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劇本,電影的點評格式是什麼
http://www.ziyue.com/downloads/scripts.php?type=script
h Only You, 情牽夢美人
h Kids, 半熟少年
h King Kong, 金剛
h 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
h Citizen Kane, 公民凱恩
h X-Men, X 戰警
h Snow Falling On Cedars, 香杉樹上的雪花
-----A-----
h American Beauty, 美國麗人
h At First Sight, 真情難舍
h Austin Powers 2, 超級大賤諜
② 如何評價電影
評價電影即影評。影評要從多方面去評價。
1 劇本。也就是評價劇情,格式就像小學寫的觀後感一樣。不過,內容要比小學生豐富。要評價劇情的前後銜接,挖坑填坑(下伏筆),思緒有沒有混亂等。
2 畫面。也就是視覺效果,如果是動畫的話,可以從3D2D的角度,真人電影的話,可以從影片的拍攝角度,用的拍攝工具和技術(航拍等)等方面去評價。
3 立意。也就是電影的立場。評價這個的時候要正反兩面去評價,尤其是政治性電影。站在中立的角度,聯系現實,讀者就容易參透。
祝樓主寫出一篇好影評
③ 一部好的電影劇本和演員哪個相對來說更重要
對比《封神傳奇》和《黃金甲》,可以發現,如果故事劇本本來就很莫名其妙,演員發揮再好也無濟於事。因為演員作用就是演繹出劇本想表達的主題,如果劇本錯了,這個電影大方向上就錯了。再優秀的演員,再優秀的導演,也難免會拍一些爛片,這肯定是劇本就出了問題。所以,優秀劇本對一部電影非常非常重要,沒有好劇本肯定不會有經典之作。而且本子好不好,有時候事先很難判斷。
④ 如何評價人文社中文版《神奇動物在哪裡原創電影劇本》
《神奇動物在哪裡》*部的故事主舞台是在美國紐約。
「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的故事發生時段,由「哈利·波特」系列的1990年至1997年,切換到1926年至1945年;故事展開的空間,由英國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部電影的故事主舞台是美國紐約,第二部將是法國巴黎,後三部暫時未知);故事的主人公則由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生哈利·波特,轉變為魔法動物學家紐特·斯卡曼德。嶄新的時空背景和人物角色帶來了許多全新的魔法元素,它們與那些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就已出現的元素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共同激盪出妙趣橫生的觀影效果。
在故事情節方面,「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則與「哈利·波特」系列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搭建了某種「雙主線」的敘事架構。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經歷,連同他在成長過程中所參與的魔法世界的正邪對抗——也就是哈利與魔法學校的鄧布利多校長,聯合巫師組織「鳳凰社」的成員以及學生社團「D.A.」的夥伴們,共同對抗「黑魔王」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構成了彼此交織的兩條敘事主線。
而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中,明面上的主線是紐特·斯卡曼德與他解救、保護、養育的神奇動物夥伴們在國際旅行過程中的命運遭際;但除此之外,還有一條與之相互纏繞的敘事線索隨著劇情的展開而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那就是紐特與他的夥伴們聯合對抗「黑巫師」格林德沃的魔法斗爭。
