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理解中國30年代電影的軟硬之爭

如何理解中國30年代電影的軟硬之爭

發布時間:2022-07-07 06:24:56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會的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講三點:

「 一、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

1、軟實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經濟學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不必說了,經濟基礎、軍事等等。軟實力是什麼?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響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實力,硬實力可以征戰但不能征服。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初唐盛唐時,用兵最少,但八方來朝,當時西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唐朝時候歌舞昇平,皇家樂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四萬人,比我們國家樂團多十倍都不止。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願意來呢?因為唐朝的文化發達,我們有很多發明,都願意來交流。
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美軍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短短幾天就收服了,但征戰到現在,不管怎麼折騰,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這兩個國家依然一團糟,生活水平遠不如戰前,老百姓怨聲載道,什麼原因呢?就是征戰後,軟的東西文化相沖突,特別嚴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沖突沒辦法解決。所以說靠文化、靠軟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讓人服氣。
2、增加中國影響力。

最近三百年以來,中國沒落,中國的轉折就是從乾隆開始,有人說「康乾盛世」,實際上到乾隆就已經由盛轉衰了。從那算起到現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來中國國力漸衰,西方大國崛起,西方強國的各種生活方式、文化對中國全面影響,幾百年來在中國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好。不管什麼事,哪一件中國人自己說好,那一定不行,外國人說好這事就行。所以我們不管拿什麼獎,不管是什麼電影獎、音樂獎,甚至是文學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給的好。國人不管做什麼,都缺乏自信。
現在中國人提出的口號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六百年來全球有九個大國先後崛起,中國如果實現復興是十個大國,這六七百年來其它九個大國都叫「崛起」,唯獨中國提的口號叫「民族復興」。什麼原因呢?中國曾經在世上厲害了兩千多年,這三百年才沒落下去。所以我們不是新的崛起,是復興。那麼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還有一條就是要在文化領域里,改變西方影響中國的現象,把影響中國變為「中國影響」。別看四個字,兩個字一顛倒,內容完全不一樣。

中國現在提了要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光靠經濟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須配合走出去,硬的軟的一起走出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復興。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現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來?關著門自己說文化自信這不行。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別的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增強自己,在比較中顯得更高更好,這個自信才能有。怎麼去比較?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比較。所以說文化增強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較、鑒別,然後吸收精華,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漸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我記得毛澤東曾說過「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 二、文化怎樣走出去 」

都說中國文化走出去,前兩周政治局還開會,專門議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談幾點看法。

1、要建立傳播渠道。

建高鐵,要先建高鐵線路;要開車,要先把公路建起來。這就是基礎設施,有鐵軌,有高速公路,火車和汽車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先有傳播渠道。現在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無論電影、電視、網路、平面,諸多方面都嚴重缺乏渠道。我們說話的聲音,海外絕大部分的地方聽不到。你不要以為西方的媒體就是客觀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大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會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務。在海外,看到中國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消息,老百姓從哪獲取知識呢?一般都是從媒體獲取。真到中國旅遊,改變印象的有沒有?有,但很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渠道。

我舉一個例子,電影怎麼發出去的?全世界電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國的獨立製片人公司超過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發行渠道,這也是這六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號稱「六大」。其它公司,單講電影電視收入,已經超越六大中的兩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稱為「大」,就因為他們沒有全球發行渠道。

中國電影依靠這六家發行渠道,能發出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電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國電影這幾年來海外票房基本上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國內的市場不匹配,這還是在2012年我們萬達並購AMC以後,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還放一些,從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現在中國有些電影拍出來後,在北京或上海搞一個首映,號稱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發行。

2、需要打造內容品牌。

除了要有傳播渠道,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內容品牌。美國文化影響全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強勢,文化更強硬。美國出口的第一產品既不是飛機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產業,美國文化產業佔了GDP24%,排在第一,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1/4,全面影響世界。美國文化不光是渠道強,還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奧斯卡、格萊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它創造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美國傳統的思想價值觀,教育全世界從小就形成唯「美」主義。

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傳播渠道以外,還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內容品牌,沒有這個光有傳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內容品牌建設起來,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錢、過多少年,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誰走出去呢?政府當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財政投資。第一投資的財力有限;第二還有長期持續的問題。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廣度、持續性方面,是難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導。

