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安的三部曲是什麼
李安三部曲是《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由《推手》(1991)、《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三部作品構成的「家庭三部曲」是李安最早的三部作品,創作於進入好萊塢之前。因為三部影片都有一個由郎雄飾演的父親形象,又稱作「父親三部曲」。
《推手》是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1990年,台灣「新聞局」徵集優秀劇本,為獲得優秀劇本獎金,李安動手寫了一個電影劇本《推手》。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了第一次獨立導片的機會——中影公司採用包拍的方式,讓李安拍攝《推手》。
該片於1991年12月7日上映,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提名,李安則獲得了最佳導演提名。
1993年,執導由趙文瑄、郎雄、歸亞蕾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喜宴》,該片是「父親三部曲」的第二部,獲得了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5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獎提名,李安則憑借該片獲得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拍攝由郎雄、吳倩蓮、楊貴媚共同主演的劇情片《飲食男女》,該片是「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5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李安本人憑借該片獲得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貳』 分析李安電影《推手》的三段式結構 ,急需 謝謝了
推手好悶呀,還是喜宴好看。。。。
『叄』 湯唯:按照李安的要求,我足足留了8個月的腋毛,終於一炮而紅,你怎麼看
讓湯唯一炮而紅的不是那八個月的腋毛,而是湯唯為了電影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也是李安對於電影細節的把控。說起湯唯和李安合作的電影,那自然會想到《色戒》。這是一部由張愛玲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在電影當中有很多大尺度的畫面和場景,讓湯唯備受爭議。
李安和《色戒》李安是國際聞名的大導演,擁有無與倫比的才華和生命力,在電影拍攝這方面,無人能出其右。李安導演的處女座電影《推手》,便拿到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特別獎提名,可見李安的才華。由李安所導演的《卧虎藏龍》《斷背山》,先後拿到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談性色變的年代,很多情感都不能用那種露骨的表現方式表達。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開放了,藝術作品反倒越來越含蓄了,不知道這是藝術的進步還是落伍。
言論自由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出批判的聲音。可若是對文學作品過度批判,禁錮的只是人們自己的思想罷了。現在的文藝工作者需要一個更加開放的創作環境,希望鍵盤俠們能夠口下留情。
『肆』 誰看過推手這部電影 李安寫的那個 能把電影內容要表達的思想介紹一下嗎
內容簡介:
朱曉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瑪莎為妻並育有一子。為盡中國孝道,他將老父親從大陸接到美國共享天倫。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頭,因與瑪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功底一進成為美國的新聞。當朱曉生從警察局領回父親時,瑪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沒有回獨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簡陋住所度過寂寞晚年。
關注中西文化沖突的《推手》
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沖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齡、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使老朱根本無法和兒媳交流,也無法融入兒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個多餘的人。老朱一身太極功夫足以讓他自傲,但在美國他卻什麼也沒法干,連洗盤子都幹不了。這是個難以調和的矛盾,也難怪兒子要以頭撞牆。所有的兒子和所有的老人都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面對這種沖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陽光下輕輕的長嘆了。就連最後的結尾,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李安都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有",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銀幕前的觀眾。
雖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但很多場面處理手法相當老到,後期作品的諸多元素和關注的問題都有所顯露。老人問題、家庭倫理、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幽默地處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後的作品中都會有更多的發揮。
不過,畢竟是處女作,這部《推手》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線索比較單一、人物也不夠豐滿立體,戲劇性發展比較局促,還沒有李安後期作品的圓潤舒展的作風和氣派。
『伍』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該片以中西文化差異和兩代人的代溝作為基本矛盾沖突展開敘述,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給觀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間。其戲劇性的情節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導演通過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直接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於李安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中西視角,該片中的父子關系被細膩地刻畫出來,導演借曉生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對「傳統父親」的家庭角色和權利意識時的焦慮與壓力。但最終導演為父權選擇了一個尊嚴的下台方式。通過父子關系的鏡頭語言和行為描寫,該片也闡述了在西方語境下,中國式父親的尷尬。
(5)推手電筒影敘事順序如何擴展閱讀
《推手》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0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陸』 電影《推手》得寫作背景以及情節介紹
《推手》(英文:Pushing Hands)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的台灣電影,是李安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由郎雄、王萊等主演。電影上映前,因劇本獲得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頒贈40萬新台幣獎金,配合中央電影公司的支持下,讓李安首度獲得執導的機會。台灣導演李安運用近代家庭變遷搭配細膩描述親情互動,因而享譽國際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一部曲。
劇情簡介
朱老自小練就一身太極拳,是北京市太極拳的總教頭,膝下育有一位定居美國的兒子朱曉生。某天,從小孝順的兒子曉生為盡孝道,游說留在故鄉的老父移民到美國,一起與兒子和洋兒媳同住。
但是,朱老由於語言不通及生活習慣不同,導致無法適應美國的生活,甚至於令他與洋媳婦瑪莎漸生磨擦,彼此都認為無法與對方相處,完全要透過曉生間接表達,更由於瑪莎內心的排斥,對朱老的一舉一動均不能接受,致無法專心從事寫作工作,最後導致胃出血而入院。
瑪莎經過療養出院後,依然無法接納朱老,一天,朱老因為小家庭氣氛太沉悶,往外頭遛達,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迷了路回不了家。曉生得知父親走失的消息,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駕車四處尋找,卻幾度尋找不著,曉生回到家中後,對妻子瑪莎發了一頓脾氣,把家當摔了滿地,終於摔醒了瑪莎的心。
