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趙氏孤兒這出悲劇
《趙氏孤兒》
原著: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一是加入屠岸賈弒君情節,二是韓厥放孤後未自殺,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賈的死法。
高璇:「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創作是元雜劇沒有的人物——程妻對於情節走向的翻轉、推動,貢獻最大的情節是程嬰把趙孤抱回家,城門四合,兵士逼迫全城交出嬰兒,程嬰找公孫,回家發現程妻已把趙孤頂包程勃交出,從而把趙孤和100個嬰兒捆綁置換為公,程勃為私,懂劇本的人知道:此節盤活上部。」
高璇:「關於上半部,情節都在,意思變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說是我們的上半部,同樣下半部也並非與我們無關,戰爭一節:趙孤冒進被圍、屠岸賈救之受傷、趙孤再求程嬰反救之,包最後一節弒屠,沒離開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們的後半部是:程嬰利用趙孤接近屠岸賈,幾次殺之未遂,於是決計利用趙孤復仇,當前史批露,趙孤於情無法下手,於理必須殺屠,程嬰目睹趙孤糾結,遂覺自己逼少年殺人之殘忍,在復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潰手軟,程嬰為護趙孤,以身殞命。」
任寶茹:「電影中,『毒蚊子殺王』和『兩條魚滑倒韓厥』兩處情節並非我們的設計,而是導演的妙筆。」
八卦:在劇本寫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結點後,由於接受不了趙孤和屠岸賈情深意篤十五年、聽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弒父這樣的情節,高璇與任寶茹退出創作,而陳凱歌堅持最後結局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麼時候陳凱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學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關懷,不再攬編劇的活兒,或許《霸王別姬》還有得超越。
⑵ 《趙氏孤兒》影評怎麼寫老師要求論文格式!1000字!
如果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知道是陳凱歌導演的作品,那麼看完之後就更不會把這部電影和拍《黃土地》、《霸王別姬》時的陳凱歌聯系起來了。耐著性子看完之後,只留下以下幾點印象。
一、無氣無靈魂
陳版《趙氏孤兒》沒有把那種「氣」拍出來。這里的氣,既有俠氣、義氣等具體的個人之氣,也有比這范圍大的多的那個時代整體的社會之「氣」。從大的范圍來說,這個氣就是年代感。「氣」的表達,可以從諸種方面來體現。比如服飾、語言、形體、表情、眼神、外景等等。電影本來可以藉助這些手段把那個時代的人和社會的精神面貌展現出來。然而陳凱歌硬生生的把它拍成了現代劇。除了服飾、外景之外,裡面的人的語言、表情、眼神大多是現代化的,而且是太現代化的。僅以台詞為例,大段大段的京片子就不用多說了,裡面有兩個讓我覺得非常有印象的片斷,其一是韓厥看到小趙武跑了,對著程嬰無賴似的說了一句「孩子跑了,怎麼弄啊?」其二是,8歲的小趙武對著程嬰生氣「你煩死了!」。語言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並不反對在歷史劇中使用現代語言,但總得把握一個度,距離產生美,在歷史劇中,台詞與現代生活語言稍微有一點距離,只要處理得當,就象老版《三國演義》那般,不僅不會造成理解障礙,還會使年代感立刻體現出來。相比之下,梅爾•吉布森為了達到這種年代感,展現出與時代相符的「氣」,經常使用現代已失傳的語言,即使觀眾不明白台詞,但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那種精神內在的東西。這可從吉布森導演的《耶穌受難記》、《啟示錄》等影片中觀察到。
