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瓊瑤劇有多少年歷史
「瓊瑤劇」指的是由當代台灣著名作家瓊瑤創作的一系列書籍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和電視劇,統稱為「瓊瑤劇」,最早的電影是1965年的《婉君表妹》,最早的電視劇是1986的《幾度夕陽紅》。
電影
電影片名
原著小說
首映日期
婉君表妹
六個夢·追尋
1965.08.24
菟絲花
菟絲花
1965.09.25
煙雨濛濛
煙雨濛濛
1965.10.29
啞女情深
六個夢·啞妻
1965.12.30
花落誰家
六個夢·三朵花
1966.05.06
窗外(黑白片)
窗外
1966.05.12
幾度夕陽紅(上)
幾度夕陽紅
1966.09.04
幾度夕陽紅(下)
幾度夕陽紅
1966.10.08
春歸何處
幸運草·黑繭
1967.02.22
尋夢園
幸運草·尋夢園
1967.05.25
紫貝殼
紫貝殼
1967.08.18
窗里窗外
幸運草·迴旋
1967.09.15
遠山含笑
潮聲·深山裡
1967.12.09
第六個夢
六個夢·生命的鞭
1968.02.11
月滿西樓
月滿西樓
1968.04.26
陌生人
幸運草·陌生人
1968.05.24
深情比酒濃
六個夢·歸人記
1968.06.13
明月幾時圓
月滿西樓、形與影
1968.夏
女蘿草
月滿西樓·晚晴
1968.06.22
寒煙翠
寒煙翠
1968.08.14
船
船
1969.02.29
幸運草
幸運草
1969.02.29
晨霧
潮聲·晨霧
1960's
庭院深深
庭院深深
1971.08.19
窗外
窗外
1973
彩雲飛
彩雲飛
1973.06.30
心有千千結
心有千千結
1973.10.25
海鷗飛處
海鷗飛處
1974.06.29
一簾幽夢
一簾幽夢
1975.02.11
翦翦風
翦翦風
1975.03.01
女朋友
女朋友
1975.03.28
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
1975.07.30
秋歌
秋歌
1976.02.01
碧雲天
碧雲天
1976.07.10
浪花
浪花
1976.10.07
我是一片雲
我是一片雲
1976.12.31
月朦朧鳥朦朧
月朦朧鳥朦朧
1977.02.18
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
1977.03.25
奔向彩虹
水靈·五朵玫瑰
1977.06.25
風鈴風鈴
水靈·風鈴
1977.07.01
一顆紅豆
一顆紅豆
1978.02.07
雁兒在林梢
雁兒在林梢
1978.03.29
彩霞滿天
彩霞滿天
1979.01.28
金盞花
金盞花
1980.03.29
聚散兩依依
聚散兩依依
1981.02.05
夢的衣裳
夢的衣裳
1981.03.29
卻上心頭
卻上心頭
1982.02.25
燃燒吧!火鳥
燃燒吧!火鳥
1982.02.25
問斜陽
問斜陽
1982.09.25
昨夜之燈
昨夜之燈
1983.03.26
笑女孩與傻男孩(微電影) 花非花霧非霧番外篇 2013.11.18
電視劇
電視劇片名
集數
原著小說
首映日期
首播平台
幾度夕陽紅
30集
幾度夕陽紅
1986.01.07
台灣華視
煙雨濛濛
40集
煙雨濛濛
1986.08.11
台灣華視
庭院深深
40集
庭院深深
1987.05.04
台灣華視
在水一方
40集
在水一方
1988.01.11
台灣華視
海鷗飛處彩雲飛
40集
彩雲飛、海鷗飛處
1989.02.13
台灣華視
六個夢之婉君
18集
六個夢·追尋
1990.02.19
台灣華視
六個夢之啞妻
19集
六個夢·啞妻
1990.03.15
台灣華視
六個夢之三朵花
11集
六個夢·三朵花
1990.04.11
台灣華視
六個夢之雪珂
24集
雪珂
1990.12.24
台灣中視
六個夢之望夫崖
26集
望夫崖
1991.03.04
台灣中視
六個夢之青青河邊草
42集
青青河邊草
1992.03.17
台灣中視
梅花三弄之梅花烙
21集
白狐/梅花烙
1993.10.13
台灣中視
梅花三弄之鬼丈夫
22集
禁門/鬼丈夫
1993.11.11
台灣中視
梅花三弄之水雲間
26集
六個夢·生命的鞭/水雲間
1993.12.13
台灣中視
兩個永恆之新月格格
26集
新月格格
1994.10.17
台灣台視
兩個永恆之煙鎖重樓
24集
煙鎖重樓
1994.11.22
台灣台視
一簾幽夢
47集
一簾幽夢、浪花
1996.03.25
台灣中視
兩個天堂之蒼天有淚
24集
蒼天有淚
1998.03.25
台灣中視
兩個天堂之還珠格格
24集
還珠格格
1998.04.28
台灣中視
還珠格格第二部
48集
還珠格格第二部
1999.04.21
台灣中視
情深深雨濛濛
49集
煙雨濛濛
2001.04.03
台灣中視
還珠格格第三部:天上人間
40集
還珠格格第三部:天上人間
2003.07.07
台灣中視
又見一簾幽夢
46集
一簾幽夢、浪花
2007.06.30
湖南衛視
新還珠格格
(燕兒翩翩飛,風兒陣陣吹,人兒何處歸)
98集
還珠格格1、2、3部
2011.07.16
湖南衛視
花非花霧非霧
54集
心有千千結、雁兒在林梢、卻上心頭
2013.08.06
湖南衛視
梅花烙傳奇(已停筆) 50集 梅花烙 未知 未知
② 瓊瑤為什麼能成功
