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如何計算鏡頭焦距
覆蓋被拍攝景物的鏡頭焦距可以通過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f=v*D/V(1)f=h*D/H(2)f: 鏡頭焦距 V: 拍攝景物的垂直方向高度 H: 拍攝景物垂平方向的長度 D: 鏡頭到拍攝景物間的距離 v: 相機畫面的垂直方向高度 h: 相機畫面的水平方向高度 (1) 測量拍攝景物高度 1/2 型相機(畫面尺寸) v=4.8mm 拍攝景物垂直方向高度 V=330mm(33cm) 鏡頭到拍攝景物間距離 D=2500mm(250cm) 代入公式(1) 可知f=36mm (2) 測量拍攝景物長度的情況 1/2 型相機(畫面尺寸) h=6.4mm 拍攝景物的水平方向長度 H=440mm(44cm) 鏡頭到拍攝景物間的距離 D=2500mm(250cm) 代入公式(2) 注意:實際應用時,根據視野的V和H得出的值可能不一樣,應該取較小的值,從而獲得較大的視野。
『貳』 如何在電影畫面中分辨出攝影師使用的是長焦鏡頭還是廣角鏡頭拍攝
廣角,焦距短,一般是24-38mm
超廣角,焦距更短,焦距范圍13-24mm
長焦鏡頭,焦距很長,更有200mm以上的
人眼的焦距在35-55mm 視角在120度左右,但是由於集中力和視網膜的關系,人的清晰視角只有60度左右
廣角鏡頭,因為焦距短,所以有更大的視角,一般廣角有60-90度,就是說,廣角鏡頭可以在很近的地方拍攝到更多的景物,但是透視比較大,產生的景深效果也就比較大
如果有魚目鏡,就是鏡頭是球面的,會拍攝到更廣泛的景物,甚至接近180度視角。
長焦鏡頭,視角小,透視弱,景深短。拍出來的感覺好像角色站在一幅畫前面一樣,前後景的人大小相差不大,這便是因為透視弱,而廣角,短焦距鏡頭,透視大,前景後景角色大小差別很明顯
一般拍一個人站在月下,身後的月亮巨大的是長焦鏡頭。。。。
長焦鏡頭給人感覺穩定
『叄』 拍攝電影時為什麼要用尺子量人和攝影機的距離
皮尺是用來聚焦的。經常使用攝像機的人可能建立不起這個概念。原因很簡單,攝像機的景深很大。標頭狀態一個點聚焦聚實後,前後幾米的距離內焦都是實的不會虛。
而35mm的攝影機鏡頭的景深與攝像機不同,非常小。這樣在使用中就面臨一個問題聚焦難。
電影的清晰度是4K(不理解4K的概念看下720*576多大就知道了),這樣畫面聚焦就很難容易不實。一般來說我們用攝像機聚焦很容易,通過眼睛看目鏡就可以完成。對於膠片這樣做就容易虛焦,所以用尺子測量鏡頭與主體的實際物距,然後再用這個數值來聚焦就沒有問題了。
具體你可以看下:
http://hi..com/2046windows/blog/item/0590bd2b3f521df1e6cd408d.html
『肆』 電影如何追焦
首先來解釋什麼是追焦攝影——抓到對的角度,對的拍攝點,順著被拍攝的移動物速度同步且水平移動,就可以拍攝出主體部分清楚,背景模糊且呈現流動感的作品。
隨著數字攝影的發達,加上相機的價格日趨平價,攝影的普遍性也與日俱增,同時的,以往看似精深的技巧應用,如今也可藉由聰明的相機或後制輕易達成,也因此,攝影玩家們也更加追求學習特殊技巧的應用。
本篇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可以造成「流動感」但又可「保留主題部分清晰」的「追焦攝影」,這個技巧常應用在拍攝移動中的物體,拍攝出物體移動的流動感。
▲上圖與拍攝物的移動方向成平行,清晰的部分反而沒有抓到,且畫面少了張力
1.首先,將鏡頭對准」即將而來」的物體對焦,或者對移動體即將經過的目標對焦,
2.在目標物體經過鏡頭的瞬間,按下快門,同時鏡頭隨著目標物體「速度同步且平行移動」且「直到快門關閉」,
3.如此就完成了追焦攝影,
▲上圖快門過快,雖主體清楚,但背景的流動感仍略嫌不足,