連基本的年代感都沒能產生,至於更高層次的各種人物所應分別具有的那些氣如俠氣、義氣、忠勇之氣、戾氣、暴虐之氣等等更是無從談起。在這一點上,同是拍古代片,在造「氣」方面,陳凱歌的這部電影連給黑澤明提鞋的資格都沒有。在《羅生門》、《亂》、《七武士》、《用心棒》等一系列古裝片中,黑澤明通過每位演員的眼神、台詞、說話的聲音、語調、肢體動作等等,把故事所處時代的「氣」,以及每個人物所應具有的那種「氣」,展露的淋漓盡致。中國姜文的《鬼子來了》,在造氣方面,不輸黑澤明。胡金銓的一系列武俠片,如《龍門客棧》、《俠女》、《山中奇緣》、《忠烈圖》等,在對白、外景、服飾等各方面也無一不充盈著明代所特有的氣。退而求其次,由與陳凱歌齊名的馮小剛導演的備受爭議的《夜宴》,除了象「都母儀天了了,晚上睡覺還蹬被子」等台詞稍顯雷人之外,整體上在「氣」的塑造方面還是很不錯的。
陳版《趙氏孤兒》中,程嬰俠氣不足、韓厥義氣不足、屠岸賈戾氣和霸氣不足。最失敗的當是韓厥的角色。未必是黃曉明的演技不好,因為他是受導演的指揮,只能說是陳凱歌導演的失敗。程嬰夫人海清以及趙朔夫人范冰冰只起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葛優和王學圻表現平平,沒給人帶來驚喜。倒是三個小角色,演的不錯。一是屠岸賈的謀士,能用眼神和表情帶給人這部影片中少有的那種真實感。可惜在各種官方宣傳資料中,我們很難找到這位扮演者的具體資料。後來在影片的末尾演員表中,發現了他的名字「王勁松」。二是晉靈公的扮演者彭波(這位演員很有潛質),就是《瘋狂的石頭》中演謝小盟的那位。注意,這位演員也因為不夠大牌而沒被宣傳者加以宣傳。三是鮑國安演的趙盾,出場時間不長,但氣場十足。
「氣」是電影的靈魂,沒了這氣,電影就如同行屍走肉,衣著再考究,演員再大牌,外景再華麗,都難以掩蓋電影本身的蒼白無力與空洞無物。很不幸,陳版《趙氏孤兒》最缺少的,就是這「氣」。
二、無真無邏輯
早已有學者考證,趙氏孤兒的故事本來就是虛構的。我們不追求歷史上的真實,但作為電影,最起碼應當把故事講的象真的似的,這樣才會打動觀眾。誰都知道《阿凡達》是虛構的,但凡是看過阿凡達的人,都會被影片所打動。所以,虛構本身不是罪,錯在虛構無邏輯。幾乎所有的人,看完陳版《趙氏孤兒》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程嬰和屠岸賈有殺妻之恨(表面上的)與殺妻殺子之恨(實際上的),同時程嬰在屠岸賈與趙氏家族的政治斗爭中「站錯了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屠岸賈沒把程嬰殺掉已經是天大的怪事,為何又會那麼輕易的收程嬰為門客並那樣信任程嬰,還把趙武收為干兒子?實際上在原版故事中,是有所交待的,程嬰與公孫杵臼設計,公孫故意把程嬰的兒子藏起來,聲稱是趙朔的兒子,然後程嬰故意象屠岸賈告密,目的很明白——為了獲取賞金,背上賣友求榮的罵名,以使屠岸賈不疑。然而電影中的程嬰,帶上孩子和家當,來到屠岸賈那裡,發了個將要終身追隨屠岸賈的誓,就輕易的當上了門客。這讓我們不禁懷疑那個智謀能足以弒君,並且能打敗晉國第一流政治家的趙盾的屠岸賈的智商,進而懷疑導演和編劇的智商,進而懷疑這是不是導演和編劇故意侮辱觀眾的智商。
更可質疑的是,前半場,除了少數幾個場景之外,每逢屠岸賈出場,基本上都是左呼右擁,身為高級官員、高級將領,這當然是必須的。但到了後半場,乃至直到最後屠岸賈與趙武決斗時,屠岸賈偌大一個人物,偌大一處官宅,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個家人,看不到一個僕人,看不到一個隨從,看不到其他任何一個門客。屠岸賈何時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類似這樣的不合邏輯之處,電影中比比皆是。建立在這樣層層斷裂的邏輯鏈之上的故事,不會讓人感到可信,更不會表達所謂什麼精神了。必需得有活生生的打動人們感官的素材作為支撐時,才能進一步談所謂的「精神」、「思想」、「情懷」。缺少了邏輯真實的故事,斷然不會表達什麼「思想」。
三、「我只認大牌」
