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eos1500d怎麼調出電影色彩
選擇拍攝模式,點擊快捷設置按鍵,進入設置界面,選擇白平衡設置。進入白平衡設置界面,通過左右切換其模式,裡面有個K模式。點擊進入K模式,裡面可以設置詳細的色溫值,通過撥輪切換色溫。設置色溫的過程可以設置一個值拍攝一張圖片,通過圖片成像情況進行微調,如果感覺偏差較大,重新返回設置,設置好後再拍同個畫面,進行對比。設置好色溫值後可以開啟拍攝,如果周圍光線、色彩變化較大的時候需要重新設置色溫,如果對顏色不敏感的人還是讓相機自動配置比較好一些。
B. 影視調色方法
影視調色方法六則
影視作品是真實的情感在銀幕流淌,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調色師,要掌握影視調色的法則。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影視調色方法六則,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熟讀影片劇本
不僅限於調色,這個問題經常被許多影視後期工作者所忽視。熟讀劇本的重要性,真的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大。
要知道,真正的電影劇本是為銀幕而寫作的,也就是說,好的劇本是具有畫面感的。影像中的色彩也參與了敘事,在調色工作進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劇本所講述的故事。
下面以移民題材的電視劇《填四川》為例,此場景為農家小院中一行人商議建房買種子所需錢財的事宜。 剛開始從畫面分析,農家小院,炊煙裊裊,好一幅悠然恬淡的田園畫,於是我們往往本能地將其調成暖色調。但是通過劇本得知,填川移民所到之地,地廣人稀,地處荒野農村,所以又做了些調整,將畫面調成綠色 調,反映了偏遠農村的大環境。再後來,通過前後故事的解讀,發現這個場景雖然是一個充滿希望、充滿 喜悅的場景,但是下一部分就是有人來將他們意外所得的金子要回,他們千里迢迢移民到此,地廣人稀,房屋簡陋, 好不容易有錢開墾土地,建造房屋,無奈又有人來此要錢。根據劇本內容,則將這一畫面調成了帶有悲涼色彩的 藍色調。
可見,剛開始對畫面的判斷是片面的、主觀臆斷的,只有通讀劇本,了解前後關系,才會對畫面 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把握。因此,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調色師,首要任務必須是熟讀劇本。
二.調整心情
影視作品是真實的情感在銀幕流淌,影視作品也是由無數的情感的積累而組成。好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是創作者在充滿激情的良好狀態下產生的;而一部好的影片,其創作時的情感狀態決定了 影片的藝術高度。同樣,影視調色工作中,調色師的情緒狀態應該能夠達到影片創作時的激情狀態,在對劇本的充分了解下,在一 個調整好的狀態下,才能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更好地將色彩處理達到影片該有的技術水準與藝術高度。
而人類視覺對顏色的識別,情緒因素帶來的差異更大。這就要求我們進行調色工作之前,要調整一下自己的 心情,如果覺得狀態不好,或者有一些小的負面情緒,那麼就不要去做眼前的調色工作。很多人可能覺得這言過其實 有些誇張。事實上,如果你帶著情緒進行調色工作,那麼你對色彩的敏銳度及其判斷力會嚴重下降或者偏移,即使你 完成了工作,第二天你再回頭看,也會是一塌糊塗,務必還要重新來過。
三.構思立意
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的作品,色彩都是以比自然狀態所賦予的更多的意義來豐富空間形態的。作為調色師,應當將影像色彩在創作過程中匠心獨運地展開想像,最終形成貫穿於整個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總觀念和思想性。
影片《帶我去遠方》中,小女孩阿桂是色盲,所以她眼中的`世界必然是另一種色彩。影片中並不是將所有的 阿掛的視角調成另類的色彩,而是在阿桂爸爸給阿桂有色眼鏡的時候展現了阿桂眼中的另一個不同色彩的世界。
在調色工作中,我們可以將色彩進行適度的處理,恰如其分地表現色彩的形式與內容;我們還可以將色彩進行大 膽的創新新處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然而,適度處理與大膽創新之間的關系卻又令人難以准確把握。只有人心之 感,才能感人之心。
四.與導演、攝影師、燈光師的合作
一個好漢三個幫,調色師再強,沒有與前期導演、攝影師和燈光師的良好合作的話,你會開始懷疑人生的!
