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學習編導時,看電影該如何做筆記
中影人藝考的老師是這么教我們寫影評的,我個人覺得也可以用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具體我們有五個步驟:
(一)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好的電影,需要品評的方面會與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觀看思考,感受電影的靈魂,把握住電影中最能打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泰坦尼克號》,不只是男女主人公的感人愛情。更有在災難面前對人性的思考。
(二)立意要新,開掘要深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抓住要點,有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是要抓住影片內容,尋找現實意義;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三)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含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人物聲音的變化、道具的運用、色彩的配置、鏡頭的運動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
(四)要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
編導高考影評寫作中對影片作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而不是為了寫影評而強行將自己的想法加在影片之中
(五)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
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
❷ 學習編導的人,到底該怎麼看電影
第一步:看片量
很多編導生在積累閱片量的時候容易走兩種極端:
第一,太過於重視所謂的「數量」,所以看片根本不精。
第二,只看一些經典老片的,面對一些不感興趣的題材,要麼不看,要麼看了也等於白看。
如果你在看片的時候有這方面的趨勢,一定要控制好你自己!
那麼,怎麼積累看片量呢?
這里建議你,就是既要注重數量,又要注重質量;不管好片爛片,看一部要有一部的收獲、積累和思考。
第二步:如何看
看片的時候,我們不妨帶著這些問題去看,給大家幾個思考的角度:
一兩句話說明這部片子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電影梗概)
這部片子是什麼樣的主題,反應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嗎?(社會/市場價值)
這部片子的主角有什麼性格?(人物形象)
除了主角,有沒有你覺得印象深刻的人物?(人物分析)
片子是怎麼去塑造這個人物的?(人物塑造技巧)
故事的情節結構怎麼編排的,起承轉合怎麼設置,有什麼好懸念?(劇作能力)
能明顯分辨鏡頭分類和感受鏡頭的作用了嗎?(鏡頭)
出現特寫的時候有沒有引起重視?(景別)
這部片子的色調影調有注意嗎?(色彩)
那個吸引你的視覺體驗是因為用了怎樣的拍攝角度?(鏡頭運動)
……
這些問題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要帶著問題去看。
第三步:進階篇
有了一定的看片量,和視聽語言基礎之後,我們再怎麼看片呢?
看片過程中,通過你的逐漸積累,你已經從量變到質變了,這時你就要從橫向、縱向找到可以提升的地方。
看了那麼多片,你會逐漸發現喜歡的導演是誰或是哪幾位,你也會發現你偏愛的電影類型。
每個導演的風格是有差異的,從故事題材到拍攝習慣,找到該導演的某些共性,做一個橫向對比和整合。
你喜歡的電影類型,有哪些共同的電影風格,這一類類型片有哪些共同的劇作技巧。
最後,從主題、人物塑造、情節設定的角度再來看一個片子,你會發現一些為什麼這個片子好看的深層原因。
以上各點也是一個影視專業學生要有的進階能力。
❸ 編導生怎麼寫好影評啊,我都沒看過幾部電影,又不會寫文章,好著急啊!
