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是怎麼產生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入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市裡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市裡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市裡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市裡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其誕生和發展是攝影藝術、光學、聲學、電學技術逐步提高與完善運用的成果。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攝影術的發明人法國的達蓋爾、尼普斯;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操合在一起發生聚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❷ 為什麼電影開始於好萊塢
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好萊塢電影城由此迅速形成並興起,電影產業恰恰適應了美國在這一時期的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電影也進一步納入經濟機制,成為謀取利潤的一部分,資本的雄厚,影片產量的增多,保證了美國電影市場在世界上的傾銷。洛杉磯郊外的小村莊最終成為一個龐大的電影城,好萊塢也在無形中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
好萊塢市內有不少數十年歷史的老電影院,通常被用作電影首映式或舉行奧斯卡獎頒獎禮的場所,也成為旅遊熱門地點。
「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的電影工業,由於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故經常被與美國電影和影星聯系起來,好萊塢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每年在此舉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則是世界電影的盛會。
好萊塢不僅是全球時尚的發源地,也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地帶,擁有著世界頂級的娛樂產業和奢侈品牌,引領並代表著全球時尚的最高水平,比如夢工廠、迪士尼、20世紀福克斯、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索尼公司、環球影片公司、WB(華納兄弟)、派拉蒙 等等這些電影巨頭,還有像RCAJIVE Interscope Records這樣的頂級唱片公司都匯集在好萊塢的范疇之內,這里的時尚與科技互相牽制發展,自然是不造作的,擁有著深厚的時尚底蘊和雄壯的科技做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爭相模仿。
好萊塢雲集了大批世界各地頂級的導演、編劇、明星、特技人員。好萊塢電影場面的大氣、火爆,特技的逼真、絢麗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好萊塢作為電影人的天堂也吸引了中國大批明星和導演,中國明星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鞏俐、李冰冰、劉亦菲、章子怡,范冰冰,日本明星宇野實彩子等,著名導演李安、吳宇森都到好萊塢發展過。好萊塢電影隨著中國開始引進外國電影以後迅速在國內紅火起來,美國大片、好萊塢明星都有了很多支持者。
今天的好萊塢是一個多樣的、充滿生機的和活躍的市區。它在美利堅合眾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徵意義。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利堅合眾國電影的發展史。
❸ 簡述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發展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3)電影起源於美國嗎美國電影是如何演變的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其中電影最高的獎項為「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❹ 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史,一定要是科幻電影 最好分為幾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以及代表作
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
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並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美國科幻影片萌芽時期特點: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興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製作和發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鍾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後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後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❺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5)電影起源於美國嗎美國電影是如何演變的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❻ 從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演變史分析其是否具有內在創新機制
自1895年電影誕生之日起,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已經走過了百年征程。在這期間,無論是德國表現主義的誇張變型,還是法國新浪潮的先鋒詩意,無論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真實質朴,還是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性激進,都給全世界的電影觀眾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美學觀感和精神體驗,而作為世界電影之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以標榜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而著稱。一直以來,電影工業作為美國的支柱型產業,以其強大的生產體制為基礎,以絕對多數的市場份額作保障,以統一而鮮明的價值觀做宣傳媒介,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世界電影的進步軌跡和發展方向。