此種技巧十分簡單,但也有幾項要注意的事項:
1.當快門快於1/60秒時,由於快門太快,不大容易造成流動感,
2.當快門慢於1/4秒時,由於快門太慢,移動鏡頭時容易造成嚴重的「上下垂直」手震,尤其是小台的相機特別要注意上下的晃動,
3.鏡頭的移動務必與移動目標物速度相對同步,否則成像也是會一團糊,
4.由於目標物不斷的移動,所以事先對焦不論多准都一定會部分失焦,因此盡量拍攝的位置不要與被拍攝物的移動方向平行,最好與移動物的方向交角15~45度左右,如此比較能夠增加清晰部分(對到焦的部分)的保留和機會,也可增加畫面的張力
這個技巧其實非常的簡單,任何相機皆適用,但是運氣的成分與經驗的運用則佔了絕大部分,往往拍攝10張也不見得會成功一張,因此一開始拍不上手是不用太沮喪的,
由於此種技巧十分注重「速度的直覺性」和「機身平移的穩定性」,相對於以往「固定機身拍攝」的「大原則」大相徑庭,技巧性也沒有個可完全依歸的准則,因此相對於以往的技巧應用來說,攝影者需要更加磨練本身的經驗及穩定性,以期拍出追焦攝影的佳作,
▲與被拍攝物的移動方向交15~45度角,與被拍攝物呈速度同步且水平移動鏡頭,便可拍攝出一張成功的追焦作品~
『伍』 用單反拍攝人像時站在被攝物多遠合適,怎麼判定焦距問題
距離被攝物體多遠,是看你怎麼構圖。
比如你用50mm定焦頭,拍半身像,就離近點,拍全身像就離遠點,這個沒有合適不合適,是根據你想拍的效果來看的。
焦距和被攝距離沒有固定關系,就比如上面那個例子,不管你離被攝物體多遠,焦距始終是50mm,這個是看你怎麼用了。
鏡頭的焦距是指鏡頭鏡片到相機感光晶元的距離。
『陸』 人像攝影如何測光及對焦
人像攝影一般採用點測光,而測光點通常選在臉部皮膚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皮膚曝光准確。
人像攝影選擇眼睛作為對焦點是基本原則(特殊拍攝意圖除外),即針對眼部合焦。如果眼部沒有合焦(跑焦或失焦),那麼整張照片就會顯得軟綿綿的,缺少關鍵點。
其他注意
當然,測光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攝影者的構圖只是表現腳或胸部,那當然就把測光點對在這些地方的皮膚上,一句話,就是攝影者想拍什麼,想讓哪部分曝光最正確,就把測光點對在哪部分上。
有些題材適合深而濃的色彩,比如要表現一種老年人滄桑的感覺或者周圍壓抑的氣氛時,曝光就適當欠一些。而有些題材則適合色彩淡一些,就好像拍少女的時候,用光線沖淡一些缺陷,讓皮膚更白晰可人,曝光就適當過一些。
所以欠曝和過曝也都有其特殊的應用場景,具體欠過多少取決於對效果的要求。實際經驗是,拍攝時最好先欠1/3EV,後期再調整自己喜歡的效果,欠曝比過曝好,過了就調整不回來了。
理論上,無論被拍攝者擺出什麼造型,從什麼角度拍攝,都必須針對眼部精確對焦。
但是在實際中對於焦點的選擇要分情況,近距離拍攝時通常選擇模特離自己最近的一隻眼睛作為對焦點,即所謂畫龍點睛,這樣能令人物眼睛最清晰明亮;遠距離拍攝時對臉部(或頭部)對焦就可以了(眼睛太小看不清)。
(6)電影如何測量被拍攝主體的焦距擴展閱讀
人像攝影注意事項
1、位置
選擇拍攝人像的位置時,請確保模特兒的位置不在陽光直射底下,最好選擇在陰涼或陰暗的環境當中。此外,當拍攝時亦應避免拍攝到復雜的背景,而應選擇一個簡約而不會令觀眾分心的背景。
別選擇過於猛烈的陽光底下拍攝,建議尋找陰涼或陰暗的環境。
2、光線
留意光線質量,例如在中午強光下拍攝是否是理想的光線?相反,試試利用靠近門或窗戶的地方,捕捉輕輕地進入房間的光,均勻又有較少的陰影。當然,多善用反光板填充有陰影出現的地方。
3、角度
對於拍攝一般的人像,攝影師建議嘗試幾鏡頭與主題角度相同,例如從較高的角度拍攝會傳達一種「無辜」的感覺,而較低的角度會令人感覺「威武」(像超級英雄電影海報般效果)。如果拍攝的方法是比較商業化,這些效果其實可取的,否則應適當地選擇角度。
4、相機設置
