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陵十三釵經典影評,1000字
從「姬百合」到「十三釵」
——中國和日本戰爭電影之比
中國的抗日敘事已經汗牛充棟,《金陵十三釵》的突破在於人物譜系的多元化,在這部影片的肖像學圖譜里,能夠看到多國電影二戰敘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敘事的延伸和進化。創作者花費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學傳統,頗為討巧地將種族、階層、性別等多重沖突編織在一個關於反抗與拯救的故事當中。最難得的是,敘事折射出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現代性狀況,這一點恰是以往很多抗日敘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釵》以一名白人男性作為主人公,將故事空間設置在代表西方/現代文明的教堂,兩組對位的女性人物——女學生和妓女,分別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國現代化進程,而她們的現代性體驗因日本攻入南京這一災難而中斷了,這恰是中國國家命運的縮影——初具雛形的現代化進程被侵略戰爭破壞,在當時唯一能夠依賴的便是居高臨下的盟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現代性創傷,各民族-國家的現代性狀況有意無意地通過二戰敘事反映出來。相比之下,中國大多數抗日敘事往往帶有濃厚的「前現代」痕跡,是千篇一律的「復仇敘事」,運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學,英勇的游擊隊戰士、凶神惡煞的鬼子、農村空間等等,與其它國家的二戰敘事沒有構成有效的呼應和交鋒。近年來《南京、南京》、《風聲》、《拉貝日記》等影片試圖跳脫這種模式,開創新的肖像學傳統。與之前的嘗試相比,《金陵十三釵》的話語模式是更為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通過詳細梳理該片的肖像學譜系,能夠發現本片與美國、日本等國家二戰敘事的對話關系,而這種對話恰是建立在國族現代性體驗之上的。
女學生:西方栽培的現代性
縱觀世界各國的二戰電影,將女學生作為戰爭受害者的敘事模式在反法西斯陣營的電影中並不多見,反而是戰爭加害國日本津津樂道的主題。最典型的便是「姬百合」神話,《姬百合之塔》(1953)是日本戰後最著名的反戰電影之一,由今井正導演,水木洋子編劇。自1953年之後,曾經多次被搬上銀幕,除了1987年今井正自己重拍的版本,還有1962年版、1968年版、1995年版、2007年版等等,每一版都啟用一批當時代最受歡迎的少女偶像們來出演。故事講述了美軍登陸沖繩時,一群沖繩本地的女學生被軍方組織起來,稱為「姬百合部隊」,與軍隊一起行動,承擔醫護任務。在美軍和本國軍隊的雙重威脅之下,女學生們倒在了沖繩的海邊。今井正的版本創造了一種「無辜者敘事」模式,將主人公們作為純潔的化身,看著這些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少女,被戰火無情吞噬,人們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憐惜之情,深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恐怖。
《金陵十三釵》中的教會女學生與《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學生年齡相仿,形象也略有相似,可以放在同一個肖像譜系中來比較。《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學生是單質的、平面化的,她們作為一個整體,除了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最重要的少女明星),幾乎分辨不出個體。《金陵十三釵》亦然,比起風姿各異的妓女群像,女學生們顯得面目模糊,連主人公書娟也不甚清晰,她們的藍布長衫和「姬百合」們的水手服具有同樣的符號功能,是戰爭年代純潔無辜的受害者的標簽。
女學生身份究竟負載了怎樣的文化意義?為何在日本二戰敘事中如此盛行?中國電影此番運用女學生形象,與「姬百合神話」蘊含的創傷感是否有共通之處?《姬百合之塔》反復強調女學生們受過良好的教育,細節包括她們在戰火中舉行了畢業典禮;她們的老師念念不忘自己關於英國經濟的研究手稿;在生命的最後一夜,少女們唱的歌曲是《故鄉》(《金陵十三釵》中日本軍人也唱了同一首歌),歌詞訴說的是在外求學的遊子對鄉土的懷念,流露出一種典型的明治意識形態,即為了追求現代文明和進步,遠離故鄉,功成名就之後內心泛起懷舊之情,這種意識與片中少女們的身份是符合的,她們是現代人/文明人的代表,代表著「正常的」現代化途徑(教育),而軍人代表著以戰爭為手段的「非正常的」現代化。《姬百合之塔》並沒有強烈指責敵人/美國,災難的主要責任在於陷入非理性狂熱的本國軍隊,這符合日本戰後的主流觀點——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現代化成果因為軍方的孤注一擲而血本無歸。
⑵ 求 《金陵十三釵》的觀影感或者影評
體現了全國人民頑強抵抗日寇的英勇行為,也是中國人民必將勝利的一個點。
⑶ 《金陵十三釵》好看嗎求劇照和一篇好點的影評!