瓊瑤是當代華人中最著名的言情小說家。她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瓊瑤的。瓊瑤在新浪網上開播客的第一天,就創造出24小時點擊率超過100萬的新紀錄。這樣高的點擊率足以說明一個問題:瓊瑤不僅僅是個公眾人物,也不僅僅是個知名作家,而且,她是非常不一般的公眾人物,是一個具有超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知名作家和風雲人物。中國人有十幾億,為什麼瓊瑤能夠如此成功呢?分析瓊瑤成功的原因,大概可以有以下幾個:
一、成功地說出了人們的渴望。
瓊瑤的小說基本上都在宣揚一個主題:浪漫純真的愛情。愛情是自古至今人們都在謳歌的對象,是一個什麼時候都不過時的話題。瓊瑤的唯美主義為愛情照上了一圈鮮艷奪目的光環,使得她筆下的愛情更富有感染力、誘惑力。瓊瑤筆下的愛情就像一塵不染的仙境,干凈、漂亮、神聖;也像沒有瑕疵的碧玉,珍貴、稀少、完美。有人說,瓊瑤筆下的愛情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愛情。那種一見鍾情兩情相悅三生有幸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找不到,那種至死不渝刻骨銘心催人淚下的愛情也只有在人們編造的神話中才會頻頻出現。就像黑與白一樣,小說里的故事與現實生活的真相之間存在著截然的反差。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庸的生活,瑣碎的日子,無奈的工作,普通的婚姻。那種花前月下、玫瑰音樂等等的浪漫不僅需要雙方理解彼此相愛做支撐,還需要有足夠閑暇的時間、足夠富裕的錢財、足夠充沛的精力做鋪墊。這可不是人人能具備的條件,也是很少有人全具備的條件。但是,人們的思想是自由的,人們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嚮往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能。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但可以去想像,去憧憬完美的愛情。可以把自己幻化成小說中得到完美愛情的主人公,把自己當成小說中的人物去感受愛情的滋味。這種進入角色的心理體驗是非常能滿足人們的內心需求的。這也是為什麼瓊瑤筆下的主人公經常被人捧為偶像的緣故。人總是被珍惜的東西所吸引,為得不到的東西神往。瓊瑤的小說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精神享受,說出了人們心中的渴望。不論男女,不論老少,誰都會在心底熱烈擁抱人間至真至美的感情——愛情。
二、成功地掌握了小說的技巧
瓊瑤不愧為著名的小說家,她把小說寫得非常曲折感人。在言情小說的寫作上,她充分展示了她的寫作才華。首先,她的每一部小說都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是引人入勝的必要因素。瓊瑤不僅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無巧不成書的故事,而且也為讀者設計了一個個美麗迷人的夢。讓讀者進入到故事中,就像進入到美夢中一樣永遠不想夢醒。她充分抓住了讀者的心理,讓讀者非一口氣把小說讀完不可,否則就不能釋懷。其次,瓊瑤在每一部小說中都會著重渲染感情。就像畫國畫時,大筆潑墨一般,毫不吝嗇。這樣,她的寫作重點非常突出,給讀者一種不接受不行的感覺。瓊瑤筆下的愛情就像不知疲憊的機器戰士,會追得你無路可逃,最後被他俘虜。第三,瓊瑤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能夠巧妙地把古代文學尤其是詩詞的精華移將過來,供其所用。這一點,除了提升了瓊瑤作品的品位外,還為她的小說起到了非常好的修飾作用。賦詩填詞、彈琴作畫,讓小說的主人公顯得更加高雅,更加上檔次。能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品位的人,這一點是人們都嚮往的,也符合人們追求完美的心理。第四,瓊瑤小說的取材都非常有生活。她的小說雖然高於生活,但是卻沒有脫離生活。她不描寫高不可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生活,而是以現實生活為底本去刻畫生活中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這一點一下子讓瓊瑤縮短了她與讀者的距離感,也是瓊瑤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之一。不管怎麼分析,簡單一句話,嫻熟的寫作技巧是瓊瑤能夠立於當代文學之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成功地建立了寫作的風格
