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吳嶺瀾在電影里多少歲

吳嶺瀾在電影里多少歲

發布時間:2022-09-18 01:04:56

❶ 《無問西東》中的幾位主演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在電影《無問西東》曝光的這支情感特輯中,剛開始便以他們為何而來?一句提問拉開序幕,也由此引出了影片主演們,面對鏡頭講述影片的故事脈絡。



他坦言:在影片中還會飾演沈光耀的老師,與力宏一起創作、一起合作的感覺非常好,也非常的順利和愉快。而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眼神專注,充滿對求真的渴望。每位角色都在用眼睛講述著各自的故事,彷彿已經做好准備盛放,迎接一場盛宴的到來

怎麼評價電影《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立意遠遠高於清華大學校慶片,運用四代人的故事,架構起大學精神的傳承。

現代時期的張果果(張震飾)離我們距離最近,在公司上級與上上級的斗爭中淪為犧牲品,丟掉了工作,還面臨當時為了公司提案承諾資助的四胞胎的求助。幫,還是不幫?手握上級的黑料,報復還是不報復?

1962年,文革前夕,陳鵬(黃曉明飾),不得不說教主終於選了次適合自己的老實好人角色,不再油膩霸道總裁。陳鵬在面臨心心念的女孩王敏佳(章子怡飾)因為寫了封教訓師母的匿名信而被發現批鬥毀容時,是劃清界限明哲保身?亦或是在她的身後托底?

1938年,抗戰時期,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飾),身為富家子弟,在面臨國難時,是自己的人生樂趣還是國家燦爛的明天?是孝還是忠?1923年北平,吳嶺瀾(陳楚生飾)英文國文成績第一,物理榜尾,是文科還是實業,是真實還是從眾?

就像電影中帶著辮子的王國維講完課後轉身外教就進來詢問英語復習情況。教師們就某個學術問題召開座談會進行辯論,即使爭論得面紅耳赤,並不妨害友情。為保證學術思想自由,西南聯大主張通才教育,講究啟發式教學法,反對灌輸式教學法;轉系自由,一二年級基本不定系;

這個時期的學生老師何其有風骨。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梅貽琦有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陳寅恪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2)吳嶺瀾在電影里多少歲擴展閱讀:

《無問西東》劇情簡介

《無問西東》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

幾個年輕人滿懷諸多渴望在四個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前行,他們在最好的年紀迎來了最殘酷的抉擇。吳嶺瀾出發時意氣風發,卻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沈光耀自願參與了最殘酷的戰爭;王敏佳因為虛榮撒了小謊,陷入被眾人唾罵的深淵;陳鵬把愛情擺在了理想前面,張果果身處爾虞我詐的職場。

❸ 《無問西東》:人生的意義

看到電影的宣傳語:「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所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下意識的反應,難道這是一部可以預知未來的時代青春文藝片?

我是個唯物主義者,卻深陷「人命天定」的唯心論中無法自拔,甚至為此去經歷,探索,求證,並且不遺餘力的巧言善辯,強行聯系,把一切人生旅途中的所有遭遇都歸結於「命」。

我媽也常說命中註定我就有這一劫;我也認為命中註定我辛苦半生,至今碌碌無為;

我多麼想擁有一項超能力——預知未來。能夠提前了解我將來所要面對的人生,或許我不至於像現在這么苦尋人生的意義。 

也許裡面有我要的答案,便一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

我不能看到我自己將來面對的人生,但至少可以通過別人的人生去尋找其中的意義。 

影片講述了4個不同年代下6個人的故事,我選擇其中最觸動我的兩個故事聊一聊「人生的意義」。

1923年     主角:吳嶺瀾(陳楚生飾演)

這個片段中,身為清華學子的吳嶺瀾和校長梅貽琦關於求學的意義的一段對話最為點睛:

校長:「你的物理學是不列,而英文學和國文學都是滿分,如此天資,當初為什麼不念文科,而偏要念實科呢?」

吳:「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

校長:「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啊?」

吳:「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在這個年紀,學習,讀書都是對的,我何用管我做什麼,我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校長:「但是,你還忽略了一件事——真實。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吳:「什麼是真實?」

校長:「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

我們從這段討論「求學的意義」的問題升華到討論「人生的意義」。

我無數次的思考一些問題:

我為什麼活著?為了什麼活著?每天重復著吃飯睡覺工作這樣的行為有什麼意義?

我也跟要好的朋友表述過我的這些疑問,得到了一致的回答:是你想太多。

可是接踵而來的又是另外的問題:為什麼我會想這么多呢?為什麼我會去思考這些問題?