A.在看影片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做筆記,多記錄,寫作時候才能從中挑選你可以用到的細節。思考、羅列感動你的地方、你認為值得寫的角度,梳理影片的內容和思想,在此基礎上確定中心論點。確定影評的題目、評述的角度、中心論點,以及分論點、論述方式,找出各自的論據。
B.在全面、整體地把握影片主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影評的論點,以下的論證就要圍繞這一論點而闡發。影評中心論點的提出,可以遵循一定的範式:影片通過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反映了什麼樣的現象或者表達了什麼樣的觀點。可以設置一個主標題,直接概括自己的論點;還可以在主標題之外設置副標題,主標題是對論點的概括,副標題則表明論述的角度或說明。一般來說,影評都有副標題。
C.評論文章的主體部分,在這一部分中,應當對提出的論點展開充分的論述。在論述中,應當把每一部分的分論點視作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小議論文,即首先提出該分論部分的論點,這一論點同時又是總論點的分支論點。繼而,應當設置論據,採用影片中對於分論點最有說服力的材料,加以佐證。接著,應進行論證。要對總論點進行層層剝離式的剖析。應基於文章的總論點展開論述,旨在對於總論點進行清晰、透徹的辨析。可以以總論點為基點,找到一個切入點,區分和設置不同的層次,呈現為層層遞進的態勢。然後,論者可以依層次進行論述,每個層次均應視作一個相對完整和獨立的部分,均應有每個層次的論點,均應設置論據,並進行論證。其論點、論據與論證的要求與分析法類同。
D.分析之後的綜合,既呈現為對於各分論的集中與概括,同時又應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個新的結論。這一結論既應與文章的總論點相呼應、相吻合,同時又應在前者基礎上有所深化和提升。或者論者還可由此引發開來,得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義,使人獲得更多的啟示。演繹之後的結論,既是對於論題的剖示,也是對於文章總論點的應和。演繹式寫作的層次遞進,其最後的層次可能就是結論。也可以在完成演繹之後,繼續有所深化和提升,得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義,這些都可由論者根據需要去把握。
E.應把字體寫得工整、清晰,給改卷老師留下良好的卷面印象,盡量避免錯別字。寫完之後如果還有剩餘時間,再仔細檢查一遍是否有錯別字,是否存在語句不通等問題,然後加以修改。建議不要進行整段大改。
❹ 學習編導的應該怎麼看電影
您好,我是今年考上大學的藝考生。
影視作品評論是以影視作品鑒賞為基礎,根據某種思想原則和審美標准,對具體的影視作品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評價的一種藝術研究活動。影視評論是連接鑒賞者和影視創作者的橋梁,是租金影視創作的主張集合培養影視理論之花的沃土
影視評論的寫作要領:1重視觀賞感受,選好評論對象2抓住作品特點,選准評論角度3確定文體形式,精心構思謀篇4恰當運用方法,力求文筆優美。
再看電影的時候,在注意觀察一下幾個角度:主題,人物,結構,情節,細節,語言,聲音,鏡頭與畫面,色彩與光影,造型與服飾、置景。
最後,看電影的時候可以把你要寫的元素都寫在一張白紙上,比如:用光,鏡頭的運用,畫面的剪輯等等。希望能幫到你
❺ 學編導的應該怎麼看電影
您好,我是今年考上大學的藝考生。
影視作品評論是以影視作品鑒賞為基礎,根據某種思想原則和審美標准,對具體的影視作品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評價的一種藝術研究活動。影視評論是連接鑒賞者和影視創作者的橋梁,是租金影視創作的主張集合培養影視理論之花的沃土
影視評論的寫作要領:1重視觀賞感受,選好評論對象2抓住作品特點,選准評論角度3確定文體形式,精心構思謀篇4恰當運用方法,力求文筆優美。
再看電影的時候,在注意觀察一下幾個角度:主題,人物,結構,情節,細節,語言,聲音,鏡頭與畫面,色彩與光影,造型與服飾、置景。
最後,看電影的時候可以把你要寫的元素都寫在一張白紙上,比如:用光,鏡頭的運用,畫面的剪輯等等。希望能幫到你
❻ 影視編導專業的影評該怎麼去寫格式是什麼
我就不打算賺你的份了我純粹只是吧我的想法說出來不是特別好不過你也可以聽聽
我也是學編導的
其實影評還算好寫你在看電影的時候在記得做筆記
至於做什麼筆記呢我都是按照電影的發展把大概的情節記下來其中包括一些鏡頭比如說全景了哪個地方特寫了哪個地方推拉鏡頭還有要鏡頭還有一些旁白解說詞心聲一直記到影片放映結束
然後開始寫了就先定一個題目然後確定你自己究竟是想往哪方面寫就在你的筆記中勾出相應的內容在寫的過程中運用到你的筆記比如說全景的作用是拉出環境告訴觀眾環境等旁白的作用也相應的放在影評中增加專業性
其他的都是你自己吹牛的要自圓其說就完成影評了
要加油
祝你考試非常理想!!!!!!!!!!!!
❼ 學習編導就一定要多看電影嗎這個對於影評是不是很重要呢誰可以教我些寫影評的方法嗎
1、是的,最好多看一些電影,這是最基本的知識積累
2、影評在編導專業考試中比較重要
3、影評寫作常規思路
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人物聲音的變化、道具的運用、色彩的配置、鏡頭的運動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
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住要點,由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尋找現實意義;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四、要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對影片作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
五、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關於編導方面的專業知識,你可以查看「藝通網」,上面有很多實用性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好運!