寫作風格是一個作家成熟的標志。瓊瑤成功地奠定她在華語言情小說當中的地位,無疑是她多年不懈努力的結果。她的作品之多足以讓一般作家望其項背。瓊瑤的每部小說都有不同的故事情節,但是每部小說差不多都是一種風格。她的所有小說放在一起,就顯示出瓊瑤的寫作風格:唯美的思想、細膩的感情、愛情的主題、離奇的情節、委婉的筆法。當人們看馬克·吐溫的小說時,就會體會到馬克·吐溫的詼諧、幽默、甚至尖刻,看到他辛酸的淚水。當人們看巴爾扎克的小說時,就會感悟到巴爾扎克諷刺、批判的現實主義的筆法,就像翻看了一遍19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歷史一樣。當人們看金庸的小說時,小說中繁雜的人物,絕頂的武功,善惡的交鋒都會盡展眼前。而人們看瓊瑤的小說時,就會被她的感情所牽引,為她設置下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的情節所吸引。也許是瓊瑤的小說過於纏綿了,與大男人們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陽剛豪爽的氣概不太協調,所以,相比之下,瓊瑤的小說,男人們一般是不願意看的。而那些小女子們,則對瓊瑤的小說特別青睞。這種涇渭分明的現象是瓊瑤的小說風格所致,也是瓊瑤不能克服的弊端。但是,不管怎麼說,瓊瑤的小說風格就像她的招牌,是非常鮮亮的,也是非常有名氣的。男人不看瓊瑤小說的有,但不知道瓊瑤小說的卻可以說沒有,因為男人總是和女人在一起的,而女人往往和瓊瑤的小說在一起。
四、成功地讓小說與影視聯姻
瓊瑤小說的魅力不可小覷,但是能夠如此廣泛地得到傳播,這還要靠另外一種力量——影視。瓊瑤的小說很早就被改編成影視劇,而影視劇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在近幾十年來是有目共睹的。許多人的成名實際上是藉助了影視的力量。信息時代,尤其是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大肆盛行,為小說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就像是人長上翅膀能夠實現高飛的夢想一樣,小說借著影視的傳播突破了它原有的傳播范圍,增添了不少的聲勢。有人分析當前小說與影視的關系時說,目前的小說不同於紙媒體時期的小說。在紙媒體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原因,信息傳播受到局限,那時包括小說在內的各種信息的傳播都是非常有限的。小說的成功完全憑借小說的魅力,小說的質量。但是,就是非常經典的著作它的傳播范圍也是有限的,一般都只能在特定的國家特定的文人圈子裡流傳。而到了影視發展繁榮之後,小說的命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是小說帶動了電影電視。如《青春之歌》、《駱駝祥子》、《林海雪原》等等都是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後來,就出現了小說按著劇本的要求去寫的新特點,也就是小說劇本化。寫小說的初衷就是為拍成電視電影,因為作者看到了影視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作者成名的時間就更快,成名的機會就更多。由此,也就產生了一大批專門為影視行業寫小說的作家。現在,還出現了一種更新的現象,那就是劇本改編成小說。《無極》拍成電影大片後,贏來眾人矚目。影視方為了讓電影保存文字的形式,也為了佔有文字讀者的市場,把《無極》改寫小說的任務以擇優競選的形式授予網路作家郭敬明,這一舉動充斥著濃郁的商業氣味不論,似乎這樣的新小說與那種由感而發的傳統小說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小說與影視關系的變化用一句話歸納:以前是小說成就影視,現在是影視成就小說。之所以如此繁瑣地介紹小說與影視的關系,是想說明信息社會中影視作品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對人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倘若瓊瑤的作品沒有一部部搬上銀屏,那麼,她的小說是不會為如此大范圍的人群所熟知的,至少那些不讀書不看報不愛看小說的人就不會了解瓊瑤小說的內容。那些家庭主婦們也就失去了為瓊瑤小說的主人公感動落淚的機會。瓊瑤的小說纏綿悱惻,讓人神往;由瓊瑤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劇情曲折跌宕,叫人牽掛。瓊瑤的小說和影視充分展現了「後籬笆」的原則(相鄰家庭的家庭主婦靠在後院的籬笆上談天說地,聊家長里短,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化原則),讓人們為她的故事長時間付出。這也是瓊瑤被熟知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成功地捧紅大批影視明星