很早就注意到,作為大牌導演的陳凱歌,對那些身處二三線乃至不入流的演員,是傲慢的。在他的眼裡,只會關注到那些當紅的影星或有地位的演員,在他的人才觀里,各種演員之間存在著一個強固的等級體系。因此,在《梅蘭芳》里,我們看到,盡管余少群表現的極為出色,如果能在電影下半段繼續使用這個演員,人們對這部電影可能會是另外一種評價。但是他斷然的選擇了黎明,這是《梅蘭芳》中最大的敗筆。雖然余少群有才,但未必能帶來商業價值,黎明作為大牌名星,是票房號召力的保障。因此陳凱歌在用人時寧舍才,而不舍財。寧信虛名,不信功力,不僅僅是不信演員功力,而是不信自己的導演功力。
在這種演員等級觀念的影響下,在《趙氏孤兒》一片中,陳凱歌採用的仍然是大牌戰略。然而面對一張張熟的不能再熟的臉,我們卻很難產生原有的那種激動。老實說,演員們自身的演技都沒得說,但有時,演技不能代表一切。葛優那張臉,幾乎沒有哪個中國人不認識,一出場,就有強大的「喜感」,這極不利於趙氏孤兒作為「悲劇」氛圍的塑造。盡管葛演的很賣力,但他深深烙在每個人腦海中的那些先在印象,嚴重阻礙了人們對他這一新角色的認同。王學圻在《梅蘭芳》中的演出,可謂出神入化,無可挑剔,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無論是他自己還是觀眾,要想擺脫王版十三燕這個角色,並不是太容易。另外,在形象上,王學圻缺少屠岸賈作為武將所應具有的那種霸氣。王學圻最近接的活比較多,從十月圍城到劍雨,再到趙氏孤兒,每個導演都想從他那兒獲取些什麼。然而王學圻並不是那種萬金油式的演員,他的潛質已被挖掘迨盡。有必要給他一段時間,讓他好好恢復功力。黃曉明版的韓厥是角色方面的最大的敗筆,既缺少忠義之氣,又無剛烈威武的武將氣勢,一句「怎麼弄啊」,使得這個大將軍倒象是個打架吃了虧卻沒有本事扳回臉面只能滿腹牢騷的街頭混混。大概是黃曉明太大牌了,陳凱歌不敢命令他太多,或者,陳凱歌心目中根本就沒有自己固定的每個角色的定位,因此他只能放任每個演員自我發揮。每個演員自我發揮當然是有必要的,但只能限於一定的程度,導演應該對每一個角色有一個大體的定位,否則可能會導致角色與劇情格格不入的局面。象吉布森、黑澤明、胡金銓等,在他們心目中,早已有了各種人物的定位,因此在演員作表演時,大都貫徹了導演的精神,而導演的精神乃是全部影片精神的主線索。
趙文浩演的少年趙武,形象頗佳,然躁氣沖動有餘,沉靜穩健不足。這並非是對一個15歲孩子的苛求,因為歷史上的趙武,作為大政治家,是以沉靜穩健著稱的。海清出鏡次數不多,真身出鏡的幾秒鍾給兩個孩子餵奶的鏡頭竟然也成了影片宣傳的一個熱點,用這樣的手法來促銷,實在是自我降低品位——更何況影片本身品位並不高。對於海清的表演,除了餵奶這個鏡頭因為宣傳得力而深入腦海之外,再無其他深刻印象。范冰冰版的庄姬,除了美麗,身體還很強壯,生孩子前後幾乎沒什麼區別。張豐毅版的公孫杵臼,讓我們隱然看到了換了服裝的曹操。趙文卓、鮑國安、李東學、彭波、王勁松等人,分別打了一次醬油,不過是路人甲的角色。盡管如此,鮑國安還是那樣的氣場十足,王勁松和彭波給人的印象更是遠比其他幾人甚至幾位主演深刻。這個王勁松,在某個方面象極了倪大紅,兩個人都極其適合出演古裝劇。如果不刻意提起,趙文卓極容易被忽略,因為他的本行是功夫片,這個戲總體上是文戲。李東學版的提彌明讓人印象深刻,但與其說是因為演技,不如說是因為情節。不管換了誰,去飾演個人肉車軲轆,再加上幾秒鍾的特寫鏡頭,都會讓人印象深刻。
或許是導演傲慢,或許是商家傲慢,在對外宣傳時,出場沒多長時間的趙文卓、張豐毅、范冰冰、海清等一線明星以及地位很高的鮑國安,都被加上「主演」或特別演出、友情出演等稱號,單獨打出他們的名字。而出場時間不比上述人少,表演又比上述人出彩的飾演晉靈公的彭波,飾演屠岸賈謀士的王勁松,我們在官方宣傳的海報中看不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名字只列在演員表中很靠後的位置。
一個好的導演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一個不好的導演可以化神奇為腐朽。在梅爾•吉布森的《啟示錄》中,所有的演員都是非專業的,都是第一次拍電影,但每個人的表演都令人震撼。在寧浩的《瘋狂的石頭》中,演員多為非著名演員或群眾演員,但每個人的表演卻都很到位,影片也相當成功。其實,為電影或角色吹入這令人震撼之氣的,不是演員自己,而是導演。演員無分好壞,只有導演選取和執導的恰當與否。當一個導演把更多的希望寄託在演員的演技甚至僅僅寄託在演員的名氣、地位身上,而不是寄託在自身的獨立創作精神之上的時候,他也就江郎才盡了。陳版《趙氏孤兒》向我們展示的,便是一個江郎才盡的導演的失敗的作品。它告訴我們,陳凱歌已經離大師越來越遠了。