我越是想探知,就越是對生活失去了激情和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如同行屍走肉般機械的重復著生活中的基本行為,有一天突然靈光一閃:其實人生沒有任何意義。思考這些問題實在太愚蠢,這使我感到羞恥,於是我又像個抑鬱症患者,想到了結束生命。

可是啊,人是個群居動物,關鍵時刻總會有群體拉你一把。我終結生命未遂的同時喝下了來自各種廚子熬的雞湯和來自與我生命有關聯的親人的問候,我「清醒過來」,也許我人生的意義可以是為了他人而活。

從此像打了雞血,每天將自己置身於忙碌中,去做我這個年齡該做的事,看書學習,補充精神食糧,工作賺錢,約會戀愛,考慮結婚生子,學著做菜做飯,晚上沾枕頭就睡,我不再去思考那些「沒有意義」的問題,生活似乎變得越來越充實,也越來越明朗化。

可是,這種強行偽裝的生活態度,就很容易在空閑下來的那一瞬間土崩瓦解,猶如從天堂到地獄。

因為 不夠真實。

這種忙碌的假象帶來的麻木踏實感並不會讓我從內心深處感到愉悅和平和。

多年以後,吳嶺瀾成為清華的教授,在給學生們上課的時候回憶起那次演講帶給他的感觸:

他說:「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接下來的人生該怎樣度過。偶然去圖書館,正遇上泰戈爾訪問清華時的演講,當時陪在泰戈爾身邊的那群人,是最卓越的一群人,這些人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真實』有多麼重要, 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 希望你們在未來不要放棄對生命的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他有這番感悟,一如當年他遵循了對自己的真實,沒有盲目的跟從整個社會「在該干什麼的年齡就干什麼和大家干什麼我就干什麼」的要求。

你將所喜歡的,擅長的東西發揮到極致,不僅對別人產生積極的影響,自己的人生也就充滿了意義。

電影的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正是因為吳嶺瀾教授的這番感悟,去探索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1938年    主角沈光耀(王力宏飾演)

沈光耀出身三代五將的名門世家,自身的優秀品質不言而喻。他本可以依靠優越的家庭背景,去完整的走過自己的人生道路即可,卻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戰爭的殘酷,國家興亡,他盡數眼底,當他聽到「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這樣的激昂之詞,決定參軍成為飛行員為國效力。

一份家書告知父母自己的想法和決定,迎來了一個身為母親的希望:

「我們希望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要追求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都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就連命都沒了。」

這個片段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催淚彈,米雪飾演的沈光耀之母,一番粵語表達的衷腸之詞,將一個母親演繹的無比真實。

這段話,不禁又讓我思考起「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結婚生子在人生中占據著一定分量,其產生的意義也是深遠而悠長的,我卻對此渴望又拒絕。

我出生在90年代初,記憶開始於90年代末,爸媽是如何從相戀走到結婚生子,只是在很多年後長大了從他們的口中像聽故事一般聽聽,無法感同身受他們那些年是怎麼過來的,只知道很苦,媽媽每次說起陳年往事,總是一把辛酸淚灑到半夜。

轉眼25年過去了,我也走到了人生的下一個旅途始發站,只是要搭乘哪趟車,似乎有更多的選擇,又似乎沒得選擇,時代不一樣,所面臨的必然也會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必須要前行。

我的觀念是不結婚或者遲結婚,這樣的想法是在原生家庭成長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而且很多問題和矛盾都是在撫育小孩子和家庭生活經濟上產生的。

我對婚姻不抱有信心,曾經機緣巧合結識一個算命的老先生,他看我的面相和手相,說我婚姻不幸,會離婚,前半生辛苦勞作,付出艱辛,卻一無所獲;後半生時來運轉,事業平穩上升,生活也美好和諧,惟一的兒子特別出息,老年享福。

當時聽完,只覺得婚姻距離我還很遙遠,便當作笑話一樣聽了。一眨眼,就到了現在,我想起這個笑話,我相信了,雖然這一生的結局看起來還不錯,可我遲遲不敢去選擇邁進婚姻開始前半生的路,我是個膽小的人,我懦弱,我自私,我任性,我甚至和爸媽理論,說他們思想落伍老封建,我寧願一個人走完人生這條路,而且還是很開心,很瀟灑的走過,我不會後悔。

可是,真的不會後悔嗎?

當看到「結婚生子是為了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這樣的話時,我沉默了。

也許,我會抱憾而終。

我不止一次的假設過自己活到70歲就夠了,也為此做過規劃,我會提前寫好遺囑,到70歲還沒死,就選擇安樂結束生命;如果提前死,能用的器官就捐獻,剩下沒用的肢體就火化,我沒有後人,這些事情交給老友代辦;如果那時候我爸媽還尚在,那我就守在她們身邊再孝敬幾年,等二老去了,我也終於可以了無牽掛。。。

可是,那時候,爸媽會不會了無牽掛,他們能想通我終生不婚的選擇嗎?他們能接受尊重了我的選擇而沒有生命的延續的事實嗎?他們會因為沒有說服我親自體驗一番為人父母的樂趣而悲痛嗎?

