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即興評述。 為什麼喜歡陳凱歌導演
第一,敘述你對主持的特長天賦,這個很重要\r\n第二,對闡述主持的客觀評價和認識來表達你對主持的興趣和愛好\r\n第三,表達你對主持人的嚮往和無限敬意,並且闡述你的想法和即將付出的努力,讓大家相信你和支持你,表達出你的誠意和決心
⑵ 電影《後會無期》票房火爆 即興評述
先說結論,我,僅僅指我,我覺得很糟糕。
我並不會劇透,但我的影評,也許你們不會喜歡,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歡,我原本也不太想發。
三個年輕人,從大陸的最東邊出發,一路西行,他們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見到了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有時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與自嘲,需要一些對世俗的反抗,同時又屈從於世俗,懷有理想的人有時候也要背棄理想,那些我們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虛假的面孔來對待我們自身。
我們行走在路上,可能什麼都不會明白,但我們最終都能抵達目的地。
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內心走過的一段長路,曾經我們以為心比天高,但是我們最終發現,天永遠比心要高,曾經我們以為終成眷屬,可我們明明又經歷了許多的不得善終。
我們一度奮力的錘擊現實這堵牆,但最終,我們中的一些人,總會匍匐在牆下。
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說點兒什麼,做點兒什麼,讓我們發一些聲音。
這是韓寒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他就像一個握著寶劍的我們,所以很多年輕人喜歡韓寒,是因為韓寒在理想與世俗間,努力的幫我們尋找答案。
這一次,韓寒也試圖將這種情懷體現在膠片上,看這部電影的大多數人,可能不會喜歡《小時代》,有人說,需要一部電影來告訴世人,青年人還是需要聲音的,玻璃房子與法式簡餐,並不是我們平凡人的故事,我們需要三個落魄的年輕人,一同帶著我們上路。
那麼所有這些情懷,我相信韓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電影去完美的詮釋。
在這些清晰,精緻,並且漂亮的空鏡頭,遠景與俯拍之中。
但這些,這些我上面所說的東西,都是文字。
這不是電影。
電影,不是散文。
如果作為敘事詩或者散文,這興許是一部佳作,但作為電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無趣,說教。
我寫到這,無非是在說,我理解韓寒的立意,他的情懷也毫無問題,可落實在膠片上,落實在電影表現上,充滿了說教味道與沉悶的敘事節奏,所以它失敗了。
我並不否認,我也喜歡韓寒,我甚至有他當年簽名的書,上面寫著送給朱炫,我與我的大多數朋友們,都對這部電影寄予希望,我們等著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說,這部電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為韓寒的一名喜愛者,我也將盡我所能的去分析這種糟糕之處。
我不認為喜歡韓寒,就應該喜歡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認為,韓寒是一個欣賞這種行為的人。
1、句子到了
時間在這部電影里看起來幾乎無限的長,它沒有劇烈的沖突,也沒有強烈的動機,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們開車,他們交談。
他們遇見了一些人,然後他們與這些人交談。
但這種交談又絕非伍迪艾倫式的,它沒有對抗,也沒有觀點,它只是不斷的在下結論,它告訴你,你沒有觀過,哪有世界觀,它告訴你,小孩子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它還說,喜歡就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
這些話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電影中,你不能只是簡單的讓劇中人如同教書一樣,直白的念出來。
這些作為主旨,並沒有通過一個事件來體現,甚至無從討論,只是劇中人坐在車里,站在街上,他們突然的,直接的,冒出這些句子,這就像你買了一本三國志名人名言,沒有打鬥也沒有轅門射戟,只有他們說過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劉備:莫以善小而不為。
這種說教對於我們這樣已經有了辨別能力的觀眾看來,是不適的。
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甚至產生了等句子的念頭,前期營銷植入的大量優美句子,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念出來,賈樟柯與馮紹峰對話,王珞丹與陳柏霖對話,沒有推搡也沒有道具,他們只是面對面站著,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聽到了,我在看電影的時候,這樣想。