名人本來就是新聞媒體追逐的中心話題,能夠製造名人的名人更是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瓊瑤的每部影片都受到新聞媒體的強勢報道。由於媒體的關注,瓊瑤影視作品中的演員會迅速走紅,演員的走紅反過來會更增加瓊瑤的知名度。瓊瑤的身份也不再限於小說家,而是成了非常有才華的製片人和導演。瓊瑤塑造了一個個小說人物形象的之後,又成功地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影視明星。許多演員的成名是要感謝瓊瑤的,因為他們的身份標簽是瓊瑤貼上去的,是瓊瑤成就了他們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說趙微,人們提到她總是叫她「小燕子」。這個連兒童都喜愛的角色之所以成功,除了趙微本人的表演功勞外,最根本的離不開瓊瑤對人物形象地塑造。瓊瑤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立一個良性的「生態鏈」:瓊瑤小說的成功,促進了她影視作品的成功;她影視作品的拍攝成功又返回來加大了她小說的知名度。瓊瑤作為知名作家,通過把小說拍攝成影視作品,讓她的作品人物活生生地站到了觀眾面前。影視作品的特殊表現手法讓小說增添了真實感的魅力,也讓瓊瑤的小說在觀眾心中走得更遠。生動感人的影視片為演員的成名提供了機會。林青霞、劉雪華、秦漢、林心如、趙微等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演員都是演繹瓊瑤的作品後一舉成名的。這樣的現象很自然地會引來眾多人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做演員夢、做著名演員夢的年輕人,是非常想得到上述那些演員的好運的。關注的人多了,自然就起到造勢的作用。這也是典型的「從眾心理」使然。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說一個小男孩在來往人群很多的地方長時間仰頭看天,引來了第二個人不之所以的仰頭看天,後來就是第三個,第四個……最後,竟有一大片人都抬頭想看個究竟。其實,天上什麼稀罕得都沒有,小男孩仰頭的原因是媽媽告訴他仰頭能致鼻血,他鼻子破了。不管是瓊瑤的小說,還是她的影視作品,都有一定的可讀性不假,但是也絕沒有達到無可挑剔人所共愛的地步。而她掀起的轟動效應卻是不曾減退的。她的影視劇能捧紅一個又一個的影視明星卻是事實,這中間既有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有演員表演的功勞,還有媒體的宣傳和輿論的力量,當然,也不能拋掉人們仰慕名人的從眾心理。
張恨水是20世紀初非常著名的言情小說家,但他的名聲只限於在文學圈子裡流傳。雖然他的小說也被拍成電視劇,但是,人們記住電影中演員的不少,記住作者張恨水的不多。如《金粉世家》的電視劇,人們更多的知道了陳坤、劉亦菲等演員的名字,很少人知道張恨水是何許人也。這與瓊瑤作品的命運截然不同。人們看到瓊瑤的影視片,會首先想到是瓊瑤寫的。除了時代的原因外,善於推銷,善於憑借影視的力量是瓊瑤成功的法寶。同樣是出色的言情小說家,如果把張恨水比喻成一個多產的果園的話,那麼,瓊瑤就是產、供、銷一條龍的水果生產基地。從她的基地里生產出來的不僅僅是水果,還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影視人才,一個個璀璨的影視明星。瓊瑤捧紅影視明星,影視明星吊起大眾成名的慾望,成名的慾望推動大眾關心瓊瑤的作品,瓊瑤因此也更加名聲遠揚。
最後,想簡單總結的是,瓊瑤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風靡一時,而後多年經久不衰,其原因不只一個。可以這樣歸納:瓊瑤抓住了讀者的心理,她善於編故事,又長於寫作技巧,她抓住了自己成功的機遇。她又非常聰明,善於利用影視的力量,擴大作品的知名度。她不僅能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也能夠為他人創造成功的機會。
③ 1977年瓊瑤親自組建什麼影片公司專拍自己的小說
1977年,瓊瑤親自組建「巨星影片公司」,專拍自己的小說。
1967年,與平鑫濤合夥成立火鳥影業公司(該公司於兩年後解散)。次年拍攝了《月滿西樓》和《陌生人》(改編自小說《幸運草》)。
1976年,與平鑫濤等人成立巨星電影公司。改編拍攝《我是一片雲》,該片由林青霞、秦漢和秦祥林主演。
人物評價
瓊瑤作品之所以不會過時,是因為作品的主題永遠是不會過時的愛情(專欄作家黃佟佟評)。瓊瑤改編的劇集抓住了愛情的主旋律(專欄作家楊錦麟評),在瓊瑤的作品中,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一心一意地糾葛於情感之中(作家王安憶評)。詩情畫意、意境優美是瓊瑤小說的一大特點。大量詩詞歌賦的運用讓原本通俗的言情小說擁有了超凡脫俗的飄逸氣質(羊城晚報評)。
雖然瓊瑤筆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有個性且有獨立意識,但她的一些男女性別觀念仍然比較傳統:女人可以不美麗但一定要青春;不能得到男人憐愛的女人不是好女人。
④ 為什麼瓊瑤劇三觀如此不正,還能火到現在
嗯,瓊瑤劇之所以說三觀不正的,但是瓊瑤劇的話,確實發展的比較好,是因為瓊瑤的話,確實,她這個戀愛觀比較好,而且劇情寫的話也是非常不錯的
⑤ 為什麼由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能成功 電視藝術欣賞角度
