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是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

電影是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

發布時間:2022-07-04 04:19:28

⑴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當時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在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⑵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的產生使人們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它使得人們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縱觀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電影中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電影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
,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
。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lAo
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⑶ 什麼是電影,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只是讓世界在你眼裡出現的更真實,沒有遮遮羞羞的蒙蔽與掩蓋,讓人的視角層面拓展的更加曠遠與寬闊,豐富觀影者的思維角度,使之與原生蘊存的思想、觀念得以多元交匯,收獲新生精神的啟蒙,世道艱深,誰看到的維度越多,世界在誰的眼中便越真實。

(3)電影是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擴展閱讀:

1、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2、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⑷ 有哪些好萊塢電影改變了現實世界

我是來自鐵鏈幫的逃犯,1932年


80年代初,7歲的亞當·沃爾什(Adam Walsh)被綁架和謀殺成為頭條新聞。在此之前,媒體和公眾都忽略了失蹤兒童案件。亞當的父親約翰·沃爾什(John Walsh)和他的妻子雷維(Revé)像老虎一樣為提高知名度而戰。一次,聯邦調查局會越過州界追捕一輛失竊的汽車,但不會失蹤兒童。他們與有愛心的立法者和里根政府合作,以修改法律。

沃爾什(Walsh)當然成了舉世聞名的名人,但是當他和他的妻子因電影而猶豫不決時。為電視製作的電影是剝削性的,亂七八糟的,他們擔心這部電影不會尊重他們兒子的記憶或痛苦。最終,他們同意,條件是在電影結尾處顯示失蹤兒童的照片以及電話號碼。這些孩子中有許多人在幾周內被發現並帶回家。

電影使人們對這種情況產生了興趣。里根總統對這部電影的效果印象特別深刻。在擔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期間,他對在臭名昭著的Chowchilla綁架案中親身學習的法律感到震驚。在他任職期間,他所在的州發生了可怕的犯罪。他曾經是一名演員,他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效果感到驚訝。

除了提高對失蹤兒童的認識外,它還展示了媒體在解決犯罪方面的力量。當然,沃爾什(Walsh)繼續主持美國的通緝犯。

⑸ 以電影為代表的視覺文化對人類生活的思維方式、感官方式造成了哪幾個方面的沖擊

影響

世界圖像這一概念,不足以分析已變化和正在變化著的情境。急劇倍增的形象不可能統一成一個單一的供知識分子靜觀的圖像。視覺文化試圖尋求在新的(虛擬)現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抗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危機和視覺爆炸的關鍵。

用米歇爾·德·塞托的話來說,視覺文化是一種戰術,而不是一項戰略,因為「戰術屬於戰略」。執行一種戰術要充分考慮到敵方的情況以及我們生活於其間的管制社會。盡管有人發現戰術的軍事含義不得要領,但可以說在持續的文化戰爭中,戰術對避免失敗卻是必要的。

恰如早先對日常生活的探索強調消費者從大眾文化角度為自己創造不同意義的方式一樣,視覺文化亦將從消費者觀點來仔細探究後現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心理、各種裂隙,以及抵抗的場所。

後現代對現實的解構不是在先鋒派的工作室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正如情境主義者從報紙上收集那些貌似常態但卻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樣,我們也能藉助大眾視覺媒體看到日常生活現實的大崩潰。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像舍瑞`萊文(Sherrie Levine)和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這樣的後現代攝影師,試圖通過徵用別人拍攝的照片對攝影的本真性提出質疑。

對攝影再現真實的理論的否定,已成了像《世界新聞周刊》這樣的雜志和其他更受人尊敬的出版物談論通俗文化的一個主要話題。

攝影在這樣一個可疑的社會風氣中發揮著效力:O.J.辛普森的律師很可能駁斥這樣一張照片是偽造的--照片顯示他的當事人穿著殺手穿的、不同尋常的鞋子,為此,他必須再找出另外三十張甚至更多的照片。單獨一張照片已無法代表真相。