字數很多,自己取捨
⑶ 解讀真實的趙氏孤兒,他的功績都有哪些
趙氏孤兒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史記版本,一個是左傳版本,2010年著名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同名電影趙氏孤兒就是根據廣為流傳的史記版本來拍攝的。史記的版本我認為是不可信的,左傳版本才更加真實,沒有那麼多反轉,卻更為骯臟。趙家能在晉國得勢,自然離不開其初祖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趙衰,趙衰死後,其雄才大略的兒子趙盾迅速崛起,晉靈公繼位後,趙盾成為了趙國的實際掌權者。
趙庄姬跑到晉景宮面前污衊趙氏兄弟要造反,朝中但凡與趙氏兄弟有仇的大臣紛紛站出來推波助瀾,晉景公大怒,將趙括、趙同的子孫全部殺掉了。流亡在外的趙嬰齊也不知所蹤。曾得到趙盾照顧的大臣韓厥建議晉景公保留趙庄姬肚子里的孩子,這可是趙家唯一的血脈,畢竟趙家祖上是對晉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晉景公手下留情,趙武活了下來,還恢復了其封地和爵位。趙武到底是誰的孩子便耐人尋味了,按這種說法,趙氏孤兒這可以說是趙家最大的丑聞了。
⑷ 陳凱歌的趙氏孤兒到底要說明的是什麼我看了之後怎麼沒明白~~
先看歷史書再看電影就知道導演是怎樣用電影藝術語言來展現那段歷史了!「趙氏孤兒」的這段故事最早見之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懷著孩子,躲藏在宮中。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苟且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採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只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佯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盪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趙氏孤兒,終於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的幫助下,里應外合,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忠義大白於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於天下。最後的程嬰,並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並襲上心頭,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
中國歷史上如果沒有這段傳奇的故事,戰國時代的名門望族趙氏何能復興?何能有後來雄霸天下的趙簡子趙襄子?何能有韓趙魏三家分晉?何能有後世的「三晉」稱謂?後世為紀念忠烈千秋的程嬰,公孫杵臼,在藏山立廟以祀。廟曰「文子祠」以趙武之謚號趙文子命名。現存山門、牌樓、戲台、鍾鼓樓。碑坊正殿、寢宮、梳洗樓等三十餘處遺跡依山而建,雄偉壯觀,氣勢萬千。近年來,當地愛我論壇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戰國城」,增設了群雄殿、將相府、忠烈館、古戰場等新的仿古建築,使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戰國時代風雲變幻的三晉歷史。