為什麼國企難以走出去呢,國企代表著國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國去。走出外國去,中國國企首先過不了審批關,特別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覺得國企是很難走出去。

只有民營企業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這個認識可能現在人們還不認同,但是我相信通過幾年的實踐,會慢慢統一認識的。第一,因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一個是民企容易解決審批問題,比如說我們收購英國的歐典院線那要經過歐盟的十幾、二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我們上周已經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個國企,這么多國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歐洲的第一大院線,民企肯定是容易審批。

而且,傳播中引起的反感較少,容易教化。你傳播什麼東西,寓教於樂,讓別人樂呵呵的接受,主動的接受,花錢來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話硬生生的去宣傳那可能不行。民營企業因為它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麼把這個錢收回來,怎麼樣讓別人接受、買我的產品,可能我們會在宣傳真善美和市場方面會容易找到平衡點,做出既能表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現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價值觀,又能讓外國人接受的東西。

而且從民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它能夠做比如說現在三年五年內是虧損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後才能贏利的決策也可以做,國有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是舉一個電影院線的例子,200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蓋了很多萬達廣場,我說投資電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訴我,全國才十億票房,就算20%的利潤全國才兩億,投資怎麼收回來。可是我講,我們就賭吧,它總要增長吧,就賭十年增長100億,還沒敢說增長太多,增長100億的時候就是20億。真的,這個公司是虧了三年以後才贏利,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一個比較巧的時期,就是從那以後進入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如果沒有黃金十年,可能熬的時間更長。像我們海外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也是這樣的,也是需要熬時間的。民營企業因為是老闆終身制,他可以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難。說的是很容易的,怎麼走出去?到現在這么多年沒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難的。我有三點中肯的建議:

1、國家支持要給力。

現在中國文化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普遍偏小。上百億美元的,除了萬達,可能還沒有。外國兩百億、三百億的公司一堆。而且現在文化企業,外國叫娛樂企業,基本上都是全產業鏈,全媒體,很少有單獨的電影公司,都是電影、電視台等等合並起來的。所以我們這些文化企業走出去和這些大的財團競爭。就本身實力,還有制度方面的抵觸問題,所以對抗就很難,走得比較困難,就需要國家給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舉一個例子,我到法國電影協會做了一個調查,我說法國人也就是個中等國家吧,但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響力那麼大?法國的電影節可以說世界第一節,奧斯卡名聲大,但是大家忘了奧斯卡是一個獎,就是兩個小時完事了,戛納一個節日,一辦就辦一周,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而且法國電影節還有世界影響力。

法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如果不對法語電影支持,英語片就會占滿全部市場,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語片,法國本土電影,國家一律先給50%的出資,比如說你投一個億,先給五千萬,放映如果產生虧損,再由國家補貼虧損的部分,一個億虧了六千萬,國家就由五千萬變成補六千萬,就是靠這個政策,還有一些稅收等其它優惠政策。所以說在法國沒有任何好萊塢限制的情況下,主要靠法語電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的,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必須國家政策給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寬對文化走出去的審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說了很久了,兩周前剛開了會議,談到走出去。但是我又聽說,最近外匯流失,又說對不管什麼樣企業的投資並購,不管是製造業、文化業通通審批要收緊,對外投資縮減。我覺得這個政策上就應該有所區別,對待投資也要區別對待,文化的並購談判是特別復雜困難的事情。

我們這次並購的歐典,始於五年前的談判,我跟歐典的董事長不知見了多少次,但就是談來談去也談不下來,真正的機會是什麼?英國一脫歐他就慌了,他擔心走向趨勢會改變,所以趕快想把它賣掉。這種文化資源類的並購,還有一些品牌文化的並購,我覺得國家應該在這些審批方面要放寬。如果一視同仁,或者是不管什麼都從嚴過審,談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難。

3、要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就只有六家,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撐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發別人的片子,收錢。有核心競爭力的就這么幾家,美國旅遊企業大型的超過一千家,還不算小的。真正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兩個,迪斯尼和傳奇。這說明什麼呢,文化要影響本國進而再影響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幾個大品牌就決定了,要靠龍頭企業。