2、沉悶的敘事技巧
文學與編劇最大的不同在於故事本身,而不是語言魅力。
當馮紹峰遇見袁泉時,也許在書中,我們會寫(我會避免劇透),馮紹峰走進了什麼地方,在一種怎樣的燈光下,看見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隨後袁泉怎樣怎樣,他們來到檯球桌邊,馮紹峰心裡怎樣怎樣,隨後,袁泉說。
但是電影鏡頭中,非常簡單,馮紹峰走進了,兩個人簡單的互動,來到檯球桌邊,袁泉開始說,真的說,沒有任何其他雜質的,一邊打檯球,一邊把馮紹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愛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滅,這一段我認為是將馮紹峰從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時機。
但是卻只有袁泉的念白。
這樣的念白就像有人翻開一本書,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然後怎麼了。
這裡面涌動的情緒,對於愛情以及英雄夢的破滅,沒有體現在畫面上。
電影是一個無法讓你直白表現人物內心的東西,它需要動作,以及沖突。
我雖然理解了馮紹峰的想法,可我知道,電影僅僅是理解是不夠的,如果我是為了了解這個道理,這件事,我看書就好了。
我看電影,是希望我想看到這裡面的畫面。
相同的情況還出現在鍾漢良的故事裡,鍾漢良就這樣,把頭盔放在車上,說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說完了就是完了,就這樣,導演甚至懶得用一個閃回去演繹。
這部電影本質不是一群人在演繹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講故事。
3、角色設定
陳柏霖的角色江河,實在太沉悶,這是一個幾乎昏睡的角色,實際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沒有,但陳柏霖的江河,卻實實在在的沒有發揮,他缺少《藍色大門》時代的靈氣與稚氣,只剩下了別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個局促又溫柔的人,可電影大多時候只是通過他的沉默來表現,而他的面部表情幾乎沒有變化,導演在要這個鏡頭時,對演員似乎沒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個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長的旅途。
你們尷尬的不知道說什麼好,電影卻在進行。
全篇我覺得就孔連順還挺有意思,他只是個龍套,且是這部電影里,唯一的啞巴。
4、散漫
電影里一共出現了四個故事,陳喬恩,王珞丹,袁泉,鍾漢良,他們分別是小演員,騙子(或妓女),檯球室老闆(多年筆友),熱血驢友。
初期的陳喬恩,大抵是想體現小人物在奮斗中的無奈,她的幾次錯位設計也很明顯交代了導演的思路,但整個故事,就是從片場的這頭,走到那頭的一段對話,過於安靜的處理,即便有一些頗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個故事的無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動的故事,出現了陳柏霖與王珞丹在房間里的互動,這種互動也是全片,唯一的,讓我們覺得還算是好看的地方,馮紹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這個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檯球室的對話,無味。
鍾漢良引出了衛星,他的那一段我的夢想是一顆衛星,本是一段熱血的演講,即便他的廣東話發音,甚至別有一番風味,但仍然差強人意,不過最後的翻轉,讓這個故事至少值得有個回念。
我相信四個演員都不是那種不會演戲的演員,但故事本身就是這樣。
這應該是導演的問題。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後就這樣丟了,這簡直是一個令人發指的別扭。
王珞丹的故事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亢奮點,沒有起伏與波瀾,我們追隨著導演的鏡頭,似乎一直在一條筆直的,沒有急轉彎也沒有發卡彎的公路上。
什麼叫散漫
就是有一天,我們去西藏,看見廣闊的天與無窮的海,真的好美。
可讓我們看整整一個月,我們會覺得痛苦。
因為它只有這些。
5、笑點
很多人說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劇片。
我並不認為韓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劇片,就像我開篇說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懷,他要展現這些情懷,是他的骨架,笑點只是輕松的點綴,這絕不該是喜劇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韓寒的一些小說,在那些句與句之間,我們總會會心一笑,回味這用詞的趣味性。
但我們都知道,我們不是在看笑話大王,也不是在看某個喜劇故事。
有人說,那就是荒誕公路片?
