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修復老影片為高清影視
對老電影進行數碼修復可以一項艱巨而乏味的工作,得需要一個工作班子和完備的器材。首先要用專業的膠片掃描儀將電影膠片逐幀掃描進電腦,然後用專業軟體對掃描圖像進行顏色校正和像素修復(去除污損、劃痕對圖像的遮罩)。修復的效果要看原始膠片保存的狀況和修復人員的技術水平。你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國外老電影的藍光碟片和高清視頻,圖像質量優異,很大一部分得益於歐美國家對電影膠片良好的保存。近幾年國內也開始了老的膠片電影的數碼修復工作,在中央台和上海東方台都播出了一些。坦率的說,修復後品質高的不多,主要和原始膠片保存狀態有關(尤其70年代之前出品的電影)。當然現在播出的很多所謂高清修復國產片,根本不是在膠片基礎上做的,估計片源就是以前電視台或製片廠轉錄的視頻錄像帶,有點濫竽充數的感覺。當然修復技術也很重要,以前看過貝托魯奇的電影《隨波逐流》,最近下載了數碼修復的高清視頻。看一遍,效果和原電影差距太大,色彩過於靚麗,膠片的顆粒感全沒了。
㈡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哪兩個部分
老影片數據修補包含界面修補和響聲修補,主要是根據手機軟體將存進計算機中的膠片電影開展響聲、界面等領域的後期處理。
還能夠再次色調潤飾,促使畫質有總體的提升。數據修補便是把這種有瑕疵的影象,根據數據手機軟體修補掉,與此同時,還能夠再次色調潤飾,促使畫質有總體的提升。包含界面修補和響聲修補。一般是對膠卷拍攝的影片來講,大多數是老影片,將膠片電影變換到計算機中,便捷儲存,更有益於後期處理。
依靠電子計算機圖像修復技術性。將膠卷變為錄音帶後,再儲存為序列幀文檔,就可以依靠電子計算機開展智能化修補了,這也是中央6台現階段的老片修補方法。從修補的加工工藝和效果而言,數據修補聽上來好像比物理學修補簡易,但是讓坐到超清顯示屏前的粉絲有愜意的觀影享有,修補工藝流程也十分繁雜細膩。
㈢ 膠片電影的修復是如何進行的呢
「中國電影百年」紀念之際,各大媒體曾爆出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將幫助中國修復10-15部經典老電影。而今某網站爆出,他的團隊在羅馬和博洛尼亞完成修復工作並將修復版版權據為己有。而中國電影資料館所提供的珍貴膠片也因這次修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其中《新女性》的原始負片完全被毀,損失無法估量。在北京,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藝術影院看電影,是許多人的必修課。而吸引他們前去觀看的很大原因,是那些難得一見的修復後的經典之作。前不久的《桂河大橋》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就上演了一出一票難求的戲碼。可以說,那些為電影修復做出努力的人,是值得影迷和觀眾尊重的。但馬可·穆勒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糾紛,卻多少讓這件好事有了幾分尷尬。根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影片,母本拷貝大多不知去向,而電影工業相對發達的美國,1950年以前的影片也有過半遺失——電影修復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從上世紀70年代馬丁·斯科塞斯主導的一場電影膠片修復運動開始,到如今時不時出現的影片修復版上映,這幾十年間,有無數的經典電影被重新搬上銀幕。近年,《新龍門客棧》和《東邪西毒》的修復版重新上映,是中國電影人商業修復的經典案例。除此之外,博洛尼亞實驗室修復《孔夫子》這種注重傳承的藝術修復也成果斐然。在大陸,由上海電影節主導的修復工作初見成效,《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以及《麗人行》等影片重出江湖,也足以振奮人心。電影修復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對人才的專業性要求也很高,投入也並不比製作一部電影要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片,歷經戰亂波折,修復難度可見一斑。這也就會產生諸如誰來修復、誰來出錢的疑問。馬可·穆勒所修復的《新女性》等中國影片,本應該是出於藝術修復的目的,為了繼承和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也正出於馬可·穆勒所積攢的中國電影「白求恩」的形象,使得電影資料館最終選擇與其合作。