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致命魔術影評
影片《致命魔術》就是這樣一部詳細描繪魔術師間斗爭的故事片。
嚴格來講,《致命魔術》並不是一部科幻電影,雖然它包含了科幻電影中的一些元素。影片講述了兩位頂尖魔術師對同一魔術《真人大挪移》的不同理解,從而互相為了得到對方秘密而作出的一切不擇手段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兩個人為從技巧上壓倒對方而對《真人大挪移》進行的不同角度的探索。
然而魔術師之一也就是發明《真人大挪移》的阿爾布萊德一直在勢力方面處於弱勢,同時他也不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可是,阿爾布萊德卻在影片的最後向自己的對頭安吉爾揭秘了魔術的精髓:好魔術的代價就是作出犧牲。我想這就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成功的代價就是犧牲。
影片的懸念鋪設十分頻繁,大部分以先出結果再解以後的形式。雖然在影片中鋪設懸念是一種吸引觀眾的好方法,但是在《致命魔術》中,這種懸念的鋪設方式則使影片顯得有些凌亂。
㈡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電影《致命魔術》
這部片子沒有辜負這個片名,劇情復雜,導演切換來切換去的拍攝手法,也像極了一部魔術。整部片子處處是伏筆,處處是妙招,剛開始讓你看著一頭霧水,但是隨著影片時間的發展,一個一個懸念開始揭露,你的思路也開始慢慢清晰。然而,最大懸念你仍然無法想到,知道影片最後一刻,你才恍然大悟,頓覺整部影片豁然開朗,一切的一切都搞清楚,一個個的伏筆是埋放得那麼精彩。
㈢ 《致命魔術》的影評
致命魔術》中最偉大的魔術師,顯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迄今為止,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都重復著相同的母題:復仇,這種復仇又往往與偏執、孤獨、異於常人,等特性相聯系。正如《失憶》中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的主人公的復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復仇,以及《蝙蝠俠》中雙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復仇。《致命魔術》中,復仇被轉化為兩主人公的針鋒相對,而這場針鋒相對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對Borden的復仇。
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致命魔術》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對於電影敘事結構的精妙操作。影片的開始採用類比蒙太奇,將老道具師Cutter為女孩講解鳥籠魔術和時間軸上更為推前的Angier最後一場演出聯繫到一起,完成了倒敘開場,比《失憶》中轟炸式的倒敘,更加圓潤自如,並由Cutter的「prestige」一詞,呼應主題同時完成轉場,電影自然過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擊在水箱旁看著Angier溺斃而被捕,有重大殺人嫌疑。在獄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記,由日記引出時間軸比最後演出更為推前的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部分,結構再次進入倒敘,更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對於Borden日記的破譯過程,並由Borden的日記,話說從頭,開始了整個故事的正敘。這樣講起來似乎有些晦澀,我嘗試著做了如下的簡圖:
1、Borden日記所記載的二人成長恩怨史在時間軸上最為靠前,定義為A段,最後到Borden寫給Angier關鍵詞Tesla。
2、Angier日記從科羅拉多之行開始,記錄了他前往科羅拉多尋找Tesla,一邊破譯Borden日記,以及第一次試驗Angier版瞬間移動魔術,此段緊接A段,定義為B段。
3、在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開始後,到第一次試驗瞬間移動,也就是B段的時間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繼續,主要講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間的問題,定義為B'段。