大將軍屠岸賈凶暴殘忍,專權誤國,陷害忠誠正直的大夫趙盾,在他的慫恿下,晉國國君下令:抄斬趙氏滿門。一夜之間,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家屬、奴婢等共計三百餘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趙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國君的胞妹,倖免於難,被送回內宮居住,此時她已懷有身孕。
幾個月以後,庄姬公主生下一個男嬰,取名趙武,但這一切都逃不過屠岸賈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內宮封鎖起來。庄姬公主以看病為名,把趙家的摯友、鄉間醫生程嬰召進內宮,含淚請求程嬰救孩子出宮。程嬰把趙武放進葯箱准備帶出宮門。守將韓厥見程嬰一腔正義,十分感佩,放走程嬰和趙武,自己拔劍自刎。屠岸賈追查不到趙氏孤兒的下落,氣急敗壞,宣布要把全國半歲以內的嬰兒全部殺光。
為了保全趙氏孤兒和晉國所有無辜的嬰兒,程嬰與退職年邁的大夫公孫杵臼商議,用假相瞞騙屠岸賈:程嬰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代替趙氏孤兒,公孫老人頂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後由程嬰親自去向屠岸賈告發。屠岸賈聽信了程嬰的舉報,殘忍地殺死了公孫老人和「 趙氏孤兒」。晉國上下目睹了這場血腥屠殺,敢怒而不敢言,人們在背後無不切齒痛罵程嬰的賣友求榮。程嬰面對這一切,只有強忍悲憤,默默承受。
十幾年來,程嬰苦心教育,把趙武培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為了接近屠岸賈,他讓趙武認屠岸賈為義父。終於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訴了趙武。在守邊歸來的大將軍魏絳的鼎力相助下,趙武拔劍刺向仇人,並告之自己便是他斬不盡、殺不絕的趙氏孤兒。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24686.htm#5
⑸ 《趙氏孤兒》中體現了哪些體現陳凱歌個人導演風格的元素
我喜歡陳凱歌,他的片子每逢上映,我都會去影院捧場,雖然每每都覺得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始終都對他抱有期待,想知道他下一部拍什麼,會不會拍得令人滿意,從未有過看完三槍之後對張藝謀的那種絕望。
我覺得陳凱歌是一個有很高追求、極度理想化的人,也是一個內心世界很豐富,特別愛做白日夢的人。 他總是很認真地想要通過影片傳達某種概念,某種價值觀,或者說構建一個世界。他的影片甚少是純奔著票房去,不存在觀眾看得樂就好,也絕沒有像三槍那樣形式大於內容,看完不知道要說什麼的作品。
一部《趙氏孤兒》橫空出世,被譽為「陳凱歌《霸王別姬》後最好的作品,葛優《活著》後最好的表演」。在中國電影史無前例地沖頂100億票房的關口,人們仍然把目光放在陳凱歌身上,「影片上映後,不管有什麼評價,我們都要照單全收。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要對觀眾說:敬請原諒,下回改正。」這又充分體現了凱哥的自我更新、追求卓越的態度。
⑹ 趙氏孤兒影評
還寫什麼影評啊?!看完我都坐不住了,陳凱歌啊,這次讓我把你看低了!既然不尊重歷史就算了,更甚的是改編得這么垃圾!情節毫無吸引人的地方,我看東周列國志的時候,感覺這段歷史真的很精彩!誰知讓凱哥這么一拍,簡直糟糕透了!看了很不滿!趙武是怎麼被偷出宮的,他名字又是咋取的,又是被誰養大的,後來又是怎樣得到重用,而且又是咋樣報了深海血仇的。哎!看的稀里糊塗!中國多麼經典的一段歷史都被拍成這樣子,那不是誤人子弟嗎?!我還真奇了怪,竟讓還有一些人誇說極其好看、非常好看之類的,真惡心,大概這些人都沒讀過這段歷史吧!即使沒看過這段歷史,甚至不從歷史方面考慮,這部電影一點都談不上好看,不客氣地說很垃圾!零零散散地就湊成了一部電影,看的亂七八糟的。從頭到尾都沒有一段吸引人的情節,客觀地說,庄姬如何把剛生的趙武藏在裙子底下躲避搜查這一段,歷史描述得很精彩!然而在影片里根本就沒有,而且程嬰跟孫杵臼合作,兩人演戲,用他自己的兒子換趙武,讓孫杵臼帶走趙武躲過追捕。影片里就不是這回事!哎,這電影毛病可多了!還是讓陳凱歌我在家裡獨個享受吧,讓他自個兒美去吧!有300字了沒?
