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畫片是一幀一幀畫的嗎
動畫是一幀一幀畫的。人物和場景等等都是逐幀畫的,其原理是在連續的關鍵幀中分解動畫動作,也就是在時間軸的每幀上逐幀繪制不同的內容,使其連續播放而成動畫。
動畫的概念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動畫片,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最早發源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於美國。
中國美術電影的起源
中國美術電影始於二十年代初,"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在上海拍攝了中國最早一批動畫片。《大鬧畫室》(1926年,10分鍾)描寫了在畫室里有一個紙人和主人制服紙人的故事。長片《鐵扇公主》(1941年,90分鍾)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就連垃圾桶著名的動畫家手冢治蟲,也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才走上動畫之路的。
萬氏兄弟為了讓《鐵扇公主》中的火焰山放出紅光,在電影放映時手持紅色玻璃紙擋住鏡頭,使原本黑白的電影有了色彩。由於戰爭和無人投資,美術電影於1942年後中斷了。四十年代初,錢家駿等在重慶拍攝動畫片《農家樂》,但也未獲發展。
『貳』 日本動畫片一分鍾多少幀一部90分鍾的動畫需要多少副畫
一般情況下。常見的日本動畫片一分鍾為24幀。
以一幀一幅畫來算,則90分鍾共129600副畫。
並且,如果是90分鍾動畫,那基本都是劇場版了。常常幀率會更高。比如戰斗類動畫,更高的幀率會帶來更加流暢的快慢節奏的轉換。
然而,現實是並不可能真的有13萬副畫。很多情況下,一幀所繪制的畫面,都可以重復使用,尤其是對白過程中,更是並不需要逐幀繪制。而且現在動畫製作軟體的發展,更是極大節省了繪制所需的人力。除了某些像宮崎駿這種導演,固執的要求手繪原畫。
由於人類眼睛的特殊生理結構,如果所看畫面之幀率高於24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的,此現象稱之為視覺暫留。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膠片是一格一格拍攝出來,然後快速播放的。
而對游戲,一般來說,第一人稱射擊游戲比較注重FPS的高低,如果FPS<30的話,游戲會顯得不連貫。所以有一句有趣的話:「FPS(指FPS游戲)重在FPS(指幀率)。
每秒的幀數(fps)或者說幀率表示圖形處理器處理場時每秒鍾能夠更新的次數。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一般來說30fps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將性能提升至60fps則可以明顯提升交互感和逼真感,但是一般來說超過75fps一般就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如果幀率超過屏幕刷新率只會浪費圖形處理的能力,因為監視器不能以這么快的速度更新,這樣超過刷新率的幀率就浪費掉了。
『叄』 製作一部動畫片電影(約90分鍾一部),大約要畫多少張圖片
國內的大概是1秒12張,日本的大概是1秒24張。
15分鍾是900秒,做得好點的話大概是900*24=21600張
『肆』 出一集動畫片大約要畫多少張圖畫呢
一般30分鍾的動畫要3500~5000張,而劇場的要30000~100000張,總之,放映1秒鍾必須畫5~20張圖畫~!
『伍』 拍攝定格動畫 1分鍾短片 要多少張照片呢
下面的人不懂就別誤人子弟了,我來回答吧!一般普通電影是每秒25幀,也就是每秒25個畫面,而定格動畫每秒只要12到15幀就可以了,也就是說,1分鍾短片需要拍攝720張到900張照片。
『陸』 一分鍾的動畫大約幾個分鏡
動畫片每放映1秒需要12幅畫分鏡,一分鍾60秒,需要72張畫稿。
在繪制的動畫中,移動角色通常是「兩次拍攝」,也就是說,每兩幀膠片(通常以每秒24幀的速度運行)顯示一幅畫,這意味著每秒只有12幅畫。
即使圖像更新率低,但流動性對於大多數受試者來說是令人滿意的。然而,當一個角色需要進行快速移動時,通常需要恢復動畫「上一個」,因為「兩個」太慢而無法充分傳達動作。兩種技術的融合使得眼睛被愚弄而沒有不必要的生產成本。
分鏡應用:
『分鏡』一詞源自於電影,在漫畫上我們也可以將之稱為『分格』。漫畫分鏡是打草稿階段的重要工作,包括分配頁數,定製每頁內的格框劃分等。分格是漫畫的基本技巧,也是當代漫畫和傳統漫畫聯系最緊密的環節。
分鏡畫面主要以4個方面組成:1.鏡號;2.畫面;3.描述;4.時間。
鏡號:准確的鏡頭編號。
畫面:該鏡頭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場景與人物關系、人物的表演狀態、鏡頭的推拉搖移。
描述:解釋畫面狀態、人物表演情緒、人物對白以及後期製作指示。
時間:該鏡頭的拍攝時間(例:2秒10幀)。
『柒』 以前的動畫片1分鍾畫了多少張畫
動畫片在每秒走24張、25張或者30張。 但是只有很少的情況下會畫夠那麼多的,不管現在還是過去,要做到動作有力度,速度和動感,是絕對不會按著實際走的格數畫的,至於所謂的一拍一,一拍二,一拍三,並不是在一秒內都是相同的,很多時候同一秒內有幾張是一拍一,有幾張是一拍二或者一拍三,這有鏡頭有鏡頭的因素也有動作設計上的因素。也只有書上才會說什麼要動作流暢要幾拍幾,要做商業片要幾拍幾,實際操作上其實是很不同的。當然像一些商業畫的動畫在製作繪制的時候的確是按照一定的拍數來畫,但是在合成時有時候是會抽掉一些來表現動作和速度感。
至於中國當年的大鬧天宮的情況我不知道,但是看著就是完全沒有速度節奏感的「流暢」動畫,我不是說不好,只能說那是一種古老的方法…………
呵呵,我的回答,你的老師估計是不會滿意的,因為他有「標准答案」。至於我說的是真的還是假,你只要去實踐就能馬上知道,同一個動作畫稿張數不變的情況下用不同的方式合成,出來的效果會差很遠。動畫是要實踐著來學的,聽著來學是永遠也學不好的。這也是動畫公司(國內的我不清楚)與國內學校在教育動畫上有不同的地方。一個是以理論為主,一個是以實踐為主。
『捌』 一部日本動畫電影大約要畫多少幅圖,一幀就一幅圖,那麼多少萬張啊
每個動畫都不一樣 首先1秒會有N頻 一頻就是一張圖畫國產動畫一秒也就12頻左右 看起來有點不是很連貫因為人眼動態視力是0.1秒日產動畫是20頻左右當然劇場版頻數會更高 有的會達到30以上你知道頻數再乘以動畫時間就可以知道大概的圖畫數了.
一般30分鍾的動畫要3500~5000張,而劇場的要30000~100000張,總之,放映1秒鍾必須畫5~20張圖畫.
『玖』 宮崎駿的動漫真的是一張張畫出來的嗎
宮崎駿是個有匠人精神的導演,從業以來,他一直極少使用CG技術,堅持手繪動畫,不論花多大的功夫也要把作品做到極致。
舉個例子,《懸崖上的金魚姬》里有一個水母浮出水面的短短12秒的鏡頭,你能猜到用了多少幅畫稿么?
一群水母浮出水面
短短4秒的動畫電影,需要手繪1年以上
宮崎駿認為計件工資只會生產工業產品及聽話的、流水線式動畫,不會創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事實上,時至今日,吉卜力依然是採用固定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