朱老後來被警方尋回,但為了顧及兒子與兒媳婦一家生活的圓滿,離家自尋生活,獨自一人跑到唐人街一家餐館幫人洗碗盤打工維持生活,由於洗碗盤手生不俐落而備受老闆奚落,第二天就要將他解僱,並且出言相辱,朱老受辱不願離開,老闆令其手下欲強行將朱老拖出,惟朱老練過太極拳,深諳推手功夫,只見他原步未動,馬步一紮,身形微沉,利用聽勁走化技巧,七、八個壯漢無法將他移動半步,老闆大怒,找來華青幫小混混,在廚房與朱老大戰,朱老以幾個太極拳散手工夫便將小混混撂倒,後來美國警察出來收拾殘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朱老帶回警局看守所中。
朱老被警方帶走,曉生驅車前去探望,瑪莎內心甚為感慨,後來曉生將朱老保出,並買了一間較大的房子,也為朱老備了一間練功房,欲接朱老回家,但朱老不想破壞兒子一家溫馨的生活,寧願獨自在外賃屋而居,並在華人活動中心教授太極拳,也不願返回兒子身邊。
『柒』 推手高清完整版電影
推手.Pushing.Hands.1992.BD.MiniSD-TLF.mkv
『捌』 電影《推手》導演李安的影評,最好原創啊,急
《推手》作為李安的導演首秀,便讓人有感其過人的導演天賦,電影就仿如劇中老朱的那手太極絕技,節奏雖有顯緩,但招招皆能切中要點,在以中美文化差異營造張力的同時,又以父子親情間的隔閡塑造了矛盾,給人感動的同時以深思。——夢里詩書
『玖』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電影《推手》
集中看完《喜宴》和《推手》,算上《飲食男女》,總算看齊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這三部以探討文化沖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電影中,李安分別以太極拳、烹飪、婚宴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來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氣息,有藝術感染力而又富於可看性。
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系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著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沖突下的家庭關系。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沖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台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是溫文爾雅和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范,因此,這兩部片子(其實三部都是)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卻飽含著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為解決沖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題很快,影片開始不到十分鍾,矛盾立即凸現:美國媳婦和她的中國老公公如何相處?養兒防老、天倫之樂的中國傳統觀念與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協調?這一主題被慢慢擴展,抻長:年邁的父親出於無奈離家出走,滿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盤子為生;與酒店老闆發生沖突,使出太極拳功夫堅決不走,捍衛自己僅存的尊嚴;李安以此深深叩問每一個觀影人的內心:如果你是兒子,是父親,將如何選擇?直到
重新被兒子接回家,朱父親才說出這番感人肺腑的話:只要你們過得好,我這把年紀了,又在乎什麼呢?——情節行到這里仍然沒有結束,直到朱父親與陳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請對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終結,主題被進一步深化完整。
「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朱老師傅這番話的意味何其深長!
我覺得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沖突簡單明了,幾句話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沖突。
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但影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著看著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沖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為「愛」,因為「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國的導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我覺得大陸目前還沒有這樣深諳傳統文化的中國導演,陳凱歌曾經是,而現在他更像一個汲汲於口舌之爭的家庭婦女,早已不顧自己的修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又絕不僅限於中國導演圈,而是一種社會大眾的悲哀,責任系於你我的悲哀。
『拾』 電影推手中體現著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這部電影說的是中西方傳統文化的沖突,中國人講的是孝道,而美國人崇尚獨立和自我,於是乎一個中國兒子和美國媳婦組成的家庭必定會產生一些摩擦,這個摩擦在代表傳統的老人面前顯得尤為尖銳。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個故事的結構並不如後來兩部來得精緻,感覺有很多細枝末節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兒子發那麼大的脾氣,還有整個過程養媳婦都是無動於衷,記憶中美國女人也沒有那麼不近人情吧,所以說太刻意地想去表達一些什麼了。
他要表達的無非是,在一個中西結合的家庭中,中國老人的生活處境是非常尷尬的,如果沒有相當的獨立能力要想在美國生活下去,非自閉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會「太極」,他知道以柔克剛的道理,因此本片會有那樣的結局。那樣的結局雖然無奈,但也不失為一種陰陽的調和,也就是說中西文化的調和,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協。
李安的電影如果在大陸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讓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還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痛斥大陸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責。
安憑借《推手》這部電影已經展示出他對中西文化比較拿捏准確的端倪了。電影主人公是一位中華老人,一個「武林高手」,喜歡太極拳,並以推手這種拳法自娛自樂。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老人仍然沒有忘記這種他賴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制約下,「孝順」「人老兒養」在美國這個國度里漸漸與「生活獨立」思想發生著沖突,一點點的,老人自我感覺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開始嘗試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貼心人。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這種思想沖突的束縛,展開新的生活,沒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間的中國傳統思想再次的束縛了他們。他們都沒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雖然,自己的孩子最後和他再次融合,但這種思想關系還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改變。
太極拳里的「推手」是一種雙人模擬對練的運動。拳經里提示的要決:如「圓化直發」、「舍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不丟不頂」等等,這些是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太極中著重是要練「氣」,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講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沖突來解決問題的,西方人處理問題「丁是丁,卯是卯」,不亂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國人是講「通」的,講「變」的。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電影中,作為老人的主人公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是難以改變和融合。電影藉助美國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兒女與父親之間的沖突來表現這些問題。推手中那種蓄勢待發,然後一蹴而就的態勢,也許還在暗示著李安沉寂六年的後的一次爆發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