在影視製作過程中,導演將電影劇本所描寫的形象,運用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創造性地體現為銀幕形象;攝影師則盡可能多地捕捉信息,並涉及光線、運動、畫面構圖的 處理及何種攝影技巧的運用,並通過鏡頭,捕捉盡可能高的動態亮度的顏色位深,為後期製作提供最大的可能;而燈光師則協助攝影師完成影片的造型處理,完成電影攝影技術工作和藝術任務。
在進行調色工作時,調色師在熟讀劇本之後,要同導演進行溝通,理解導演的創作意圖,將其付諸畫面。此外,還要同攝 影師交流其構圖理念,同燈光師交流光線的處理。
有時候,我們對畫面的光影處理可以是創造性的。在電視劇《填四川》中,有一個場景是小文儒去當鋪典當首飾 以給娘治病。此畫面太平,缺乏光影層次與戲劇性。當鋪老闆充當的是心地善良的熱心腸好人的角色,救 人於水火。因為拍攝時在小文儒背後有燈光,所以小文儒在畫面中顯得較亮,故我們將前景的亮度降低。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光源部分是窗子,為了表現當鋪老闆的高尚,我們將老闆面部亮度提高。除此之外,我們添加節點模擬窗外光線射入屋內的效果。經過多個節點的認真調整之後,我們最終得到了想要的 影像效果。
五.修改與復查
在調色工作完成後,我們往往會隔一天,或者出去休息一段時間,再回頭來看。千萬不要一次性調色完成之後就認為工作已經完成了。由於長期在工作間,對色彩的感應會變得遲鈍,調色工作久了會出現偏差。往往工作一段 時間,就需要看看窗外的風景或是休息一下。整個調色工作雖已完成,但當你睡一覺或者出去活動一段時間再回來,就會發現,很多鏡頭的色彩已經完全不是你當初想要的效果,有的可能曝光過度,有的可能飽和度過高,等等。這 時候我們就需要再做一些調整。
六.膚色處理指南
影視攝制工作中,燈光與攝影都在力所能及地做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更好地還原人物在真實環境之中的膚色。針對這一問題,膠片生產商專門做了技術研究,生產了不同光線條件下最大可能地對皮膚進行還原的高質量的膠片;化妝師盡最大可能彌補人物膚色本身的瑕疵;攝影師將攝影機調整到最佳的狀態獲取人物皮膚影像;在影視後期調色工作中,調色師則充當了「數字化妝師」的角色,將人物的膚色調整到最完美的狀態。
然而對於一些難處理的皮膚,比如滿是鬍渣鐵青色的臉,如果影像需要更加柔和的皮膚,那麼化妝不能完全做到的,可以在後期調色工作中進行修繕補償。
《暮光之城》中的人物膚色處理
有時候,通過調色工作可以完全取代化妝工作。超高清時代,化妝趨向於更加精準真實,而通過調色工作使得這 一工作不再依賴於化妝顏料。《暮光之城》中,愛德華一家打棒球時遇到吸血鬼勞倫等三人,為了表現吸血鬼勞倫已 經聞到了人類貝拉的氣息,鏡頭給了勞倫的眼睛一個特寫,而這時勞倫的眼睛由正常的黑白色變成了血紅色,通過表 演是不可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的,以前只能通過復雜的化妝來實現。如今調色工作使得這一工作變得更加容易,通過 後期影視調色,我們可以將勞倫的眼睛調成任何一種顏色。
《暮光之城》中調色替代化妝的效果
我們以往會通過化妝來實現的效果,隨著超高清時代的來臨,便存在一定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給人假的感覺,從而脫離了劇情將觀眾排斥到影片外。在這方面的問題中,影視調色可以完全取代化妝工作,從而取得逼真的視覺效果,調色工作甚至可以輕松地將顏色的變化過程逼真顯現; 而化妝工作要實現這一過程則是難上加難,既費精力又費時間。
《大話西遊》中白晶晶手、唇部色彩還是更多依賴化妝這種容易穿幫的方式
調色工作還會彌補由於演員表演所造成的技術上的不足。比如某個場景需要演員用一個長鏡頭從正常的臉色變得 羞赧腓紅,然後劇情急轉,演員臉色變得煞白。這樣的效果要求演員表演出來有很大的困難,藉助於化妝也只能是將 鏡頭分開拍攝。但是調色工作使得表演更加簡單,演員只需要表演出相應的情緒,後期調色工作中通過調色處理,我們會很方便地得到想要的藝術效果。
;C. Photoshop簡單調出照片電影感效果