瓊瑤小說往往將真愛視為人間的終極價值,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影響正直、熱血、追求自由戀愛的青年讀者,亦符合人們對理想人生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現實功利社會的種種不滿。拍攝《幾度夕陽紅》的導演李翰祥曾表示:「瓊瑤小說具有很強的電影性,甚至把小說分分鏡就成了劇本。」或許,正是這些因素吸引了電影公司,而當時國語片正在經歷取代台語片的漸進過程。中影公司開始購買瓊瑤小說的版權,投拍「六個夢」系列電影。1964年,李行首次將瓊瑤小說搬上銀幕,拍成《婉君表妹》及《啞女情深》,開拓了國語片的廣闊空間,也開啟了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序幕。
《婉君表妹》改自瓊瑤的小說《追尋》,這是首部瓊瑤電影,全片有著舊上海電影的遺風,畫面精緻、節奏緩慢。尤其是每次女主角獨處時,背景皆為青山綠水、亭台樓榭,美不勝收。唐寶雲飾演的婉君凄楚溫婉,符合傳統價值的女性典範形象,這正好與當時的時代氣氛相合,也與其個人的本色相同,令觀眾為之傾倒。
改編自短篇《啞妻》的《啞女情深》無論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倍受認可。扮演方依依的王莫愁,憑藉此片獲得第13屆亞洲影展「角色最難表演的女演員獎」。男主角柯俊雄玉樹臨風、英俊多情,成為第一代瓊瑤先生。而電影配樂由幽怨的二胡貫穿始終,營造出的那種如泣如訴的幽怨情調成為60年代瓊瑤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主旋律。
開創瓊瑤電影先河的導演李行曾執導過《小城故事》、《原鄉人》、《汪洋中的一條船》等膾炙人口的影片。其一生創作偏向保守,堅持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擁護傳統道德與家庭倫理。而瓊瑤作品大多是表現愛情和傳統倫理道德的沖突,李行在講述瓊瑤式的愛情故事時,表現的其實是傳統中華文化的道德觀、倫理觀,這是不同於後期「愛情至上」的瓊瑤電影。
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曾經這樣評價他們早期和李行的合作:「《六個夢》是電影夢的開始,一切從一個小女孩開始,她的名字叫婉君。」對瓊瑤而言,小說中塑造的人物活生生出現在銀幕上,的確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但是把「小媳婦」的身份改為「表妹」,卻讓瓊瑤感到遺憾。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1968年,瓊瑤和扶助她成名的皇冠公司聯合創立了「火鳥」公司,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拍電影。從此,瓊瑤從編劇到作詞一手包辦,將自己的作品改編為電影,成為在形式和內容上最高的主控者,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瓊瑤時代蓄勢待發。
70年代:燃燒吧,火鳥!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動作片在台灣大受歡迎,一度使得瓊瑤電影不得不在夾縫中求生存。所幸此刻,台灣官方為保護本土片開始加大對動作片的管制力度。瓊瑤電影觸底反彈似的開始了真正的「黃金歲月」。
李行趁勢開始推出第二波商業言情片。《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無不是上乘佳作,同時也引發了瓊瑤電影的「造星」運動,推出了足以吸引大眾眼球的新一代銀幕情侶,先是鄧光榮和甄珍,然後是「二林二秦」。此時,以瓊瑤片為首的言情片成為可以與香港武俠片分庭抗禮的本土電影。
當然,提起70年代的瓊瑤片,人們至今銘記著一個美麗的名字——林青霞。林青霞應該是導演宋存壽一生最大的發現。在宋導提攜下,稚嫩的林青霞獲得了在《窗外》中出演純潔女生江雁容的機會。當時的青霞面容消瘦、氣質動人,與角色出奇吻合,表演青澀卻真摯感人。後來,《窗外》因涉及敏感師生戀題材遭到雪藏,卻無法掩蓋林青霞的迷人風采。從此,林青霞成為瓊瑤愛將,從1974年至1982年主演了《女朋友》、《一顆紅豆》、《彩霞滿天》等十多部影片。80年代林青霞成熟轉型,往返港台之間拍片,出演多部經典華語電影,而她在瓊瑤電影里的形象仍是眾多影迷最初的夢想。
除了林青霞,星光熠熠的70年代還推出了甄珍、林鳳嬌、秦漢、秦祥林、胡因夢、張艾嘉、簫芳芳等在華語影壇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明星。銀幕上,他們愛得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現實生活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亦紛紛擾擾,同樣受到人們關注,可謂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除了「明星雲集」,70年代的瓊瑤作品還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就是此時作者在進行創作時,不再是單純寫作的狀態,而是預計到改編電影的可能,有的甚至是專為分場劇本設想而寫。通常是小說尚未出版,電影就已經開拍了,小說封面上的主人公畫像,就已是以電影中的主角為模特。如《女朋友》(1975)雖然同樣也是瓊瑤電影,但它卻由瓊瑤先提供故事拍成電影,然後再寫成小說出版。除了為適應電影拍攝,圍繞演員特色創作小說之外,導演在拍片時往往也把刻畫人物個性放在首位。