同樣,某些人們看得特別痴迷的電視連續劇與現實也毫無共同之處。肥皂劇構造出相似的情景:一個失散已久的雙胞胎兄弟與家人重逢幾乎不會引起議論,一個人物的死亡也決不意味著他或她下周將不再回來。

用希區柯克的話來說,是因為肥皂劇是不真實的表演,而不管它表現什麼。肥皂劇也許是最為國際化的視覺形式,它博得了如俄國、墨西哥、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各個不同國家的全民性的關注。在全世界,真實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被顛覆著。

上面,利奧塔對康德崇高理論的修正贏得了普遍贊譽,這是沒有問題的。一方面,康德認為所有的非洲藝術和宗教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都不屑一提,因為它們與他所想像的崇高相去甚遠。

但對於偏見極少的人們來說,非洲雕塑諸如渾身鐵釘的恩凱思(nail?ladennkisi)這樣的神靈形象,它們正是創造了崇高感融快感與痛感於一身,而且,非洲雕塑也是由展現不可見事物的願望所激發形成的。

視覺文化研究試圖描述馬丁·J.鮑爾斯(Martin J. Powers)所說的「一個微型(fractal)網路,其中充滿了來自全球的種種模式」。上述非洲雕塑的例子對這種研究方式形成了重大挑戰。然而,鮑爾斯並非簡單地為一個包括一切的全球性視覺形象網路辯護,而是強調了全球網路的力量差異。

今天,必須承認,視覺文化仍然是一個西方談論西方的話語,在那一框架內,正如大衛·莫利(DvaidMorley)提醒人們的,「重要的議題""是如何思考現代性,不是特指或必然指歐洲……只是碰巧如此」。

從歷史長河來看,歐洲美國人--用日本人的說法--在相對短期內支配了現代,這個時段可能正走向終結。簡言之,視覺文化的成敗可能有賴於它從跨文化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要面向未來,而不是把後視鏡般的人類學文化研究方法作為傳統,亦步亦趨。

(5)電影是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擴展閱讀

科斯洛夫斯基(德)在《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P143提到「不是藝術應適應技術,而是技術的發展應適應文化及人文情境,這是當今所要求的」---這充分說明,後現代社會實際上在科技與人文的立場上採取了折衷的態度並力求在文化中尋求二者的平衡點,注重技術的精神含量。因此以「後工業為基礎的」後現代社會的研究(包括電影研究)有必要向文化研究視角轉移。

首先技術的進步在現代社會導致了功能主義的繁榮,這體現在現代建築的簡約風格與批量的廉價上,按科斯洛夫斯基的說法(P142),現代功能主義建築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尚能有廣泛影響的美學風格,由於其力圖擺脫歷史主義的桎梏,是歷史的東西(建築的歷史文脈)正在危險的喪失,今天不僅成為平庸之作,而且愈益失誤」。

另一方面,現代的建築環境「使人們囿於一個技術的、遠離自然的、城市化的世界中」(如香港的水泥森林),這導致人與自然的隔膜,也使科技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受到破壞,即「人自身必須不斷去適應技術或在技術中感到自己完全是多餘的」。

面對科技與功能主義對人文環境的異化,後現代電影或選取歷史、懷舊的場景來喚起觀眾對歷史感的審美興趣以承接社會文化的歷史血脈,或(刻意地)著力突顯影片建築與背景環境的非人文性特徵以襯出科技理性的冷漠與作者的焦慮。

在這個意義上說,後現代電影與後現代建築是殊途同歸的。雖然後現代建築傾向於在功能、審美與歷史地域文脈之間追求一個平衡點以表現建築發展的折衷,但後現代電影並不傾向於直接將這種折衷的思想映現其中,它與反襯的效果相比要單薄得多。