看電影時經常會有一些夜色弱光的鏡頭,想把這種畫面搬到照片中來嗎?下面我們將以弱光環境中拍攝一組城市模型為例,講述如何在弱光環境中拍攝模型,並調節出電影效果的色彩和尺寸。
拍攝分析——兩招搞定弱光環境拍模型
photoshop教程第一招:高感光+大光圈
拒絕抖動
例圖是在室內弱光條件下,拍攝的城市模型,在拍攝時因為人多光線暗,所以要手持拍攝,這樣就需要高速快門,於是我使用F1.8的光圈,並提高ISO感光度,這樣才能手持並以快速度拍攝出清晰的畫面。
第二招:CPL濾鏡
消除反光更清晰
在拍攝模型時,由於外面有一層玻璃,所以我使用了CPL濾鏡,這樣能夠有效的消除反光,但是要注意,拍攝時不能運用廣角,最好使用50mm左右的焦距,這樣能更有效的避免反光。
重點解讀弱光拍攝小貼士
1.弱光拍攝穩定很重要
若因條件限制手持拍攝不能保證快門速度讓畫面清晰,那為了穩定,只能藉助三腳架,或者找一個支點,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來提高畫面的清晰度。
2.使用RAW格式展現畫面細節
當拍到正確的曝光時,弱光下的白平衡也很有可能出現問題;解決辦法是在後期中調出理想的色調,因此,在弱光的室內拍照時,一定別忘了使用RAW格式,保證在後期調整的時候減少對畫質有損傷,更真實地展現色彩。
製作步驟——照片變身電影畫面
1.調整對比度完善畫面
首先將畫面進行初步的調整,因為原圖過於灰暗,所以先對“亮度/對比度”進行調整,提亮畫面色彩,拉開畫面層次;然後圈出汽車(如白框),進行“羽化”,為了讓邊緣自然,再單獨把汽車部分進行提亮,注意高光部分不要過曝;最後圈出汽車及周邊范圍(如紅框),再進行反選,選中畫面四個角,進行壓暗,這樣更能突出視覺中心。
2.運用色相/飽和度調出電影感色調
調色部分可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完成,我喜歡偏暖色的調子,所以將畫面整體色調向暖色調整,注意調動色相時,盡量讓色彩偏紅而不是偏黃,偏黃就會讓畫面看上去有點臟;然後再對“自然飽和度”進行調節,因為自然飽和度能讓畫面色彩顯得自然,而不是過分飽和帶來的死板畫面,這樣基本的色調就調好了。
3.剪裁出電影截圖尺寸
圖片的尺寸對電影感的產生也十分重要,我們都知道電影中的畫面比例是16:9,但是電影畫面上下有視頻黑邊,所以,想要添加黑邊;把圖像和黑邊拆分開,先將圖像按照比例裁剪成7:3,注意裁剪時的構圖,因為裁剪屬於二次構圖,所以視覺中心點和一些導線的位置都要加以注意,讓畫面構圖更美觀。
4.加黑邊讓電影感更濃厚
在裁剪好圖片的尺寸後,我們通過對“版面尺寸”的調整來添加黑邊,注意應填寫的尺寸,是圖片尺寸加黑邊尺寸的總和;然後在“版面延伸色彩”選項中選擇黑色,這樣才能添加電影效果的黑邊,尺寸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做多種選擇;最後我們還可以添加字幕讓電影感更真實。
5.添加字幕加重電影感
在裁剪好圖片的尺寸後,我們通過對“版面尺寸”的調整來添加黑邊,注意應填寫的尺寸,是圖片尺寸加黑邊尺寸的總和;然後在“版面延伸色彩”選項中選擇黑色,這樣才能添加電影效果的黑邊,尺寸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做多種選擇;最後我們還可以添加字幕讓電影感更真實。
D. 請問如何拍出電影風格的照片,單反相機應該如何調試
1,鏡頭可以選擇電影鏡頭,淘寶下吧。
2,普通鏡頭+ 濾鏡。
2,後期PS處理。
E. 如何把照片調出電影色調
最近很多小夥伴私信我如何調出《The middle of the day》這組作品中的「電影感」,其實就單從色彩來說,電影色調多種多樣,有冷暖對比也有和諧統一,但它們所帶來的「電影感」卻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常見的電影畫幅剪裁比例(本組的2.35:1),以及較高的視覺寬容度(體現在暗部偏灰,整體沒有純黑、純白)。於是准備為大家分享本組照片的調色思路,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最後對照片進行微調和銳化,然後導出,建議使用「文件-導出-導出為」選項勾選「轉換為sRGB」,作為網路分享,同時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F. 想調出電影級色調!先從色彩知識學起~