我不知道。

沈光耀聽完這番話,看到淚流滿面的母親,當即下跪發誓不會去當兵。

可這樣的人生畢竟是母親所希望的,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

也許還不確定要什麼,但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母親走後,沈光耀常常隻身一人獨來獨往,他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他接下來如何走完這一生。

直到有一天,戰機在頭頂盤旋飛過,隨即可能沒了生命,他被吳嶺瀾教授的那一番感悟深深激勵,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想要什麼,他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他選擇了對自己真實,他毅然決然的參加了飛行員培訓。

他駕駛飛機給貧困地區忍飢挨餓的孩子們投放食物,在空戰中擊毀囂張的敵機,卻並沒有抗戰神劇中的主角光環而大難不死,他看到同伴一個個壯烈犧牲,自己也身受重挫,在生命的最後,沖向敵艦,同歸於盡。

生命在那一刻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這是沈光耀所追求的人生的意義。

如今的太平盛世,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卻依然陷在各種社會現實因素下惶惶度日,碌碌無為。人心的浮躁隨著時代的變遷愈演愈烈,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將去何方,恍惚中順從著經驗者的思想觀念經歷人生,從另一個角度,何嘗不是在彌補經驗者們的遺憾。

❹ 看完《無問西東》這部電影有什麼感受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電影《無問西東》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獻禮片, 電影名出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靜坐聽雨無畏,無問西東求真,我想,我們亦應該如此。

無問西東》講述了四代人,四個故事,穿越了一個世紀相互呼應,闡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時代不同,青春卻殊途同歸。

❺ 因無問西東而死,因無問西東而生

《無問西東》的英譯為:Forever Young,2012年殺青,為了清華百年校慶獻禮,由李安的師妹李芳芳執導的劇情片。

總體而言,李芳芳講故事的手段還是非常純熟的,四個時間點的故事有條不紊,把握輕重之後分配的時間也使敘事詳略得當,而在敘述多個不同場景的故事,尤其是時間跨度比較大的,其實最考驗的就是轉場的時間以及手法,每個片段的故事應該讓它講多久再切,在哪裡切,切到哪,順序應該是怎樣... 這都是非常考驗導演能不能夠講好一個故事的地方,而李芳芳不愧為李安的師妹,在敘事鏡頭上的安排深得我心,不能理解的一個點是許多網友竟然吐槽它的敘事混亂,不能好好地講一個故事?

這真是冤枉了李芳芳了,無問西東的故事線自始至終都特別清晰,該詳的詳該略的略,影片一開始講的是21世紀的張果果,五分鍾左右,切到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五分鍾左右、切到了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的線,五分鍾左右,再調到1923年敘述吳嶺瀾的故事,同樣也是五分鍾左右,顯然這是一個倒攀時間線的敘述,之後的敘述恰恰相反,是正向時間線的敘述,影片一開始先溯源,引出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片段,然後按照時間順序發展,到最後四個時空連成一線,這樣的敘事竟被詬病?實在令人費解,李有這樣的野心,本身操作的難度就和普通敘事電影不是一個量級的,何況我認為她完成的非常之出色(稍後論述),甚至與昆汀獲1995年奧斯卡的《低俗小說》都是一個級別、各有千秋,竟然會被詬病敘事混亂復雜,有甚者還稱其「又臭又長」,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如果四個時空的敘事您都理不過來,覺得它混亂,那我真替您感到遺憾,永遠也無法領會到昆汀《低俗小說》里六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同時敘事,最後靠剪輯拼接成一個完整故事的這種快感了。

接下來我來說說,這四個時空的敘事為什麼牛逼,首先,這四個不同時空起初揭開之時是相互獨立的,但是這其中已經有三條線貫穿了。

①時間線:1923年的吳嶺瀾收到梅貽琦和泰戈爾的影響,由理轉文,並於其後跟隨前往西南聯大,在一次飛機轟炸中,拿著一籠格子,遇見了沈光耀。而1937年出場的沈光耀於其後當上空軍,常常為一個西南小鎮空投物資,而這些物資養活了一歲時被撿來的陳鵬,1962年,陳鵬長大了,就讀清華大學,還有兩個特別要好的朋友,王美佳和李想,經過一系列變故,理想之後去支援了邊疆,在一次災難之中,舍棄自己的生命救了一對夫婦,這對夫婦的孩子就是21世紀的張果果。

②空間線:1923年吳嶺瀾在清華,1937年雖在西南聯大,但西南聯大也包含了當時的清華,1962年,王李陳三人也在清華,21實際的張果果的故事雖然不主要在清華發生,但是他居於北京,片中還拍攝了他在清華園跑步的片段。