另外信息與傳媒技術的革新和發展也在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希爾指出,新的媒體科技至少在兩方面對人的社會經驗與主觀認識的重塑產生決定性效果。

一方面,媒介信息與圖像通過先進的跨區域傳播平台(e.g.Internet & satellites)的過剩散布正在逐步導致時空概念的空前壓縮與紊亂,並致使區域文化與個體身份認同的建構趨向於淡化其原本明顯的空間地域性特徵(如民族特色文化)。

這個趨勢很容易被聯繫到「全球化」概念的文化領域,並由此出現了後現代電影對待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國主義)的三重態度:

首先,後現代電影傾向於揭示(反對)理性的商品作為消費文化的符號對人性本真的抹殺。

其次,對文化全球化採取保守(容忍)的態度,通過電影中的雜揉、並置、空間重疊等手段,打著多元文化的幌子追求帝國主義文化的全球均質,把全球文化統置於西方的文化意識形態之下,有多元之形而無共榮之實,這雖有利於文化(後)殖民主義的推衍,卻也是揭露文化殖民本質的最佳映襯。

第三個態度就是面對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第三世界電影所採取的去同而求和的方針,同的反義詞是和,不是異,對於全球化與民族化來說,雙贏的結局不是同,而是和,也就是同中有異,異中求和。

新媒介與新技術的另一方面效果體現在人對社會文化、現實觀念的轉變上。按照Baudrillard的闡述,我們正越發地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中,在這里,以信息復制和圖像傳播為基礎的社會再生產秩序正逐漸代替以勞動力和物質生產為基礎的舊工業秩序。

圖像和信息符號正在成為我們了解現實的主要來源。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被復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我們無時無刻地被廣告、影視、信息爆炸所籠罩著並置身於「超現實」之中(1975)。對真實的證明顯得那麼不可能,因為我們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復製品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對於復制的概念有著廣泛的理解和體現,小到對經典段落的模仿(或戲仿以突出其互文性的消解意義),大到對整個影片的時代背景的舊貌還原與歷史追溯,甚至是誇張地再現場景與話語環境……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引導我們對現實、歷史以及自身認識層面的再生產的真實性抱著一種懷疑的心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視覺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現代主義

⑹ 電影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電影讓我的業餘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讓我得到了升華。

⑺ 電影發展概況,電影對世界的影響,電影對世界有哪些重大影響。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傳播在中國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盡管在學術界其研究規模、廣度及深度尚有待進一步的開掘,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電影和電視的迅猛發展卻是大家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的。影視藝術不僅贏得了最廣泛的受眾的青睞,以前所未有的傳播幅度和力度,影響著現實的社會生活、文化結構、價值趨向和審美習慣等,而且作為一種融現代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朝陽產業,它開辟了一個蓬勃興旺的視聽時代。這種情形引發了一系列的變化:一方面,影視藝術以無法阻擋的力量和最日常化的方式,介入了人們的生活,實踐著與受眾近距離的交流,從而成為人們最熟悉、最親近的藝術樣式;另一方面,伴隨這種發展態勢,影視藝術正式躋身各類高等學校,成為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強大現實生命力的新興學科,並吸引了無數滿懷好奇、激情和理想的年輕學子。而在為數眾多的中小學,影視藝術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手段同樣得到了普遍推廣,影視傳播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為重要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的青少年是與當代影視藝術相伴成長起來的,他們深受影視藝術的影響,同時充當著影像時代的急先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影視藝術、推動影視教育不僅是一種客觀現實,而且是一種時代趨勢。
對於眾多的觀眾來說,走進電影院或打開電視機,看的是什麼?看的就是影像。通過讀解影像,我們走進影視作品。了解和接受它所傳遞的信息,感受並體會它煥發的藝術魅力。因此,影像是觀眾與影視藝術接觸過程中的第一媒介,鑒賞影視作品將從鑒賞影像開始。當然,對於影視藝術本身而言,影像是眾所周知的最基本的藝術構成元素。
那麼影像的基本特質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直觀性與符號性。
作為一種視覺形象,影像首先呈現出的是直觀性,給觀看者一目瞭然、真實生動的感覺。但實際上,影像作為一種藝術形象,是創作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遵循相關的藝術規律,對客觀物象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蘊藏了藝術創作的種種表現內涵。也就是說,影像並非是簡單的現實復制,而是包含了創作者對現實的意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對現實物質世界的超越或重寫。這就使它具有了「符號性」。讀解影像必須意識到影像具備的這種「符號」屬性,透過表面的直觀性,深入影像背後,破解「符號」所蘊含的意義。由此看來,影視影像與其他藝術媒介不同,具有融直觀性和寫意性、真實與虛幻、再現與表現為一體的特點,是一個內涵豐富、風格多樣的審美對象。
而影視影像的這種特性,是與其獨特的構成方式和構成元素息息相關的。無論是鏡頭構成元素還是造型構成元素,本質上都包含了這種內在的雙重性。