對於哈迷來說,這兩條故事線索既充滿了新鮮的魔法元素,又連接著「哈利·波特」系列既存的文本脈絡。
一方面,圍繞著神奇動物展開的故事線索,在「神奇動物在哪裡」中可謂大放異彩。而這條線索同時也呼應並延展了「哈利·波特」系列的一處重要設定:哈利在魔法學校選修過一門名為「保護神奇動物課」的課程,這門課程的指定教科書——《神奇動物在哪裡》就是由紐特撰寫的。這本在哈利·波特的時代已成為傳世經典的著作,在這部與之同名的電影中以筆記手稿的形式出現;而整部電影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和情節,闡釋了紐特在書中寫下的那句話——「為了確保未來一代代的巫師和我們一樣享有欣賞它們那美麗奇特的外表和神奇本領的權利」,究竟蘊含有怎樣的意義。
另一方面,與格林德沃相關的線索,在這五部曲系列的序章當中雖然只是點到為止,但這條線索卻緊密地聯系著「哈利·波特」系列關於正邪對抗的故事脈絡。在哈利·波特的時空當中,鄧布利多被公認為「當代*偉大的巫師」,而他*「廣為人知的貢獻」就是「一九四五年擊敗黑巫師格林德沃」。也就是說,格林德沃正是伏地魔之前的上一代「黑魔王」。
然而,根據「哈利·波特」系列的終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所給出的信息,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間的關系絕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勁敵:這兩位巫師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友,曾經是一對志趣相投的夥伴;他們曾一同鑽研魔法的奧秘,也曾一同尋找傳說中的「死亡聖器」……直到經歷了一些分外慘痛的事情之後,鄧布利多才與格林德沃分道揚鑣,並*終在1945年的大決戰中擊敗格林德沃。
如前所述,將會以「五部曲」的形式製作並發行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其敘事時間跨度正好是1926年至1945年。而J.K.羅琳和大衛·海曼這兩位聯合製片人也已經透露,紐特的恩師鄧布利多和紐特的敵手格林德沃,都將會在後四部電影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主要角色。這意味著,這個系列將會以鄧布利多對決格林德沃的那場著名決戰作為故事的終結篇。這同時也意味著,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間的情感糾葛、理念分歧和魔法對抗,雖然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只是作為「魔法史」的公開記錄和隱秘過往,得到了些許浮光掠影的簡筆勾勒,但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中,這段哈迷們無比好奇的「魔法史」卻將會充當故事的雙主線之一得到詳細展現。
更進一步說,紐特與鄧布利多對抗「黑巫師」格林德沃的線索,不僅是在故事情節的層面,而且還在基本主題的層面,讓「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與「哈利·波特」系列建立起一脈相承的關系。
顯而易見的是,作為「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終結篇的故事時間節點,1945年在J.K.羅琳編寫的魔法史中具有格外特殊的地位:正是在這一年,鄧布利多擊敗了格林德沃;同樣是在這一年,伏地魔從魔法學校畢業,開始嘗試從失敗的前輩手中接過「黑魔王」的權杖。而眾所周知的是,在人類文明史上,1945年也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年份。J.K.羅琳的這個年份設定,向我們直接提示了這樣的事實:無論是「哈利·波特」系列的「黑魔王」伏地魔,還是「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的「黑魔王」格林德沃,都是以現實世界中的納粹法西斯作為其原型的。
