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狂怒電影如何

狂怒電影如何

發布時間:2022-09-19 08:31:11

Ⅰ 狂怒的影片評價

在內地十分低調的實力女星余男,憑借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圖雅的婚事》,逐漸為大眾所熟悉。她是內地少有的精通法語、英語的女演員,目前正在德國拍攝美國沃卓斯基兄弟(《黑客帝國》三部曲的導演)執導的英文片《極速賽車》,片中她還將和日本男星真田廣之、韓國人氣偶像Rain對戲。
2003年拍攝的《狂怒》,是余男引以為自豪的法語片。這是一個發生在巴黎中國城裡的故事。托尼·譚和拉法是朋友,拉法愛上了托尼的未婚妻晶(余男飾),就在兩人糾纏不清之時,拉法的弟弟因為需要錢,到非法拳場打拳,結果被余男的哥哥打死,拉法隨後去找余男的哥哥報仇……片中著力刻畫了余男和高大帥氣的法國男主角的激情戲,余男更是全裸出鏡,將白皙的膚色和不太豐滿的胸部暴露人前。
據了解,當初余男為爭取這個角色,可謂煞費苦心。2001年,余男在閑逛時遇到了法國片《狂怒》的選角導演。導演給了余男一大篇介紹主人公身世的法語稿說,如果你3天之內把它念下來,就一切OK。
為了完成任務,說不來一句法語的余男找了巴黎大學的一個朋友做老師,不分白天黑夜地念叨那些不知含意的字母,甚至上廁所也不放手。3天的死記硬背,余男過了關。
然而,網友們對她的獻身和付出卻並不買賬。記者在某知名論壇中看到,網友普遍認為,這部影片既不商業也不藝術,演技方面沒有多大發揮空間,完全不知余男為何要接拍這部電影。

Ⅱ 狂怒是拍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嗎

開篇明義:算不上,可惜不夠厚重。
但確實手法純熟,表達流暢、自然。講故事的角度來看,是上佳之作。從電影工業製作的角度出發,很牛。

電影好不好,還是要看角色塑造是否成功,能否打動人心。
簡單說,這部片子里描繪的暴力與罪惡扭曲了人性,正是這些扭曲的人,它們懂得勇敢與犧牲。片子里有幾處地方(比如打字員得以活命處)折射出了人性的閃光:人性,終究還是有希望的。
不多說了,馬上去再看一遍。

Ⅲ 《狂怒》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個人英雄主義是最佳電影題材,不過呢,雖然戰爭中所有人都很努力,並不是所有部門都能出個人英雄主義。
戰斗機駕駛員和狙擊手是最容易出孤膽英雄的,坦克就不容易。除非你駕駛一隻虎式。但你們最後敗了,無論駕駛什麼都不會拍成英雄電影,真不好意思。(不過仍然有《泥濘中的老虎》)
在勝者陣營,最常規的坦克謝爾曼和T34都無法單獨作戰。作為集團軍的一部分,就不好拍電影了。除非你拍成《狂怒》這樣,設計出一種不可能存在的情況,英雄主義才能出來。

雖然德國定義了坦克,美國定義了電影,但最終定義坦克電影的是網游《坦克世界》。
這部電影剛上映,贊助方《坦克世界》就推出一款「狂怒」謝爾曼。就是普通的M4A2炮管上刷「FURY」字樣。普通謝爾曼是免費的,「狂怒」賣30美元。
當得知《坦克世界》是贊助商以後,我對這部電影的所有疑惑都迎刃而解。對它的評價從3分上升到5分。
這根本就不是裝甲戰電影!是坦克電影!
最正統、最純粹的坦克電影,像《坦克世界》一樣純粹。
僅舉一例,這部電影里主要坦克都是真的。用的虎式是英國當年繳獲的,用的謝爾曼都是從博物館里開出來的。但是,反坦克炮只是拖著走了一圈,根本沒用上。

