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攜作品參加國際電影節
明確報名要求,參考評審團偏好,合理安排時間
首先,在參加任何電影節之前,必須先完成的是背景調查。投遞影片跟投遞簡歷一樣,盲投不會增加成功的概率,只會浪費寶貴時間,背景調查一般包括兩個方面:明確報名要求和評審團偏好研究。
大多數電影節是對所有影片開放申請的,對於電影本身無特別的要求。但是部分電影節會存在特殊規定,比如需要影片必須是導演的處女作,或者是前三部作品,或者影片的時長不能長於3小時,影片沒有在其他地方展映過等等。在確定申請之前,一定要明確這些報名要求。
另外,不同的電影節有特定的審美口味,或者評審團成員對某一類影片有偏愛,在做了了解之後,我們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電影節。你可以分析歷史獲獎影片甚至展映影片的類型和風格,如果提前知道了評審團成員,那就了解每個人的審美偏好。
時間安排上,在影片進入後期製作時,就可以考慮報名參加電影節。根據影片的預計完成時間和上映檔期,結合電影節舉辦時間,合理安排電影節的申請。
為了獲獎而調整電影檔期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比如,2002年《上帝之城》在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敗北之後,選擇了將影片在影院放映時間延長到54周,從而利用規則上的漏洞獲得了2004年四項奧斯卡提名。
提交影片,利用首映權與邀請函來謀求最佳主場
確定了要參加的電影節後,接下來需要的是提交影片,這個時候要注意截止日期,還有參賽費用和首映問題。
關於參賽費用,其實有時可以申請豁免,當然這要看參賽電影的情況和與電影節的既往關系。
而首映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顯而易見,一部電影只有一次全球首映的機會,如果影片質量很高,那麼對於電影節來說,拿到全球首映權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首映的選擇可以作為籌碼,同最想去的電影節或者想進入的競賽單元協商。
另外,在申請電影節時,需要先對所申請的電影節進行分類。一種是申請起來希望不大的電影節,一種是或許會入圍的電影節,還有一種是可能保底的電影節,這樣可以保證一部電影憑借盡可能少的申請入圍其中的某個電影節。在收到某個電影節的邀請後,還可以作為與其他電影節商談的籌碼,去爭取更有分量的邀請。
准備階段:與電影節聯系,做好媒體公關
在獲得了一個或多個電影節的邀請後,就可以准備起程前往電影節現場了。
在准備過程中,你的影片會被告知是進入了哪個單元,競賽單元還是展映單元。進入競賽單元的影片將由評委會成員觀看評選,評委會成員由評論家,學者,電影從業人員以及觀眾組成,一同觀看完影片後他們會討論出獲獎結果,並在頒獎典禮中公布。
那麼在前期准備中,媒體公關就成為獲獎與否的重要環節,大型商業製片公司通常會以巨額的公關費用,通過操縱媒體引導輿論以達到獲獎目的。
TWC的老闆、的創始人哈維•韋恩斯坦就是個中翹楚,他的常用手段就是選擇更符合奧斯卡口味的電影,在電影節評審期間發布大量通稿,塑造影片的正面形象。並同時舉辦私人晚宴和明星慈善晚會邀請評委參加私人觀影會,以達到影響評委傾向的作用。
據說,在面對呼聲高的競爭對手時,韋恩斯坦還會不惜通過媒體以及私人關系抹黑競爭對手,來確保自己推舉的電影可以成功獲獎,這也是他在好萊塢經常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參加電影節:觀眾,評委,媒體與商業的四重考量
電影節的組成通常包括一系列電影展映,專題研討會和頒獎典禮。電影市場可能是附屬於電影節,也有可能單獨舉辦。你需要做的,並不只是按照官方團隊的安排參加放映那麼簡單,幾個重要的事項需要特別下功夫:
a)觀眾交流
一般電影節官方會在參展電影放映結束後做一個15-30分鍾的問答,分享拍攝影片的過程。利用問答時間與觀眾分享主創最想表達的內容,與觀眾在觀影結束後進行各種交流,都會對影片的口碑造成影響,所以一個良性的觀眾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b)媒體采訪
如果影片進入了電影節的重要單元,電影節官方會為主創准備媒體采訪的時間(專訪或群訪);如果官方沒有給你安排媒體采訪,你可以在參展之前提前主動聯系當地媒體和國內媒體,讓行程相對有序。畢竟,增加曝光度是每個主創團隊或者發行方都想要的結果。
c)認識電影節選片人
電影節的選片人對電影至關重要,他直接決定著影片是否入圍,幸運的話,通過選片人會可以與更多的業內人士結識,這是電影持續走向更多電影節的有效路徑。
d)認識買家
在電影市場中,是一個認識買家的最好機會,全球的電影內容采買和銷售,對於獨立製片和小型的區域性發行公司,都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電影節會是一個擴展可能性的優質場所。
比如戛納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位於戛納電影宮的地下一樓。每天下午兩三點,交易市場里隨處可見眉頭緊鎖、嚴肅交談的買方和賣方,在這里每天都有大量電影成交,推動電影產業的商業發展。
2. 《集結號》在17屆金雞百花獎已經獲獎,為何今年18屆又給頒獎。一個影片能連續參加兩年嗎
金雞獎 百花獎 華表獎一起並稱中國電影的三大獎.金雞獎是專家獎.百花獎是觀眾獎.華表獎是政府獎。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是中國評選最早的電影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1994年開始改稱華表獎。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據說是由周恩來總理特地指明評選的.中斷了17年後.直到1980年才開始進行評獎活動。金雞獎創辦於1981年.因為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金雞獎。1992年代表『觀眾』意見的百花和代表『專家』意見的金雞合二為一.簡稱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金鷹獎和飛天獎一起並稱中國電視劇的兩大獎.金鷹獎是觀眾獎.飛天獎是政府獎。飛天獎創辦於1980年.一直延續至今。金鷹獎創辦於1983年.一直延續至今。 2005年應文化部的要求金雞獎 百花獎 華表獎 金鷹獎 飛天獎這些影視大獎.改為輪流舉辦.單數年舉辦金雞獎 華表獎 飛天獎.雙數年舉辦百花獎和金鷹獎
3. 關於一部電影參加電影節的問題