調色是攝影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每當看到優秀的大神作品,常常會問的第一句話:「這張片子是怎麼調出來的?」。
一張優秀的攝影作品,除了視覺上的享受外,我們還能感受到一張照片中的情感表現,而這種情感的表現力多半是從一張照片中的色彩傳遞出來的。
如下圖,金黃色作為照片的主色調,泛黃的銀杏除了給我們秋天的感覺,還傳遞出積極、陽光、舒適的氛圍。
要真正學習和掌握調色原理,少不了對色彩基礎知識的學習,本節課我們就來揭秘隱藏在色彩里的秘密。
本期知識點:HSL、RGB、CMYK、Lab
| 基於人眼識別的色彩模型:HSL |
「藍藍的天空,鮮艷的紅花,曬得發黑的皮膚。」這是人眼對色彩的直接感官,卻無形的總結出色彩的三個屬性: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亮度(Lightness),簡稱HSL。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因為色相不同,我們區分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同時,我們可以在一個圓環上表示出所有的色相,色相的單位為度。從色環圖中可以看出, 黑白沒有色相 。
飽和度,即色彩的純度值。飽和度越高,色彩越純、越濃郁;反之飽和度越低,色彩則越灰、越淡。條形漸變圖可以看出 色彩只存在於灰度值中 。
亮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亮度越高,色彩越白;亮度越低,亮度越黑。
綜合以上三個屬性,我們可以用一個模型來詮釋「HSL」這個色彩模型。模型中任意一點對應著一種顏色,圓形度數代表顏色的色相,離中軸的距離代表了顏色的飽和度,點的高度代表了顏色的亮度。
CameraRaw還專門提供了HSL調節色彩的版面 (藍色框框) ,可以針對照片進行單個顏色調整。
| 光線中的色彩:加色模型RGB |
初中的時候,科學老師做過一個實驗,光線透過三棱鏡後折射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如果我們將七種顏色圍起來,就是我們上面剛剛提到的色相環啦。
而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被灌輸著一個結論:白光是一種復合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疊加而成的。
然而當我開始學習光線中色彩知識的時候,物理大門又打開了我的腦洞~
隨後,偉大的科學家們對這七種顏色再一次分解後,發現了構成光線色彩的三原色,即紅色(Red)、綠色(Green)、藍色(Blue),簡稱RGB。(請認真記住這三種顏色,因為日後的調色都會跟它打交道。)
簡單解釋下「三原色」的概念:三原色就是不能再被分解的顏色,而三原色不斷重復兩兩疊加能夠得到所有的顏色。換句話說, RGB三種顏色是構成光線中色彩的最基本元素。
通過以上的學習,物理成績一向不好的我把初中學的理論改了下:白光一種復合光,是由「紅(R)、綠(G)、藍(B)」三種顏色疊加而成的。
既然RGB三者疊加成了白光,那麼兩兩疊加下又會產生什麼樣的顏色呢?我們通過下圖,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綠色+藍色=青色(C)
紅色+藍色=品紅色(M)
紅色+綠色=黃色(Y)
我們把原色兩兩疊加得到的顏色稱為二次色,因此青色、品紅色、黃色是RGB模型里的 二次色 。
RGB色彩模型適用於所有會發光的物體上,如太陽、電視機、顯示器、手電筒、白熾燈等等。
以早期的彩電為例,如果湊得足夠近看電視機的屏幕,會發現顯示器是一格一格的,而每格發光的晶體管,會發出RGB三種顏色的光線,RGB三種顏色相互疊加,就出現豐富的色彩體系。這也是為什麼RGB被稱為 加色模型 的原因。
黑白電視轉變向彩色電視,得益於一小小塊三棱鏡的折射出來的七色光譜,物理學還是很有趣的,不是嗎?