⑺ 求《趙氏孤兒》影評
趙氏孤兒」這個故事經過不斷演繹之後,已經成為了一個經典敘事。其基本故事框架都是奸臣屠岸賈將趙氏全族滅門,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臨危救孤,程嬰以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的性命為代價,換得屠岸賈信任,並帶著趙氏孤兒投入屠岸賈門下,忍辱負重,撫養趙氏孤兒長大成人,滅掉權臣屠岸賈,最後趙氏孤兒終於報仇雪恨。 這樣一個以「復仇」為主題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後,大家通常會認為這會是一個歷史題材的影片。但《趙氏孤兒》這部電影卻恰恰刻意模糊了故事的歷史背景。除了在影片開頭有一個簡略的說明性字幕,交代了「晉國」這樣一個模糊的歷史背景外,全片基本上不再糾結於真實的歷史,而是想努力講述一個對當下時代有所發問的故事。 對於《趙氏孤兒》這部電影來說,它在故事層面基本延續了經典敘事的框架,但在兩個重要細節上做出了不同的改編。一是用合乎現代觀眾口味的方式,解釋了程嬰為何會用親生兒子替換趙氏孤兒,從而確立了影片的基本視角;二是對「復仇」的主題進行了重新解讀。 這種對經典敘事的重構,加上影片對歷史背景的刻意模糊,其實體現出了陳凱歌導演試圖借經典故事傳達自我心聲的敘事意圖。如果說《梅蘭芳》這部電影因為受制於諸多現實因素的約束,從而無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他對自己的反思和對梅蘭芳這個人物的態度,那麼在《趙氏孤兒》這部電影中,陳凱歌導演終於可以相對完整地進行一次自我心聲的袒露。 程嬰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自我犧牲?他的犧牲換來的是什麼?如何回答這兩個問題,可能會是《趙氏孤兒》這部電影在當下電影市場上能夠得到認可的關鍵,也是導演陳凱歌所一直強調的「對時代發問」的主旨所在。 在傳統故事中,程嬰之所以用自己的親生兒子掉包趙氏孤兒,是因為程嬰是趙家的門客或好友。在傳統價值觀中,程嬰基於「忠義」的判斷,做出這個選擇雖然可能艱難但並非不可理解。但將這樣的一個故事放在當下,這個故事的基礎就開始變得可疑起來。對於大多數現代觀眾而言,這樣一個主動的選擇甚至是完全不可信的。如果從一開始就無法說服觀眾,這部電影就有隨時崩塌的危險。 在陳凱歌的《趙氏孤兒》中,程嬰的身份發生了一個細微的變化,他不再是趙氏的門客,也和趙氏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是變成了一個無意中捲入大事件的市井郎中,只是出於善良的性格而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出現在了趙家,結果直接掉進了漩渦的中心。 影片花費了相當篇幅,來刻畫和鋪墊程嬰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心理動機變化過程,從一開始的善良、懦弱,到程嬰面對抉擇時的猶豫和掙扎,最後演變成面對命運的無奈和悲苦,影片通過一系列小事件的設計,將「掉包計」這個關鍵轉折點,經過精密的推算之後,變成了一個命運之中的無奈選擇。 相比傳統敘事中的程嬰,電影《趙氏孤兒》中的程嬰是一個更能被現代人所理解的人物。因為他的所有選擇,都符合現代觀眾面對價值觀判斷時所呈現的利己主義。只是當他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現代人可以理解的選擇後,命運的車輪還是將他碾在了塵土之中。 相比傳統戲劇中的人物動機,建立在「忠義禮志信」基礎上的選擇,已經無法再說服現代觀眾去相信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為了能夠完成整個敘事的重構,影片煞費苦心地給出了一個符合現代觀眾價值觀的理由。程嬰還是一個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的所作所為仍然試圖在躲避崇高,但個人的抗爭卻無法戰勝命運的擺布,最後還是將他逼到一個不得不做出無奈選擇的地步。 影片《趙氏孤兒》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譯過來是「犧牲」。「犧牲」這個詞有「為堅持信仰而死」的含義,當程嬰做出了家人、歲月、友誼和尊嚴等等犧牲之後,他所堅持的信仰是什麼呢? 這就是《趙氏孤兒》這部電影在重構經典敘事過程中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程嬰的犧牲換來的是什麼? 在元雜劇《趙氏孤兒》中,程嬰帶趙氏孤兒投入仇人屠岸賈門下,將趙孤撫養長大後,趙孤藉助朝廷中的高層斗爭矛盾,親手殺死仇人屠岸賈,終於報仇雪恨。這個「復仇」的主題,一直是之後各種版本的「趙氏孤兒」故事的重點,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也同樣無法迴避。 但是在花費了相當篇幅刻畫和鋪墊程嬰這個角色後,電影《趙氏孤兒》其實已經向觀眾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程嬰是本片的主人公。