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0年拍攝的《神秘的大佛》票房曾經高達多少啊
1981年,新中國第一部動作片《神秘的大佛》,票房過億,捧紅了樂山大佛和劉曉慶,以斗篷披肩和手絹包頭引領了貫穿八零年代的國產女俠形象。曉慶姐快人快語,坦言自己的武打造型像狗撒尿。
『貳』 82年電影《少林寺》票房高達1.6億,放到現在相當於多少票房
《少林寺》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都不能否認是一部好電影,是一部經典。但如果放在現在上映的話,我覺得有兩種情形。
『叄』 60年代的電影票是5分錢一張,2017年20元一張
設原來整體收入為1,則現在收入為 1+1/5=6/5,由於觀眾增加了一倍,
故電影票降價後票價為 6/5/2=3/5,所以現在票價為20*(3/5)= 12元
故電影票降價了20-12=8元
『肆』 六十年代的一張電影票只要五分錢,2017年則需要20元,以此類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資
物價大約是60年代的10倍。以此類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資是30元。
電影票降價後票價為 6/5/2=3/5,所以現在票價為20*(3/5)= 12元。
故電影票降價了20-12=8元。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4)1978年一張電影票多少錢擴展閱讀
以《中國統計年鑒》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閑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伍』 1978年的衣、吃、行、住
那時候最流行的就是衣服染色都是自己家裡買了染粉自己染色。基本顏色還是以藍色,綠色為主。流行的是海魂衫,警察的白色制服,部隊的綠色。紫絳色的運動服。那時候冬天很冷,夏天很熱。沒用空調,所以衣服基本上都是純棉,的確良的都是屬於奢侈品。
吃的方面都需要糧票,餛飩一角錢一碗,大餅三分錢一個,韭菜三分錢一斤,豬肉2-3角一斤。陽澄湖大閘蟹5角一斤,我見過最大的不含螃蟹腳有現在不銹鋼飯盆那麼大,而且公交車上很多人用網兜攜帶,螃蟹吐出來泡沫很腥。那時候考試最好的獎勵就是去吃一塊冰磚。旅遊景點周邊飯店都會提供5角一份的蓋澆飯。好一點的還會提供啤酒。
行的方面基本上還是靠雙腿,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花錢坐公交,其次就是自行車。結婚有大卡車接送或像吉普車,麵包車接送屬於豪華級別了。那是退休工人退休是工廠或單位借了大卡車,退休人員帶著大紅花緞帶,站在車頭,車廂里敲鑼打鼓,一路從單位到家裡,全市轉一圈的炫耀。
住的方面城鎮或農村都是自己的老宅為基本,像新村幾乎沒有。單位也提供單人宿舍,或集體宿舍。
娛樂方面就是看電影,那時候學校每年暑假或寒假都會發不超過五張的電影票,票價在1-2.5角之間。電影院外面還有看用一隻眼看的膠片電影。成年人一般都會下棋,打牌,打康樂棋(類似檯球的一種游戲),有條件的家庭會購買9英寸的電視機,然後前面裝上一個放大鏡屏幕,周邊群眾都會每天按時來看。
『陸』 82年電影《少林寺》票房1.6億,放現在是什麼水平
要說李連傑的電影哪一部最優秀,我的感覺還是老版的《少林寺》啊,雖然那是的他還非常的稚嫩,演技也沒有經過太多磨練,而且那時候的拍攝技巧和後期也是不夠完善,但是也一樣做到家喻戶曉,就我的感覺不必現在的任何電影差。
這是讓我們萬人空巷的一部電影,十幾歲的少年憑借著自己摸索的演技,在數以億計的人們心中刻下了少林的記憶。這也是我們電影行業武打片的代表作,劇中根本看不到虛假的鏡頭,打戲都是實打實的,所以觀眾們才看的熱血澎湃,成為武打高手也是當時很多人的夢想。
『柒』 八十年代電影票普遍只要幾角錢.在往後十幾年間,電影票價從幾角,1元漲到10元,50
八十年代電影票普遍只要幾角錢.在往後十幾年間,電影票價從幾角,1元漲到10元,50
那時候電影票確實便宜,我記得一般都是1角錢,有加演的動畫片什麼的也就1角5分,少林寺那時候才2角。那個時候家裡收入野地,父母加起來掙月收入一百元還算高的了。
『捌』 1978年的衣、吃、行、住
1978年屬於計劃經濟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與現在的衣食住行,在質和量方面都有天壤之別。
衣:1978年的衣服面料主要是棉布,城鎮居民所需布匹和棉花按人頭供應,憑票購買。衣服款式刻板,色調以藍灰為主。羊毛面料、化纖面料、毛呢大衣都屬於高檔貨。現在人們的服裝無論質地還是色調、款式,具有無限的豐富性。
食:1978年的主食是玉米面、地瓜面等粗糧,小麥面、大米很少。城鎮居民按不同年齡、工種劃分供應等級,憑證購買糧食。肉、蛋、食用油、水產品同樣憑票購買。現在人們的食物多種多樣,選擇范圍非常大。
住:1978年城鎮居民住的都是公租房,面積狹小,一層樓甚至一個大院共用水龍頭和廁所的相當普遍。現在人們住的是卧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的套房,甚至是多卧、多廳、多衛的豪宅。
行:1978年擁有自行車的人家比較少,公交車的數量、線路也比較少。出遠門通常是坐長途汽車、硬座火車、客貨混裝輪船,坐飛機是罕見和奢侈的事情。現在,私家車,公交車、輕軌、動車、高鐵、豪華客輪、民用航班比比皆是,安全快捷,人們出行極其方便。
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迅猛,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相信再過三十年,人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玖』 一元錢在20世紀60年代能買什麼
60年代,我們生產隊有一個特能幹特憨厚的社員,春節了,隊長給他一塊錢讓他到鎮上玩兒,一塊錢隨便花。等他回來以後,隊長當著很多社員的面,讓他算一算怎樣花的這一塊錢。一塊錢也是錢,要報賬的。這個社員說,吃碗面條一毛五,洗澡一毛五,剃頭一毛五。生產隊會計在一邊撥弄著算盤,問,才四毛五了,還干什麼啦?這個社員老實,但也有點兒私心。他說,又喝完面條,又洗洗澡,又剃剃頭!社員們鬨堂大笑。隊長說,吃面條可以吃兩碗,洗澡也可以洗兩次,你怎麼能剃兩次頭呢?老實人,想貪污都沒有本事。這個小笑話,能折射出那時物價便宜,消費便宜。一塊錢如果要打理一下自己,還真能節約兩碗面條錢呢!