這個故事設定在1945年4月——這句話就交代清楚了一切,只要別做傻事,美國坦克在德國不會出現以少敵多的悲壯情況。這和設定在1944年夏的《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樣。
這時,盟軍已渡過萊茵河,蘇軍在東邊籌備柏林戰役。希特勒已搬進地堡,正在為斯坦因那籌集不到部隊發火(元首的憤怒),他將在月底自殺。美軍在心理上想趕在蘇聯以前攻進柏林,但隱約知道趕不上了。
主角們所屬的第二裝甲師屬於第12軍,是先鋒中的先鋒,所以有很多孤軍深入的描寫。這時他們在漢諾威(Hannover——皮特車長的喝醉笑話),往易北河方向走。大任務是與蘇聯會師,把德軍切斷。
小任務是清掃戰場,消滅殘兵,鞏固陣地。
作為指揮官,當然還有個更大的任務,他們從非洲打到義大利、諾曼底,最後打到德國本土,都到這個時候了,其實唯一的任務是把手下人安全帶回家。
——皮特車長一開始說出這個目標的時候,是很有說服力的。為此他逼小機槍手殺戰俘也能被原諒,觀眾也都希望他快鍛煉出來,別影響大家活命回家。最後車長出爾反爾,是這個結局,真想掀桌。
電影一開始皮特殺了納粹,放走一匹馬。從此馬和女人和人性,就是電影中不可分割的符號。然後湊齊成員,坦克上路。電影前半部分是非常靠譜、非常精彩的。一輛坦克出門就被炸了,這是德國步兵針對坦克發動的唯一一次有效攻擊,也是任何游擊隊在這種情況下的理性選擇。
這可惜這是電影中德國人唯一一次展示智商。
剩下的四輛坦克佔了三種謝爾曼型號,還有一輛裝備了當時應該已經不用的M3短炮筒。這明顯是放殺必死,小分隊每一輛車型號都不一樣,也太不方便了。
第一個任務開始,這些車突突突地在戰場上收集散兵,很真實也很好玩。這是唯一一次展示坦克支援作戰,也是最真實的一場戲。
這時我還想,開場半小時就出這么場大戲,後面的壓軸得拍成什麼樣啊?難道今天將看到改變我人生觀的那部電影嗎?——結果,呵呵。
然後進入城鎮,觸發劇情,隊伍道德值降3。

再上路,繼續往前推進,遭遇一輛虎式!
發生了一虎戰四謝的電影史奇跡。奇跡的點在於五輛車都是真實的,那輛可能是世界上唯一還能動的真實虎。
具體戰斗過程是這樣的:咚咚咚、突突突、英文通信、德文通信、突突突、突突突……
這里就比較網遊了,雙方都是光桿坦克,為了畫面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沖出掩體,在平原上對峙。美軍的設計思路是,8-10輛謝爾曼可以對抗一輛虎。三輛謝爾曼排成一排,直線往前沖的精神,除了服務觀眾也沒什麼更好的理由。
虎式正面刀槍不入,沒有主角光環的A1、A4三輛車秒斃。主角車超人化,在極近的距離繞到虎式後面,連開兩炮滅了虎。
做人要知道好歹,這段坦克戰設計得很卡通,是為了讓你看個爽的,挑毛病就沒意思了。

唯一一輛坦克繼續去完成任務,給後續部隊清理一條路。
還沒提到,這輛車上沒有通信兵。是不是因此叫不到支援,不清楚。
坦克踩到地雷,炸壞了履帶——這部電影也沒出現過機械師,小毛病由裝填手隨便修一修。真的是充滿孤膽英雄氣息的一輛坦克。
現在履帶斷了,他們也要自己修。相信觀眾也想看看,他們五個人打算怎麼空手修履帶,可惜沒有這個機會,遠處來了300多個希特勒青年團。
神一樣的壓軸大戲開始了,車長出於對納粹的憎恨,拒絕躲進叢林,決定用一輛坦克戰300步兵。
當然,他們面對的不是普通的300個步兵,是缺乏戰斗經驗的、不知道往坦克下面扔炸彈的、喜歡在坦克狹窄的視角里走來走去的,最不可理喻的那種步兵。
那些少年兵打開坦克蓋子一定要往裡看一眼,然後被爆頭。沒人遵守標准作業程序扔個手雷什麼的(除了最後)。而且都是面對機槍也不匍匐的好漢。
一輛虎守住一個陣地並非神話,不過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而且一定有支援步兵和維修人員。謝爾曼的設計不是用來防守的,在不能動的情況下,就是一個鐵棺材。加上這時美軍占絕對優勢,死守一輛坦克孤軍奮戰真是莫名其妙。
退一萬步講,就算這個地方必須死守。條件是五個人、輕重兩挺機槍、一門炮、其他武器若干,除了都蹲在不能動的坦克里,你能想出個別的戰術嗎?
不過那就不是拜坦克教了,這部電影就沒意義了。
最後還有一個殺必死,是在少年兵中間有個資深狙擊手。各種福利元素目不暇接,令人激動不已。