4、Angier回到倫敦開始,直到他最後一場演出時消失在舞台上,定義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爭吵後自殺,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間移動,直到最後一場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義為C'段。
6、D段為Borden在後台看到Angier溺斃,受審,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師,閱讀Angier的日記,絞刑。
7、E段為最後的高潮戲,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閃回,並交待了重要劇情,但不做詳細分解了。
8、F段為Cutter為小女孩講解鳥籠魔術,直到電影結束。
以上為按時間軸順序的劇情,在電影中,大體上變成如下結構:
|.F1.||.C2.||.D1.||.B1.||.A.||.B2.||.B'.||.C1.||.C'.||.D2.||.E.||.F2.|
從這個結構軸上可以看出電影的敘事結構是多麼的復雜,實際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圖更復雜,E部分也多次閃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詳細分解。
電影在母題:「復仇」之下,還探討了「Obsession(痴迷) & Sacrifice(犧牲)」痴迷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斷的追求提升,達到個人的極限,為此他們都做出了超出尋常的犧牲。在兩人觀看中國魔術師表演後,Borden的話已經暗示了這一觀點:「完全的為他的藝術獻身,巨大的自我犧牲。」而隨後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話,又包含著暗示。他說:Borden馬上就看出來了(中國魔術師的秘密),而我卻不行。讓我一生都裝成另一個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來,是因為他已經具有做出這樣犧牲的准備,而且實際上他到死都裝成另一個人。
與諾蘭高超的結構操作相比,Jonathan Nolan的劇本同樣出色。除了精心構建出令人驚奇的故事內容外,類似上面提到的暗示在電影中比比皆是,只待細心的觀眾逐一發現。
首先,在電影開頭Cutter給小女孩演示了鳥籠魔術,這個魔術正是整部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魔術。Borden和Angier的瞬間移動,和鳥籠魔術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把籠子變成箱子,一個消失掉,另一個跳出來。在隨後的監獄部分,Borden說Fallon會照顧他女兒,律師緊接著說: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個有著和你一樣卑賤過去的人),obscure同時還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兩人之間的秘密。
當Cutter應法官的要求解釋Angier魔術的秘密時,Cutter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玩雜耍的人,他們靠掩蓋一些簡單,有時也是殘酷的事實為生。這句話暗示了最主要的劇情。Angier和Borden都通過掩蓋一些簡單,但是殘酷的事實獲得了事業的成功。
在回憶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後台說:「真正的魔術師會創造出他的同行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樣。」這句話隨後成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後來,Cutter嘲笑他說:你一定有這樣偉大的魔術,你可以把它賣給我么?Borden說:「我當然有。但別人變不了我這個魔術。」這句話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並提示在學徒時,他已經在那樣做了。
Borden先一步離開後,Angier問Cutter關於Borden從哪裡來的問題。Cutter反問:你從哪裡來?結合後面妻子問Angier的話:你不是也在裝成別人么?Angier回答:我覺得換個名字算不上偽裝。以及最後的Caldlow爵士劇情。表明Angier學徒時也掩飾了自己的過去,他本就出身貴族。這是兩個人最初為魔術做出的犧牲。
Borden和Sarah在鳥籠魔術後相識,這一段為觀眾演示了真正的鳥籠魔術,實際上是兩只相同的鳥,其中一隻在魔術中被殺死。這個魔術和最後Angier的瞬間移動幾乎一模一樣。
在Borden送Sarah回家時,Borden沒法到Sarah家做客而離開,Sarah關門,發現Borden已經在屋子裡了。這一劇情,實際上正是後面Borden的瞬間移動魔術。也是幾乎一模一樣。