我們有句古話說的話,萬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隻航空母艦。就戰鬥力來講,一萬只小船並在一起,也抵不過航空母艦。

就是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國內走還是向外走,首先中國文化要有龍頭企業,而且還不止一個龍頭企業,要有一批龍頭企業。中國如果能培養出十個八個年收入在百億美金,兩三個幾百億美金的綜合性文化產業收入的文化企業,可能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我們就能夠佔領潮流。時間關系,我就單講一個文化走出去,謝謝大家。

❷ 電影人什麼公案

電影人與影評人沖突公案:德爛片王錘暈4影評人
影評人的褒揚針砭,伴隨了奇才導演費穆的整個電影生涯。 1930年代初,上海出現了「軟性電影論者」 和左翼影評人和兩個對立的影評聯盟,簡稱「軟硬之爭」。 「軟硬」的爭鋒堪為中國影評史門派對戰之盛事。其中,費穆1933年拍攝的處女作,由阮玲玉主演的《城市之夜》,便是這場多年鏖戰的經典戰役。夏衍、鄭伯奇等的《<城市之夜>評》對費穆藝術水準給予很高評價,但對電影的改良主義、反都市色彩等,也給予了深刻批評。「軟性電影論者」的評論則是引經據典,凸顯出「藝術至上」的特色。這些影評對費穆之後的創作影響甚深。

❸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3)如何理解中國30年代電影的軟硬之爭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❹ 中國電影30年代電影有那些

電影《八百壯士》 電影《中華兒女》 電影《大路》 電影《神女》 電影《馬路天使》 電影《漁光曲》 電影《狂流》 電影《十字街頭》
求採納

❺ 中國三十年代電影發展的特點

中國三十年代電影電影作品很少,創新力不足,電影發展比較緩慢,沒有完整電影工業體系!

❻ 就一部電影談談你對中國30年代民族電影的看法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世紀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華民族展開的自衛戰爭,也是自抗戰爆發以來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題材。由於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歷了政治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不同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的創作者對這場民族戰爭的關注點和表現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審美風格、影像語言也都是各異的。這其中,雖然貫穿著創作者較為自覺的藝術個性的追求,但幾乎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幾十年來中國社會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風尚的變遷。 1930年代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電影藝術觀念、社會觀念和電影技術條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民族電影內容與形式的復雜關系,電影藝術的基本原則和創作方法以及電影的具體形態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當多的好萊塢因素。在「類似性」和「差異性」多重變奏的共同塑造下,中國民族電影具有了自身的藝術品格和基本觀念,由此也產生了富於中國色彩的民族電影的具體形態、風格和特徵。中國電影商業類型建設受到了好萊塢的直接影響。雖然在總量上國片落後於好萊塢影片,但是能夠在30年代與美國電影在首輪院線同步放映的國產大片,它們的放映時間、總場次和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並不比外國電影遜色。民族電影商業類型意識和類型電影的創作實踐成為民族電影的寶貴財富和歷史經驗。與此同時,在借鑒好萊塢的直接影響之下,民族電影通過借鑒和學習,培育了自身的優勢類型,喜劇、歌唱、愛情倫理、偵探、恐怖等類型逐步發展。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強勢姿態,必然在文化上引起中國知識界的重視和反思,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電影文化的影響通過更加具體的電影形式和更加復雜的機制產生作用,在民族電影文化活動的具象場所和抽象空間兩個領域中對中國電影文化發展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3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管理者「國家電影」意識的逐步成熟不僅為中國民族電影制定了一系列接受西方電影和美國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放映市場的規章制度,中國電影也開始逐步形成面對好萊塢電影影響時的明確政治主體意識。國家意識(State Awareness)、政治意識(Political Awareness)和民族意識(National Awareness)是193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政治語境賦予中國民族電影的基本要求,也成為審視和接受好萊塢電影過程中的基本立場。隨著國民黨「官營電影」體制的建立和成熟,左翼思潮引發的「新興電影運動」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民族危機中始終占據著市場絕對主體地位的好萊塢電影和中國民族電影之間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交互影響。

❼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把50年代中國電影命名為中國電影的歷史時代,其中的歷史含義