在這部崇拜聖坦克的電影中,演技絕對拯救了劇情。劇情線很弱,但是利用細節增加了人性深度。
故事基調是《大兵瑞恩》以後長盛不衰的「戰爭把人變成鬼」。閃耀人性光芒的三個年輕人:小機槍手、德國少女、最後打手電筒的年輕德國士兵,都是因涉世不深而單純。在三個人在即將墮入戰爭煉獄的邊緣,戰爭結束了,或者是人死了,三個人免於喪失人性,是這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
而其他人已經變成鬼了,延續了布拉德·皮特在《無恥混蛋》里,沒有好人壞人之分的戰爭觀,也算是最近戰爭電影的風氣。
變成鬼的人死在戰場上,不見得是壞事。

另有兩件小事,布拉德·皮特已經老到可以演導師形象了,稍微有點意外。
還有這片子的煙火師,不知道在想什麼,做些火樹銀花的爆炸效果。

Ⅳ 電影狂怒劇情介紹

電影狂怒劇情介紹: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盟軍越是深入德國腹地,納粹德軍的抵抗就越加兇狠。盟軍新兵諾曼初上戰場,即奉命與以「戰爸」為首的5人坦克小隊驅戰車「狂怒」開赴前線,冒著敵人強大火力為大軍劏開納粹防線。

4位經驗老到的戰狼陣上果斷殺敵毫不猶豫,惟新兵諾曼難抵恐懼壓力,他的遲疑與懦弱三番四次將戰友置於生死邊緣。經過炮火洗禮和多次的血腥教訓,諾曼有所成長,坦克「狂怒」亦順利向前推進。誰料即將完成任務之際,納粹軍團竟空群出動,決意拔走「狂怒」這根眼中釘。

影片評價

《狂怒》恢弘大氣的戰斗場面果真是賺足了好評。首先開場乾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沒作背景介紹,而是直接進入戰場,完全不給准備時間。

幾場坦克戲也是霸氣十足:四輛坦克平行推進,猛烈的炮火壓制的敵軍毫無還手之力,子彈特效像激光一樣,再配上在耳邊不斷轟鳴的炮火聲,戰爭氣息撲面而來,分分鍾點燃荷爾蒙。

Ⅳ 如何評價電影《狂怒》

最近幾年不能說被科幻電影轟炸和各種大製作大特效的片子轟炸完全不過,而且這個轟炸不光是好萊塢華語電影也是如此這般。看電影有時就像吃飯吃一樣東西吃多了以後會膩,這部狂怒正好換換口味。。
這部電影有一點真心我很喜歡就是用電腦的看電影的觀感很棒,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不小寫實,而且電影過多的場景和畫面都是小場景,包括電影中幾場關鍵的戰爭戲,沒有什麼的大的場面需要大銀幕去烘托戰爭,這部電影有一個特點就是用很多的小細節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表達戰爭的殘酷,包括電影中年輕士兵和德國姑娘那段戲,姑娘的慘死給年輕士兵帶來的傷痛,電影中有好幾段坦克前行的片段,在坦克和行人之間來回切換來展現戰爭的殘酷,除了剛才說的,在觀影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反抗的德軍大多是德軍的青年團士兵,而且在第一場遭遇戰的時候還給了那個死去的青年團的士兵一個特寫,小小年紀卻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尤其是影片最後的那個一台坦克對抗黨衛軍的那場戰斗,讓我對戰爭更加深痛欲絕。