60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些什麼?我覺得我有發言權。60年代我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畢竟經歷了那個年代。60年代,70年代,這20年間,由於是計劃經濟,物價沒有多大的波動。1元錢的購買力,差不多一樣。
1:生活用品。
比如火柴,二分一盒,兩毛一包,一塊錢能買5包。食鹽,8分1斤,一元錢買10多斤。醬油一毛五1斤(散裝),肥皂一毛五一塊。
香煙,酒屬於奢侈品。一般香煙,每包八分,九分。一毛三一包就好一點了,這種煙一般城裡拿工資的工人抽。國家幹部工資高點,他們能抽得起錫箔包裝的大前門,那時的大前門在全國來說屬於高檔煙,一包四毛五。老百姓抽不起這樣的煙。在我們農村,很少見大前門香煙。
那時的酒,大多都是散酒,好一點的三毛五1斤,差一點的散酒一毛五1斤。家裡來了客人,就拎個玻璃瓶去代銷點兒買,那個時候家裡能有一個玻璃酒瓶就已經夠奢侈了。
2:農副產品。
豬肉六毛五一市斤,生豬一等四毛五。那個時候我們農村喂豬,一頭豬餵了一年甚至兩年,最多長一百七八十斤,兩百斤的豬極其少見。那時的收購標准135斤就算夠稱,一頭生豬能賣六七十元就不錯了。
60年代的小麥不便宜,小麥很緊俏。農民憑工分,憑人口,大多都是人六勞四(6:4),分下來,好的生產隊人均也不會過百斤,所以小麥很貴,大約在每市斤三毛以下,但從沒有低於兩毛五的。
雞蛋。一毛錢三個,那是買雞蛋基本不論斤,大多都是論個兒。後來到了70年代,雞蛋的價格能漲到五分錢一個。那時候農民養雞不吃雞蛋,他們要用雞蛋換鹽。我很多次拿了雞蛋到代銷點煥鹽,二個雞蛋1斤鹽。
羊肉。那個時候羊肉最便宜,不是人們不喜歡羊肉,我是羊肉沒有有水,大家都喜歡豬肉厚厚的脂肪,吃著解饞,過癮。60年代末,一隻成年公山羊,最多也不會超過15元,一般都是七八元十來元一隻。現在說起來一隻山羊幾塊錢,也許你會認為我在說瞎話騙人,當時其實就是這樣。
蔬菜。那是的蔬菜沒有價格,大蔥,香菜等基本上屬於白送。買黃瓜,買白菜,白送給你大蔥。當時的蔬菜大多都是蘿卜白菜。每當蘿卜白菜上市,價格超過五分一斤的年份不太多。那時市面上的西紅柿很少,西紅柿就屬於那個年代最好的蔬菜了,一市斤要在一毛五左右。
3:城鄉收入
農民,按工分取酬,青壯勞力10分每天,到年終按工分分酬。當時我們生產隊,一工只合一毛三分錢。我們生產隊還屬於比較好的,有很多生產隊一工不足一毛錢。老百姓有個順口溜:一個勞動力,干一天不如一個老母雞。
工人,教師差不多屬於一類。入職時二十四五元,幹了半輩子最多也就是40來元。那時幹部工資稍微高一點,但是能超過100元每月的,除非是一個縣委書記。當時我們村出了個副縣長,他的工資不足九十元。
4:學生學費
六九年,我上小學一年級。五毛錢的學雜費,1塊錢的書本費,加在一起一塊五毛錢。
74年,我上初中,一元錢雜費,一塊半的書本費。共兩塊五毛錢。很低吧!
那個時候的錢很值錢,但就是太難掙了。1978年,我父親做了一個大手術,住院三個半月只花了110元錢,是不是很少呢?你也許不相信。就這110元錢,還是母親借了幾家才湊齊的。
收入低,工資低,不完全決定當時的物價就低。當時決定物價的是計劃經濟。無論什麼價格,國家都控制,要想漲價是很不容易的。那個時代,老百姓生活雖然苦一點,但是社會非常穩定。社會的穩定,大概也有物價穩定的貢獻吧。
『拾』 1982年300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5000元左右。
80年代時,一斤大米1毛錢,一張電影票才3毛錢,一斤豬肉才1塊錢,但是現在這些東西的物價都漲了數十倍,因此那個時候每個月300元工資可能就相當於現在的6000元。
在過去,人們都是拿死工資,獎金和績效都沒有,人均工資為二三十元,那個時候誰要是有1萬元存款,那可就相當於是富豪了。而現在,擁有幾十萬或者上百萬也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