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理解微電影柏拉圖

如何理解微電影柏拉圖

發布時間:2022-07-19 03:33:16

⑴ 怎樣理解柏拉圖的美是理念

美學中美也有很多含義,如優美,審美對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義等等。我們探討中只是美學意義上的美的本質是什麼?作為認識的客體,一定不是客觀的,任何客體總是與一定得主體相聯系的。比如一個桌子是客觀存在著的,但作為我們認識的客體的時候,一定不是完全客觀,總是在主體視野范圍內,理解能力的,一定角度的客體。我們說美不是客觀,主要的角度是下面這個(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說美不是主觀的,美不是主觀與客觀激弧館舊弋攪龜些駭氓的統一,美不是主觀與客觀的融合),這個理由是主觀,客觀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的,說美得本質是主觀客觀是美學的認識論模式。但審美活動在現代美學認為不是認識活動,審美不是感性認識或形象思維活動。審美是一定體驗活動。這種體驗活動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狀態,它不同於認識活動。認識活動總是要知道事物是什麼,但審美僅是體驗,不要求知道客體是什麼(即真)。比如看到一朵梅花,認識活動是要知道梅花的屬性、概念等等。但我們在不知道梅花為何物的情況下,也可以直觀到梅花的美。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動。人在認識梅花、利用梅花之前就和梅花建立一種聯系了。就可以再審美活動中交融一體了。是我們的認識和利用梅花的活動,才產生了主客的分離。所以審美活動是將這主客二分的人和梅花的關系融合在一起。但這種融合,不是指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不是二分的那個主體與客體的融合。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兩個外在的東西的合一。這種結合時需要說明理由。我覺得李澤厚的實踐美學是在認識論的框架里說明主觀客觀統一的根源。所以,正是在體驗論的框架下,我們說美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也不是主觀和客觀的融合或統一。

如何理解柏拉圖的理念論

柏拉圖早年曾就學於赫拉克利特派的哲學家克拉底魯,熟知該派的「一切皆變,無物常住」的思想,以及克拉底魯將這一思想推至極端而導致的「語言無法表述事物」的不可知論觀點。此外,畢達哥拉斯學派關於具體事物「摹仿」數目的觀點,巴門尼德關於存在是不變不動的以及思維與存在相同一的觀點,都構成了柏拉圖哲學的重要理論來源。但是對柏拉圖影響最大的,還是蘇格拉底從具體事物背後去尋求一般定義的做法。顯然,一般定義不是關於感性事物、而是關於普遍本質的,這普遍本質正如同巴門尼德的「存在」一樣,只能是思維或理智的對象。柏拉圖把這種理智的對象稱為「理念」(idea或eidos),這個詞源於希臘語中的動詞「看」,作為名詞則是指「看到的東西」或「顯相」「型相」。但是在柏拉圖那裡,「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東西,而是指心靈或理智所「看」到的東西,是具有「一」的統一性和「存在」的實在性的觀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柏拉圖的「理念」與蘇格拉底的「定義」雖然具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但是二者之間卻有兩點根本性的區別。第一,蘇格拉底主要把尋求一般定義的工作局限於精神生活的范圍內,他探討的是關於美、美德、正義、善、勇敢等等的普遍本質;而柏拉圖則把理念擴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認為各種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為其存在的根據,甚至連較大、較小等表現事物關系的范疇,也是對「大」和「小」的理念的分有。第二,蘇格拉底雖然通過一般定義來探尋關於事物的普遍本質,但是他並沒有把普遍本質與個別事物截然分離開來,在他那裡,普遍本質是寓於個別事物之中的,它只能體現在人的抽象思想和語言之中,並不具有獨立的客觀實在性;柏拉圖則將普遍概念(理念)實體化和客觀化,不僅將其看作是獨立於個別事物的實在本體,而且將其看作是獨立於人的頭腦的客觀精神。這樣一來,在柏拉圖的哲學中就出現了個別事物與普遍概念之間的二元分離(「分離說」)。柏拉圖明確地說道:「一方面我們說有多個的東西存在,並且說這些東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又說有一個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應於每一組這些多個的東西,我們都假定一個單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個統一體而稱它為真正的實在。」
面對著普遍與個別、一與多、不變不動的理念與流動變化的可感事物之間的二元分離,柏拉圖並沒有像巴門尼德那樣簡單地用前者來否定後者,而是將前者作為後者存在的根據,用自身同一的理念來說明形態各異的具體事物。在他看來,可感事物正是通過「摹仿」或「分有」理念而獲得其實在性的。正如同木匠做床一樣,具體的床是對木匠頭腦中床的理念進行摹仿的結果,每一張床在形態上固然互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或多或少地分有了「床」的理念。惟有如此,它們才能成其為床。其他事物的情況也是這樣,柏拉圖說道:「一個東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為美本身出現於它之上或者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樣出現的或者是怎樣被『分有』的……美的東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為美的。」「一個東西之所以存在,除掉是由於『分有』它所『分有』的特殊的實體之外,還會由於什麼別的途徑……凡事物要成為二,就必須『分有「二』,要成為一就必須『分有』『一』。」由於可感事物是對理念的摹仿和分有,因此它永遠也不如理念那樣完美,正如摹本不如原作完美一樣。任何具體事物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而理念本身卻是完美無瑕的,因此理念不僅是可感事物的根據或原型,而且也是它們追求的目標。
在柏拉圖那裡,由於萬事萬物都各有自己的理念,各種理念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等級分明的「理念世界」。這個「理念世界」由低到高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類:(1)自然物的理念,如石頭、馬和人的理念,這是最低層次的理念;(2)人造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和床的理念,它們構成了各種人工製品摹仿的「原型」;(3)數學意義上的理念,如方、圓、三角形、大於、小於等;(4)范疇意義上的理念,如存在與非存在、靜止與運動、同與異等;(5)道德和審美領域的理念,如美、勇敢、節制、正義等;(6)「善」的理念,這是最高的理念,它構成了各種理念由以派生的終極根據,同時也是所有理念——以及作為各種理念的「摹本」的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標。一方面,「理念世界」中的各種理念構成了可感事物摹仿和分有的原型;另一方面,所有的理念又都追求著「善」的理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眾多感性事物趨向於它們的理念,較低級的理念趨向於較高級的理念,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趨向於「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世界模式和本體論體系。