這么來評價吧,如果這部片子不是張藝謀導演的,如果你沒看過之前的宣傳片之類的東西。那麼你花幾十塊錢坐在電影院里去看《十三釵》,看到最後你也會跟我有一樣的感覺。看完後心裡說不出來的不舒服,很多中情感糾結在一起。其一,浪費了兩個小時;其二,人物的世界觀轉變的太快;其三,作為賀歲片有那麼多讓人揪心的場面(不是傷心);其四;有打動人心的台詞,有讓人傷感的離別場景,但是哭不出來就是不愛國嗎?;其五,不管你說我是不是色狼也好,但我在電影的宣傳里和電影本身里,都看得出導演在用「性」來做噱頭!不要裝清高說你只看到了崇高的一面,這樣說的人很假很虛偽。電影裡面對於性的隱喻片段不少,不是我們帶有色眼鏡去看愛國主義電影,因為你這本身就是用性來做幌子的偽愛國片!
總體評價,等網上有了沒事看看行。不用特意的去看,不要抱太多期待去看,最重要的是看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是張大導演拍的!
我還有補充說一下,我們花錢是去看電影,不是花錢為國家募捐的!看完後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各有各的理由。難道打著愛過旗號拍片圈錢不說!就連TMD輿論導向也要控制嗎!!!
⑷ 如何評價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
師父另一個秘密配方倒是傳統得很,但在片中也得到了妙用,那就是「間離效應」。為說明間離效應在本片中的運用,不妨先來對照說說王家衛導演的突出風格。在王家衛的都市片中,總有大量配樂穿插其間,對此,張藝謀曾十分贊賞地談到,當一段旋律在王的片中某處響起時,馬上就能將觀眾的某種情緒喚起,營造出十足的氛圍。可以說,為了將片中人物的獨特情感體驗傳達給觀眾,配樂在王家衛那裡很好地發揮了作用。而在《有話好好說》里,配樂所發揮的作用,很多時候可說是反其道而行之——製造間離效應,一再將觀眾從對故事的沉浸感中拽出,提醒觀眾時刻保持對片中人物的批判性觀察,從而更好地對荒誕的形成、累積和爆發進行見證,使觀眾在情感相對游離於故事進程的狀態下開懷大笑。
在趙小帥第一次到夜總會追砍劉德龍的那場戲中,小帥失其所蹤,手持菜刀沖進一間間練歌房、健身房,每個房間里轟鳴的音樂也噴涌而出,於是我們聽到了許多傳唱一時的流行歌曲(內容都是情和愛)的片斷連綴在了一起,一並響起的還有小姐們的尖叫、趙小帥的踹門聲,畫面上趙小帥頗為生猛地沖進沖出,一種荒誕的意味無言地傳達給了觀眾。這一段相當鮮明地表明了本片的立意:在給出一個喜劇故事的同時,以質朴的、民俗性的「俗」作為參照,揭露都市人當下生存狀態中華而不實的成分,以喜劇形式完成對都市生活的文化批判。片中兩個塗脂抹粉的老太太哼哼呀呀地演唱「十八歲的哥哥」,還有即將行凶的趙小帥跟東北大姐合唱「姑娘十八一朵花」,無一不是體現著導演這方面的用心。
⑸ 金陵十三釵的影片評價
(2012·鄂州)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反映抗戰時期1937年日本侵華罪行影片《金陵十三釵》,其歷史背景應該是日軍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⑹ 如何評價倪妮在《金陵十三衩》中的演技
盡管人們對張藝謀的新電影《金陵十三釵》褒貶不一,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其中的女主角倪妮已然紅得發燙。假以時日,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鞏俐。
倪妮特別符合《金陵十三釵》中女主角的要求。據說,張藝謀對《金陵十三釵》的女主角有三條硬性規定:第一,這個女孩個子要高,據說倪妮有170公分,無疑符合條件;第二,這個女孩要會說地道的南京話,倪妮祖籍就是江蘇省盱眙人,說南京話自然不是什麼難事,不用現學;第三,這個女孩的英語要好,要跟男主角有很好的交流。