在J.K.羅琳的魔法世界中,「黑巫師」之所以邪惡,首先是因為「黑巫師」信奉「魔法即強權」(Magic is Might)的理念,並且將這種強權運用到對於他人的洗腦操縱(以「奪魂咒」為代表)、酷刑折磨(以「鑽心咒」為代表)和殘忍殺害(以「阿瓦達索命咒」為代表)之上。
「黑巫師」之所以邪惡,還因為他們鼓吹「純血統主義」。他們不僅如一般的巫師那樣,將人類區分為掌握魔法的「巫師」和「不具備魔法能力」的「麻瓜」(Muggle)/「麻雞」(No-Maj)這兩個截然對立的「種族」,而且還對巫師進行了「純血統」、「混血」、「麻瓜出身」(Muggle-Born)的硬性人為劃分,將後兩者視作「骯臟的雜種」(FilthyHalf-Breeds)和「泥巴種」(Mudblood);他們相信,「純血統巫師」的生命是優越而高貴的,而「麻瓜」或「麻瓜出身者」的生命則是低賤而卑劣的,並且將這種純血統主義的主張推行為政治實踐,企圖建立起一種唯血統論的等級制的強權暴政。
黑巫師的這兩點特徵都與納粹法西斯存在著映射關系。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伏地魔就通過「政變」掌握了英國魔法部(魔法世界的行政管理機構)的*權力,建立起一個「黑色恐怖」的極權主義政體,進而對「麻瓜出身者」施行唯血統論的「種族清洗」政策。無論是參照小說中的文學描寫,還是參照電影中的造型風格,我們都可以將伏地魔指認為納粹法西斯政權的「鏡像版」。而伏地魔和格林德沃在魔法史上的重復出現,則象徵性地表達出J.K.羅琳的憂思和警醒:納粹法西斯絕不是人類歷史上的偶然事件,而是一種我們應隨時警惕並防備其卷土重來的政治勢力。
如果說,「哈利·波特」系列對於正邪對抗的書寫,主要是聚焦在反抗「黑魔王」的斗爭之上;那麼,隨著「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對於魔法世界的歷史縱深的延伸,J.K.羅琳的表意重心又轉向了一個「哈利·波特」系列已然涉及、但仍然有待進一步展開的問題之上:為什麼「黑魔王」的純血統主義的主張會具有那樣強烈的煽動力和蠱惑力,甚至就連鄧布利多都曾經在年少的時候受到這種思想主張的蠱惑?
在這五部曲的序章當中,將神奇動物的線索與格林德沃的線索串聯在一起的,是以下這兩個重要的故事要素:其一是通行於魔法世界的一項法律——《國際巫師保密法》,其二是一種奇特的生命形態——「默然者」。
按照J.K.羅琳的設定,《國際巫師保密法》是在1692年頒布的。正是在這一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鎮發生了大規模的審判巫師、獵殺巫師的事件。這場史稱「塞勒姆審巫案」的著名事件,作為歐美基督教社會源遠流長的迫害巫師歷史的一場標志性事件,令巫師們強烈地意識到麻瓜對他們的偏見與敵意究竟有多深。巫師們因而制定了《國際巫師保密法》,依據這個法律將巫師社群轉變為一個隔絕於麻瓜社會的秘密社會。而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的時空中,美國紐約又興起了要求重演獵巫歷史的「第二塞勒姆運動」,《國際巫師保密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嚴格推行的。
而在麻瓜四處追捕巫師的情況下,一些巫師為了免遭迫害,不得不竭力壓抑自己的魔法天性,但是,受到嚴重壓抑的魔法天性卻會以破壞性的方式回返,在一定的條件下催生出一種黑暗的魔法生命——「默默然」(obscurus)。體內寄居著「默默然」的年幼巫師就被稱作「默然者」,他們的生命會受到「默默然」的摧殘,因而通常在十歲之前就會早逝,他們體內的「默默然」又隨時可能失控爆發,對他人的生命造成傷害。
無論是《國際巫師保密法》還是「默然者」,都展現了麻瓜迫害巫師所帶來的後果。而「黑魔王」的思想主張之所以富有煽動力和蠱惑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巫師社群與麻瓜社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隔閡,因為一部分巫師對麻瓜抱有深重的鄙夷與敵意。