一、電影科技的創新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與現代科學觀念的發展密切相關。從初創時期開始,好萊塢電影便確立了技術主義的傳統,每一次的技術上的風暴和革新,都會給不同時期的電影帶來質的飛躍。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王》的誕生,使電影真正成為能將聲音和畫面結合起來的新的藝術形式,而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問世,更使電影跨過了從黑白到彩色的界限和鴻溝,不僅是視覺上的進步,也是美學上的突破。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最新最先進的科技也總是在第一時間反映在好萊塢電影之中。在好萊塢電影的初創奠基期,愛迪生關於電影設備的一系列發明為好萊塢電影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創新的基礎,他發明的「電影視鏡」第一次使「看電影」成為可能。在他之後,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電影機」使「拍電影」和「放電影」由夢想變為現實。在好萊塢電影全盛發展的1928年7月,紐約首映了華納公司拍攝的世界首部有聲對白故事片《紐約之光》;1935年的6月,雷電華公司公映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在隨後的1953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寬銀幕系統故事片《聖袍春秋》。這些為了擴大人類視聽范圍所採用的科技手段,大大延伸了人類的知覺領域。在經歷了整個五六十年代與電視抗衡的蕭條之後,電影終於從電視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真正找到了適合自身美學特徵的發展道路,這正是科技進步的結果。從此,製片廠不再從放映設備和生產電視片方面尋求突破,而是利用視聽語言的革命作為更新穎的傳播手段來與小熒屏進行對抗。從此,視聽革命使得電影的表現范疇被拓展,當然,大投資帶來大回報的利潤激增也使好萊塢這一巨型工業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動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好萊塢大片紛至沓來,「票房炸彈」式的「大片時代」來臨,《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影片憑借栩栩如生的角色還原、惟妙惟肖的造型設計、形象生動的模擬聲效等開啟了科技進步的又一先例。進入到當代,以《阿凡達》為代表的3D技術被突破性地運用到電影的表現范疇,CG動作捕捉技術、協同工作系統以及虛擬攝像機的使用使人類的視聽體驗進入到了更為高層次的享受階段。《阿凡達》的成功再次驗證了技術與細節對現代電影的決定性影響。在當代,世界范圍內3D IMAX、巨幕、環幕甚至4D影院的出現,適時地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求,為觀眾帶來聲畫結合的震撼體驗。展望未來,電影技術的創新將會更多更有力地運用到好萊塢電影之中。
二、電影類型的創新
類型電影的形成和輝煌始於三四十年代經典好萊塢時期,包括如西部片、強盜片、喜劇片、歌舞片等。這一時期,製片廠已經轉向類型化生產。在「標准化」成為好萊塢普遍追求的製作模式的時候,電影的製作和生產就更像是一種生意上的追逐而非美學上的突破了。從敘事構思到發行放映,都是和觀眾密切協調的結果,而非受導演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影響。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一些導演個人創作的廣度和深度,但同時卻能保證影片在商業上達到相對穩妥的「成功」,這對於當時好萊塢剛剛形成的產業體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好萊塢,創造性電影製作是一種既能滿足製作者的美學要求,又能訴諸觀眾期待的表達方式,從而成功地反復實踐和確立已經規范化的「常規」,即托馬斯·沙茲所說的「類型產品和洗練的原則」。
從上述意義上來講,類型電影的創新就在於由本類型所延伸出來的類型,可稱作亞類型或類型的雜糅。如科幻電影脫胎於恐怖片,而災難片又脫胎於科幻片。與此同時,這些亞類型又可以在初始類型衰落的年代另闢蹊徑,在原有的類型基礎上創造和開拓出新的表現空間。如科幻電影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第一次高峰,隨著科技的進步,又在21世紀初期大放異彩,至今仍是青少年觀眾青睞的對象。進入新好萊塢時期,隨著觀眾需求的不斷增加,類型與類型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界定方法也愈發復雜,甚至漸漸產生超類型電影。今天,似乎很難在銀幕上看到純類型的電影,可以說,正是好萊塢電影自身的創新機制使其相互融合產生出新的樣式來。
三、電影美學的創新
早在電影誕生初期,美國電影就確立了幾種敘事傳統和敘事類型:《火車大劫案》創造性地發展和豐富了電影敘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將電影的時空表現和敘事語言繼續復雜和深化;以卓別林為代表的美國默片喜劇則成功地將「喜劇」與「戲劇」元素融入電影媒介當中,用電影的時空手段和結構觀念來進行敘事和表意,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類型,為後來的喜劇片打下了基礎。到了經典好萊塢時期,一大批優秀的故事片更是發展並強化了這一敘事傳統,並根據敘事內容和風格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類型片種,開創了新的美學形式。從敘事策略上來看,正如麥茨所講:「一部影片是很難解釋的,因為它很容易理解。」我們之所以能「看得懂」好萊塢電影,是由於我們已經相當習慣好萊塢那套電影語言和敘事策略。所謂「經典好萊塢寫實主義」,基礎就是它能通過中心人物的感知來滲透敘事信息,從而把技巧隱藏起來的能力,這就適應了觀眾的「窺視」心理,也模糊了「故事」和「事實」之間的界限。 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了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及地下電影,這些雖然不能代表美國電影的主流,但卻跟好萊塢電影自身的工業發展和美學演變過程息息相關,並直接影響了新好萊塢時期敘事傳統的轉變。在這一時期,一批不同於經典好萊塢敘事體系和表現風格的影片嶄露頭角,如《邦妮與克萊德》《逍遙的騎士》《畢業生》《憤怒的公牛》等。與法國的新浪潮類似,一批更強調「作者」身份的「學院派」青年導演開始走上創作道路,其作品的先鋒感和創新性開創了另一種視聽語言的表現系統,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電影本身可以被視為意識形的社會折射,它是一個可以不斷地對意識形態進行反映、復制和再生產的裝置和鏡面,而這一批電影所剖析和表現出來的社會層面的關注話題恰恰是對當時美國社會最真實、最透徹的映射。可以說,在這種意義上的創新不僅具有人文關懷的屬性,更被烙上了大眾文化的印記。
四、電影工業的創新