一部電影可以參加金馬獎後又參加金像獎。一部電影只能有一個主角入選男主角的提名。如果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在同一部電影中,三個人不能同時作為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候選人。提名是由評委定的,有時會用網路投票。
4. 世界上共有多少種電影節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200多種電影節。但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所承認的一級電影節只有6個:威尼斯、戛納、西柏林、印度(又稱新德里)、莫斯科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屆都有宗旨口號。最高獎是「金獅獎」和「銀獅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各國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美術片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其特點是商業性較強。獎品是「金熊獎」、「銀熊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不定期舉辦。獎品有金孔雀獎、銀孔雀獎及銅孔雀獎。
莫斯科電影節兩年一次。比賽分故事片、兒童片和短片三組進行。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
上述6個電影節都具有新鮮感和權威性,凡參加過其他比賽性電影節的影片,是不能參加這6個電影節的。
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專門性的電影節,如南斯拉夫的科學幻想電影節、義大利的教育電影節、法國昂西的動畫片電影節、德國奧伯崇森的短片電影節等。
5. 有哪些電影可以參加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的釜山電影節
參加這個釜山電影節的話,其實現在2018年到2019年有很多電影都比較出名,然後可以去參加,比如說《我和我的祖國》還有《攀登者》,還有《中國機長》,這些電影在中國 ,國慶上映期間都非常棒,然後票房也是上億。
因為大家的審美觀也在往上提,並不是以前主要是流量明星就可以了,現在很多人都在意這個演技到底好不好,如果演技不好,那麼再大的流量去演,那麼也不會有人去看的,這個電影也註定要撲街。
6. 世界上大約有多少種電影節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200多種電影節。但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所承認的一級電影節只有6個:威尼斯、戛納、西柏林、印度(又稱新德里)、莫斯科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屆都有宗旨口號。最高獎是「金獅獎」和「銀獅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各國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美術片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其特點是商業性較強。獎品是「金熊獎」、「銀熊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不定期舉辦。獎品有金孔雀獎、銀孔雀獎及銅孔雀獎。
莫斯科電影節兩年一次。比賽分故事片、兒童片和短片三組進行。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
上述6個電影節都具有新鮮感和權威性,凡參加過其他比賽性電影節的影片,是不能參加這6個電影節的。
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專門性的電影節,如南斯拉夫的科學幻想電影節、義大利的教育電影節、法國昂西的動畫片電影節、德國奧伯崇森的短片電影節等。
威尼斯電影節每兩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為期兩周。開始於1932年8月6日。它的創立宗旨是想把電影藝術提高到與其他藝術同等的水平。
中國自1971年開始選送影片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7. 一部影片能不能獲得二個大獎
當然可以,可以去參加不同的電影節,如果質量好的話,幾個電影節會有所收獲。
同一個電影節,也可以獲得多個大獎,比如:最佳影片,最佳劇本等。
8. 原創短片或電影可以同時參加多個電影節嗎
當然可以,除非這個電影節有硬性規定,不過,一般沒有
9. 紀錄片電影可以參加哪些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中國人獲獎情況: 第46屆最佳影片金獅獎(侯孝賢)《悲情城市》 第49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司》 第51屆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56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一個都不少》
最佳導演獎(張元)《過年回家》 第58屆評委會特別獎(伍仕賢)《車四十四》 第59屆聖馬可最佳影片獎(田壯壯)《小城之春》
特別關注獎(陳果)《人民公廁》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賈樟柯)《三峽好人》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色.戒》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賈樟柯)《無用》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赤壁》 《碟中諜2》《英雄本色》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獅獎 蔡尚君《人山人海》 最佳女主角 葉德嫻 《桃姐》
10. 為什麼同一部電影不能同時上歐洲三大電影節
戛納是不允許的,戛納要求是首映
柏林和威尼斯好像可以的把。我記得千與千尋就是拿了柏林的金熊獎也拿了威尼斯的什麼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