③主旨線:整部電影的主旨非常清晰,正如其名,因為Forever young,所以何必問西東。1923年吳嶺瀾思考人生的意義,最終遵從了自己內心對於文藝的渴望,在西南聯大為學生念了泰戈爾的事,感染了沈光耀,而沈光耀遵從了自己內心想為國家效力的渴望,參加空軍,為小鎮空投物資,養活了陳鵬,陳鵬遵從了自己內心對於愛情的渴望,回來找到並救活了王美佳,還教育了一番李想,而李想謹記著陳鵬跟他說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遵從自己內心的渴望,救活了那對夫婦,才有了張果果,最終,張果果隨父母到墓前聆聽了李想當年的故事,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良知渴望,拒絕了Robert的骯臟交易,並負擔起撫養四胞胎的費用。

這就是這四個時空,五個主要人物之間的聯系,有這么三條線,非常的清晰而且易懂,敘事混亂?我並未見其然!

況且李的轉場鏡頭用的那叫一個巧妙,鏡頭的剪輯拼接讓我覺得隱約有著中島哲也般的瘋狂,再選取非常貼切的背景音樂諸如 G弦上的詠嘆調 和 Amazing Grace,這部電影絕對是一個藝術品,是入得了外國人法眼的電影,可悲的是中國觀眾欣賞不來著大有人在,中國電影敘事藝術化的路有多難走,可見一斑。

選取幾個點來說說:

吳嶺瀾故事結束時的轉場,是由他在黑板上教授泰戈爾的詩開始,用的是他在1937年跟學生們講課的聲音,但是此時的畫面是1923年他在一個冬雪之晨起來聽到外面的小提琴聲而做出了他自己「無問西東」的決定,直到最後才把畫面鏡頭切到黑板,停留在泰戈爾三個字上,而此時主人公的話音剛好落在「泰戈爾」三個字上,此時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老師就是當年的吳嶺瀾,所以這吳嶺瀾之後到底怎麼選擇自然也就清晰了,用了一個鏡頭把整個敘事無縫銜接,並且不失故事的完整性,這種高明的敘事轉場手法,竟然落得個「吳嶺瀾的故事為什麼草草了結了」的質問,就算沒看過什麼文學著作,難道不應該知道敘事的高明之處,正在於這種精煉嗎?說一個人物十年前發生了什麼什麼事,然後在一個關鍵節點中斷對他的敘事,然後十年之後他再出現,我只需要對他的形象和身份進行一個刻畫,讀者自然可以腦補出十年前的那個節點之後他發生了什麼,這樣的手法是成熟的文學作品才會有的,寡知勿噴。

再選一個沈光耀的轉場,是進行到沈光耀和一群中國飛行員空投物資之後,幾架飛機排著隊形在天上飛,而後畫面突然變成了一群大雁,也排成了機隊的形狀,然後鏡頭往下拉,拉到鐵軌,開始了1962年的敘事,轉場鏡頭非常靈活而自然。

最厲害的鏡頭在於批鬥大會,一牆之隔,一邊是李想支援邊疆的獲獎報告發言,一邊是對王美佳的批鬥會,這兩邊的鏡頭切換十分之迅速,幾乎是五秒一換,而且有心的人會注意到,當畫面鏡頭給到李想的時候,聲音卻還停留在王美佳被批鬥的嘈雜聲中,而畫面鏡頭轉到王美佳的時候,卻出現了李想報告會這邊的掌聲,尤其在王美佳被揪起鞭子准備被剪掉的同時,是李想發言到:「與一切惡勢力、舊勢力劃清界限。」,「劃清界限」四字一落,王美佳的鞭子應聲而掉。一牆之隔下聲音與畫面的錯位,卻使得整場戲的張力特別之大,也是本片中最棒的一段鏡頭。

而之後淑芬跳井的那段鏡頭也非常之精緻,從四合院的左邊進門,走到右邊的井,她邊走邊往中間看,她與丈夫年輕的美好歲月浮現,迴光返照結束後,她僵屍跳一般地墜入井中。

以及西南聯大暴雨時,先生寫下「靜坐聽雨」後,鏡頭教室中、屋頂上、不斷切換,雨聲愈發大,直到沈光耀推開窗,鏡頭開始在教師中、屋檐上、屋檐下避雨的孩子、河邊釣魚的老翁、以及冒雨跑步的體育生之間不斷地急促切換,一場暴雨,都如此可圈可點。

聊完敘事鏡頭,來聊一聊故事本身:

顯然這是一個難以操作的龐大故事,線多且故事冗雜,但是每一個人的故事想說的道理其實不難懂,我之前在時間線和主旨線中已經說了個大概,他們幾個人物都為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遵從內心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無問西東。

我認為這是一個四個人因「無問西東」而犧牲,而後在二十一世紀藉由另一個「無問西東」而重生的故事。

本片當中,因為無問西東而死去的人有四個:

①:沈光耀因為無問西東,放棄學業而去當飛行員,死於戰爭。

②:李想因無問西東,去支援邊疆,死於邊疆的惡劣天氣。

③:王美佳無問西東,去大漠戈壁找尋陳鵬,雖然未明確交代,但應該是死在大漠了。

④:陳鵬無問西東,去大西北造原子彈,受了很強的核輻射,八成也是英年早逝了。

而他們的犧牲,一代一代影響下去,到了張果果這里,他最終選擇無問西東,最從內心最初的良知,使這四胞胎得以出生與生存。

犧牲了四個人,生的是四胞胎,而為什麼不是三胞胎五胞胎,想必觀眾心裡應該也有個判斷了。

四胞胎的出生正是他們那四個人的「無問西東」精神在當代的重生,結尾的時候,看似只有張果果和四胞胎站在房間里,念著很長的一段旁白,實際上,是沈光耀、李想、王美佳、陳鵬和張果果五個人都在場。整部電影的故事構思是非常嚴密的,我不認為有存在邏輯漏洞,從張果果的現代時空發端,在不斷的溯源中完整了整個故事,但其實這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張果果身上幾乎什麼也沒發生,他不知道飛行員沈光耀也不知道核物理學家陳鵬,但最終回歸到張果果的現代時空,他卻很默契地和那四個人做出相同的選擇——「無問西東」,影片最終的主旨得以傳達——Forever Young 。不僅是最後張震讀的旁白,更是在老早,梅貽琦校長就和吳嶺瀾說的:「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有人說,芳華和它比不了,它講的是幾代人的芳華啊。我贊同前一半,不贊同後一半。在我心目中,《無問西東》可以打到8分多一些,其中0.5是給的情懷分。單從故事構造和敘事手法來講,《無問西東》就勝出《芳華》很多,首先他們就不是一個操作難度的,人家馮導好不容易才講好了一個故事,今天李芳芳卻講好了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但我從不認為《無問西東》是講幾代人的芳華,如果這個是他的主旨,那就真叫故事沒講好了,她想講的就是一個無問西東的理,所以所有的故事圍繞著這個核心而有了詳略,這也就是為什麼吳嶺瀾那麼早就領盒飯,而其他人的線卻仍在進行,看看導演想突出講什麼就很容易明白了,後面的四胞胎和你吳嶺瀾沒啥關系。

下面說一下《無問西東》的缺點所在:

其中最大的一個遺憾點在於,主旨的立意低了,你給我講了一個從1923都快發展到2023年的故事了,拍了一個百年史詩的構架,最終卻告訴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抉擇,無問西東。這就好像我搭上了你給我備好的頭等艙,看著周圍舒適的壞境,享受著周到的服務,最後期待良久的飛機餐你卻只給我發了一碗拌面還不帶清湯。我看到結尾非常的詫異且不解,前面的故事構架完全可以把整個故事的中心升華,但是這個主旨卻把它往下拉了,如果你講這么大一個史詩鴻篇,幾代人的風風雨雨,只是為了給我灌一口雞湯然後對我說教一句的話,那最後的那個彩蛋真的很沒有意義,我不希望影片的最後是「謹以此片獻給最珍貴的你們」,而是「謹以此片獻給那些無問西東的英雄們」,或者是「謹以此片獻給百年清華學子」,這樣我心裡會好受很多。

而最大的敗筆在於多餘了一些東西:

雖然電影是給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但陳鵬拉著王美佳跑那段還不夠嗎?我都快把清華園看完了,張果果還要來清華園跑步,還給景特寫,然後奶茶妹妹的客串,打羽毛球的時候諶龍的客串,還說了一句蹩腳到爆炸的台詞:「以後我四個女兒長大了,讓他們四個來打你一個,肯定打得過你。」,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還有一個最要命的點在於,把張果果這條線復雜化了,什麼億天奶粉,CELL公司,還弄出一個小秘讓我產生要發展愛情線的錯覺,然後又什麼David Robert ,太復雜了,而且敘事太簡略了,我都反應了好一會兒才弄明白張果果這條線是怎麼回事兒,但其實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跟主旨都是無關的,張果果這條線是個非常大的敗筆,感覺像是為了表達那個無問西東的低端主旨而硬湊出來的一條線,既然做不到像《假如愛有天意》那樣,現在式和過去式的敘事都很豐滿且均衡而清晰,就盡量簡化這個人物,讓其在劇情和結構上起推動作用就好了。

如果能夠完善張果果的故事,那麼之前那三個時間點的敘事簡直就是渾然天成,再到張果果這簡單地歸宗一下,引出這四胞胎,完成這「因無問西東而死,因無問西東而生」 最巧妙的呼應,那我得說,這是雞年中國院線最好的一部電影。

❻ 怎麼評價電影《無問西東》

想進清華的慾望從未如此強烈!