Ⅵ 聽朋友推薦一部電影叫《狂怒》,不知道好看么,看過的各位評論一下,好看我就去看

《狂怒》恢弘大氣的戰斗場面果真是賺足了好評。首先開場乾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沒作背景介紹,而是直 接進入戰場,完全不給准備時間。幾場坦克戲也是霸氣十足:四輛坦克平行推進,猛烈的炮火壓制的敵軍毫無還手之力,子彈特效像激光一樣,再配上在耳邊不斷轟鳴的炮火聲,戰爭氣息撲面而來,分分鍾點燃荷爾蒙。

電影體現出來的對戰爭、對人性的反思、對情義的渲染,才是它的動人之處。男神布拉德·皮特在劇中飾演「老槍」,他在戰場上瀟灑干練的指揮、血性十足的廝殺讓他依舊帥的一塌糊塗;而他對戰友的情義、對新兵的教導,還有他偷偷躲在一旁悲傷的舉動,又讓這個鐵漢子充滿了柔情。
鐵與血,情與義,雖然沒有矯情的感情戲,但是《狂怒》難得的拍出了一種堅硬至極,溫柔到死的觸感。雖然最後坦克小隊大戰德軍一個營的安排有一種「狼牙山五壯士」的即視感,但還好沒有出現超級英雄這樣爛梗,讓觀眾看到了戰爭的最真實的殘酷和最平凡的人性,但整部影片壓抑的氣場依然會讓你鼻子酸酸的。

Ⅶ 電影《狂怒》結局是什麼

電影《狂怒》結局除了諾曼之外,四位老兵都戰死,一位納粹德軍士兵,通過手電筒發現了躲藏在坦克下方的諾曼,但卻默默走開了。

影片講述了在1945年二戰硝煙即將消散之時,同盟國軍隊准備在歐洲戰場發動最後一輪猛烈攻擊。在以寡敵眾、彈盡糧絕的不利條件下,謝爾曼坦克的幾名坦克手深入納粹德國的中心地帶執行一項死亡任務。

簡介

經過炮火洗禮和多次的血腥教訓,諾曼有所成長,坦克「狂怒」亦順利向前推進。誰料即將完成任務之際,納粹軍團竟空群出動,決意拔走「狂怒」這根眼中釘。面對敵人殊死圍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Ⅷ 電影《狂怒》的長篇觀後感

電影《狂怒》的長篇觀後感

電影宣傳片如同暢銷書的廣告詞一樣,常常與內容的深度和著重毫不相干,結果往往是,觀眾要麼看了內容後,感覺被廣告詞的華麗所騙,要麼作品的深度遠遠超過膚淺的宣傳,但先入為主的印象讓大眾只能被含混誤導產生千篇一律的意見,隨著檔期的過,某些商業大片成為經典的可能,也就因泛濫膚淺的廣告毀於一旦。

於我來講,這部作品屬於後者。

1.戰事情由的淡化

對於期待著一頓史詩級戰爭大餐的人來說,也許會有些許失望。不是裡面嘣嘣作響的子彈和炮火不夠猛烈,不是戰斗的場面不夠真實火爆,是習慣了將戰爭的得勝者審美情趣前置以後,安享太平盛世的平民,已經習慣將泰坦尼克巨輪的沉沒,和死傷千萬的二戰題材都一並拿來,滿足獵奇和尋求刺激的胃口。當人們期待的是《辛德勒的名單》一類的蓋棺定論的「史詩」的時候,要麼是一邊倒的有關罪惡的沉重,要麼是宏大的審美化了的暴力美,再或者哪怕一群肌肉下垂男齊齊上陣的《敢死隊3》,也是蠻合太平盛世的大眾胃口的。但是《狂怒》不是。

