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寫電影觀後感
可以很發散的,選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選某幾個理論作依據。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經典電影,比如心靈捕手,可以網路下相關的影評,借鑒他們的思路
B. 如何分析影片
一部影片的構成,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分析結果,但無外乎主題、結構,人物,和場景、攝影,音樂等。而其中分析主題是最為核心,也是最為關鍵的,其他的角度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這個角度,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所以我們重點來說說電影主題的分析。
確立主題
在經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分析後,我們基本能確立電影的主題,也就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然後,這還只是一個粗略的判斷,只是為更細致的分析找到了起點。如果我們對影片主題的分析,不能支持最初的看法,主要是通過攝影,音樂,台詞,節奏等分析,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則應該根據分析所暗示的新方向重新考慮。
答主:王忠瑋,邀你關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
C. 恐怖片的心理學原理用精神分析解釋
人類總是在追逐快樂,逃避痛苦。長期以來,這個假設成為解釋人們行為的通用理論。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人們熱衷於去做那些能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比如說看恐怖電影的行為?的確,如此多的人樂此不疲地恐怖電影,一連兩個多小時沉浸在恐懼中,看起來的確違背常理。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們能從恐懼中獲得什麼?
人們為什麼喜歡看恐怖電影?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般認為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在看恐怖電影時,人們並不真正害怕,而是為電影情節感到興奮;第二種理論則認為,他們樂於忍受這種恐懼的心理,而在故事結束後,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不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愛德華·安德拉德和約耳書·科恩表示,這兩種解釋可能都不正確。他們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8月號的《消費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上。
「我們相信,應該重新評估這兩種解釋人們為何熱衷於『負面情緒體驗』的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假定人們不能同時體驗到負面和正面的情緒,而這種假設顯然是錯誤的。」愛德華和科恩解釋說。
換句話說,愛德華和科恩認為,觀看恐怖電影的人,同時享受著快樂和不快樂兩種情緒。人們確實享受著「被嚇得要死」的感覺,直到電影結束才能松一口氣。「看恐怖電影最快樂的時刻,也就是最恐懼的時刻。」
愛德華和科恩採用的全新方法,捕捉到同時出現的正面和負面情緒。他們的方法也適用於其他的一些情感體驗,比如說極限運動等會引起恐怖、冒險、厭惡等情緒的活動
D.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影片《沉默的羔羊》
要深究這個問題就需要看《少年漢尼拔》,如果你沒看就不能重根源上明白為什麼漢尼拔會成為一個食人狂魔。我只看了散步《沉默的羔羊》《漢尼拔的崛起》《少年漢尼拔》至於《紅龍》我覺得沒什麼意思,就沒看了。
首先得問漢尼拔為什麼成為食人狂魔, 他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美好他很喜歡他的妹妹米莎,可是悲劇降臨了,他的父母親人被炸死,米莎被二戰士兵吃掉,而他的妹妹被吃永遠留在了他的無意識中,從弗洛伊德的意思三部分看出無意識是最為重要的。這就解釋了漢尼拔為什麼會食人。
看過《漢尼拔崛起》的話就才能知道漢尼拔愛著克拉麗絲,就問問他為什麼會愛上克拉麗絲,作為一個心理扭曲的人很難愛上一個人,他到巴黎見到了紫夫人,最後愛上她(這里我清楚的記得一句話what is left in you to love)其實這正體現了他的孤獨以及一種保護慾望,最開他極力保護米莎,後來殺了屠夫保護紫夫人,接著保護克拉麗絲,最後寧願砍掉自己的收。