也許是為了致敬RGB色彩模型的發現,早期電視台台標都有個共性,下圖中,你看出共性了嗎?
因為每種色彩的明度色階在0-255數值間(直方圖X軸),即RGB每個顏色有256中明度變化,256*256*256=16777216種顏色,這是顯示器能夠顯示出最多的顏色。
| 印刷中的色彩:減色模型CMYK |
關於初中學習的光線,我們還學習過這樣的例子。
「我們之所以能夠識別綠葉的形狀,是因為綠葉反射太陽光線投影到視網膜上,形成綠葉的影像;綠葉之所以是綠色的,是因為綠葉吸收了可見光光譜中其他的顏色,反射了綠色。」
我希望物理不好的你還沒有暈掉。以上的例子有一個關鍵詞 「反射」 ,其實綠葉也隱喻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即 「不發光的物體」 。
「不發光的物體」有著自身的一套色彩法則,因為吸收一部分光線,反射剩下的光線,從而顯示出不同的色彩,因此這些被反射出來的顏色模型被稱為 減色模型 「CMY」。
和RGB模型一樣,CMY模型也有基本的三原色,但仔細觀察下,這三種顏色有沒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了,青色(Cyan)、品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不就是RGB模型兩兩疊加得到的二次色嗎?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
黃色+品紅色=紅色(R)
青色+黃色=綠色(G)
青色+品紅色=藍色(B)
經過三原色兩兩疊加後,得到了紅色(R)、綠色(G)、藍色(B)三種二次色。
在印刷中,青色、品紅色、黃色三者混合而成的黑色不是純黑色,而且這樣做的成本太高,因此印刷機還有一種專門的 黑色「K」墨水 。CMYK顏色模式中最後的K,指的就是這個黑色。而為了區分藍色(Blue),黑色(Black)用「K」來代替。
| 相鄰色與互補色 |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區別這兩種色彩模型:
一間黑暗的屋子裡怎麼看到顏色呢?就是打開有顏色的光,RGB。
一張白紙里怎樣才能看到顏色呢?就是往白紙上面塗顏料,CMYK。
以下這張圖,不僅僅是RGB和CMYK的對比圖,還隱藏著重要的色彩知識:相鄰色與互補色。(PS:以下這張圖十分重要,最好熟練的記住,這對後期調色有至關重要的幫助!!!)
1
· 相鄰色 ·
學過設計童鞋應該知道, 我們把一種顏色相鄰的兩種顏色,稱為它的相鄰色。 如下圖所示,紅色的相鄰色是黃色和品紅色,青色的相鄰色是綠色和藍色。
相鄰色還有一個名字叫做 「支持色」 。如青色的相鄰色(支持色)是藍色和綠色,如果我們同時混合藍色和綠色,就可以得到青色。(小時候玩顏料也是這個原理~)
2
· 互補色 ·
一種顏色對面的顏色,稱為它的「互補色」。 如紅色的互補色是青色,藍色的互補色是黃色。
互補色總是成對出現的,所以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對立色」 。互補色之間混合,會形成 灰色 ,換句話說,會 降低 兩種顏色各自的純度(飽和度越低會越灰)。
如果你記不住上面RGB、CMYK的色彩圖,那麼以下這張圖必須好好記住。這是簡化版的色彩關系圖。
現在我們把互補色成對地寫出來,會出現以下的組合:
以紅色(R)為例,相鄰色就是 橙色直線 的青色(C),互補色就是兩根 紫色斜線 品紅色(M)和黃色(Y)。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互補色還有 抵消 的作用。例如:品紅色和綠色是一組互補色,當我增加照片中品紅色時,照片中的綠色會相應的減少。
但仔細觀察下,這跟我們平常說的色溫色調不是很像嗎?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把色溫滑塊右移加黃的過程,也是減藍的過程;當我們把色調滑塊左移加綠的過程,也是減品紅的過程。
如果我們想讓畫面偏紅或偏青呢?