當使用大光圈拍攝時,建議避免使用比f / 2.8更大的光圈,特別是當拍攝「大頭像」。原來他的目的是以確保主體眼睛保持銳利,避免太大光圈產生失焦錯誤,因為眼睛永遠是觀眾的第一眼看到的焦點。
5、裁圖
這一點可能跟一些攝影師的人像拍攝要求不相同,但其實適當裁剪可以為你節省很多麻煩,無需避免拍攝環境周圍刻意去「避重就輕」,實際上,攝影師可於拍攝時預留些微空間以供後期裁剪之用。
6、做足准備再拍攝
拍攝者於拍攝前確保准備好所需的器材,計劃一個鏡頭清單,甚至預先到拍攝地點,進行偵察,熟悉地形;
在前一天仔細檢查裝備並及早到達。這些不單是作為拍攝者的基本要求,更是負責任的表現,准備是重要的,不僅會讓你和你的模特兒放心,而且對於你拍攝出來的成果,也是能夠看得出你當中的准備功夫是否足夠的。
『柒』 怎樣查看拍攝素材的焦距
查看原圖文件屬性,各種參數都在裡面,包括光圈,快門,iOS、當然還有焦距。
『捌』 鏡頭焦距測量
鏡頭焦距,是指鏡頭光學後主點到焦點的距離,是鏡頭的重要性能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畫面的透視強弱。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的所成的象大,...
『玖』 正確對准焦距的方法有哪些
一.焦距沒有調准主要有兩個原因:
1.相機晃動:其中之一就是相機晃動。好不容易調節好焦距,但是在按動快門的時候相機一旦發生晃動,那麼整個畫面都會變得模糊。
防止因相機晃動而引起的脫焦有:
(1) 牢牢地抓住相機。
(2) 盡量選用高速快門進行拍攝。
(3) 使用三角架等固定相機的工具。
2.脫焦:第二種是脫焦,雖然對准了焦距,但是對焦的位置出現偏差的情況。對焦位置靠前或對焦位置靠後都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
防止對焦位置靠前或對焦位置靠後所導致的脫焦有以下幾種方法。
(1) 將需要對焦的部分(被拍攝物)放在畫面的中間(畫面的四周不進行對焦)
(2) 不要拍到位於需要對焦部分部分前面的其他多於物體(可能會在對焦時將焦點集中在前面的物體上而導致對焦位置靠前的情況出現。
(3) 不要將快門一下子按到底(應先輕按快門確定焦距是否對准再按下快門進行拍攝)。
二.正確對焦的訣竅:
在採用自動對焦時,先將相機對准被拍攝主體,然後半按快門,這時相機就會自動尋找焦點,如果對焦完成,在相機的LCD上就會顯示一個綠色的小方框,方框所對應的區域就在焦點所在的區域,這時再完全按下快門。(這里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當完全按下快門時手不要立馬松開,等拍攝完成時再松開,這是因為手持相機拍攝時,立馬松開手的話,相機很容易發生抖動而造成相片模糊。)如果半按快門相機找不到焦點,相機一般會發出警告,如在LCD上,對焦框會顯示紅色或者是黃色,這時就需要重新對焦。現在一般數碼相機中還帶有紅外輔助對焦系統,如果拍攝時光線條件比較差時,相機對焦就會非常困難,這時相機就會發出一束紅外線打在被攝主體上,用此來測定被攝物體與相機之間的距離,從而完成對焦。
『拾』 如何通過電影畫面來判斷鏡頭的焦距
通過正常的電影畫面,來定量推導出焦距,從數學上看,是一個典型的反向問題,而且是一個沒有唯一解的反向問題。因此,要相對精確地進行量化估計,就需要一些參考,例如在場景中人為放置一些標記,預先對不同鏡頭的特徵進行測量。題主可在Google Scholar搜索欄中輸入"estimation of focal length",自行搜索一下相關的論文。如果只是做定性的判斷,可從人的感官角度出發,抓住一些與焦距有關系的視覺特徵,如景深、透視關系、鏡頭的光學畸變等等。經常玩攝影的人,都能通過畫面猜測出鏡頭的大致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