順帶還說說「野牛比爾」把,你肯定能記得他殺人後扒皮,當然也會記得他有異裝癖,這個電影裡面沒講到但是他應該是個性倒錯者(詳細可參見《性學三論》),估計是年少的時候父親的氣質太過女性化,電影里沒寫到他的性對象是男的我估計也差不多,至於為什麼扒皮,電影里沒太交代緣由(至少我沒看出來),估計是幼時受過什麼刺激導致,如果從性學入手的話,可以說他的性能力受過某種刺激,而後需要刺激才能激起慾望,也就是扒皮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激起自己我慾望,你能看到他穿上用人皮做的衣服後,表現出的強大的慾望。
我看有很多人提出為什麼漢尼拔要了解克拉麗絲的過去,我估計這就是個潛意識的行為,因為作為一個醫生,有擅長於心理,他會不自覺的去分析他面前的每一個人。比如他分析那個議員的時候。
至於克拉麗絲他就是個正常人,一正常人的思維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還有問題我可以繼續補充。
E. 怎樣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社會心理學分析——我們怎樣做出錯誤的判斷
主人公是一個銀行家,叫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後誤被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他被判無期徙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渡過餘生。
影片的開頭主要是安迪偷情以及法庭場景的穿插展現,令人注意的是,安迪給人的第一直覺印象——這人像是一個因為妻子偷情而槍殺他們的人,表情呆滯,眼神遊離,完全是一種對妻子出軌無法理解和郁悶的表情。
再看陣陣有詞的律師,他作為一個專業知識的擁有者,可以想像其在嫌疑人的犯罪模式以及自己的法庭辯護的種種技巧已經深知,在其潛意識之中一定有嫌疑人的種種既定的模板來供他對照,即使他的辯詞看起來很有邏輯。很顯然,他對於自己的專業能力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安迪說自己將槍扔進河裡開車回家之後,這位律師提高了自己的音調,以一種洶洶而來的氣勢一下將安迪無力的供詞駁回,其實只是從語氣上我們就可以傾向於律師而不是安迪,因為坐在席上的法官和聽眾都覺得安迪做賊心虛。看到聽眾席上他們茫然的表情,我就覺得安迪的無力和聽眾的無力,大眾傾向於權威,甚至會覺得律師很聰明辯護很精彩。再後來律師的辯護中,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在過度自信的基礎上有陷入了驗證性偏見和錯覺相關的誤區,也就是說我們常常尋找回憶那些能夠明確驗證自我觀念的反饋並將我們自己期待發現的某種重要的相聯系。他將所有的證據羅列,安迪有犯罪動機,有犯罪現場的腳印,指紋等,這些再加上其一句極富情感煽動性的一句話「他們是犯了錯,但是他們所犯的錯嚴重到……需要用死來贖罪嗎?」再後就想像一個自己的推理假設,事實上這個假設毫無依據,但是加上了律師的情感性的煽動就變得很有力量。錯覺的相關,假想的推理,其中滲透的是一種情緒,情緒通過與其相關的經驗來給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著色。包括最後法官的宣判,「杜福雷先生,我覺得你非常冷血,看著你就令我毛骨悚然。我已本州賦予我的權利判你兩項終身監禁,分別為兩位死者,退庭。」「令人毛骨悚然」 首先是安迪給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將兇殺和他聯系起來的話。也就是說法官的判決帶有很強的情緒性。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非理性的行為以及判斷呢?
首先,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判斷。這種過度的自信現象部分來源於我們更容易描繪自己正確而非錯誤的緣由。另外,人們更有可能去尋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其次,當別人給我們提供橫有說服力的軼事或者甚至是毫無價值的信息時,我們經常會忽視有用的基準信息。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更容易回憶起(易得性)生動的信息。
再次,我們經常在相關錯覺的和個人控制之間搖擺。在不存在相關的地方知覺到相關(錯覺相關)和認為自己可以預測並控制隨機事件(控制錯覺)。
最後,情緒會影響判斷。好的和壞的情緒會激起個體對與之相關的經歷的回憶。情緒會給我們對當前經歷的解釋著色。通過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情緒還會影響我們做判斷時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希望採納!