以偏紅為例:紅色的相鄰色是黃色和品紅色,我們只需要把色溫和色調同時往右移動就行了,加黃色和品紅色就等於加紅色,畫面自然偏紅了。
互補色相互抵消的作用在色調曲線上也是一個道理,只是曲線需要配合 直方圖 調節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關於曲線調色,下次在單獨講哈~這里先了解下曲線的秘密。
以紅色為例,往上拉曲線就是加紅減青的過程。
好了,綜合以上所有的色彩知識,得到一個結論: 增加一種顏色的辦法,就是減少其互補色,增加其相鄰色。
3
· 案例演示 ·
打開PS,點擊「圖像」-「調整」-「可選顏色」,可以得到如下圖的工具。可選顏色就是針對畫面中一種顏色進行調整,從顏色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到:紅色、黃色、綠色、青色、藍色、洋紅色(品紅色)、白色、中性色、黑色。
其中,青色(C)、洋紅(M)、黃色(Y)各自滑塊是互補色相互抵消的作用。以青色滑塊為例,往右拖動滑塊是加青減紅的過程,往左拖動滑塊是加紅減青的過程。
黑色(B)滑塊是指所選顏色(如上圖選擇的是紅色)的明度變化,往右拖動滑塊是減少亮度的過程,往左拖動是增加亮度的過程。(注意亮度和滑塊方向是反過來的~)
選擇「相對」畫面效果變化較小,選擇「絕對」畫面效果變化明顯。
以開頭的照片為例子,現在我想營造春天的感覺。
春天葉子是綠色的、青色的、少許黃色的,那麼現在選中畫面中的黃色。(不要記參數,按照實際調整過程的感覺來定~)
1.青色滑塊,我們向右移動,增加畫面的青色,減少畫面中的紅色;
2.洋紅滑塊,我們向左移動,減少畫面中的洋紅色,增加畫面中的綠色;
3.黃色滑塊,我們向右移動,增加畫面中少許黃色;
4.黑色滑塊,我們向左移動,增加樹葉的亮度;
5.選擇絕對值,畫面變化明顯。
同樣的,我覺得銀杏不夠黃,秋天的味道不夠,也可以進行這樣的調整。(不要記參數,按照實際調整過程的感覺來定~)
這張圖交給童鞋你去探討下,怎麼樣營造出秋日的效果~
| 數據化的色彩模型:Lab |
相比RGB和CMYK的色彩模型,Lab色彩模型相對陌生些,但Lab色彩模型在後期進行無損銳化、降噪以及藝術化的色彩調節上是非常實用的。Lab有三個特點:
1.基於人眼的色域;
2.高效而無損的轉換;
3.分黑白和色彩通道。
1
· 基於人眼的色域 ·
我們用一張圖來對比下Lab、RGB、CMYK的色域大小。
其中RGB是以顯示器為基礎的色彩模型,CMYK是以油墨為基礎的色彩模型,Lab是通過數學推出來的,不依據任何設備,基於人眼能夠看到的所有色彩推導出的色彩模型。
2
· 高效且無損的轉換 ·
無論是RGB還是CMYK轉換成Lab,這個過程都是 無損 的,因此可以通過轉換Lab單獨通過L通道對照片明度進行銳化和降噪處理,排除銳化和降噪對色彩的影響。(關於銳化和降噪我們單獨用一節課講,這里暫不做敘述~)
無損的Lab轉換
但,RGB轉換成Lab在轉換成CMYK這個過程是有損失的過程,這是因為RGB和CMYK的色域空間不同。
3
· 分黑白和色彩通道 ·
Lab色彩模型分為亮度和色彩通道,其中L是亮度通道、a和b是色彩通道。a通道代表品紅色到綠色的色彩變化,b通道代表黃色到藍色的色彩變化。
但這張圖片是不是又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這不是我們CameraRaw裡面的色溫、色調和曝光度嗎?