在電影《一簾幽夢》(古裝版,瓊瑤版)中,灰姑娘紫菱並非因美貌和善良贏得愛情,而是因為其個性贏得了這場勝利。導演白景瑞不僅成功地將女主角的內心韌力刻畫得精到准確,還善於精心設計優美的詩意鏡頭,呈現出迷人的異域風情。這部70年代初在台灣引起巨大轟動的影片,直到現在仍影響深遠。白景瑞這一時期拍攝的瓊瑤片,沿襲了李行的重情風格,但較於後者,他更注重鏡頭的把握和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使得瓊瑤片的人物形象逐漸豐滿,憑借個人魅力凝聚影片感染力。在白景瑞看來,寫實並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樣可拍出充滿人情味的「新健康寫實主義傳統」。
70年代的瓊瑤電影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風格和宣傳推廣模式,在台灣乃至整個東南亞以及內地都掀起風潮,影響力巨大。盡管後期瓊瑤片因其在創作上的「重復性」問題開始為人詬病,但不得不承認,正是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浪潮」開始並發展了台灣電影取材於言情小說的傳統,此後,玄小佛等同期言情作家的作品也被紛紛改編為電影,但就成功和影響力來說,都難以超越瓊瑤電影。
80年代:聚散兩依依
人們喜歡把80年代看作是瓊瑤電影日漸式微的時期。的確,進入80年代,由於受到其他類型,特別是香港電影的沖擊,台灣電影因為局限性體裁很難適應觀眾變化的口味。而瓊瑤片千篇一律、換湯不換葯的情節設置,使其在本地很難再有市場。但值得一提的好片卻不應該被忽略。
侯氏突破 劉氏堅守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在國際影壇地位很高,被無數影迷膜拜的侯孝賢正是拍瓊瑤類型電影起家。盡管《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故事情節上有著濃厚瓊瑤片的味道,但形式上,侯孝賢極力沖破瓊瑤故事大多發生在豪華別墅客廳、咖啡廳和歌舞廳里,被稱為「三廳電影」的模式,一頭扎到古老的農村和偏遠的山區去拍攝,將故事背景從繁華的都市移植到幽靜的鄉野。有人說,侯氏電影是在顛覆傳統的瓊瑤式台灣電影,告別如「空中樓閣」般的山盟海誓,開始關注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但實際上,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在早期瓊瑤電影豐富積累下的一種繼承和發展。總之,侯孝賢在講述「瓊瑤式愛情」時的鏡頭語言,為觀眾的理解深度和欣賞品味開辟了一條全新路徑。
如果說,侯孝賢對於瓊瑤電影的闡釋算是異類,那劉立立恐怕就是最能體會「瓊瑤心思」的導演。被稱作「瓊瑤劇教母」的劉立立拍攝了大量瓊瑤片,同樣也是瓊瑤作品轉向電視劇市場後的「御用」導演。
1981年,劉立立拍攝了被影迷奉為經典的《聚散兩依依》。片中呂秀齡與鍾鎮濤的合作成為銀幕佳話。當19歲的呂秀齡一襲黑衣漫步在街頭,楚楚可憐的嬌艷模樣出現在銀幕上時,人們被她詮釋出的古典氣質深深震撼。後來,在《燃燒吧,火鳥》中,呂秀齡飾演的盲女角色甚至搶盡林青霞的風頭,成為影迷心中最完美的瓊瑤女郎。
夢回大陸
從1965年的《婉君表妹》到1983年的《昨夜之燈》,根據瓊瑤小說改編而成的劇情片總數高達50部,風靡影壇近20年。同是80年代,比起在台灣的逐漸式微,瓊瑤式的愛情故事在大陸則剛剛拉開序幕。
1985年,大陸幾家出版社悄悄推出瓊瑤作品。那是個「男孩子讀金庸,女孩子讀瓊瑤」的時代。對於習慣上綱上線的「革命文學」的大陸青年來說,這樣大膽歌頌「愛情第一」的作品無疑是令人著迷的。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深入,內地「瓊瑤迷」開始有機會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改編而成的電影,「二林二秦」成了時下年輕人心儀的模仿對象。
大陸導演史蜀君於1986年初邂逅瓊瑤小說。據她講,看了《月朦朧,鳥朦朧》後,「感覺非常新鮮,把政治背景、社會矛盾都濾掉了,純粹就是愛情。」恐怕這亦是當時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於是,她決定把《月朦朧,鳥朦朧》拍成電視劇。這部劇由閔西電視製作中心在1986年攝制完成,經中央台播出後,受到觀眾的喜愛,一些地方電視台更反復重播。本劇應該是內地首部自行改編、拍攝並播出的瓊瑤作品。隨後,史蜀君又將《庭院深深》拍成電影,以深厚的導演功力增強了影片的文學色彩,賣座之餘也受到好評。
可以說,史蜀君對瓊瑤作品的改編實際上是在探索如何把言情片拍成文藝片。當然,她也認為:瓊瑤小說確實有重復性,隨著商業時代和娛樂時代的到來,不再適應社會需求,並會逐漸喪失原本就並不清晰的藝術氣息。
「後瓊瑤電影」時代:幾度夕陽紅