⑶ 看了一部關於柏拉圖愛情的電影,何謂柏拉圖啊

簡單的說就是純粹的愛情,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的參與,金錢,名利,責任,等等的一切

⑷ 柏拉圖,蒙太奇,烏托邦。名詞解釋,詳細點,通俗點。

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圖式的愛情:精神戀愛,拋棄肉體慾望
蒙太奇誕生
當盧米埃爾兄弟在19世紀末拍出歷史上最早的影片時,他是不需要考慮到蒙太奇問題的。因為他總是把攝影機擺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即全景的距離(或者說是劇場中中排觀眾與舞台的距離),把人的動作從頭到尾一氣拍完。後來,發現膠片可以剪開、再用葯劑黏合,於是有人嘗試把攝影機放在不同位置,從不同距離、角度拍攝。他們發現各種鏡頭用不同的連接方法能產生驚人的不同效果。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開始,也是電影擺脫舞台劇的敘述與表現手段的束縛,有了自己獨立的手段的開始。一般電影史上都把分鏡頭拍攝的創始歸功於美國的埃德溫·鮑特,認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車大劫案》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的開端,因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台、司機室、電報室、火車廂、山谷等內景外景里發生的事連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包括了幾條動作線。但是,舉世公認還是格里菲斯熟練地掌握了不同鏡頭組接的技巧,使電影終於從戲劇的表現方法中解脫出來。蒙太奇在無聲片時期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
有聲電影的出現
從1927年起,電影有了聲音,這時電影從創作到理論都發生了一次極大的震動。畫面有了聲音,不再是單純的視覺的解釋,電影能夠更逼真地反映生活,原來無聲片合法的許多假定性的東西,以及作者直接表達自己見解的方法,不再適用了。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有不少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如卓別林和雷內·克萊爾,都有一段時期對有聲電影抱懷疑的態度,而理論家愛因漢姆更對有聲電影始終予以否定。
蒙太奇學派的出現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蒙太奇理論大師:愛森斯坦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聲音與色彩對蒙太奇的影響
另一方面,又有人以為蒙太奇是無聲電影的產物,在有聲電影的土壤上已經沒有生存的地位。事實說明,有聲雖然限制了某些蒙太奇方法的運用,但是電影從單純的視覺藝術變為視聽藝術,銀幕上的人物成為可見又可聞的完整形像,這就大大地擴大了蒙太奇的用武之地。畫面加上了聲音,從此蒙太奇不只是畫面與畫面的關系,而且又有了聲音與聲音,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而所謂聲音,又包括人聲、自然音響與音樂三者。人聲里又包括台詞、解說詞、內心獨白以及人群的雜聲。因此,畫面與聲音的結合涉及畫面與人聲、與自然音響、與音樂的各種結合,聲音與聲音的結合涉及這種種聲音之間的結合。由於這樣的復雜性,使電影的聲音構成和聲畫構成有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給視聽藝術開闊了無限廣闊的新天地(見電影聲音)。電影從黑白片發展成彩色片,色彩成為電影的表現手段之一,給電影帶來色彩的蒙太奇新課題,又一次豐富了電影蒙太奇的世界。
編輯本段蒙太奇的功能
通過蒙太奇手段,電影的敘述在時間空間的運用上取得極大的自由。一個化出化入的技巧(或者直接的跳入)就可以在空間上從巴黎跳到紐約,或者在時間上跨過幾十年。而且,通過兩個不同空間的運動的並列與交叉,可以造成緊張的懸念,或者表現分處兩地的人物之間的關系,如戀人的兩地相思。不同時間的蒙太奇可以反復地描繪人物過去的心理經歷與當前的內心活動之間的聯系。這種時空轉換的自由使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說家表現生活的自如。蒙太奇的運用,使電影藝術家可以大大壓縮或者擴延生活中實際的時間,造成所謂「電影的時間」,而不給人以違背生活中實際時間的感覺。但需要注意的是,對蒙太奇的把握不能過長,否則會令人乏味,也不能過短,會讓人感覺倉促。 蒙太奇這種操縱時空的能力,使電影藝術家能根據他對生活的分析,擷取他認為最能闡明生活實質的,最能說明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的,乃至最能抒述藝術家自己感受的部分,組合在一起,經過分解與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啟迪力的部分,摒棄省略大量無關輕重的瑣屑,去蕪存菁地提煉生活,獲得最生動的敘述、最豐富的感染力。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中表現在法庭上看著無辜的丈夫被判罪的妻子的痛苦時,只集中拍攝她痙攣著的雙手。《紅色娘子軍》里,瓊花看到地主南霸天,便違反偵察紀律開了槍,緊接的鏡頭是隊長把繳下來的瓊花的槍往桌上一拍,避免了向連長匯報的經過。動作是中斷了,但劇情是連續的,人物關系是發展的。這種分解與組合的作用,使電影具有高度集中概括的能力,使一部不到兩小時的影片能象《公民凱恩》那樣介紹一個人的一生,涉及幾十年的社會變遷。 