❽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考試如何寫影視作品分析
考試內容:這里的影視作品可能是電影或電視劇,也可能是電視散文,還可能是專題片或紀錄片,還可能是綜藝節目片等等,考生觀摩後,當場寫出一篇評析性的文章。
考試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對影視作品的感悟能力、鑒賞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及文字寫作能力。作為一個影視導演,其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優秀影視作品的感悟、鑒賞和借鑒,因此影視作品的分析是影視導演專業入學考試的首要一環。
應試指導:在這一考試科目中,影視作品的類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紀錄片,還可能是綜合藝術片等等。不論所提供的影視作品是哪種類型,分析總要從藝術分析的角度進行而不能是復述性的內容概括或泛泛而談的觀後感。考生要結合影視作品的畫面、音響、音樂、解說、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對其主題內容、結構框架、製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藝術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獨特的視角,力求寫出自己的獨特的感受,表達具有自己個性的構思。
1、 評析策略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 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 評導演
1) 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 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 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 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 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全面評價一部作品,離不開對主題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 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 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 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是生活的直接展現,而是包含了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評價。
(4) 評演員
1)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 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 評攝影攝像
1)構圖。是指進入攝影攝像鏡頭映現到膠片磁帶上的各種(或一種)物體,在畫面上所佔的位置及相互連接的關系。換句話說,是進入攝影攝像像框的景觀是一種怎樣的圖例。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
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評攝影攝像的主要原則:
第一,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
攝影攝像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要納入影視片的總體構思中加以檢驗和認識。
第二, 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
第三, 攝影攝像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創造,對攝影攝像的評論要有理論准備,又要有不斷積累的評論實踐,還需要在認識、掌握影視藝術規律和攝影攝像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
(6) 評開頭與結尾
影視片是一個整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為局部的開頭、結尾,具有對藝術整體的必要的組成意義以外,還有著深化作品意義、構成作品藝術巧妙性的特殊意義,可以在未脫離影視片總體的前提下,單獨地回味和評論。
好的開頭,應當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的特點:
(1) 在故事敘述最合適的地方開始。在這里當然沒有統一的尺度,要結合具體的故事內容。
(2) 吸引觀眾。故事開始了,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非易事。要使他們能認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的興致又在故事 進展過程中感受到藝術品味的審美滿足,需精心設計、構思。能夠盡快地吸引觀眾,才算得上好的開頭。
(3) 交待清楚、利落。對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視片開頭必須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開始之前的部分,除了應有的故意留的懸念之外,在短時間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體現在故事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並不是很容易的。
(4) 自然地發展。故事開始了,既要照顧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觀眾,還不可忘記讓故事進行下去。
綜合起來,好的開頭就是要在影視片開始的幾分鍾到十幾分鍾之內,引動的注意力,交待清劇情,並使劇情開始發展。
好的結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點:
(1) 收束適宜。在問題解決之後,或懸念澄清了,觀眾心中的疑團解決以後,就應當馬上結束全片。
(2) 留有餘味。或者為了強化主題,或者為了揭示人物的命運,不管如何,作品的結尾都應考慮如何使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動人心;藝術表現上的獨創,滿足觀眾審美需要。不同的結局,可以表達出不同的生活意義,給觀眾以不同的感受。抓住這種欣賞感受加以思考,來展開評論,是進入藝術分析的有效途徑。
故事的結尾,有兩層意思。一是什麼樣的結尾,即構成作品內容的結局是怎樣的。它是與主題的表現、人物的命運都息息相關的。二是它是怎樣結束的,即怎樣來使藝術作品的形式終止。它既是表達內容的一種手段,又是構成藝術性的基本要素。作為內容的故事的結局,。與作為形式的作品的終止,應當是和諧的。
評論開頭與結尾,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結合起來進行。單獨評論開頭或結尾,可以就不同影視片的開頭或結尾來展開,也可以就不同影視片的開頭(或結尾)來進行。同時評論一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應注意到這樣一些方面:
第一,兩者的關系。他們是怎樣聯結的,有什麼樣的聯系,共同其著什麼樣的作用。
第二,兩者的對找照。從開頭到結尾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這寓示著什麼樣的藝術意義,在藝術上有何特點。
第三,兩者的意義。他們在表達主題方面,它們在對整個藝術結構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義。
第四, 在藝術上的獨創性如何。首先看他們在是否在具有藝術上的獨創性,再就是看他們在藝術創造上有怎樣的意義。
以上介紹了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的具體的評析策略,那麼,對一般的紀實性短片,又該如何評析呢?