《無問西東》剛上映的時候,聽見路上兩個學弟說:「你看了《無問西東》了沒?「「看了,瞅瞅人家大學,這就叫傳承。」」就是就是,再瞅瞅我們學校,我都想復讀了。「

誠然,《無問西東》的上映,就是清華與其他眾學校拉開極大距離的一部電影。人家學校都有院線電影宣傳了,我的學校拍了個宣傳片學生會恨不得吹上天。

更氣的是,看看人家這電影請的什麼陣容——章子怡、張震、王力宏、黃曉明。人那演技都飆到天上去了,於是我的醋意也一同飆到天上去了。

可是他看著受苦的百姓,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青春送上了戰場。那顆深情的心臟從未停下,一有空,他就會駕著戰機去給戰亂里的孩子送吃的,,才有了後來陳鵬的故事。

故事沒有戛然而止,清華學子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還在繼續。

說的何止是清華,那是一代代知識分子奮斗的青春!

❼ 《無問西東》電影劇情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無問西東》講述了近百年間四個不同時空中幾位年輕人的選擇和命運,將觀眾帶入20年代、40年代、60年代、現代人的青春中,感受他們經歷過的榮耀和痛苦。

吳嶺瀾(陳楚生飾),出發時意氣風發,卻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沈光耀(王力宏飾),自願參與了最殘酷的戰爭,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

王敏佳(章子怡飾)最初的錯誤,只是為了虛榮撒了一個小謊;最初的煩惱,只是在兩個優秀的男人中選擇一個。但命運,卻把她拖入被眾人唾罵的深淵。

陳鵬(黃曉明飾)把愛情擺在了理想前面,但愛情卻沒有把他擺在前面。他說,「我有人要照顧」,縱然這意味著與所有人作對,意味著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

張果果(張震飾),身處爾虞我詐的職場,「贏」是他的習慣。為了贏,他總是見招拆招,先發制人。而有一天,他卻面臨了一個比「贏」更重要的選擇。

角色介紹

王敏佳

演員:章子怡

王敏佳身上有一種敢與命運抗衡的力量,為老師出頭的她被一群自認為正義的群眾批鬥,也因此陷入被眾人唾罵的深淵,甚至險些被奪走了生命,被迫害至毀容。當面對陳鵬向她表白時,她是自卑的,她經歷過深入谷底的痛,影響著她的一生。

❽ 無問西東的劇情簡介

網路文庫

「無問西東」四字出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有了這兩點,青春才有環顧四周,舍我其誰的豪氣和資本。引申義為樹立高尚的品德,謹言慎行,做好自己的事,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聽從內心,無問西東」源自電影《無問西東》,該片由導演李芳芳編劇並執導,章子怡、王力宏、黃曉明、張震、陳楚生五大明星聯袂出演,刻畫了在大時代背景下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聽從內心的指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勇往直前,無所顧忌。

《無問西東》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卻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每個人都面臨紛繁的選擇,唯有對自己真誠,內心沒有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導演李芳芳對「無問西東」四個字的理解與表達。


❾ 《無問西東》章澤天演誰

《無問西東》中章澤天飾演的角色是喂貓女孩。

《無問西東》具體劇情介紹:一個寒冬的清晨,清華大學校園里熱鬧了起來。今天是公布考試成績的日子,那感覺就如科舉放榜一樣。學員吳嶺瀾(陳楚生 飾)的英文、國文成績均為滿分,獨獨物理名落孫山。導師梅老師有意將他轉至文科,但這個決定受到吳嶺瀾的抵觸。

所有人都認為最好的學生都在實科,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吳嶺瀾。對於這樣的偏見,梅老師問了他一個問題,求學的目的是什麼。整日埋首在故紙堆中,看似忙於學業,實則失去了真實。

梅老師的話讓吳嶺瀾心有所悟,卻又覺得想不真切。他心中一直琢磨著,思索著其中的真諦。直到第二年,他有幸在清華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明白了追求真心和真性,而不是在乎其他人的想法。

(9)吳嶺瀾在電影里多少歲擴展閱讀

《無問西東》角色介紹:

1,王敏佳

王敏佳身上有一種敢與命運抗衡的力量,為老師出頭的她被一群自認為正義的群眾批鬥,也因此陷入被眾人唾罵的深淵,甚至險些被奪走了生命,被迫害至毀容。當面對陳鵬向她表白時,她是自卑的,她經歷過深入谷底的痛,影響著她的一生。

2,陳鵬

成績十分優秀的理工男,非常認真、執著和純粹。他和王敏佳、李想都是孤兒。在愛情面前,陳鵬對王敏佳愛得非常謙卑,他帶著受傷的王敏佳返回老家,並遠赴大西北研製原子彈,為新中國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3,張果果