高個的女孩很多,會說南京話的也很多,會英語的也不少,但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女孩,似乎只有倪妮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倪妮有一口很好的英語,相信大家在首映式已經看到了,她充當了貝爾的翻譯。
倪妮在《金陵十三衩》中憑借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觀眾,憑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⑺ 如何評價《金陵十三釵中》香蘭冒死取耳環的行為
在那種形勢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也沒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命自己都掌握不了,耳環可能是她家人或者愛人留給她唯一的東西吧。
香蘭擔心豆蔻一人回去遭遇危險,所以陪她一起回去,這一點是有的,從香蘭口吐鮮血還要絆住日本鬼的行為可以看出。
簡介
香蘭雖為一名風塵女子,但她不只為男人而美,她追求的美是時刻為自己的,這反應的是一種精緻女人的內心。這也是為什麼電影當中會讓香蘭以取耳墜為理由回去。
向深處挖掘的話,也可以發現香蘭追求的精緻美麗與其本心本性又相呼應。生活確實對她們不好,但她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當她把鏡子上的灰塵擦凈,照映出自己的容貌時,她滿足的笑了。她們就是這樣簡單,精緻。她們重情重義,也嚮往美好。
⑻ 評價一下《金陵十三釵》
影片的驚艷之處就是巧妙的用光影向觀眾展示了聞名於時的秦淮風采 娼女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從側面恰到好處的勾畫了我國遺失已久的文化底蘊 國難當頭政要巨賈們紛紛離邦避難 留下了無法離開的人們 十幾個秦淮河畔花船上的娼妓 一群國軍軍官教導隊的潰兵 一個外冷內熱渾渾噩噩的殯葬師 一群教會學校講英文的女學生 命運召喚他們走到了一起 在那般的時局下大家為了生存不惜一切 也為了生存苦苦的支撐著自己的底線 一如影片的題目 其中最為讓人瞠目的便是那十幾個妓女的表現 她們泛舟秦淮河畔 歷經世態炎涼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嘗 在利來利往的芸芸眾生眼中她們象徵著墮落骯臟和俗不可耐 古語有雲:商女不知亡國恨 。在眾生的眼中它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被平反的 。無論是在哪一個社會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工作就要穿上不同的服飾加以裝飾 令人瞠目的是工作中不穿衣服的妓女們比他們更加的真實更具有人性的光芒 就連她們潑辣的話語也讓人回想到早已作古的聖賢教誨 「女人們鑽老鼠洞保命是應該的 當兵的多在這里算什麼」「我們就是干這個的 我們什麼樣的男人沒見過? 只要我們能活著回來就能湊活的活下去 這事你讓小女娃怎麼對付啊 就算她們活下來 她們還活的下去嗎。」真正有勇氣的人竟是一般娼女
在金陵這個修羅場中適逢此情此景乃國之大不幸 人性之大不幸 文明之大不幸。然大不幸者必有大悟,亦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影片的第二大亮點 便是鮮明的顯露了人性的愚昧 反而是上班時見不得光衣不遮體的妓女們更有點真情誼。
最後謹以當年柏林廣場上的一段祭奠猶太人的墓誌銘收筆以酬一觀 :法西斯蹂躪了猶太人我看到了與我無關我走開了 法西斯暴虐了猶太人我看到了與我無關我走開了 有一天法西斯找到了我 別人看到了與他無關他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