一般說來,像對紀實性短片的評析,試題中總有一些提示性的小問題,4、5個,6、7個不等,這些問題其實就是評析文章的提綱,考生只要按這些問題的順序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且將它們串聯起來,就相當於一篇評析文章了。
2、 評析方法
有些考生擔心自己沒有系統全面學習過影視藝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寫出來的文章不夠專業,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主試教師看重的是考生對影視作品的感悟能力,是對影視作品最初始的本質的感受,而不在乎你運用了多少專業名詞。假如你對影視專業知識一知半解、生搬硬套,這樣寫出評析文章來反而是驢不驢馬不馬,弄巧成拙。還不如老老實實寫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當然這種感受並不是空發幾句議論,而是有分析、有說理的。如果能在這基礎上再加以專業理論知識色彩的觀照,就更好了。
為使評析寫作順利進行,依據一定的材料是基礎。為了佔有材料,考生在看片的同時,要有意識地用筆記錄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觀點心得要點,這樣當作品播放完畢,已經有可寫的材料了,對此進行提煉後確定評析文章的主旨,然後根據所哎喲表達的主旨對所記錄的材料加以篩選,選擇最能表現主旨的材料加以寫作。
以上是協作構思的一般方法,先有材料 後提煉 主旨。也可以運用另外一種相反的思路,先確定你所要評析的某個方面,或評鏡頭運用,或評細節運用,或評音響運用,或評情節鋪排,或評線索安排,或評人物描寫,等等,然後在觀片時就專門選擇與你所要評析的某一方面內容相貼切的材料作為例證。這種方法之稱為「主題先行」。
為了能很好地從觀片進入到評析,列提綱的方法是很有用的。提綱實際上提供了一個範式,使評析思路能相對集中,選擇材料也有很強的目的性。下列提綱可供考生參考:
電視片觀賞分析提綱
(邊看片邊記錄)
電視片內容概括 10%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義 10%
藝術特色總說(總體手法、總體藝術特徵) 20%
藝術特色舉例(選擇一到兩個藝術獨到之處) 25%
藝術特色細節(兩三點精彩細節) 20%
缺點與不足 10%
結束語 5%
3、 評析要求
佔有了材料,提煉了主旨,並結構了提綱,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評析文章,要做到下列幾方面:
(1) 主題要明確,中心要突出
對影視作品要有基本的評析態度,有明確而在理的乃至獨到的見解,分析要全面。
(2) 結構要嚴謹,條理要清楚
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要有統盤安排,過渡、呼應要完整,論證要嚴密。具體而言,要做到下列幾方面:
1) 取一個好標題。題目可以使文章驟然生動,讀者由此會積極進入文章的內里。標題還能為文章增色,更好的突出文章主旨。判斷句式的標題,往往具有醒目的提示作用。疑問句式的標題則欲說還休,將作者觀點藏在文章內里,引動讀者探究。選擇句式的標題,則把判斷的權利交給觀眾,和觀眾一起來分析、認識。帶有比喻的形象的標題,則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過目不忘。
2) 有個好開頭。好的開頭也相當重要,它一是影響到意思的表達,是結構安排的重要一環,二是吸引讀者看下去的第二印象(第一印象是標題)。好的開頭,可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沿著作者鋪設的道路走進屋門,一覽全景。
3) 重視展開部分。這也是一個推理過程。要以有代表性的、能夠成立的論據材料,依據相應的推理前提,展開分析,說明自己所持見解的合理性。
在進行分析推理的時候,首先要保證大前提是正確的。所依據的前提有偏頗,就好比建在沙灘上的閣樓,想像再豐富,構造再好,也不能立穩根基。