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中,J.K.羅琳既延續了「哈利·波特」系列關於巫師與麻瓜之間的社群隔閡的描寫,同時又明顯增加了與麻瓜敵視、迫害巫師相關的內容的比重。從這個角度上看,巫師雖然擁有獨特的天賦技能,卻又是在麻瓜占據主流的社會環境中備受壓抑的少數族裔。在這個意義上,力圖打破《國際巫師保密法》、通過大規模屠殺對麻瓜進行打擊報復的格林德沃,在承載「納粹法西斯」意象的同時,又疊加著「恐怖主義」的意涵:對於巫師社會來說,這位「黑巫師」猶如納粹主義者;對於麻瓜社會來說,這位「黑巫師」則猶如恐怖主義者。而無論是納粹主義還是恐怖主義,都深深地植根於族群隔閡和種族對立的社會土壤之中。
在《神奇動物在哪裡》主創來華期間,筆者曾有幸就自己關心的問題,當面請教製片人大衛·海曼。海曼表示,他希望觀眾不僅能夠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美輪美奐的視覺特效、有趣有愛的人物角色,還能夠從這部電影中領會到J.K.羅琳想要傳達的主旨。而按照海曼的歸納,貫穿於《神奇動物在哪裡》的主旨是「包容」(tolerance),包容那些不同的人,以對抗偏見和歧視。
這種包容體現在巫師紐特與「麻瓜」雅各布之間的真摯友誼之上,體現在蒂娜對於備受侮辱與歧視的克雷登斯的關愛之上。而紐特、蒂娜與黑巫師的對抗,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分歧,向我們每一位觀眾都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面對不同族群之間的隔閡,我們是訴諸仇恨與暴力,還是嘗試探索一條和平共生的相處之道?在種族主義甚囂塵上、新納粹主義卷土重來的時代,J.K.羅琳借她引人入勝的故事所提出的問題,正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⑤ 在寫作上微電影劇本與電影劇本有什麼區別從幾方面來評價一個電影劇本的好壞以上兩問
關於第一問,單從戲劇文學的角度來說沒啥區別吧!但是從電影工業可操作性角度出發,微電影在解構同樣的情節時,應該用盡可能少的景別,並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處理一些耗時、耗力、燒錢的橋段(如,追車、爆炸等)。但如果投資人願意掏這錢,咱絞盡腦汁替人省就既對不起金主,也對不起觀眾了。
關於第二問,真難!得從好幾個方面說:
1、既定主題或策劃的情況下
這是現實中最普遍的情況。對於大多數編劇,劇本是「定製」產品。也就是說,製作方已經想好了大概要拍個什麼樣的電影,編劇只要把這個策劃變成具體的拍攝方案即可。這時候,考驗的是編劇「擦屁股」和「捧臭腳」的能力。一方面,甭管製片方想要把潘金蓮整成貞潔烈女,還是想讓孫悟空大戰奧特曼,你都得給說圓了;另一方面,要讓創作要點大放異彩。所謂「創作要點」可能是一位多方合力打造的明星,也可能是「建X N年獻禮」,也可能是「最XX的XX」……反正不管是什麼,你就一遍遍往上面貼金就對了——做到這些就是好劇本。
2、自由創作
拋開行業規則,就劇本本身而言,評判標准不外乎創意和細節。好創意不等同於標新立異,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藝術思考。舉例來:天是藍的,你寫個劇本也說天是藍的純屬吃飽了撐的,但你要硬說天是紅的就成了胡說八道。除非——
天本是藍的,被鮮血染紅了。這就是戰爭片!
天本是藍的,被情人的雙頰染紅了。這就是愛情片!
天本是藍的,被火燒雲染紅了。這就是風光片!
地球的天是藍的,這顆星球的天卻是紅的。這是科幻片!
天本是藍的,而藍色從此改名為紅。這就是文藝片!
創意,不僅要「創」,關鍵是要「創」的有意義。
至於細節,主要表現在人物刻畫(語言/動作)、解構手法、劇本格式等方面的功底。這些,我才疏學淺,還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說——「感覺」!