所謂「後瓊瑤電影」時代,換個積極的說法應該是「瓊瑤作品轉戰電視劇市場」的時代。一方面,瓊瑤在台灣本土不斷翻拍電影經典。首部電視劇就是由劉雪華、秦漢這對經典組合出演的《幾度夕陽紅》,並由此塑造了以劉雪華為首的新一代瓊瑤女郎。此後拍攝的《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煙雨蒙蒙》、《海鷗飛處彩雲飛》使「劉、秦組合」成為繼「二林二秦」後的又一經典組合;另一方面,90年代初期,隨著台灣當局對影視作品赴大陸拍攝的解禁,瓊瑤故事的主要傳播渠道成為和湖南電視台合作,在市場化風格下完成的電視劇。如六個夢系列(《婉君》、《啞妻》、《三朵花》等)、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兩個永恆系列(《新月格格》、《煙鎖重樓》)都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捧出了很多「眼淚派」、「吼叫派」的明星。
其實,在藝術性上對瓊瑤電視劇進行品評完全是多餘的,畢竟,以瓊瑤作品為代表的言情小說,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而興起的通俗文化產物。我們一般認知的都是現代性的理性層次,體現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就是韋伯強調的「祛魅」,嚴肅文學多半就是體現這個層次。而現代性在非理性上的表現,就是所謂慾望的發泄,如果說嚴肅文學體現了現代性的理性層次的話,那麼通俗文學則體現了現代性的非理性層次,即人的消遣娛樂需要,具體體現就是通俗文學,如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的流行。瓊瑤劇在大陸的興起,正是改革開放後,市場化的契機使得瓊瑤作品繼電影的風靡之後開始的另一個高峰。
與電影不同,電視劇的敘事風格是瑣碎的、背景式的,人們需要的只是 「熱熱鬧鬧地上演著什麼」,至於具體講什麼,有什麼深刻的意義,在這樣冗長的流水帳式的記述中是很難做到的。
不管怎麼說,瓊瑤劇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著熒屏。1998年的《還珠格格》可以說將這部「人間喜劇」推到了高峰。此後,瓊瑤加緊了和湖南電視台的合作,市場化的模式運作愈加成熟。如重拍經典劇《一簾幽夢》時,採用選秀模式選角(「尋找紫菱」),並為迎合年輕人的品位,在改寫劇本時也加入了很多 「新鮮元素」,如綠萍發現楚濂和紫菱的感情糾葛就是通過MSN,但這樣的「與時俱進」並不能改變瓊瑤劇已經「過時」的現狀。
幸運的是,優秀的作品可以抵禦時間的無情。即使在美劇、日韓劇大行其道的今天,瓊瑤劇仍然是塊金字招牌。畢竟關於天長地久的愛情故事永遠不會讓人厭煩,而瓊瑤作品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實際上也給很多內地製作人以深遠影響和啟示。如海岩,他的先播映熱門連續劇,再出版對應小說的模式,就是模擬瓊瑤作品的運作方法。
如何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恐怕是瓊瑤阿姨的一個秘密。如果說她的作品只是內容重復,對白肉麻,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看,去記住,卯足了力氣去評價呢?文字、影像、歌曲,瓊瑤走過時代,留下余暉萬丈。
結語:
羅大佑在《愛的箴言》里不無煩惱地唱道:「你曾經對我說會永遠地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可永遠是什麼?」相愛的時候相信永遠,可「永遠」這樣的東西又抽象得令人迷惑。
所幸,我們曾擁有過一個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瓊瑤讓我們見到了什麼是「永遠」。
⑥ 瓊瑤是怎麼成名的為什麼會把她的作品拍成電影
1963年07月(這時瓊歲瑤25)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從此躍登台灣文壇。1965年 作品首度搬上銀幕,包括《婉君表妹》,《菟絲花》,《煙雨濛濛》和《啞女情深》。改編自瓊瑤小說的影視作品,在當時的國語政策之下,使得瓊瑤愛情片這類以標准國語的影視作品迅速被眾人所熟知。瓊瑤本人文學功底深厚,小說情節復雜、高潮迭起;情感表達方式強烈而誇張。瓊瑤著有60多部言情小說,本本暢銷,拍成影視,部部叫座。賺盡海內外華人的愛與淚,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瓊瑤作品感人至深,可讀性強,讓三代人流盡熱淚,成功囊括在世幾乎所有年齡層讀者,成為「鑽石級」純愛代言人。其各個時期不同風格代表作品均為其擁躉們競相收藏。我媽媽就很喜歡瓊瑤阿姨,看過她所有的作品,媽媽說瓊瑤阿姨的作品對她們那個年代女生的愛情觀有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我個人認為,瓊瑤阿姨的作品出現在了那個大家都不那麼挑剔的不那麼浮躁的年代,可以靜靜的去欣賞那一番悲歡離合,去感受那一種生離死別,不像現在,總是眾口難調……我查了一些資料拼來的回答,希望你滿意。
⑦ 瓊瑤劇以前很火,為什麼現在不行了
因為好幾年前的時候國內的電視劇題材比較單一,所以瓊瑤劇才會比較火!在很多年前的時候,我們通過電視上看的最多的跟愛情有關題材的電視劇,幾乎每三部當中就有兩部就是瓊瑤劇!而除了瓊瑤劇之外剩下的,就是以金庸為代表的武俠電視劇!其實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電視劇的題材十分的單一,國內的優秀作品不能說沒有隻能說太少了!