兩次像樣的戰役:「小鎮爭奪戰」和「十字路口保衛戰」的來龍脈都交代得含混不清,這是編劇的精心設計。前領命的「老槍」唐中士,因上司死光而成為了第一戰斗指揮人;下達命令的長官比起明確任務目標的他來說,顯得更為糊塗和不自信:「你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只要能把他們幹掉就行「,」「我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情況,有什麼武器,....可他們為什麼還不投降呢」,唐中式茫然地面對長官的發問,只好回敬「如果是你,你會投降嗎」......新兵諾曼只是個會在一分鍾內打60個字的打字員,半路上被截下來送到了坦克排,他經歷的短短時日里的生死殘酷,只是戰友過四年裡每天都經歷的家常便飯,當他已快速成長為「機器」槍手並最終死裡逃生的時候,回望灰色的.屍橫遍野的戰場,他仍用稚嫩的臉頰凝望著這一段夢魘般的歷程,「你現在是個英雄了!」,「是嗎?他們說誰?」

暢銷書取勝,往往得益於情節推進和結構的精妙,一旦結尾揭曉,讀完便不想再讀;檔期大片往往也如此雷同,但《狂怒》顯然在嘗試突破情節的推進,拋開戰事的推進,這本身就是一種有難度的嘗試。它試圖將個人感受的遞增與遭遇戰高潮疊加一處,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於人物本身上來,從人物設計和細節對應上來看,算是極其成功的。

2.當事人的視角

觀影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坦克內部的狹窄空間和戰斗員近距離肖像式特寫,配合戰爭背景的泥濘、昏暗,潮濕,從拍攝技巧上看,突破以往「暴力美」的戰爭畫面。無論怎樣的殘忍血腥,以往的戰爭畫面總是給人一種程式化的展現,要麼如同舞台劇一樣的雕塑般的身姿,要麼是特效鏡頭下的火光、電聲,這些都營造出符合和平時代大眾口味的一種固定模式,但是《狂怒》顛覆了這些固定的架構,凸顯的是帶領觀眾進入當事人,絕對無法預知戰爭結果的當事人的視角,不僅在美術設計、人物語言和性格心理方面,整體的氛圍都彌漫著一種不知從那裡,也不知往何處的疲憊、骯臟、無盡的茫然「。

果如所感,後來在影片片花中了解到,這部影片沒有用一個特效鏡頭,所有泥濘都是大雨中真實的拍攝,更令人覺得難能可貴的是,導演大衛動用了全世界僅存的唯一一輛尚能開動的現存英國博物館的」虎式坦克「,所有服裝道具完全出自四零年代德國古董級舊衣......戰斗位多次特寫和演員自述也印證了坦克戰內部戰斗員的真實感受,一切設計和安排都可以看出導演旨在營造一種超越以往的真實——當事人的視角。不是得勝者的審美,不是蓋棺定論的程式化鏡頭,而是被迫拖入戰爭疲憊、無望中堅持的真實的戰斗員的視角。

3.技術和氛圍的成功營造為深入主題和人物刻畫預備了統一的條件——最好的差事和對於狂怒的詮釋

最為核心的意向在這部影片中,從未離開基督-救贖-信仰對戰爭中人的精神拷問,但導演大衛一直在小心地引入這個意向。從諾曼剛進營地時看到滿載傷員的卡車車頭上鑲嵌著的受難基督十字架開始,這個從未進入過坦克內部的打字員聞到血腥氣就會嘔吐,「聖人」當面問諾曼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教徒嗎?那麼,你覺得自己得救了嗎「,當老槍給他上第一堂」殺人課「的時候,諾曼一開始是全然拒絕的:」It is not right「,這不對(指殺害已經投降的俘虜),被逼扣動扳機給那人後背來了一個窟窿之後,他驚魂未定地自言自語:」我是干凈的,是被逼著這么乾的「......戰斗勝利的間隙,這個堅持為臨死士兵禱告、在餐桌上仍不忘禱告儀式的「聖人」常自嘲:「上帝罩著咱們呢!」有時他又說:「今天他不見我們」,「那他在幹嘛?擲色子?我們活下來只是因為我們比那些人更幸運?「,面對這樣的質問,他只有沉默,不過他說:「我來這之前聽到聲音說『我該派遣誰呢』,我說,我,有我呢!Here Am I「......