F.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中心思想
影視文學課上曾經有過相關的討論,在這里和你分享。總的來說,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思想,主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結構表達出來。在分析電影主題時,首先要先判斷這部影片的劇作結構特徵。簡單是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的戲劇式結構,大多數好萊塢影片都是這類結構。有些學者乾脆將這類電影的主題稱為「行動主題」或「情節主題」。對於這類電影來說主人公的中心動作即是該影片的主題。當然,一部敘事性作品可能有兩條或多條情節線索,那麼相應的主題可能就不止一個。另一類是非戲劇式結構的影片,比如西方現代、後現代電影,往往缺少戲劇沖突和清晰的情節線,因此難以按照傳統的戲劇式結構影片那樣提煉主題。這可能就是大家認為難以理解和歸納主題的地方。美國學者李·R·波布克認為藝術電影仍然有一個思想或哲學上的主題。一部影片的主題不必非是某種「教義」,非常可能僅僅提示某種情調,這種情調變成主題。比如《紅白藍》三部曲,顏色就成為了主題,並且顏色還暗含著更深層的隱喻意義。我認為對於理解這類藝術電影主題,首先,要拋開傳統的觀影的習慣,把關注點從戲劇沖突轉向體會電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類電影是主題並非是直接灌輸給觀眾的,而是需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主動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這類電影主題還需要大量的哲學和藝術方面的積累。另外再說句題外話,這類後現代電影主題的模糊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電影藝術情節在發揮作用,他們希望電影可以獲得與文學同等的地位並脫離通俗娛樂領域。
G. 電影敘述之情節分析
太大了
H.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I. 如何從學心理學角度分析電影《沉默的羔羊3》
羔羊 表示他在平常生活中表現的一種性格 處於弱勢群體沉默 被無視 或者忽視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它表現的是一個心理變異的過程和結果 說明這種變化的不可預見性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個人 他所隱藏的心理也是不被人所知的 。。。我沒辦法解釋清楚 業余的說一下
J. 電影《心靈捕手》的心理學分析 復制黏貼時請注意從心理學的方面來評述~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學家(第6個)見面時,卻是後者的心靈率先被觸動了。一個經常打架的天才,意味著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有博學的特點,粗製濫造的觀點無法打動他們,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場一邊倒的交鋒一樣,註定一般電影中的常識背景與本影片不在一個層次和范圍。
心理學家的強大就在於當自身的情緒傷痕被觸動時,能回以同樣強大的反擊……河邊的對話,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明主角的弱點——缺乏情感體驗的深度。對於沒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財富去征服他們;對於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誘惑他們;但對於恃才傲物的傢伙們,不會捲入常人小小的虛榮所依附的邏輯。一旦情感產生認同,人就像撲火的蛾子,心理學家則繼續鎮靜地控制著主動。他首先把對話控制在一個較為嚴肅的背景中(針對主角所評論的那幅畫),指明主角只是個傷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後繼續講那些笑裡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邏輯有問題,重要的不是天賦(威爾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時間所談論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並未被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所發現,當其他人按照常識在跟威爾談條件時,心理學家就只是讓威爾「看到他」(告訴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膚淺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會面之前,威爾的現實已經發生了呃許多變故,他繼續貶低他人的情感(還有與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問題),只是因為他本來擁有的內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經輸不起了(接受意味著付出和責任)。心理學家指出威爾的問題在於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選擇低賤而是因為恐懼的驅使而不斷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第5次會面之前,威爾的好友一番真話震撼了威爾。教授和心理學家正在為往日積習爭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這次會面,心理學家終於抓住威爾的脆弱,引導他原諒了自己的懦弱。一開始他們談到兩人都有的受虐經歷,最後威爾說到分手的事,心理學家立即洞察到威爾沉默之中的傷感,知道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時機。一句句「這不是你的錯」不斷地撞擊威爾最後的心理防線,寒冰終於從內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爾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圍人的苦惱,但當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讓他人感到了幸福。我們的生活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也關繫到周圍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