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溫故1942是否真實
在看了電影後,也上網找了相應的材料,我認為他所反映的是真實的。作者也就是《1942》的電影編劇,他訪問了親歷了1942年的人,做了大量的考證,也和導演從走了當時的逃荒路線,所以我認為是有很大的真實性的。
Ⅱ 1942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一九四二》第一具有啟蒙價值,是魯迅精神的銀幕傳達。第二,它有這對個體感性生命生存權的尊重和悲憫,而文明的進程就是個體與整體的關系。第三,它塑造了集體意識,打造了公共記憶,善莫大焉。第四,題材的超越性,不是簡單的戰爭片,抗日題材等能概括的,格局更加宏大。
《一九四二》在中國電影史上有標志性意義,展現了一幅民間苦難史詩長卷,只有我們的民族強大自信之後才能面對自己的災難,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成人禮。
《一九四二》體現了中國電影藝術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華民族的普適情感。
《一九四二》可與《現代啟示錄》、《阿拉伯的勞倫斯》相提並論。
《一九四二》是電影藝術在改革開放三十年觀念流變之後的成果的展現,也為未來登上新的台階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本。
《一九四二》里真實又溫暖的人性具有杜甫式對民生的悲天憫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一九四二》是對人在生存底線之下對人性和文化還能保持多少的拷問,幸運的是,導演還是力圖保持著一些人性的溫暖和人的尊嚴。這部電影雖然展示了民族性中比較不良的東西,但也展示了民族的堅定性,對困難的承受度,以及內在的力量,這些是民族發展的希望。具有溫暖的色調。《一九四二》沒有悲觀,而是相信人性的溫暖,給人往前行進的力量,哀而不傷。
Ⅲ 《1942》拍的很真實很感人,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馮小剛的《1942》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不過市場反響好像並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覺得這部電影氛圍太過沉重,所以看過的人會勸沒看的人別去看。還有一些人覺得大家對馮小剛的期望太高導致的。不管怎樣,個人覺得這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那麼就有人問,《1942》拍的很真實很感人,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許觀眾們不太喜歡太沉重的電影。其次,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幽默搞笑的影片,對《1942》這樣題材的電影不感冒。最後,電影市場競爭太過激烈。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每年都會有大量電影上映,而且許多電影都是有大牌明星們的加盟。因此,電影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觀眾們不擔心看不到好看的電影,因此選擇面就比較廣泛。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1942》表現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馮小剛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覺得呢?
Ⅳ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1942》故事開始於1942的旱災,當時乾燥,缺水。受害者逃離家園。同時,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的絕食抗議,宋美齡的美國之行。整個電影標題是與第一歷史並列的事件,屬於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東家牽著小女孩走在返回依舊飢荒加劇且浮屍遍野的荒路上結尾。在背影漸行漸遠的畫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陳述響起:「這個小女孩後來成了我的母親,她不愛笑,從來不吃肉……」我想那是因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過「人吃人」人性泯滅的慘狀。
很多人對《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評不太高,他們應該忘了所有的紀實片都只會糾人心弦,卻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來看熱鬧的觀眾,在螢幕上帶著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發出爽朗的笑聲。
Ⅳ 1942年真像電影的那種情況嗎這是真實的嗎
是真實的,應該是有過之無不及
這是天涯論壇的一個帖子,裡面有很多的難民圖片
http://bbs.tianya.cn/post-no04-2237819-1.shtml
Ⅵ 如何評價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Ⅶ 電影1942里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應該是真的,舊社會的人活的都是很辛苦的,1942是帶淚的喜劇
Ⅷ 1942是歷史真實發生的還是導演瞎編,看得
《一九四二》是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影片的大背景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
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網路
至於在大背景下發生的細節情節等有可能真實發生過,有可能作者調查這件事時,根據被采訪人口述改編過,也有可能完全虛構,這也是小說創作常會發生的事情。
Ⅸ 馮小剛導演這次的電影《1942》拍的是真的故事么
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希望~可以去電影院看IMAX版的,給你很大的震撼!
Ⅹ 電影《一九四二》中,有多少真實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1]。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譯名
溫故一九四二,溫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時間
2011年
出品公司
華誼兄弟
發行公司
華誼兄弟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製片成本
2億人民幣
拍攝地點
河南鄭州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震雲
製片人
王中磊
類型
災難,歷史,劇情,戰爭
主演
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徐帆,張少華
片長
146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11月29日
票房
3.64億
對白語言
河南方言,普通話,英語,日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822
主要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
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
主題曲
《生命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