中國觀眾由於缺少聖經知識和信仰認同,很難深切地從信仰層面體會和感悟類似意向在影片中的表達。至多看到的是演員在表述一種概念,一種影片的必要元素,用以控訴戰爭的殘酷。但對於經歷了兩千年基督教文化熏陶的西方人來講,那種在極端殘酷、疲憊、令人厭倦,又看不到盡頭的戰爭中,信仰隨時面臨崩潰的精神折磨,較之肉體的痛楚是更為煎熬和難以想像的殘酷的。

身心俱疲的每一名坦克中的戰斗員,有著不同而鮮明的性格。格雷格看似粗魯、無賴,其實內心因傷痛而嫉妒膽怯並且麻木,當艾瑪被炸身死,他僅僅拉住諾曼:「你看見了嗎?這就是戰爭,你現在體會到了吧!」,當沒有被邀請在德國母女家中享用美餐,他的反應最為無恥和下流,也是他,在私下裡忽地真誠地對諾曼說:「你是個好人,我們都....可你是好人」......主角唐中士這個角色更為內斂、真實,他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里以愛國和道義支持著英勇無畏人格的米勒中尉,唐中士只是一個在戰爭創傷中用被傷害引發的狂怒支撐著奮勇殺敵的普通指揮員。戰前就會說德語,讓他的身世暗含著令人猜測的背景,是逃亡美國的說德語的歐洲移民?還是根本就是一個不願接受希特勒德國的德國人?他知道自己在非洲殺德國人,現在又在德國殺德國人,他不知道戰爭什麼時候結束,只知道會有更多人死於戰爭,在德國母女家,他要的無非是好好洗個澡,好好享受一頓美食,當無賴下士格雷格羞辱德國少女艾瑪的時候,他沒有失控,但當格雷格終於坐到餐桌前仍喋喋不休的時候,他失控將杯盤打翻並唾口吐沫在他臉上,因為他深深懂得能好好洗個澡,吃一頓美餐,能讓諾曼享受一個男人應懂得的歡愛,這一切都太重要了,正如他對艾瑪的母親所說:「他們都非常年輕,是「大活人!」(此處原翻譯為「血氣方剛「,這顯然與唐中士深深看了艾瑪母親一眼文不對戲。他暗示的是,能活著,就應該有活人的樣子,做活人的事,艾瑪的母親也懂得,能活下來,已經很不容易,所以這個母親面對兩個年輕人的行為,略為猶豫了一下,就釋然了:」好的「她說。)

影片的結尾戰斗員的紛紛死是意料之中的,但諾曼的倖存算是別具匠心。

他從坦克底盤的小門中逃出,最稀奇的是,搜尋他的德國軍官竟然放過了已是窮途末路的年輕人,最終沒有將其高發,這讓我想起《聖經》里的那句話:」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時,總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諾曼的倖存方式實屬意外的倖存,以往的二戰題材電影幾乎沒有如此描寫德國軍官手下留情開恩的,與其說是一種新穎的嘗試,更可被視為對諾曼這個原本純潔善良的新兵的一種道義補償。

最後有個半秒鍾的細節——飛奔的白馬的馬蹄,呼應影片起始橋段中被唐中士釋放的白馬,他將他卸桎梏,換以自由,也許還是這匹白馬游盪在四野焦土之中,他以重獲自由的腳步將昏迷在戰斗的慘烈中的諾曼喚醒,當這個一臉稚氣打字員新兵透過斑駁的救護車車窗回望身後的時候,他等著夢魘中人般的雙眼,仍一臉稚氣,他似乎仍無法理解,他是如何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和如今人們所說的英雄的。

—— 「我該差遣誰呢?」主說,

—— 「我在這里,有我呢「帶著使命的聖人說,

——」這是最好的差事「 」是,是我曾經歷的,最好的差事「

在這個腐國和日韓系陰柔男子流行的時代,《狂怒》再次證明純爺們仍有市場。《狂怒》甚至純得過頭,它對女性角色的設定,簡直會讓女權主義者火冒三丈。

《狂怒》顯然無意保證自己的政治正確,某些時候反而強化政治不正確,達到一種陌生化效果,震撼安於常規的觀眾。電影中戰爭對人性的異化普遍,盟軍照樣犯下虐殺戰俘、凌辱婦女等罪行,與納粹弔死平民、徵用兒童上戰場一樣缺乏人性。