而經過了這幾年的發展之後,國內的文學題材百花齊放,各種優秀的作品一個接著一個而來。並且誕生了很多新題材類型的電視劇!瓊瑤劇所描繪的那個年代早已經不是現在了,不僅如此還是跟現代有一些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被逐漸的淘汰掉。因為有更優秀,更符合現在觀點的題材可以代替!
題材的更新加上對於影視劇審核制度的管理完善,兩者讓瓊瑤劇逐漸沒落!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瓊瑤劇在最早的時候比較火爆,但是到了近幾年的時候,幾乎很少能夠再看到瓊瑤劇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⑧ 瓊瑤的影片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產生的
1970年代末,瓊瑤、平鑫濤與盛竹如等人合資成立巨星影業公司,專門把瓊瑤的小說作品翻拍成電影。當時瓊瑤每年固定只拍兩部電影,檔期則是農歷春節期間與青年節(3月29日),電影歌曲幾乎交由鳳飛飛包辦演唱,電影歌曲作曲者則是左宏元。
1983年,推出電影《昨夜之燈》,最後一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1985年,成立怡人傳播有限公司。1986年,推出首部由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幾度夕陽紅》;同年,推出電視連續劇《煙雨濛濛》。
1987年,推出電視連續劇《庭院深深》,在台灣創造了80年代瓊瑤劇收視巔峰。
1988年,推出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出版《我的故事》(自傳小說)、出版《冰兒》(唯一一部沒有父母親角色的小說)、首度返回大陸寫下歌曲《念我故鄉》、出版《剪不斷的鄉愁》(大陸行有感)。
198 年,推出電視連續劇《海鷗飛處彩雲飛》,首次將兩部小說的故事情節糅合在一起。
1990年,推出系列電視連續劇《六個夢》的前三部作品:《婉君》、《啞妻》、《三朵花》。同年,推出電視連續劇《雪珂》,作為電視劇版《六個夢》之四。
1991年,推出電視連續劇《望夫崖》,作為電視劇版《六個夢》之五。1992年,推出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作為電視劇版《六個夢》之六。1993年,推出系列電視連續劇《梅花三弄》。1994年,推出系列電視連續劇《兩個永恆》。1996年,推出電視連續劇《一簾幽夢》,以小說《一簾幽夢》為基礎,加入了《浪花》的人物和情節。
1998年,推出電視連續劇《蒼天有淚》,首部由大陸女演員充當女主角的瓊瑤劇。同年,起推出系列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創造90年代瓊瑤劇收視巔峰,最高收視率至今無劇超越。
2001年,首部將抗戰與個人小說融合推出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2007年,推出翻拍劇《又見一簾幽夢》,首部在中國大陸地區首映的瓊瑤劇。瓊瑤的兒媳婦何琇瓊是電視劇《又見一簾幽夢》製片人以及藝術指導。
2011年,推出翻拍劇《新還珠格格》,糅合了老版三部的主要情節並加入新劇情。
公開信
2012年,最新電視劇《花非花霧非霧》拍攝當中,故事為全新創作,加入了《心有千千結》和《雁兒在林梢》的人物和情節。[2]
2014年4月20日,瓊瑤不滿於正新戲《宮鎖連城》抄襲她的舊作《梅花烙》,怒發公開信給廣電總局,受到超過3000萬粉絲力挺,不過湖南衛視仍未將《宮鎖連城》停播,瓊瑤心灰意冷,她的友人18日透露,瓊瑤恐將封筆退休。[3] 對此,瓊瑤回應:「我會一直寫到沒有力氣寫為止,我是一個寫作慾望很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