摘要 在以往的著述中對中國電影始終沒有打破地域的界限.沒有描述出相同的歷史時段內中國電影的總體格局,沒有相同類型和題材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不同形態,而這一切都是研究1949年後中國電影50年這樣一個歷史命題應當改變的問題。《當代中國電影發展史》將兩岸三地統而觀之。從而形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當代中國電影史。它旨在探討處於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這對於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歷史發展,研究中國電影50年的歷史進程,特別是研究電影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❽ 闡述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與戰爭的具體關聯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即後來的中央電視台)開播,1個多月以後,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萊餅子》播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的18年,中國大陸共播出電視劇約180多部。可以說,電視劇幾乎與中國電視一同誕生。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大多是對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宣傳性演繹,具有明確的政治教育主題。當時,中國僅有一座電視台,電視覆蓋面小,電視機更少,除極少數政府領導和高級知識分子,一般中國觀眾看不到電視節目,所以這些電視劇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由於電視還沒有成為大眾媒介,中國電視劇也沒有成為大眾文化。即便作為政治宣傳工具,電視劇也不能與當時中國的印刷、廣播和電影等媒介的重要性相比。

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台凡有條件的都可以製作電視劇,並在國慶30周年時舉行全國電視節目聯播。於是,1980年全年電視劇生產達13l集,是前一年電視劇產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電視台成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電視劇產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從這時起,電視劇開始成為中國最具大眾性的視聽敘事形式。
而電視廣告的出現標志了商業力量開始影響一直被看作「黨和人民喉舌」的電視運作之中,通俗娛樂電視劇的出現對中國的電視劇觀念提出了挑戰,電視劇的政治意義開始淡化,其消費意義開始被重視,通俗電視連續劇形式逐漸成為中國電視劇的主導形式。電視劇的生產資金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社會、來自於企業、甚至來自於國外和港台地區,越來越多的非電視台機構製作電視劇,政府對電視劇生產的直接控制減小了。
從那時開始,多家媒介調查公司的調查都表明,電視劇是電視觀眾選擇中僅僅居於新聞類節目之後的節目類型,電視連續劇在中國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電影、小說、戲劇等其他敘事形式,電視劇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它遠遠不只是肥皂劇、情景喜劇,而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敘事渠道。
與此同時,政府對電視劇產業的干預也在加強: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資本主義精神污染」的例子,26集《加里森敢死隊》播放到第13集便迫於壓力中途停播。
從1986年6月1日開始,國家開始實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制度。任何機構只有獲得製作許可證才能合法製作電視劇。電視劇的生產還要經過審批。電視劇拍攝必須由具有電視劇拍攝許可證的單位將題材上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審批,獲得批准以後的電視劇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時,所有電視劇的發行和播出必須通過當地宣傳部門的審查。而且,廣電總局、中央電視台和一些省級以上電視台都有電視監播機構,可以監看已經播出的電視劇,發現政治問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來終止電視劇的播出。
這兩年,廣電總局在人們的印象里似乎總是和「禁令」聯系在一起的。盡管不許說方言不見得能推進中國的普通話事業,不許拍婚外戀題材的電視未必能拯救那些質量不高的婚姻,不許在黃金時間播出境外影視劇也顯然無助於提高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但類似的禁令仍然層出不窮。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中國30年代電影的軟硬之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l微電影有哪些 瀏覽:206
戰場來信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89
好看雲電影日本 瀏覽:546
電影票打過電話退不了怎麼辦 瀏覽:137
韓國電影下女主演講什麼 瀏覽:399
微電影視頻怎麼調色 瀏覽:837
看電影提前多少買票 瀏覽:997
古裝精靈電影有哪些 瀏覽:417
適合學生看的最新美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84
四大校花什麼電影完整版 瀏覽:681
虎牙為什麼不播周星馳的電影 瀏覽:356
qq下載電影怎麼下 瀏覽:486
萬達廣場電影院怎麼走 瀏覽:906
奇奇電影網站免費在線觀看 瀏覽:297
鬼片最恐怖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8
cgv電影兌換券怎麼用app兌 瀏覽:995
好看的韓國電影聚會的目 瀏覽:701
阿里影業電影有哪些 瀏覽:946
電影鬼鄉免費播放 瀏覽:28
烈火英雄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