荒誕不是段子。
這些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說這些段子本身高明與否,我也不想說,但我明白的是,這些段子原本是服務於故事主題的。
現在卻被當成了主題。
我在微博看見有人數段子,說這是好片子。
如果韓寒的電影是這樣,我無言以對,我並不認為曾經那些在課桌底下看他小說的人,只是為了笑笑。
6、精緻的亮點
韓寒精緻的部分,如果不考慮骨架破碎的話,一些細節是非常戳人的,我們會很喜歡。
那首《女兒國》,我覺得簡直完美。
初期陳喬恩故事中,槍聲與刑場的女學生,富有意義,而這個意義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機鈴聲,而陳柏霖翻譯的時候,台詞與人物的呼應,這裡面兒有詩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電影中看見這些在專業人士眼中,比較蹩腳的東西的,因為我確實喜歡,但這些東西不能左右整個電影,靈性是細碎的,一閃即滅的。
溫水煮青蛙並不好,這個層次太簡單,太直白,不夠巧妙。
大概只記得這么多了。
7、到最後了,說點自己心裡話。
這部電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說捧顯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歡,他們梳理了韓寒的路程,甚至還有朴樹,我也愛朴樹,說實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這部電影打敗《小時代》,因為我喜歡他的立意,但是出來這樣的東西,我會覺得很難堪。
我大概難過的是,這部電影韓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會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為喜歡韓寒,就在這部電影里尋找各種亮點,段子好笑,鏡頭好,明星漂亮,所以電影好。
我不否認有些人是真的這么想。
⑶ 電影好還是電視好 為什麼 即興評述
電視與電影的區別:
1,發展歷史不同
2,製作流程不同(拍攝上,主要是設備選擇、圖像製作和布光與錄音的區別;後期製作過程中,表現在製作步驟,設備,編輯上的區別)
3,收視成本不同
4,拍攝方式不同(記錄介質、播放屏幕尺寸、拍攝設設備不同)
5,電影場景比較唯美,電視劇比較簡單
6.技術上的差異(視覺暫留特性,光影生成和物象反映成像,熱媒介;像素成像,電視播控、電視發射和電視接收,冷媒介)
7.劇本創作方面不同(電視劇是編劇藝術,劇本故事性第一位.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商業類電影故事第一要素,藝術類電影情緒第一位)8.電視與電影的區別最關鍵的是在於存儲的介質(傳統的電視是「磁傳教的」,傳統的電影是「膠片傳教」)
9.寬容度不同:寬容度就表現了攝像機所能正確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最底亮度的范圍比。電視攝像的寬容度值是影視造型藝術中的最低值)10.電視劇重在劇情,而電影就是重在影象效果
11.關於電影與電視品質的區別(圖像結構的組成、成像質量、播放速度效果)
12.針對受眾范圍不一樣(電視大眾化,電影小眾傳播)
13.宣傳力度不一樣(盈利方式的不同使電影的宣傳投資費用及力度都相對電視較大)
14.傳播技術手段不一樣(電視多是衛星傳播,范圍廣泛,電影主要靠固定的電影院放映)
15.藝術種類不一樣( 電視形成多種藝術種類,比如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音樂、電視廣告、電視綜藝節目等。電影主要是電影故事片。電視的再生產成本來源主要靠廣告,電影則主要靠票房收入。)
普及率不一樣(電視普及率高,電影需要播放接收設備比較昂貴)
⑷ 有關電影學,電影批評問題。拜託有經驗的高手解答!!