美國電影企業從一開始就設計出了一套製片、發行、放映電影的系統,它保證了與公眾的經常性接觸。這一「集成」的程序提供了利用從製片廠控制的影院不斷流出的現鈔來生產新的影片的可能,也向製片人提供了衡量公眾對故事和傾向的反應的寶貴反饋,同時也保證了和大眾進行文化交流的手段。如托馬斯·沙茲在《新好萊塢/舊好萊塢》中提到的那樣,「好萊塢生產引人注目的更多是以他們的相似而不是差異」。當製片廠發展並完善了製片體系的同時,也同時精煉了每個過程的每個獨立環節。而隨著後來敘事技巧和故事公式的完善,如何成功營銷從而在院線放映時獲得最大利潤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好萊塢製片廠維持住這一製作、發行和放映電影的封閉系統,企業的神話製造作用的優勢就能得到保證。八大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哥倫比亞影業公司、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環球電影公司、聯美電影公司、20世紀福斯公司、華特迪斯尼)成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迅速崛起的公司的原因也正是在於它們垂直壟斷的前瞻性和徹底性。
自1913年,好萊塢建立了製片廠制度開始,八大製片廠就基本上控制了整個好萊塢影片的製作、放映和發行。與此同時,明星制度也是製片廠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時的所謂「明星」,指的是固定出演同一類型角色、作為完善同一種敘事功能存在的電影的元素之一。到了50年代,大製片廠制度解體,壟斷消失。各種中、小型電影公司得以發展。電影的發行也不再只靠製片廠的體系運作,錄像帶市場、網路都成為發行掙錢的渠道。電影的放映也不僅在電影院,五六十年代興起的露天影院、家庭影院、網路電視等使放映渠道更加豐富。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為明星和導演創造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形成了經紀人制度,在新好萊塢工業中,獨立製片人和經紀人變得更為重要起來。他們既要維持在老製片廠時期同樣的功能: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和最大限度的優化,又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抵禦更強的風險和擔負更大的責任。派拉蒙法案之後,製片廠很多成為發行公司,資助獨立影片的生產。於是許多年輕的電影工作者以一次一部片子的方式把自己賣給獨立製片人或者大製片公司(如喬治·盧卡斯)。以上種種,其實都是體制內的創新。
五、結 語
作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產業,美國好萊塢電影憑借其完整的體系架構和純熟的操作機制,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張和演變,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和革新電影產業的模仿對象。雖然經歷了從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的變化,但由於其系統內在創新機制的及時調整和演變,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電影在受到好萊塢電影沖擊的同時,應當從科技、文化和產業策略多方面吸收和借鑒,才能形成和諧共贏的新局面。
❼ 電影的來歷是什麼
電影的史前史
中國2000多年前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人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
電影的誕生:19世紀初
真正電影的誕生,在19世紀初。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產生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新觀念」的時代,科學家、發明家,創造出了新的科學觀念,「運動的光學幻覺」的「光影理論」。
光影理論主要有這三方面的理論與發展
一、視覺滯留
二、攝影術
三、放映術
這三個領域的發展與結合,蘊育出現代電影工業
以下幾個具歷史意義的代表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在他拍攝不到50部的短片中,他擺脫了照相館封閉空間束縛,努力的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其中片名為《工廠大門》被稱作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對於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為新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電影一詞也是他取的,他和狄克遜最先完成的50部具娛樂性場景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本身並沒有脫離「照相館」的原有模式。
喬治,梅里愛曾是盧米埃爾影片的第一批觀眾。是位巴黎製造商的兒子,擅繪畫喜魔術。他買下了羅培·烏坦劇院,專門上演「魔術劇」。他可獨自編、導、繪景和製作木偶還可表演魔術,是個天才的藝術家。當他第一次接觸到盧米埃爾的「活動電影」時,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即向安東尼·盧米埃爾提出要購買他兒子發明的這個機器,但沒能如願以償。幾個月之後他從英國人手裡買到了一台放映機,開始了他的電影創作生涯。初期作品大多是對盧米埃爾的模仿,甚至連片名都是一樣,盧米埃爾至死都在譴責梅里愛的「盜竊」行為。1896年一次偶然梅里愛發現了「停機再拍」的電影技術手段
與梅里愛同期的霍華德,勞遜有更為宏偉的計劃,他成立了「明星製片公司」,並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伊,按照羅培·烏坦劇院的大小建造了一個玻璃屋頂的「攝影棚」。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個「攝影棚」,也是以後全世界電影製片廠效仿的開始。
❽ 電影是誰發明的
是盧米埃兄弟。
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是法國的一對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
國 籍:法國
出生地:法國
職 業:導演,製片人
主要成就:改造「西洋鏡」、1903年發明了第一代彩色膠片、1937年研製出了立體電影
重要事件:1895年獲得了電影專利證書
其實作為發明家的愛迪生曾為電影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他對於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為新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他更大的榮耀,則是為這門新藝術起了一個富有魅力、富有詩意、富有幻覺意識的名字——電影。然而,愛迪生對待電影、這門新藝術的觀念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
(8)電影起源於美國嗎美國電影是如何演變的擴展閱讀:
盧米埃兄弟為人類電影事業的進步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兄弟倆人發明了電影攝影機,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開售票的第一場電影。
很難把電影的發明歸功於單獨某個人。並不是在某一時刻,電影突然就出現了。實際上,活動影像技術來自多重貢獻的累積,主要源於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並完成了電影商業化。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