假如《狂怒》能夠將這樣的黑暗氣質一以貫之,讓觀眾陷入狂怒或絕望,那它有可能成為一部難得的勇敢之作。可惜的是,它很快跌進好萊塢的俗套,無比笨拙的所謂愛情戲,多次引用《聖經》的說教,被觀眾譏笑為"抗德神劇"的結局……這些俗套殺傷力巨大,大衛.艾亞頗具特色的簡單粗暴戰斗,虎式與謝爾曼坦克實打實對轟所帶來的驚喜,都被抵消大半,作品成色由此大打折扣。狗血的旁枝末節也減弱了主角性格轉變的可信度,說教更是致命傷,毀掉電影的腔調,因為說教是表現的無能。

或許我們應該怪罪的是,這個戰爭片不再吃香的時代,好萊塢變得越發束手束腳,或是導演大衛.艾亞操持不了宏大敘事?

這也是無奈,在超級英雄滿天飛的今天,戰爭英雄的號召力大不如前,億萬美金不斷砸給××俠,他們可以換來更多的美元,而戰爭片的盈利能力無法相提並論--現實很殘酷,《狂怒》在北美和內地的票房表現可謂平淡。《狂怒》6800萬美元的投資,在戰爭片里已不算小數目,但連《美國隊長2》的零頭都不到。它支撐不起太多大場面,那場1V4的坦克大戰已是極限,《狂怒》也只是盡力展現5人小群體,沒呈現更多人的清晰面目,整體格局偏小,與普世性的深沉主旨形成怪異的錯位。

自然, 《狂怒》的劇作架構也限制了它的格局,在最近的好萊塢電影中,頗少有這樣遵從三一律的例子,整個故事在短短一天之內終結,於是它也繼承了三一律的缺陷:情節匆忙,角色也無法立體。

在以小見大的嘗試之外,《狂怒》還希望用一點不那麼牢靠的文藝氣息升華主題,主角諾曼從堅決不肯殺人的弱雞,轉變為快意殺人的"機器",最後又遭遇宛如昔日自己的德國新兵,做戲的痕跡過於明顯。《狂怒》忽而好戰,忽而反戰,搖擺不定,最終總算描畫出人性遭戰爭異化再到良心復歸的路徑,可那合理性又是如此令人懷疑。

為什麼這么說?想想老斯的《拯救大兵瑞恩》怎樣鋪陳情節,怎樣刻畫老鳥和菜鳥,又是怎樣通過人物的"合理"成長來體現主題的,就不難明白了。

盡管如此,《狂怒》總歸還有布拉德.皮特。許多人不就是為了皮特才看這部電影的嗎,何況他還露了好久的肉?不得不說,皮特又給自己挑了個討巧的角色,誰叫人家也是監制呢?翻翻最近幾年皮特監制的電影,比如《生命之樹》《點球成金》《為奴十二載》,不難發現,他挑片相當精明,可以雙管齊下,即便靠演戲拿奧斯卡影帝有難度,還能靠監制沖最佳影片獎,《為奴十二載》不就讓皮特真真正正地拿到一座小金人嗎?