姑且試著回答一下,其實這些問題科班和非科班的角度可以很不同。
1,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電影,什麼是電影學,如果你是從批評的角度出發,而非拍攝,那麼你需要入門級的書,周 星《中國電影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是很多學校電影批評學研究生的參考書目。確實有過人見解。以及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電影學人手一本。還有一本近幾年的,我認為很適合入門《認識電影》。書很多,不過你先看了這幾本再說。
2,多看,無所謂什麼獲獎不獲獎,無所謂出名不出名,逮著就看,看多了,你總有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吧,這就是電影批評,看多了一定能分出個真正的高下的。還有就是看電影方面專門的書籍,但是肯定必須要有閱片量的積累。
3,多看
4,多看電影,多看專門的電影批評的書,然後把書里的意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帶不帶政治因素或者帶不帶藝術高度,到底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跟導演和演員以及鏡頭語言的運用有多大的關系,這些全要靠你看多了才能有所總結。
5,多看。
其實,電影學需從興趣出發,任何藝術都需要首先有興趣,進而才能進入專業領域,最終才有可能成為大拿。如果你想有系統的自學電影學,那麼你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觀影。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你能把代表作品有個十之七八的觀影量,再來看專門書籍的時候,就能夠融會貫通。而且電影學被稱為第七藝術,是一門綜合了文學、音樂、攝影、美術、戲劇、造型等多門類藝術的綜合藝術。需要對戲劇和文學有一定的認識。電影批評許多批評方法來自文學,許多門類的劃分也首先來自文學,譬如現代主義、解構、後現代、新浪潮等。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⑸ 即興評述之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之一個都不能少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影片中的色彩運用十分大膽,色彩絢麗極致,宏偉的建築給與觀眾震撼的視覺效果,非同一般的拍攝思路使影片極具藝術效果,導演將曹禺的《雷雨》改編,一個封建的家族在套入皇室霍亂中,一點也不會有違和的感覺,反而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
紛繁的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空間中闡述到一個更容易被觀眾了解的程度,而又不會顯得無聊,周董,周潤發的演技也無可挑剔,皇室的霸道盡顯無疑。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⑹ 如何看待用看電影學習
看一部電影不會只看一遍,而是會看三到四遍甚至五遍。第一遍熟悉劇情純作觀眾,第二遍拉片分析一幀幀研究鏡頭組接,第三遍研究聲畫效果,第四遍至以後感悟思考。
以上便是我的觀影模式,當然不必照般,每個人都有合適的方法。
⑺ 即興評述你如何看待微電影走紅
現在的人生活講究的是一個快!快餐時代,已經很少有人真的每個星期花一定的時間去電影院看一部幾小時的電影。就算在家裡用電腦東西的時候也是會一直按快進,所以微電影的出現不是偶然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既然有一個濃縮的電影形式存在,那麼它一定會融合到快的時代里,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了,它的走紅並不奇怪。
⑻ 這幾年電影票房劇增即興評述
是電影出品方的數量在急速增長,同時電影票房也在成倍的增長。
為什麼電影出品方數量增長了之後,對票房有這么大的幫助呢?
因為電影出品權的頂端優勢被摘除,
國家開始鼓勵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促進電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廣電總局從2014年開始開放影視市場,允許民間資金進入,鼓勵各種資金為推動電影積極發展助力。
⑼ 即興評述如何評價香港導演
這得從香港電影的沒落說起。
四五年前,整個香港電影界都縈繞著一股悲觀的氣息——「香港電影何去何從?」。伴隨著大量香港電影人舍棄香港本土市場紛紛北上,這一論調在每一部陸港合拍片在內地公映的時候都會提出來,而題主說的新《黃飛鴻》,也沒有逃開。
大師們漸漸老去,大量的新人導演開始拍攝爆米花商業片,好萊塢電影持續沖擊電影市場……於是,我們發現,如今的日本電影,和過去的日本電影,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
香港電影也是如此,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香港經濟近乎崩潰,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援,使得香港迴光返照,但是內地經濟的強力膨脹讓香港的地緣優勢逐步喪失。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環,香港電影一度霸佔了港台東南亞等的華語市場,成熟的商品化運作使得香港電影產量極高,類型繁多。但是內地經濟的崛起使得電影市場每年成幾何形增長,香港電影自身的競爭力逐步喪失,內地雄厚的資本使得現實的香港電影人也只剩下了一條路可選——北上。
日本電影在「大師時代」是有著自己的美學追求的,並且形成了風格迥異但是脈絡清晰的電影流派。但是和日本電影的發展不同,香港電影一直都是在商業化的浪潮中不停學習、借鑒、變化,但缺少系統的美學體系。結果就是,一旦香港電影因為外力停滯不前,那麼整個工業包括電影本體的發展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導演畢國智說過這樣一段話:「香港只有700多萬人,本來不可能有電影工業的。過去的幾十年是一個奇跡。而現在,只不過是老天爺把給我們的東西收回去了而已。」
一個彈丸之地,鑄造了過去數十年華語電影的黃金年代,你還能要求什麼呢?
