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屏幕比例
按照你提供的情況來看
你看到的屏幕比例應該是4:3
4:3 顯示器解析度是多少
800*600;
1024*768 這個最常用
1152*864;
1280*960;
1280*1024;
都是4:3的,兩數之比少以1.3的都是4:3解析度的
拓展內容
我們一般把屏幕寬度和高度的比例稱為長寬比(Aspect Ratio,也稱為縱橫比或者就叫做屏幕比例),寬屏的特點就是屏幕的寬度明顯超過高度。標準的屏幕比例一般有4:3和16:9兩種,不過16:9也有幾個「變種」,比如15:9和16:10,由於其比例和16:9比較接近,因此這三種屏幕比例的液晶顯示器都可以稱為寬屏。此外,如果還有比較特殊的比例,例如24:9,當然也算寬屏。
『貳』 請問一下:電影的比例是16:9還是21:9好一點,各有什麼區別,在清晰度、色彩等上面有沒有區別
電影的比例是16:9好一點。但在清晰度、色彩等上面並沒有什麼區別。
16:9可以使拍攝的場景更加廣闊,在電影院中播放時會更有氣勢,日常所看到的16:9的都是後期壓制,加上黑邊,添加字幕後的。
現在在電影院里放映的大多還是16:9的。
16:9這個說法不是很准確,這個只是屏幕比例而不是電影畫面的比例,應該說大多數的電影畫面比例是學院標准,也就是1.33:1或1.37:1。
(2)電影黑邊一般比例是多少擴展閱讀:
視頻比例:
視頻比例是指影視播放器播放的影視畫面長和寬的比例。
普通家庭所用的CRT電視機,其顯示畫面的長和寬的比例是4:3,即視頻比例為4:3。
正在發展的高清顯示,視頻比例一般要求是16:9。
16:9基本含義:
指電腦顯示器的寬高比,即一個圖像的寬度除以它的高度所得的比例,通常表示為 "x:y" or "x×y",其中的冒號和叉號表示中文的「比」之意。
如今,在電影工業中最常被使用的是 anamorphic 比例(即2.39:1)。傳統的4:3(1.33:1)仍然被使用於現今的許多電視畫面上,而它成功的後繼規格16:9(1.78:1)則被用於高清晰度電視和歐洲的數字電視上。
這三種比例,是MPEG-2(DVD)數字壓縮格式所指定的三種標准比例,而 16:9 也被藍光光碟和HD DVD所使用,同時也是兩種普遍使用的 35mm電影膠片之間的折中方案(歐洲的 1.66:1 以及美國和英國的 1.85:1)。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視頻比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6:9
『叄』 電影比例是什麼
4:3。早期電影的銀幕比例為1.33:1(4:3);在電影剛剛出現的年代,所有電影的畫面大小形狀都是差不多的。我們一般把畫面寬度和高度的比例稱為長寬比(Aspect Ratio,也稱為縱橫比或者就叫做畫面比例)。
從19世紀末期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幾乎所有電影的畫面比例都是標準的1.33:1(准確地說是1.37:1,但作為標准來說統稱為1.33:1)。也就是說,電影畫面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這種比例有時也表達為4:3,就是說寬度為4個單位,高度為3個單位;這種畫面比例後來被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所接受,稱為學院標准(Academy Standard);
20世紀50年代,剛剛誕生的電視行業面臨著採用何種屏幕比例作為電視標準的問題。為了方便把電影搬上電視屏幕,美國國家電視標准委員會(NTSC)最後決定採用學院標准作為電視的標准比例,這也就是4:3電視畫面比例的由來。這個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電視的主導標准。
電影比例產生電影感的方法
要讓影片直觀產生「電影感」的方法,就是直接將比例修改為現在流行的2.39:1(寬比高)比例,讓16:9的畫面產生黑邊,例如:有些Youtuber的vlog,很常會 看到一段對白介紹結束後,畫面轉到由很多空鏡頭(ex.景物)組成的橋段的時候,上下就會慢慢的跑出黑邊來。