蒙太奇還有兩個無法否定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敘述的角度,如從作者的客觀敘述到人物內心的主觀表現,或者通過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種事態。沒有這種交替使用,影片的敘述就會單調笨拙。二是通過鏡頭更迭運動的節奏影響觀眾的心理。 蒙太奇的種種功能,使幾代電影藝術家、理論家深信「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基礎」,「沒有蒙太奇,就沒有了電影」,認為電影要採用特殊的思維方式——蒙太奇思維方式。 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有: * 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捨,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 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每個鏡頭雖然只表現一定的內容,但組接一定順序的鏡頭,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 * 創造獨特的影視時間和空間。每個鏡頭都是對現實時空的記錄,經過剪輯,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編輯本段蒙太奇的種類
蒙太奇具有敘事和表意兩大功能,據此,我們可以把蒙太奇劃分為三種最基本的類型: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前一種是敘事手段,後兩類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第二級劃分,具體如下:
敘事蒙太奇
敘事蒙太奇由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等人首創,是影視片中最常用的一種敘事方法。它的特徵是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系來分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從而引導觀眾理解劇情。這種蒙太奇組接脈絡清楚,邏輯連貫,明白易懂。敘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幾種具體技巧:
1.平行蒙太奇
這種蒙太奇常以不同時空(或同時異地)發生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並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之中。 格里菲斯、希區柯克都是極善於運用這種蒙太奇的大師。平行蒙太奇應用廣泛,首先因為用它處理劇情,可以刪節過程以利於概括集中,節省篇幅,擴大影片的信息量,並加強影片的節奏;其次,由於這種手法是幾條線索平列表現,相互烘托,形成對比,易於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戰》中,導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現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的場面,造成了緊張的節奏扣人心弦。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又稱交替蒙太奇,它將同一時間不同地域發生的兩條或數條情節線迅速而頻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另外線索,各條線索相互依存,最後匯合在一起。這種剪輯技巧極易引起懸念,造成緊張激烈的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是掌握觀眾情緒的有力手法,驚險片、恐怖片和戰爭片常用此法造 成追逐和驚險的場面。如《南征北戰》中搶渡大沙河一段,將我軍和敵軍急行軍奔赴大沙河以及游擊隊炸水壩三條線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3.顛倒蒙太奇
這是一種打亂結構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現故事的或事件的現在狀態,然後再回去介紹故事的始末,表現為事件概念上過去與現在的重新組合。它常藉助疊印、劃變、畫外音、旁白等轉入倒敘。運用顛倒式蒙太奇,打亂的是事件順序,但時空關系仍需交代清楚,敘事仍應符合邏輯關系,事件的回顧和推理都以這種方式結構。
4.連續蒙太奇
這種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樣多線索地發展,而是沿著一條單一的情節線索,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有節奏地連續敘事。這種敘事自然流暢,朴實平順,但由於缺乏時空與場面的變換,無法直接展示同時發生的情節,難於突出各條情節線之間的對列關系,不利於概括,易有拖沓冗長,平鋪直敘之感。因此, 在一部影片中絕少單獨使用,多與平行、交叉蒙太奇手交混使用,相輔相成。
表現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是以鏡頭對列為基礎,通過相連鏡頭在形式或內容上相互對照、沖擊,從而產生單個鏡頭本身所不具有的豐富涵義,以表達某種情緒或思想。其目的在於激發現眾的聯想,啟迪觀眾的思考。
烏托邦就是中國的桃花源,都是基於人們對社會平等公平的美好的幻想而空想出來的一個地方,那裡沒有剝削壓迫和貧富差距,人們都過著幸福的生活,但現實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一種空想幻想,所以以後烏托邦又成了空想的代名詞