一名上班族,是廣告公司的高管。在醫院看望四胞胎嬰兒時,他向嬰兒家人承諾會爭取四胞胎的手術費。而在對他們提供幫助後,他開始懷疑四胞胎的家人賴上了他。之後張果果還遭遇了勾心鬥角的職場潛規則,被上司設計被迫離職。

❿ 《無問西東》:堅定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播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他們的人文精神,被賦予了時代的主題。

人文基礎,是一種內在的文化精神,關注人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一種屬於人的存在方式,從最一般、最直接的意義上,表現人性特徵,追求人性的提升。

每個時代大學生的使命都不一樣,但大學精神在一代代被傳承,這是影片的主題思想,就如清華校歌里的一句詞: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指在自己的領域探索時要打破局限和偏見,超越傳統,兼容並包。聯合起來理解,是希望清華學子能夠在德行和學術上都有所建樹,不要囿於偏見,要有包容大氣的襟懷。

影片中四個故事,從現代張果果的生活開始倒敘,而直到第四個故事,才第一次點題,電影劇情已經無滋無味地鋪墊了一半,大部分人,都是從這里才開始理解影片的人文精神。

背景是民國1923年,吳嶺瀾(陳楚生飾)就像當今的大學生一樣,認為最優秀的學生都該選擇理科,按當今社會普遍認知來說,理科,發展空間大些,就業機會也似乎更寬泛。

可是,他的物理成績一塌糊塗,文科確非常出色,他為此非常迷惘,國立清華當時的校長,梅貽琦建議他選擇實科。

梅校長對極度偏科的吳嶺瀾約談轉系時說:

「真實,就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和平與喜悅。」

這段來自民國時期的教誨,告訴吳嶺瀾,面對時代浪潮,叩問自己的內心,不必選擇迎合潮流,要遵從內心,從容而篤定。

試問:生活在現代生活中的我們,在被物慾裹挾著,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遵從內心,淡定而從容的去追求心中真正的理想世界?

直到在圖書館聽泰戈爾的演講,吳嶺瀾才真正領悟到真實的含義:

「……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千成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

吳嶺瀾成為了清華一名出色的文學老師,跟著到了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大。日軍空襲的警報聲響起,吳嶺瀾在山洞外給學生們上課,他引用了泰戈爾的《愛者之貽》,把詩介紹給學生,並鼓勵他們在今後的歲月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抗戰時期,國立西南聯大,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大雨滂沱,物理教授在簡陋滴雨的教室上課,外面捶打的雨聲,使人無法靜心,老師從容的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

「靜坐聽雨」,在這里傳遞的是,人與其參與紛擾,與之抗爭,不如先靜心求索內心,認真思考人生。

片中西南聯大學子沈光耀(王力宏飾),家境好、學習好、前程似錦,也是一名孝子,沈母為了勸阻兒子從軍,千里迢迢來到西南聯大,給沈光耀捎帶了十幾箱衣物吃食。

昆明空襲的警報一拉響,沈光耀就逆著奔跑避難的人流,從容地端著大搪瓷杯來到鍋爐房,煮枸杞冰糖蓮子,他和同在鍋爐房的吳嶺瀾教授說:「這是母親吩咐喝的」。

冰糖枸杞蓮子這個梗,實實在在是來自於汪曾祺的散文《跑警報》中的片段,而汪曾祺正是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生,汪曾祺坦言:不進西南聯大,我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作家。

這個細節展示,不僅反映了沈母的愛子之心,更體現了聯大師生對於日軍空襲的無畏精神。

沈光耀眼見日本人的飛機肆無忌憚、狂轟濫炸,他通過了航校的測試,萌發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的想法時,他被從家鄉跋涉而來的母親所阻攔,他發誓不從軍。

但當沈光耀看著空襲中被炸死的少年,國難當頭,他終於做出了選擇,瞞著母親,毅然決然選擇了當一名空軍。

訓練中遭到了軍官的嚴厲指責,在責罰中,沈光耀目光堅定地對軍官說:「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無畏、正義和同情。」

每次進行飛行訓練,他偷偷給飽受飢餓折磨的孩子們空投食物,並擺動機翼給孩子們看,孩子們因此每次都大喊「晃晃,晃晃來了。」而另一個故事的主角陳鵬,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個,他很感激這個給他空投食物的人,讓他能在那艱苦的環境中活下來。