看到這邊時,我們心中就會知道 ,有好戲可看了,甚至是電玩游戲,常常玩到一個關卡結束,就會跑出劇情的過場畫面,這時候上下通常也會跑出黑邊來,目的是告知玩家接下來的畫面不是 游戲,而是劇情,你要耐心看完。 以上種種例子,皆是利用模仿流行的電影畫面比例。
不過,不是每一次產生黑邊都是在模仿電影感,有時是為了讓畫面不要超螢幕,像是早期電視通常為4:3,但為了要播16:9或是2.39:1的格式時 ,就得產生黑邊來,避免畫面超出螢幕范圍,這也就是為何有時看電視時,畫面會被整個黑框包圍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_視頻比例
『肆』 電影院的電影為什麼一直都是上下黑邊的
上下壓黑邊稱為信箱模式,這跟電影的畫幅和影院銀幕的長寬比有關系。 在電影領域,是沒有統一的畫面尺寸規定的。 早期電影都是1.33:1(4:3)比例,銀幕相應也都是這樣的比例。 20世紀50年代早期,寬銀幕(2.35:1)出現,。它的寬幅畫面能讓一些導演更自如地調度場面,比如萊昂內,試想《黃金三鏢客》的結尾,如果不是寬銀幕,三人之間那種空間張力就不可能這么強烈。 如今大部分電影都是兩種比例:1.85:1和2.35:1。 相應的,新建的影院銀幕尺寸也做了調整,具體數據不清,肯定是調寬以適應1.85:1的標准畫比。 但是在播放寬銀幕畫幅的影片時,為了容納整個畫面,只能縮小畫幅,讓左右畫面壓邊,上下就黑邊處理。 所以電影院不是為了壓黑邊而壓黑邊。在比例合適時,通常影院都會選擇全屏播放。同時,也有專為寬畫幅設計的銀幕,通常略帶弧形,縮小視野寬度,防止頸椎病。。。
『伍』 電影銀幕的比例:1.85:1和16:9 說的是一種尺寸么 就像1.33:1和4:3說的是一種尺寸么
是電影的畫面比例。1.33:1和4:3說的是一種尺寸。
寬高比是指圖像寬度和高度的相對關系。在電影術語中,我們總是用小數指寬,用1指高,比如1.33:1、1.66:1和1.85:1等等。
而在視頻術語中,我們則用整數代表:4:3、16:9。視頻寬高比與電影寬高比的轉換很簡單,用高值除以寬值即可。例如,4÷3=1.33。
16:9是1.78:1,1.85:1比16:9高度要低。
1.78:1的720P電影的解析度是1280x720。
1.85:1上下黑邊切除後是1280x690。
現在的HDTV或者藍光版修復畫面比例為1.85:1的老片時會特意上下加黑邊,或者左右剪掉一部分改成1.78:1。
對攝影指導和導演來說,使用哪種畫幅寬高比是一個在創作上關鍵性的決定。它構建了用以講述故事的畫布,也能塑造故事對觀眾情感的影響。
(5)電影黑邊一般比例是多少擴展閱讀:
在電影發展初期,僅有一個基本寬高比:1.33:1,這一標準的形成要歸功於威廉·肯尼迪·迪克森(WilliamKennedyDickson)。他在當時為托馬斯·愛迪生(ThomasEdison)工作。
威廉被布置了任務,將伊士曼柯達(East-manKodak)的彈性膠片用在愛迪生的Kinetoscope電影放映機中,來循環放映動態影像。
迪金森選用了35mm寬的膠片,膠片兩邊都有我們稱之為「愛迪生片孔」的孔洞,他決定每一幀為4個片孔的高度。由此便產生了尺寸為0.95x0.735英寸的圖像,這個尺寸的圖像在影院放映中又被略微剪裁,產生了1.33:1的畫幅寬高比。
參考資料:網路-屏幕比例
『陸』 我拍了部微電影,1920×1080的,如果上下壓黑邊,要多寬的
微電影1920×1080,畫幅比例是16:9。上下不需要壓黑邊。
微電影放映在銀幕上畫面的寬高比大於標准35毫米普通電影畫面寬高比(1.375﹕1)的電影,它的畫面寬高比一般在1.66﹕1到3﹕1之間﹐銀幕寬度在10~20米之間。銀幕略作弧形,使觀眾擴大視野。
此後,35毫米影片除畫面外,並要在片孔內側留出一條記錄聲音的位置(聲帶),這樣,就只好壓縮無聲影片的畫面面積,將攝影的畫面寬高尺寸改為22毫米×16毫米,放映片門為20.9毫米×15.2毫米,即放映在銀幕上的畫面寬高比改變為1.375:1。
(6)電影黑邊一般比例是多少擴展閱讀:
微電影拍攝技巧:
1、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2、由下往上拍攝
不同的角度拍攝的畫面傳達的信息不同。同一種事物,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