3、風格化
藝術的魅力就在於難以用完全量化和標准化的規則來評判。一個劇本可能創意一般,細節一般,可匯聚在一起就是有種難以言表的感染力,不斷激發著導演和演員的創造力。這種劇本也許算不上好的文學作品,卻成為偉大電影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一些風格鮮明的導演擁有相對穩定的創作團隊,於是我們常常聽到「御用編劇」這樣的封號。對於這種風格化的劇本,片面去評判「好壞」,顯然是不妥當的。
⑥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祈禱落幕時》的劇本和演員表現
電影的最後,依然在日本橋附近游盪的加賀在水天宮見到了《新參者》里的鍾錶店的伙計米岡先生,他依然牽著師父的那條柴犬帶著它在散步,不知他的師父是否還健在,但就算還在,也許身體已經不允許他親自出來遛狗了。之後加賀來到《新參者》第一話里的那家煎餅店,渡邊杏扮演的店老闆的女兒和香川照之扮演的保險公司業務員正在店裡,兩人與加賀寒暄的一幕真的讓我驚喜萬分。而劇里的設定,渡邊杏的角色在《新參者》的故事之後就將去法國學習美發,但家裡卻希望她繼承煎餅店。
⑦ 如何評價史泰龍的劇本創作水平
史泰龍在世界文化劇本創作之中是最為優秀的代表人物,他的劇本創作水平比大多數人都精彩,他的思維是沒有人能夠超越的。史泰龍的劇本創作應該是在國內也是相當的一流的。
⑧ 如何評價電影 《改編劇本》
電影《改編劇本》中雙胞胎編劇兄弟讓人印象深刻。禿頂、肥胖、木訥的哥哥和健談、幽默、積極的弟弟好像是奇怪的兩端的。一個沉悶、乏味,有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偏偏江郎才盡,什麼也寫不出來;而另一個跳躍、有趣,卻不太有藝術夢想,反而以商業化寫作為己任,倒也是寫的風生水起。
雖然電影里雙胞胎反倒更像是一個藝術家的兩面。如果嘗試過寫作就知道,寫作是一件容易讓人精神分裂的事情。稍微有嚴肅追求的寫作者,總是不可避免地被兩種想法所撕裂,一種是想成為獨一無二的寫作者,希望借文字來思考靈魂與肉體,而另一種則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所追捧,獲得商業上的大賣,成為暢銷作品。不過文藝作品好像表達前者的情緒想法要多得多,也是除非有藝術追求才會靈魂撕裂,如果不考慮這些只考慮後者,徑直寫暢銷書就行了,哪有這么多煩惱。
好萊塢劇本的寫作,經過麥基的《故事》開始以直接展現給了普通人。熟悉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我們知道好萊塢的故事有固定的原型故事,多半是英雄拯救,當然也有更多的故事橋段,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每部電影中。對於好萊塢來說,電影也是一種工業,流水化的作業,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完成一部劇本。
⑨ 如何評論一部電影,如何寫劇本
劇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
⑩ 如何評價電影《分裂》
影片導演最後的點題很巧妙,讓充滿蘊意的畫面自己說話,本可以用一兩句對白來詮釋的。至於最後那個反轉,簡直不能更棒。(《好萊塢報道者》評)
整部電影就是看詹姆斯·麥卡沃伊不停從一個人格變另一個人格,好在他的演技足夠讓電影大賣。(《衛報》評)
影片導演目的就是讓觀眾不斷去猜,在這個層面來講,《分裂》確實是佼佼者,不過即使其他方面,也能讓你目不轉睛。(《綜藝》評)
《分裂》是一部心理驚悚片,讓觀眾看到詹姆斯·麥卡沃伊極具獲獎潛能的表演。導演精明地用黑色幽默和適當的懸疑來掩蓋他的劇情漏洞,而且一如既往給觀眾帶來反轉驚喜。(《帝國》評)
《分裂》或許可以做得更好,刪去主演詹姆斯·麥卡沃伊以外的素材,將它變成一個具有實驗性的獨角戲。(《紐約郵報》評)
影片演員詹姆斯·麥卡沃伊的人格轉變讓人印象深刻,不過沒能嚇倒或是打動觀眾。劇本給了他很多表現自己精湛表演技巧的空間,但沒能照顧到他在情感上的傳達。(《村之聲》評)
影片讓觀眾滿意的是,導演M·奈特·沙馬蘭繼續展現自我,並且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當然他給續集挖下的坑讓人非常失望。(《新奧爾良時代花絮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