而沈光耀在一次戰斗中,英勇赴死,撞向敵軍戰艦,換取戰友「回家」,最後時刻他說:「媽,對不起」,使人淚崩。

沈母接到孩子的死訊,並翻開兒子的畫冊,明白了孩子真正的人生意義,她為即將上戰場的兩名戰士端上了冰糖蓮子,兩名戰士像沈光耀一樣,向她磕頭辭行,家國精神,感人肺腑。

一碗冰糖蓮子(憐子),沈光耀做到了同母親如出一轍的愛,以一己之力,托起了更多的『憐子』之心,大愛無疆。

1962—1972年,比較敏感時代,王敏佳(章子怡)、李想(鐵政)、陳鵬(黃曉明)好友三人。

他們的老師許伯常,因妻子林淑芬當年賺錢供他讀書,畢業後他變心,林淑芬用道德綁架他,和他結婚,婚後許伯常用冷暴力對待林淑芬,她用打罵反擊。

林淑芬的迷惘,可憐又可恨,正是那個時代人性的一個真實寫照。

王敏佳的善良犯了錯誤,王敏佳和李想為自己的老師打抱不平,模仿葯房處方上別人的字體,寫了一封信,警告師母不要虐待許伯常。

最終被細心的師母發現端倪,王敏佳惹禍上身。李想為了支邊,做了縮頭烏龜。在那個是非顛倒,人性扭曲的時代,王敏佳被群眾打得奄奄一息。林淑芬看著鮮血淋漓死一般的王敏佳,突然意識到了自己人生的可悲,跳井自殺。

陳鵬救了被打得毀容的王敏佳,安置到自己的故鄉,並告訴她關於『晃晃』的往事。

他的心裡,擁有真實、正義與愛,那恰是沈光耀傳遞給他的『精神糧食。

王敏佳

陳鵬對王敏佳說:「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我最怕的是,掉的時候你把我推開,不讓我托著你。」愛的初衷,不管你變成怎樣,你都是我心中最完美的人。」

陳鵬到大漠中去工作了,最後因輻射而患上癌症。回家時,小村子到處都是封條,王敏佳已經走了。

王敏佳終於接受自己是時代犧牲品這一事實,不忘初心,仍對愛懷著堅定的希望。 並遵守與陳鵬的約定,到影片最後她還在尋找他。

陳鵬曾對愧疚的李想說: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好好去面對活著的人吧!」

將接受事實,不忘初心的信念,傳遞給了李想。李想通過救助一起支邊的隊友而犧牲,將這一信念,傳遞給了這對被救的夫婦,而這對夫婦的兒子,就是影片最先出來的張果果。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這是張果果(張震)開場的自白,故事從張果果開始,從張果果結束,雖然有點疏離,但還是能看出這么安排的用意。

在他的職場中,只有他用了中文名,在為四胞胎爭取廣告代言的策劃取消後,他個人開始了對四胞胎的救助。

其他三人用著英文名的廣告精英,在他的面前,只是代表了職場中的猜疑、斗爭、世故圓滑、表裡不一。他們深陷世俗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 張果果沒有改變世俗,在拒絕向Robert提供David的把柄證據時,他只是淡淡地說: 「我和他們不一樣」。

他選擇了不參與其中,出淤泥而不染。電影中,對於大學精神,他似乎做得並不那麼到位,但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真實一面,我們都不能真正意義上完美。

張果果

他被世俗思想影響,誤會了四胞胎的家人,開始兩個星期躲避他們。直到張父在李想的墓前告訴他,「做自己喜歡的、開心的事 」 後,他才重新撿起內心的柔軟。

在四胞胎的房間玻璃上塗上色彩,他是自由而快樂的,這個時候,世俗是什麼,真的不重要。

他的故事,最貼近於我們生活。而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無法逃避被世俗裹挾。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會幫助我們找到最正確的人生方向,去完成我們生而為人的使命。

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意思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而先傳道,後授業,再解惑,才能讓學業和人文精神更好的結合。

人的一生,為了生存、為了理想,我們不停地追,不停地趕;世界五光十色,我們的心,也五光十色。

人,一生都在不停成長,人生,就是不斷尋回自我的一個過程。願我們都能尋回本真,服從真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願我們有純情的愛,有無畏的精神,有獨立的人格,有天然的、一份可愛。

張果果最後的獨白,也詮釋了電影內涵:

「 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

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

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

但是卻會在贊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閱讀全文

與吳嶺瀾在電影里多少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份特別的報道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77
超級好看的電影動作片 瀏覽:193
好看的電影剪輯片段對白 瀏覽:630
經常下載電影用什麼硬碟比較好 瀏覽:66
144hz看電影有什麼不同 瀏覽:73
外國搞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30
國內變態殺人魔有哪些電影 瀏覽:910
綁架丘吉爾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31
好看的愛情電影外國古裝 瀏覽:767
周星馳電影中的配角都怎麼 瀏覽:882
小米vr好看電影下載 瀏覽:900
有哪些德國電影節 瀏覽:393
北京電影學院多少分能考上遼寧 瀏覽:952
好看電影推薦大海 瀏覽:363
女人約你看電影是什麼心理 瀏覽:13
宋小寶電影票房多少 瀏覽:982
有完沒完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772
為了大象殺人的電影加什麼名字 瀏覽:253
如何用建設信用卡理財買電影票 瀏覽:273
迅雷免費下載電影哥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