3、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於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面,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於拍攝大場面,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
4、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
『柒』 電影上下黑邊
我也很懵逼,電影院雖然看不見,但是也能感覺到屏幕還有黑邊。這樣做有什麼用,能觀看的地方一下小很多
『捌』 電影畫面一般是4:3比例還是16:9
一、16:9。兩邊有一小豎條的黑邊,可以通過技術修復,如果4:3的比例話,在犧牲了有效視覺范圍的同時,也犧牲了清晰度。
二、16:9比例的畫面信號源:電影、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等。4:3比例的畫面信號源:台式電腦、游戲等
三、兩種比例的幕布尺寸大小的換算方法,長度單位換算公式:1英寸=2.54厘米=0.0254米
1、4:3的幕布:
屏幕寬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8
屏幕高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6
2、16:9的幕布:
屏幕寬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87
屏幕高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49
(8)電影黑邊一般比例是多少擴展閱讀
解析度和圖像的像素有直接關系。我們來算一算,一張解析度為640 x 480的圖片,那它的解析度就達到了307200像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0萬像素,而一張解析度為1600 x 1200的圖片,它的像素就是200萬。這樣,我們就知道,解析度的兩個數字表示的是圖片在長和寬上占的點數的單位。一張數碼圖片的長寬比通常是4:3。
LCD液晶顯示器和傳統的CRT顯示器,解析度都是重要的參數之一。傳統CRT顯示器所支持的解析度較有彈性,而LCD的像素間距已經固定,所以支持的顯示模式不像CRT那麼多。LCD的最佳解析度,也叫最大解析度,在該解析度下,液晶顯示器才能顯現最佳影像。
(參考資料 網路 解析度)
『玖』 電影比例16比9,其中黑邊也包括其中嗎
電影的畫面比例~是按膠片算的
標準的是1.33:1(准確地說是1.37:1,但作為標准來說統稱為1.33:1)。也就是說,電影畫面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這種比例有時也表達為4:3,就是說寬度為4個單位,高度為3個單位。這種畫面比例後來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所接受,稱為學院標准(Academy Standard)。
寬銀幕電影的左右跨度要比以前的電影寬度要大,因此寬銀幕電影的寬高比要比方形電視屏幕的寬高比大很多。由於大的畫面效果在盡力模仿我們平時看周圍事物的結果,因此這樣的畫面效果也會給觀眾帶來更加強烈和真實的效果。寬銀幕電影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進和完善,最終成為了電影工業的選擇標准。現在,電影業界有著多種多樣的畫面比例格式,但有兩種「標准」比例占據著主導地位:學院寬銀幕(Academy Flat,1.85:1)和變形寬銀幕(Anamorphic Scope,2.35:1)。其他畫面比例還有1.66:1和2.20:1(70mm膠片)等。
結合這個理解:電影顯示比例介紹:網頁鏈接
『拾』 為什麼電影的16:9下邊黑邊比上邊多
現在,電影業界有著多種多樣的畫面比例格式,但有兩種「標准」比例占據著主導地位:學院寬銀幕(academy
flat,1.85:1)和變形寬銀幕(anamorphic
scope,2.35:1)。兩種比例的電影都有黑邊,只不過黑邊比16:10小一點,所以整體效果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