現在想想Lab好像也沒有這么復雜呀~
4
· 藝術化的調色 ·
想跳出現有的調色手段,做一些藝術化的調色效果,如梵高鮮艷的色彩碰撞作品。
或如「野獸派」代表馬蒂斯的繪畫作品,畫面充滿濃郁色彩的碰撞,赤裸裸地表現情感主義。
通過Lab能夠輕松的實現這種效果,常用 「反相」 、 「色調均化」 這兩個選項。
打開一張照片,PS裡面選擇「圖像」-「模式」-「Lab顏色」,將照片色彩空間切換成Lab顏色模式,右下角 (藍色框框) 會出現Lab的專屬通道。
選擇明度通道(L亮度通道),選擇「圖像」-「調整」-「色調均化」,此時照片已經附上一層色調。
點擊Lab通道(非常重要!!!),切換成圖層板塊,最後切換成RGB顏色模式就得到新色調的圖了。
以此類推,我們能夠得到以下七種變化。然而,這是什麼鬼~
別急,我們把得到的七種變化,通過 「圖層混合+蒙版」 的形式,就可以得到一些不一樣的調色效果。
如下,我使用圖層間不同的混合模式,配合不同的透明度,最後得到濃烈色彩碰撞的作品。
Lab藝術化調色內容參考《李濤說後期》第十期Lab,相關內容可以觀看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05344/?p=10
- END -
G. 相機怎麼設置,才能拍出電影效果的視頻
通過F1.2-F4光圈得到淺景深是關鍵,最後還有色彩、對比度、飽和度等因素
根據以下方法設置相機:
1調整對比度
很多攝像機都有預設圖像風格,但是並不適合後期製作。為了便於調色,你要拍攝(低對比度)比較平的畫面,就是說你要調低對比度,也要將飽和度調低一點,這樣能保留更多的細節。你隨時都可以在後期增加對比度、調整色彩和高光,但如果拍攝時對比度和飽和度太高,後期很難從原始素材上消弱它們。
2、降低銳化度
但如果你要在電視或大銀幕上播出視頻,你就要降低銳化度選項,否則會因為銳度會過高,看起來不專業。
3、稍微欠曝光
曝光過度是最糟糕的的事情之一,因為你丟失了細節,很難通過後期找回細節,如果圖像稍微暗一些會很好,然後你仍可以通過後期調節也不會丟失細節。
H.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從電影中汲取了靈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視覺方面,例如光線,構圖和顏色,並將其用於圖片中。拍攝時,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的英雄是誰,他的角色是什麼,他在哪裡以及在那兒做什麼。
如果要用電影照片拍攝照片,則需要轉向電影。但是攝影和電影不是一回事,因此,還應該分析喜歡的攝影師的作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導演,至少看幾部電影。
I. OPPO Find X3如何用大師濾鏡調出電影感色調
姜文是個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很多人喜歡姜文導演電影里的質感,OPPO為了讓Find X3的用戶更易拍出極具質感的照片,與姜文導演聯手打造了兩款電影級別的大師濾鏡,那麼Find X3的大師濾鏡應該怎麼使用呢?
打開「相機」,點擊右上角的「濾鏡」按鈕
姜文電影一號是偏暖色調的濾鏡,充滿了溫暖、懷舊的色彩,比較像老照片的風格,適合拍人物照、生活照
姜文電影二號是黑白濾鏡,但這個黑白濾鏡卻有著非常飽滿的色彩感,成像極為細膩,在彩色的世界開拓出一片獨特的黑白視野,適合拍藝術照、風景照
擁有這兩個姜文同款電影濾鏡,出手即是大片,是不是瞬間覺得自己逼格滿滿呢?趕緊拿起手機去拍拍拍吧!