其次,要注意論據的選取,看論據是否和論題(論說的道理)相一致,能否說明相關的問題。
4) 追求好結尾。好的結尾可以使文章的最後部分仍然有濃厚的韻味,甚至可以使余韻延伸到文章閱讀之後,因而,觀眾常用余韻悠長來稱譽這種好文章,作者也常追求文章的好結尾來造成這樣的效果。
好的結尾應該做到:
將文中的思想一貫到底,文氣不斷,首尾相連。結尾上文章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作為構成全局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能否與全文保持一種整體感,也很關鍵。首尾照應,不僅要有形式上的完整之妙,更要有意義上的相通之感。
3.文章要流暢,論述要准確不能堆砌似是而非的專業術語,不死記硬背專業理論,文風要平實,字跡要清楚工整。
失誤評析:在這一考試科目應試中,考生常見的失誤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 囫圇吞棗,生搬硬套。
為了應對這一考試科目,有些考生也學習了一些相關專業知識,並且將這些專業知識應用於評析文章中,這是很好的。但是,由於對相關專業知識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因此評析中所應用的專業知識基本還屬於生搬硬套的層面,尚不能做到專業知識與作品評析水乳交融,這就需要在平時多了解一些系統的影視專業知識。相信這樣作了以後,在應試時一定會比較純熟地運用專業知識來評析有關的影視作品及現象了。
第二, 有「觀」無「感」,「述」多「評」少。
這一考試科目冠以「影視作品評析」,很明顯是要評論分析的,評論分析總要以作品為載體,對其予以理論色彩的觀照。但有些考生在作品評析中基本是復述性的內容梗概的介紹,用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筆墨將作品復述一遍,以述代析,有觀無感,述多評少,純粹是一篇觀後感,甚至是可以說是觀後抄。觀後感只是對影片膚淺的一鱗半爪式的印象和感想,而評析是分析基礎上的褒貶,是對作品作出的理論性評價。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既然來參加專業考試,總要用一定的專業知識武裝,並以此對作品加以分析。而上述那些考生之所以無話可說,與平時缺乏起碼的相關專業知識積累有很大關系。這樣的評析文章要勝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解決的方式還是要在平時運用相關專業知識,試著分析影視作品以掌握基本的評析套路。
第三, 褒貶鮮明,缺少分析。
有些考生在評析中只有褒貶,卻沒有讓人信服的分析。有時得出的結論很激烈,卻缺乏論據來支撐。比如,對某個影視作品結論是「作品很好」,但沒有具體的分析;對某個影視作品結論是「完全失敗」,但大帽子之下也不見對情節如何虛假作具體分析。
第四, 面面俱到,泛泛而談。
有些考生運用專業知識來評析影視作品比較到位,可是卻不懂得如何寫文章,缺乏剪裁,不是抓出某一方面來寫自己的獨特感受,表達出最有自己個性色彩的構
思,而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談,缺乏重點。比如,在一片評析文章里評了人物情節,又評了音樂畫面,看起來很全面,實際是沒有重點,什麼都沒有說透。
❾ 編導生如何寫好故事要多看什麼書
一.如何講一個好故事
1. 首先要有沖突――慾望越大,故事性越強
先給那個角色一些「慾望」――即他想要的東西。他的慾望或者說編劇的慾望越大,他的故事性就越強。
很多時候,基督徒寫故事時,太保守了,你們要勇敢地放開想像力。
2. 其次要創造一些WALL――「牆」
這個「牆」是你的角色需要攀爬,去實現他的慾望的必經之路。
所以牆越高越大,故事性越強。
這個「牆」可能是:
1) 你的主人公需要去對抗的人:如電影《泰坦尼克》中的男主人公傑克一開始需要在賭桌上戰勝的對手,《獅子王》里辛巴的叔叔
2) 你的主人公需要去對抗的自然環境:如《少年派的奇幻飄流》中的大海,《唐山大地震中》的地震,再比如龍卷風、大白鯊等等
3) 戰勝自己:這是基督徒編劇可以好好挖掘的地方,因為這里可以讓靈魂深處透進光:如哈姆雷特,奧斯卡獲獎影片《凡夫俗子》中的男主人公
