埋沒住的眼淚流出淌一淌。在這個冷漠又現實的社會,有人還在乎著你的過去,心疼著你的苦難。那些長合的亂七八糟的傷口,導演縱然沒有能力一一撫平,但至少可以幫你清清已經黯淡成黑色的血痂,不要讓它在每次手指滑過的時候都顯得那麼突兀與猙獰。
⑶ 求《父親》 筷子兄弟 的微電影 觀後感 1500字的 速度 快啊
小燕燕的父親是很偉大的
⑷ 從下面這個微電影故事概述中能總結出什麼主題(一句話概括)
人生總是充滿了偶然--驚嚇,驚喜,甜蜜的陪伴,離別的未來,這些都是偶然,這些偶然讓人猝不及防,讓人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