相比之前各種版本的「趙氏孤兒」故事,程嬰已經從一個串聯故事、保存和傳遞仇恨記憶的功能型角色,變為電影故事中的支撐人物。這種故事視角的變化,其實才應該是電影《趙氏孤兒》所想重點表達的主題。之前所花費的所有篇幅,包括對程嬰犧牲動機的解釋,都是為了後面的這個主題,也是程嬰這個角色在電影中反復強調的一句話:「我要把這個孩子撫養長大,讓他們相親相愛,再把孩子帶到他面前,告訴他孩子是誰,我是誰!」 電影《趙氏孤兒》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個主題和視角的轉變,「復仇」這個故事主題,成為程嬰的任務而非趙氏孤兒的任務。因此在電影故事中,程嬰帶著趙氏孤兒投入仇人屠岸賈門下,其實是選擇了一條最為艱難的復仇道路。他既要保證自己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同時又要讓仇人屠岸賈對這個孩子產生感情,這樣才能最後實現讓屠岸賈「生不如死」的復仇目標。 作為必須要對敘事時間的長度有所控制的電影,採取這種敘事方式,在保證了程嬰和屠岸賈這兩個角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同時,也只能犧牲趙氏孤兒這個角色進一步豐富的可能,讓他成為了一個傳遞仇恨的工具,一柄程嬰最後刺向屠岸賈的利劍。因此在影片中,趙氏孤兒反而成為一個相對面目模糊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程嬰和屠岸賈的陰影之下,幾乎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身份認同的困惑,從而失去了「我是誰」這個傳統悲劇性主題的可能。 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影片的最後,程嬰藉助趙氏孤兒所完成的復仇,因為缺乏具體目標和具體事件的呈現,顯得有些曖昧和猶豫。程嬰把孩子撫養長大,並讓屠岸賈將他視為己出,相親相愛,然後程嬰再告訴孩子他是誰,我是誰之後,這個故事忽然就失去了推進動力。因為這個故事結局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關鍵在於如何讓觀眾完成認同感的最後確認。 但是程嬰在故事的結尾,因為之前對人物動機的種種消解和再詮釋,導致故事發展到最後,因為缺乏終極意義的支撐,所以可能讓觀眾會覺得有一口氣出不來:這一切是為什麼? 犧牲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終極目的。這樣一個格局的故事,最後還是要回到那些終極的話題上來。一個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奉獻出了自己的家人、歲月、尊嚴,擔負了趙家的承諾和重託,以及公孫杵臼的犧牲,他所獲得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不能僅僅只是一個「我不服」或者「義憤填膺」。這種對於終極意義的有意無意的迴避,其實已經不再是導演個人所能掌控的問題了。正如我的一個朋友所說,「陳凱歌的對手,不是電影,而是時代。」 陳凱歌導演既不願意徹底地向當下的主流觀眾的價值觀屈服,也無法找到一個各個階層觀眾都認可的大概念來獲得滿堂喝彩。面對這種猶豫和懷疑,他也無法橫下一條心來,徹底不顧這個淘金時代所帶來的壓力或誘惑,決然轉身而去,在自己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這種猶豫和懷疑,其實正是中國電影在這二十年來的縮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在電影中的縮影。
麻煩採納,謝謝!
⑻ 《趙氏孤兒》那電影不錯啊,為什麼大家對它評價都不好呢
因為陳凱歌就喜歡拍點悲劇,他也就能拍點悲劇,他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個小悲劇。大家喜氣洋洋的,他就出來掃興,你想想,吃著年夜飯,喝著小酒,看著煙花,突然電視里出來個《肇事孤兒》,多杯具啊
⑼ 如何評價陳凱歌及其作品
陳凱歌著名的內地導演,記得那時候只知道內地的三個有名的大導演就是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生活消息閉塞,不知道還有很多優秀的導演,不過這也可見陳凱歌當時的影響力也是非常的大的,當年的《霸王別姬》也是首部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電影,陳凱歌算是一舉走上導演的巔峰。
⑽ 趙氏孤兒這個電影咋樣
很一般,只適合網上免費觀看。總之比不上陳凱歌自己的《梅芳蘭》,但比《無極》要好一點,不過也只是好了一點點而已。說教意味太濃,而且無病呻吟,顯得整部影片很做作。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劇情還是讓人看不太明白,這也是陳凱歌電影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