所以在整個華語圈資本、題材、乃至觀眾都在流動甚至不斷更新口味的年代,「香港電影」這一概念,或許會逐步的成為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就是「大華語電影圈」的全新思維。
香港影人有著非常完善的工業意識,僅憑這一點就把內地的草台班子甩出好幾條大街。但是和內地的電影人相較,內地有著較為突出的美學意識。所以許多香港的技術工種,譬如攝影、剪輯、美術、化妝等,在內地諸多題材背景的烘托下,能夠展現出比在香港更多的才華。因為在香港,題材有限,而且在製作方面的條條框框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香港電影的美學發展。當然,像許鞍華這樣熱衷文藝片的導演在美學上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的,只是資本未必接受,市場也未必接受。
內地有著廣闊的市場和題材選擇,香港有著完善的工業意識和極為專業的從業人員,二者如能搭配得當,加上華語電影已經有意識的逐步提升自身的內容質量和技術實力,未來「大華語電影圈」是值得期待能夠成為世界電影的一極的。
徐克和陳可辛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導演,後來這個名單加入了吳宇森、陳嘉上和杜琪峰,這幾位早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就是大拿,來到內地,經歷短暫的適應期後,都推出了質量。和票房都不錯的作品——《如果·愛》、《投名狀》、《龍門飛甲》、《毒戰》等。尤其是《毒戰》,杜琪峰最大的貢獻是在內地讓警匪片這一類型的審查尺度更加開放了一些。
有一種論調,《無間道》後,香港再無拿得住的本土電影。而《無間道》的三位主創,劉偉強、麥兆輝、庄文強也開始北上,「竊聽風雲」系列是麥庄北上的新作,雖然講的是香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純粹的香港電影」的口號,但是整體的風格和敘事已經開始偏向於內地觀眾的口味了。
再往後,無論是陳木勝、林超賢、馮德倫,以及梁樂民和陸劍青,這些中生代導演都在試圖找到內地觀眾和香港電影工業的契合點,像《激戰》、《寒戰》都為陸港合拍片的翹楚之作。逐步的,他們會成為「大華語電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只是,內地觀眾不會滿足於日常消遣的「爆米花」電影,早先徐克、陳可辛都在尋找內地觀眾熟知,而且能夠表達出新意的電影題材。無論是「狄仁傑」系列、《中國合夥人》,還是即將上映的《智取威虎山》,都使得香港導演在內容層面上愈發向內地靠攏。雖然不排除還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但是總體的趨勢是,內地越來越接受香港電影人的北上,而香港電影人也在和內地靠攏。
既然提到了周顯揚的新《黃飛鴻》,那就再多說幾句。在世界電影范疇內,除了007,從來沒有一個形象能像「黃飛鴻」這個圖騰一樣歷久彌新。新《黃飛鴻》是該系列的第101部作品,也是時隔近20年重啟的又一系列。在一眾香港中生代導演中,周顯揚是非常大膽的。其實無論是《畫皮》、《聽風者》還是馮德倫的《太極》,雖然都是選取的內地接受度非常大的題材,但最後出現的的問題並非在製作上不過關,而是思維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我們經常會覺得情節上出戲,對白有槽點。新《黃飛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其實我們能夠看到在當下的技術條件下,製作一部精良的武俠電影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對於整個華語文化圈的理解。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處女作,周顯揚的新《黃飛鴻》不可避免的還是會存在對白上的問題,但是從整體上看,無論是對歷史細節上的考究、故事的合理性,還是對於人物的刻畫,都屬陸港合拍片中的上乘,而且還保證了商業性,因此,新《黃飛鴻》在市場層面上可以算是過關之作。只不過,面向未來,「大華語電影圈」不僅需要的是工業水平,更需要的,是香港電影人在文化上、思維上與整個華語文化的合流。
在之前《痞子英雄》在大陸公映的時候,台灣導演蔡岳勛也提到了「大華語電影圈」,未來台灣電影也會在保證自己獨特性的基礎上,會逐步整個華語電影合流。其實作為世界文化的一極,東方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符號,而華語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未來再說重振「香港電影」可能真的有些不合時宜了,因為「香港電影」終歸是「大華語電影圈」的一部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像周顯揚、林超賢、梁樂民和陸劍青這樣一眾的香港中生代導演未來能夠接過華語電影的大旗,畢竟,作為觀眾,誰都想看到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