唉,於是順便想到小李,也是又當男主又當監制的,死活就是拿不到。哦,小李不哭,不哭。

Ⅸ 《狂怒》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

頂著金牌編劇和金牌主演的光環,講述「坦克大戰」的《狂怒》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影片固然擁有不俗的製作班底、精良的視覺效果、優秀的卡司表演和一定的類型化電影傾向,但是在精神內核上,主旋律和正能量這兩個關鍵詞還是貫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終。
換言之,美國並不是沒有主旋律電影,而是站在好萊塢如此一流的製作平台上,主旋律電影同樣能拍攝得富有觀賞性和娛樂性。與此同時,那種「文以載道」式的說教和宣揚做得又隱蔽而且巧妙,觀眾根本不會對其產生厭煩感。
所以,我們說,主旋律作品每個國家都有,只是檔次和創作水準的區別而已。《狂怒》的故事算得上老套。一個戰場菜鳥來到一隊由老兵組成的戰斗小隊中,執行一項自殺式任務。在經歷了生離死別、第一次殺人以及目睹美好消失後,他從稚嫩的新人變成了「喝酒泡妞殺人」的「戰爭機器」。這是很多美國戰爭片、校園片、警匪片的慣用招數和套路。之所以如此行之有效,乃是因為這個結構經過了千錘萬打的提煉,是一種簡單、緊湊、高效的結構。在老套的故事下,導演大衛·阿耶又使用了經典的「人無完人」的創作態度來描繪眾多角色。坦克小隊里的五個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或是脾氣火爆沒有修養;或是新兵上陣膽顫心驚;要不就是把戰爭的勝利全部算到上帝頭上的「聖經」;乃至是最沒有缺點的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戰爸」,也是一個時常會情緒崩潰的人。這種人物的缺陷,與國內主旋律電影中的「高大全」主角完全不同,因而顯得極為可愛、真實、可信。在這種角色和故事的引導下,加上真兵實彈的拍攝,觀眾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影片,對人物產生認同感,最後走進編導設計好的「文以載道」的「埋伏」里,心甘情願地接受一種價值觀的灌輸。所以,並不是美式主旋律太過商業化和類型化,它反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創作手段。
此外,《狂怒》中菜鳥士兵痛失自己心愛姑娘又是個罕見的人性化段落。在殺人與不殺人之間,他身上的糾結、痛苦以及那個純粹的選擇,是編導對「道德」這兩個字的回答。言及此,我們就能明白,這部主旋律電影,探討的還是一個古老命題——道德是什麼。在片中,蛻變成機器的菜鳥給出了回答:執行正義、堅信上帝、嫉惡如仇、保持赤子之心。如此質朴的人道主義觀念,在今天聽起來分外微妙。而在微妙的人性邊界上,編導則給出了一幅堪稱輝煌的答卷:那就是在不傷害主要角色人性魅力的情況下,讓角色接地氣,成為道德與人性的楷模;通過讓其處於兩難之中,做出符合「政治審美」的選擇,並且用人類最難選擇的道德困境,給這些人物的價值觀蓋棺定論。
影片最後,菜鳥因為敵人的「過失」,撿回了一條命,莫名其妙地成為了戰爭英雄。應該說,這是編劇們的匠心,更是說給這個社會聽的最大的童話。

Ⅹ 延時煽情的《狂怒》,很熱血的戰爭片,是如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的

戰爭電影《狂怒》展示出了戰爭的殘酷,是一部很熱血,很有情懷,非常男人的戰爭片,還有各種延時煽情穿插其中,戰爭場景尤其是如此真切的坦克戲碼,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全程兩眼淚汪汪地望著布拉德·皮特,就那麼望著,理想是和平的,歷史是殘酷的。拍這樣的戰爭片,不僅是為了讓人們記住歷史,也是為了讓人們了解戰爭的可怕,和平的可貴!

《狂怒》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整個片中的時間跨度也很短,只有幾天的時間,而且場景也不能說豐富,但依然很吸引人。坦克不多,場面不大,但精緻的戰術同樣精彩,戰爭場面不是很宏大,但對於戰爭細節的描寫十分出色,通過這些細節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戰爭場面荷槍實彈很過癮,幾次坦克大戰,對於戰爭場面的營造也確實夠給力。血腥的戰爭場面與細膩的人性刻畫都很精良,突如其來的暴力更是觸目驚心。

閱讀全文

與狂怒電影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哈利波特電影如何吸引 瀏覽:405
用德語怎麼翻譯我喜歡看電影 瀏覽:252
上海灘電影版和電視劇版哪個好看 瀏覽:114
2016關於游戲的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163
中學生微電影的類型哪些問題 瀏覽:466
母乳系列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790
印度片那個叫七弟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795
好看的清朝歷史電影 瀏覽:387
如何從淘寶上賣小電影 瀏覽:603
日本好像沒有什麼有名的電影 瀏覽:122
比較好看的電影犯罪 瀏覽:183
變態這部電影怎麼搜不到呢 瀏覽:190
科幻片什麼電影最好看 瀏覽:948
哪些好看的機器人電影 瀏覽:744
有吻戲的美國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電影惡意刷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280
4080里的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150
那些我的世界大電影有哪些 瀏覽:522
刀的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54
什麼電影越色又好看嗎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