J. 如何實現照片的電影級調色
很多影友非常喜歡電影的色調,希望數碼照片也能按電影的方法去調色,以獲得更大動態范圍的調色處理。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在Photoshop中通過文件模式的轉換和軟體的控制能輕松實現電影級調色, 使你的照片獲得更震撼、更高級的色彩表現。
要實現照片的電影級調色處理,簡單來說就是把Raw轉化成LOG模式,再載入3D LUT文件即可。下面我們先簡要介紹LOG模式 、3D LUT等電影中的技術和概念,並通過案例來演示在Photoshop中的具體應用。
關於Log模式
數碼單反相機的數字底片是Raw格式文件。雖然單反相機Raw的寬容度很高,但是是以sRGB/Adobe RGB色彩空間呈現給用戶的,所以Raw拍攝的圖片,如果不處理,就和相機直出的JPG沒有區別。
相比之下,
數字視頻採用的是LOG模式,這是一種電影平台之間的匹配格式,使用一個平坦的對數曲線來表示數據,因為形態與對數函數類似,所以叫做LOG。由於LOG
的色彩空間很大,寬容度也相應變大,這樣攝影機的動態范圍就能發揮到極致。幾乎現在的專業攝影機都開始使用LOG模式拍攝高品質影像了,但單反相機的拍攝
目前還不支持LOG模式。
LOG「平化」相機捕獲的影像信息,具有「全動態范圍」記錄的特點。因此LOG圖像看起來會很灰、很平,但其間蘊含和記錄了豐富的亮部和暗部細節。要用好
LOG圖像,並呈現膠片一樣的效果,就必須在灰畫面的基礎上調色,因此LOG素材必須配合和載入LUT才能正確顯示和進行電影級調色。
單反相機拍攝的原片
轉化為LOG(圖像變灰變平,明暗部層次都出來了)
載入3D LUT按電影方式調色後的效果
關於3D LUT
LUT是Look Up
Table的縮寫,意為「查找表」。用文本編輯器打開LUT文件,可以看到LUT只是一組數字表格,這些數字代表的是RGB的原始數值以及映射的目標值,
也就是說是將原始圖像的顏色映射為新的顏色。從本質上來說,LUT的作用就是將每一組RGB的輸入值轉化成輸出值,而RBG的數據之間是互相獨立的。
由於一維LUT模型組合的色彩控制功能還是會有一些局限,只會影響gamma,RGB平衡(灰階)和白場,因此精確的色彩控制最常使用的是三維
LUT(3D LUT),因為它可以針對每個圖像像素輸入的數據進行精確的轉換,同時兼顧美學品質的模擬,能夠實現全立體色彩空間的控制。3D
LUT的每一個坐標方向都有RGB通道,這使得可以映射並處理所有的色彩信息,甚至可以達到那些連膠片都無法展現的色域。
如何實現照片的電影級調色
通過上述電影中調色技術的學習和鋪墊,目的是讓照片也能使用Log模式載入3D LUT進行調色,以實現照片的電影工業級調色!這些在Photoshop中就可以實現了。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演示來詳細說明步驟和方法。
通常膠片的色彩空間為LOG對數空間,只有載入LUT才能正確顯示。很多數碼相機都沒有LOG預設文件,就算手上有3D
LUT文件也無法實現所謂的電影調色。因此數碼照片要模擬電影膠片調色的前提是必須先將Raw格式數字底片進行Log模式的轉換。Raw向LOG的轉換即
把相機照片的調色方式向電影調色的方式轉換。一旦將Raw轉換為LOG模式後,Photoshop也可以載入3D
LUT進入電影級的工業流程進行調色了!
第一步
在開始前首先需要從 www.gogoup.com 找到大眾攝影數字課堂,然後下載資料找到「VisionLOG」文件夾,文件夾中含有一些相機的LOG.dcp文件。解壓後得到「VisionLOG」文件夾。
第二步
使用Mac OS系統的用戶,把這個文件夾拷貝到
HD:/用戶/yourusername/資源庫/ApplicationSupport/Adobe/CameraRaw/CameraProfiles
使用Windows系統的用戶可以拷貝到C:/Users/yourusername/AppData/Roaming/Adobe/CameraRaw/CameraProfiles
第三步
在Bridge中選一張Raw格式圖片文件。在Camera Raw中打開,在工作流程窗口中將色彩深度選擇為「16位/通道」,使照片有更大的動態范圍。
第四步
在「相機校準」下的「相機配置文件」中選擇剛剛導入的「VisionLOG」,此時會發現照片變得很灰、很平,飽和度和對比度都減低了,高光和暗部都生成了非常豐富的層次。轉換LOG格式成功。
第五步
在Camera Raw中單擊「打開對象」在Photoshop中打開照片。在圖層面板「創建新的填充或調整圖層」中選擇「顏色查找」,打開顏色查找屬性面板。
第六步
在顏色查找3D LUT文件中選擇LUT預置文件。Photoshop CC2014默認自帶一些預置文件,通過切換選擇可以看到不同的色調效果。
第七步
選擇最適合這張照片的3D LUT預置,獲得最終的效果。這樣就實現了Raw格式照片載入LUT以電影的方式進行調色了。
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MTYyND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