電影《星球大戰》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用了這三重「牆」,這也是這部電影吸引人的地方。
很遺憾,現在很多電影的橋段比較隨便。
二.故事結構
西方的寫作源於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寫作。
《作家之旅》這本書展示了一些寫作原則,但不是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
不過這本書,改變了好萊塢講故事的方式。作者從亞里士多德的講故事方式得到靈感,入手分析,好萊塢很多人靠著這本書的技巧賺了很多錢。
亞里士多德的劇作理論把故事分為三幕:開始、中間、結尾。西方的故事結構就是這樣發展來的。
莎士比亞用了五幕,他創造了新的開始,新的結局。他在開始前加了前序,他在結局後又加了後續。但是基本上結構還是一樣的。
你如果留心,會發現現在很多好萊塢電影雷同,因為他們基本遵從這三幕結構來創作。
我早期創作時,取得成功,是因為我對這種創作規則不了解,打破了規則。
然後,製作人就說「你真是天才」,認為我很棒,但真相是我不懂規則。所以記住,傳統的三幕結構只是一類規則而已,並不是神聖不可打破的金科玉律。
以一部120分鍾的電影為例,通常前5-10分鍾,好像是在孵化一個雞蛋,告訴觀眾這是哪種類型的電影,是喜劇片,是家庭倫理片還是什麼,同樣重要的,是在這部分告訴觀眾故事發生地,告訴觀眾風格,然後開始在這里埋線索,關於主人公的慾望的線索,並設立一些「牆」。
在30分鍾的地方,通常是轉折點,通常這個轉折點是人物內心變化的關鍵點,他要決定到底要不要去實現自己的慾望。這會推進故事的發展。
第二幕通常是在40-60分鍾處。這通常是編劇最頭疼的地方,因為不知道怎麼寫,容易寫得無味。
但是如果你之前已經埋好線索,之前安排的人物里,也有一些有慾望的人,在這里就能放進去。這個部分就會成為最精彩的部分。
一部電影其實是好幾個故事組成,除了主角的故事A,還會有配角的故事B,故事C,一部電影就好像是好幾部小電影組成的。這也是愛情故事經常用的手法。
第二幕的轉折點通常是,你的主人公真得非常想翻越你設計的「牆」,但反復嘗試後,覺得這幾乎不可能,此時叫做「黑暗時刻dark moment」,直到他戰勝這個黑暗時刻,故事就進入了高潮和尾聲。
如果你去模仿莎士比亞,就會發現他的結尾之後總有一些後續。
三.線索的編織
一個初級編劇,開始寫時,只會有兩三條線索,編織的情節很容易被觀眾一眼看穿,看出你想要干什麼。
但是你持續練習,你編織情節的能力就會越來越高深,你就不會僅僅用一兩條線來講人物的故事,會用越來越多的線索來講,觀眾到最後才會發現你要說的真相。
一些基督徒作品,常常在第一幕時就把所有要說的內容都呈現無遺了,引不起觀眾的興趣。
如果你能在作品裡,呈現一些與你的信仰相悖的東西,進行對比,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這也是我非常喜歡聖經的原因之一,裡面的故事主人公,特別是那些英雄,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很多毛病,會做一些愚蠢的事,因為這很真實。
如果你的故事能真實地生長,讓真理隨著故事的推進慢慢浮現,就會有一個好故事,就會讓人很難忘,然後有聖靈的幫助,你的故事就會改變人。
四.你的觀眾就是你要服侍的人
付錢買票來看你的作品的觀眾,就是你要服侍的人。
你的作品可能會成為他們教導別人的工具,所以你要清楚你的作品要表達什麼,優先考慮的是什麼。
我很明白,製作一個有基督教價值觀的電影有多難。不論你們選擇做抗日題材還是同性戀題材的電影,都沒有太多問題,關鍵是你工作的心。
我在我的工作中,我不糾纏於問題,我看機會。我遇到問題,我很少問為什麼會這樣。反之,我只是問,我怎麼做。
我學習到每一個難處都是機會,即看到神能夠比我做更大的事。不是每一個故事都有快樂的結局,就好像耶穌在世界上,被釘了十字架,不是快樂的結局。但是耶穌被釘十字架不是最後的結局,其實有更大的圖畫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