⑸ 如何理解----柏拉圖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就是我的人生,命運都是由自己掌握的,我可以改變自己的一切,我的行動思想都由自己掌控。後來在想想,歸根到底,柏拉圖的哲學基礎是理念與現實的區分,在柏拉圖看來,世界由「理念世界」和「摹本世界」兩部分組成。理念是精神的,是第一性的,盡管它是無形的,但它是萬物的根源,是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而摹本世界,則是有形的,虛假的,變化不定的,只能算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人由於分享理念程度的不同,相應地便分別具有了金、銀、銅鐵的三種不同的性質,人也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金→哲學家→智慧
銀→勇士→勇敢
銅鐵→生產勞動者→節制
然而,節制的品質不僅應當為生產勞動者所擁有,也應當成為所有三種人的品質,因為一個國家必須保持和諧協調,只有當人們各盡其職、各守其位時,國家才可能產生「正義」的品德,成為正義之國。當個人的三種品質(慾望、激情和理智)在個體中協調運行秩序井然時,個人就成了正義之人。這意味著理性支配慾望,精神支配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就是一種道德正義。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人品性中,都具有「較善」和「較惡」兩部分。如果較善的那部分佔優勢,就控制住「較惡」的那部分,他就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接受不良的教育,或者受壞人的薰染,他便成為「自己的奴隸」。當惡性膨脹時,就只好服從外在的權威,這個外在權威就是法律。
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自己的主人」這句我覺得很古怪的話的意思——我們還可以聽到其他類似的話——是不是呢?「自己的主人」這種說法不是很滑稽嗎?因為一個人是自己的主人也就當然是自己的奴隸,一個人是自己的奴隸也就當然是自己的主人,因為所有這兩種說法都是說的同一個人。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的意思是說,人的靈魂裡面有一個較好的部分和一個較壞的部分,而所謂「自己的主人」就是說較壞的部分受天性較好的部分控制。這無疑是一句稱贊之詞。當一個人由於壞的教養或者和壞人交往而使其較好的同時也是較小的那個部分,受到較壞的同時也是較大的那個部分統治時,他便要受到譴責而被稱為自己的奴隸和沒有節制的人了。

⑹ 柏拉圖什麼意思還有蒙太奇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http://ke..com/view/996.htm

蒙太齊——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簡單的說, 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怎麼去理解柏拉圖 什麼是柏拉圖的思想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
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只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付出相當的努力.

⑻ 怎樣用美學原理理解柏拉圖

用美學原理來理解柏拉圖就是從美學理論的發展脈絡中來審視和觀照柏拉圖。換言之,就是考察柏拉圖在美學史上的影響和地位。柏拉圖最突出的貢獻就在於提出了「理念」(idea,或曰理式)說,把各式各樣具體的美學形態上升、概括為一種「理念」。這既是一種貢獻,也是一種局限。所以鮑姆加登後來在提出「美學」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將其定義為感性認識的完善。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微電影柏拉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怎麼快速傳電影 瀏覽:297
電影解說如何變音 瀏覽:125
紅粉電影免費 瀏覽:286
免費新變種人電影有哪些 瀏覽:771
好看的電影排行鬼片 瀏覽:286
合肥科技館4D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926
航海王狂熱行動電影門票一般多少錢 瀏覽:669
韓國電影純真時代怎麼樣 瀏覽:229
狙擊精英幽靈射手電筒影免費觀看 瀏覽:801
最好看的電影搞笑推薦 瀏覽:51
如何陽光電影下載 瀏覽:7
如何知道劇情找電影名 瀏覽:685
槐撥有多少電影 瀏覽:184
女子身上有按鈕是什麼電影 瀏覽:375
海帶電影賺了多少錢 瀏覽:677
烏魯木齊美美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130
女囚犯叫什麼電影 瀏覽:79
中國夢的電影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瀏覽:765
李光洙魚頭電影叫什麼 瀏覽:19
什麼電影獨眼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