⑻ 你看的一本書或一部電影是怎麼對你現實生活有較大影響的

王朔的小說《看上去很美》,之後張元導演改編成同名電影《看上去很美》,令人深思。不管是原著還是電影,看完以後,正如王朔在封面上寫的話那樣:「你能看出更深的東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東西,起碼也能讓你樂一樂!」看了原著,也看了電影,可我覺得更深的東西,估計我不一定能看明白。但有兩點,一是作品的內容深深的觸動了我,另一點是也樂了一樂,因為作品中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⑼ 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體會,分析影視藝術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20分

(1)電影、電視已經成為影響億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藝術,對社會、對人類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電影、電視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豐富和完善了人的知識系統。調查表明,電影、電視正在取代其他傳播渠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影視節目讓人足不出戶便可接觸大幹世界,日積月累地豐富和完善人的知識系統。(8分)
(2)從許多傳播現象可以看出,電影、電視議題影響著人們所關心的話題。它強迫人們注意某些議題,為公眾人物塑造形象,不斷從信息中暗示人們應該想些什麼、知道些什麼和感覺到些什麼。這些觀念和思想通過藝術化的形象和娛樂化的故事情節,不知不覺地感染著觀眾的心靈。從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確立(6分)。
(3)現在,看電影、電視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休閑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習慣。但看電影、電視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肥胖症、視力障礙和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6分)

⑽ 電影是如何影響社會的

也不知道為什麼電影對人的影響有那麼大,你的問題太有難度了~我想應該是好萊塢總裁能回答的~但我想應該是演員的演技吧~好的演員總會讓你不斷的思考他~以至你會很想和他一樣,因為他們在電影里都是英雄的或者美麗的形象,所以我們回學習他們~電影改變了人~人又影響了社會。

與電影是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觀看審死官電影 瀏覽:883
2017中國內地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90
後媽難當在好看電影 瀏覽:632
中國的飛機空難電影有哪些 瀏覽:282
美國電影傳染病是什麼病毒 瀏覽:338
逃生之王電影怎麼看 瀏覽:136
紅樓夢完整版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99
201國漫電影有哪些 瀏覽:160
電影院桌椅靠腳位置怎麼彈出來 瀏覽:385
林正英電影免費國語全集大全 瀏覽:25
怎麼在美團網退電影票 瀏覽:880
經典喜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262
怎樣看免費的福利電影 瀏覽:782
如何將好看電影片段發到抖音 瀏覽:347
在線電影怎麼下載沒有網址 瀏覽:656
喜愛夜蒲電影怎麼樣 瀏覽:223
女殺手電筒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518
讓子彈飛電影完整免費看 瀏覽:884
免費電影極限影音 瀏覽:271
怎麼轉3d電影格式轉換器 瀏覽:265
© Arrange www.huaxiayuliewang.com 2015-2022
魯ICP備15016205號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