以上僅是電影前20分鍾內出現的隱喻情節,已基本暗示了整部電影的內容。此後,Angier的妻子在魔術事故中喪生,兩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開。
另外,導演在電影中還故意放置了彩蛋,當Angier從科羅拉多回到倫敦後,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練場找他。Cutter一進屋,盲人看守聽到動靜,問「是誰?」在隨後短暫的兩個鏡頭中,你會看到兩個一模一樣的盲人看守,一個坐在雜物上,一個在瞬間移動的箱子邊彎著腰。
這部電影由於劇情的關系,也存在一些爭議之處。比如:到底哪個Angier是真的的問題。第一次試驗時,他射殺了出現在遠處的Angier,但後來的表演中,每次都是在道具內的被殺。也許這裡面沒有真假主次之分,總之不好解釋,Tesla不是說過科學存在隨機性么。
電影中的Tesla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早年是愛迪生的同事,曾在愛迪生公司負責研發直流電發電機,但他後來在西木公司的資助下發明了交流電。隨後引發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Tesla和愛迪生決裂。這一段隱藏在劇情後的歷史事件與劇情又有幾分神似。天知道劇本里,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㈣ 致命魔術的影片評價
能看出來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是想在影片中深入探討有關人性的東西,不過似乎不太成功,但兩位主演休·傑克曼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表演,卻值得稱道。——《綜藝》
雖然這並非一部主流的電影,卻仍然帶給觀眾很多樂趣,不知道克里斯托弗·諾蘭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娛樂周刊》
獨特環境下的獨特傳奇,如果你喜歡維多利亞時期專有的政治和文化氛圍,這部影片無疑是你最佳的選擇。——《亞特蘭大日報》
我懷疑許多人會愛上致命魔術的跌宕起伏以及科幻元素,我更喜歡先得頭籌的《魔術師》。——《芝加哥論壇報》
諾蘭通過為數不多的幾部作品,憑借對復雜敘事的摸索,已稱得上一個成熟的電影人!——《邁阿密先驅報》
諾蘭指導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出偉大的魔術表演,當你還沒從第一出把戲中回過神來的時候,第二出已經結束了。我說,這就是邪惡般的智慧。——《滾石》
該片有著演員賣力的表演,順暢的敘事和時而復現的小細節。《致命魔術》由諾蘭依據自己和其弟弟的劇本改編而導演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復雜的驚心設計的電影,其唯一目的在於使人消遣。——《紐約時報》
㈤ 你如何評價《致命魔術》這部電影
距離看完這部片子已經很久了,但感觸還是記憶猶新。劇情絲絲相扣,看得我心潮澎湃。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相快揭曉了,我心中期待著瘋狂而迷人的智斗布局。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復制機器!最後一秒,我終於得知,這些看似充滿智慧的致命陷阱,建立在一個荒謬的科學設定上。它甚至就是一個大線圈。理所當然地,它來自於才華橫溢的特斯拉,一個往事不明,常常被神化的科學家。我絕不輕視電磁場理論和特斯拉。但作者顯然選擇了荒謬。編劇朋友們,科幻或許對你們來說不甚重要,只是一個豐富故事的元素,和逃避燒腦的工具。但事實上,這是近乎於奇幻的科幻。科學和奇幻之間的唯一差別,就是他們成真的可能性,一個是萬分之一的可能,一個是萬分之零(原句來自於劉慈欣,有改編)。而科幻的靈魂,就是在這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中,對一切的一切發出哲學上的質問和深思。
而《致命魔術》中的復制技術,是虛無縹緲的,是為劇情服務的。它只是一個糖衣,與片中的文化內核沒有任何內里上的聯系。也就是說,將復制機器替換成任何虛構的奇幻設計,都不會是一個錯誤。沒有文學意義的科幻是醜陋的。而一切沖突都來自於本片的極度成功。科幻最醜陋的一面被展現在所有人面前。你們所為只是選擇。你們不熟悉科幻,卻選擇了科幻。在科幻電影普遍浮誇的情況下,用浮誇的科幻包裹精美的故事書寫了電影史上濃重的一筆。成就了喬納森·諾蘭、克里斯托弗·諾蘭、克里斯托弗·普瑞絲特和許多演員而傷害了世人眼中的科幻。進一步地,每一個成功的影片,都會成為楷模和榜樣。對科幻元素的粗暴使用就這樣在電影史上散發著余熱。
㈥ 《致命魔術》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更多的對於電學的暢想!!
這就是《致命魔術》當時的一些背景,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一些好玩的東西了。我不知道魔術是否有傳統魔術和現代魔術這類的分法,但是,我們看到,在片中最初的魔術都是採用如機械裝置等手段進行創作,靠的是思維的力量,而且嚴格限定這魔術師的圈子內,不會藉助外力。而當Angier去尋找特斯拉時,似乎也表明著一種新的魔術時代的到來,即藉助現代科技,其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
㈦ 如何評價《致命魔術》這部電影
劇情解謎1、波登和法隆是雙胞胎兄弟,波登對研究新魔術著迷,是他執意要打新結,而害死了安吉爾的妻子,法隆則理智,他出現在安吉爾妻子的葬禮,並誠實地說自己不知道打了什麼結,因為結是波登打的。2、波登曾經讓Tesla幫他做「瞬間轉移機器」,但不成功(片中有交代),後來被安吉爾威脅時就叫安吉爾去找Tesla,他以為安吉爾只會白跑一趟。另一種解釋,波登寫下Tesla只是亂寫的,因為他也去過Tesla不成功的那場表演,但是沒想到真的會造一個復制機出來。3、被絞死的是波登,他愛Olivia,最後活下來的是法隆,他愛Sara,最後法隆在向安吉爾敘述真相的時候,說IloveSara時放的是他與Sara在一起的鏡頭,說HelovesOphelia時,放的是波登與Sara吵架的鏡頭,可見被絞死的是波登。4、Sara知道波登雙胞胎的秘密,她對這種三人生活感到疑惑恐懼並難以忍受,後來她發覺兩人之一喜歡上了Olivia,而她不能搞清楚到底這個人是不是自己丈夫,甚至她覺得說不愛她的人就是她一直深愛的丈夫波登,心灰意冷的她想約Oliviar出來說出真相,但後者沒出現,最後Sara崩潰自殺了。(其實那個說不愛他的人是波登,當Sara問他doyouloveme的時候,他說notfortoday,他當時說的實話)5、關於安吉爾,在妻子死後,一心報仇,變得更加偏執狂熱,一心想表演最神奇的魔術,把妻子為他起的藝名(大師丹頓)發揚光大。安吉爾極度自私狹隘高傲自大,片中有一段說安吉爾利用替身表演「瞬間轉移」,他不滿自己是掉到台底的那個,而替身卻站到台前,接受觀眾歡呼(他還在台下隔著木檔板向看不見他的觀眾鞠躬),後來更加提出來要和替身出場順序對調,他想最後站出來接受觀眾的歡呼。這里說明了安吉爾的自私自我,不能容下別人,不能與人分享榮譽(正好與波登兄弟的同心協力、互相信任、自我犧牲形成了鮮明對比,並為後來安吉爾如何對待自己復製品作了鋪墊)。6、安吉爾知道機器會成功復制自己,並從箱子走出來,也很清楚自己性格不能容忍另一個自己同時存在,還有為了機器出差錯而為自己帶來痛苦,所以他先准備了手槍,再走進機器,等復制的自己一出現,便想都不想就斃了他。這是他第一次親身使用機器,原版自己殺了復制自己。7、安吉爾找到Cutter,並約了經紀人一齊試看錶演,這是安吉爾第二次用機器,這次,安吉爾的原版死了,復制安吉爾A活了下來。(這時關於原版安吉爾是怎樣死的原片的確沒有明說,是不是淹死的還不好說,只可以肯定說原版安吉爾在機器里通電後就直接掉下台下的機關里,復制安吉爾A在經紀人面前現身,並確定復制出來的自己保留著原來的一切記憶和能力。事後,復制安吉爾A便安心地處理掉機關里被控制著的原版安吉爾。)8、安吉爾在確信機器的可靠後,便有了後來的表演。因為Cutter曾說過溺水的感覺像回家,於是復制安吉爾A便選擇了溺斃這種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肉身。過程是:安吉爾在台上通電,掉到台下水箱溺斃,同時,復制安吉爾在另一處生成,這樣循環地……並不是說每次用機器都多出了一個新的安吉爾,而是每次一個安吉爾就分身成了兩個人,一個人掉入水缸,另一個出現在高台上。但分身出的安吉爾不知道溺死的感覺,因而就有勇氣一次一次地重新站到台上,准備掉水裡,迎接新生。(試想你自己就是安吉爾,你的感覺就是站到台上,通電,莫名其妙地出現在櫃子里,然後是下次表演,站到台上,通電……這樣循環下去,沒有一點痛苦)。9、由此至終都只有一個安吉爾,後來安吉爾在通電前就發覺了法隆沖到了後台,於是分身後他故意沒有出現,這樣就造成了安吉爾溺死的假象,法隆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不明真相的Cutter還真以為波登會什麼「瞬間移動」,把水箱移到安吉爾台下,於是便有了開頭Cutter在法庭上指控波登一幕。(這個地方原版寫得是波登,按照我後來的理解以及兄弟兩個的性格,我覺得應該是法隆。而且注意法隆去後台的時候摘掉了帽子和鬍子,大家以為是波登。在監獄的時候最後見面潔絲,以及波登兄弟最後見面的時候都說明了監獄里的是法隆。)
㈧ 拍攝用時25天的《致命魔術》為什麼能做到評價這么高
《致命魔術》這部電影或許沒有其他美國大片一樣享有特別高的知名度,但是這部片子在伙哥心中一直是燒腦排名NO.1的作品。坦白說第一次看《致命魔術》的時候,我已經被徹底繞懵了。
當然對於一部作品來說,單單有好的情節和獨特的講述方式還是不夠的,演員們出色的表現也是成就一部好電影的重中之重。好演員能夠完美的展現出一部作品的靈魂,很顯然《致命魔術》的靈魂所在已經完全被觀眾們領略到了,特別是安吉和波登之間的較量簡直不要太精彩!這也是這部電影能夠收獲高口碑的原因之一。
㈨ 如何評價《致命魔術》這部電影
我認為致命魔術這部電影非常的好,因為它展示了一個魔術師優秀的魔術,並且告訴人們魔術也是可以改變生活的,是非常引人深思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