乍一看,有人願意出錢修復我們的老片,又可以提升影片在國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何樂而不為?可是當《新女性》的原版拷貝損毀的消息一出,卻又是另一種說法。雙方互相指責,似乎修復國產老片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這件事孰對孰錯尚無定論,我們等待更多的媒體介入,尋找事實真相。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真的沒有能力修復這些影片嗎。
㈣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什麼修復和什麼修復
修復包括畫面修復和聲音修復,主要是通過軟體將存入電腦中的膠片電影進行聲音、畫面等方面的後期處理。所說自動修復便是運用專業的修復軟體,對界面中產生的問題開展自動化技術解決,這類方法最高的優點便是便捷。
但有時候假如純粹依靠自動化技術修補,非常容易對屏幕導致二次毀壞。因此現階段絕大多數對於經典影片著作的修補,一般挑選手動式修補。
老影片全是用膠卷攝影和歸檔的,可謂是敏感柔嫩,對保留的溫濕度標准規定極高,一點點塵土也會危害畫質,更別說錯誤操作導致的極大損害。因此,老影片廣泛是遍體鱗傷,普遍的問題有:臟點、刮痕、噪波、零斑、壞幀、閃動等。
老影片的修補分成「物理學修補」和「數據修補」:物理學修補便是修補初始膠卷,「數據修補」則依靠電子計算機圖像修復技術性。將膠卷變為錄音帶後,再儲存為序列幀文檔,就可以依靠電子計算機開展智能化修補了,這也是老片修補方法。
㈤ 老電影膠片要數字化修復一般怎麼做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5)電影是如何修復的擴展閱讀
膠片會先拿到洗印廠去做清潔和物理修復,然後再拿到我們這做掃描,把膠片掃描成數字的圖像及聲音文件,然後交付專門的畫面修復組,這個組通常人數最多,同時進行聲音修復。
接下來調色師對畫面進行調色。然後就是聲音修復。聲音和畫面都做好了之後,要做一個聲畫合成,匹配對位,相當於一個重新剪輯的過程,最後輸出成磁帶、MV或DCP文件等,這就是修復的整個流程。
㈥ 電影4K修復技術是什麼難度大嗎
難度大,「4K」修復的用意不在於把老電影改造成全新的大片。修復的最終目的是「整舊如舊」,讓老膠片上被損耗的影像,藉助數字技術,盡可能地恢復到最初被「捕捉」時的模樣。
K指的是電影畫面的解析度。K數越高,清晰度越高,畫面中的信息也越多,效果越好。原始的膠片大致相當於6K的解析度,但經過後期處理有損失。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數字電影是2K的,解析度為2048×1080。4K電影是指解析度為4096×2016的電影,是解析度最高的數字電影。
真正的「4K」數字電影,是指用「4K」數字攝影機拍攝,「4K」數字中間片流程製作,「4K」數字版發行並用「4K」數字放映機放映的數字電影。但也有的「4K」電影是由35mm膠片拍攝的,再轉成「4K」的數字格式。
2K技術的畫面解析度和膠片的成像效果有相當差距。糾正偏色,去除畫面上的斑駁噪點,這些2K修復的常用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側重於「修」。至於「復」,也就是尋找電影最初的樣子,涉及色彩和光影的層次感,則需要4K技術的參與。
從觀影效果看,當使用4K數字放映機將圖像投射在大屏幕上時,現場觀眾能夠看到更加細絲入微的影片細節部分以及微妙的光影和色彩變換。也是因為這個原因,4K修復正日益成為當今老電影修復的潮流。
㈦ 電視台是怎樣修復老電影的
不是電視台對老電影進行修復的,電影的修復,是由電影的版權所有者進行修復,修復後,以數字形式(現在主要是藍光碟片)重新發行。
修復的過程,是對影片逐幀進行數字處理,去除噪點,調整顏色,與動畫片製作差不多。
㈧ 為什麼老電影修復後能如此清晰
老電影的修復是靠電腦。把電影拷貝逐格掃描進電腦,膠片每一格的畫面就是一幅照片,然後用類似於photoshop的軟體可以輕易地把每格畫面的污點、劃痕去掉,調整反差、亮度和色彩飽和度,然後把每幅畫面作為一幀,做成每秒25幀的視頻,生成數字視頻文件就修復完成。其實修復並不是難點,常用photoshop軟體的人,這種修復是可以說是很簡單的工作,只是量太大,電影膠片每秒24格,一分鍾就要1440格,如果一部電影是100分鍾,那麼就是14萬4千格,也就是要修復14萬4千張照片,這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還要對音頻進行修復,要降噪、對缺失的聲音要補音等,最後做成藍光光碟才算完成。現在有軟體可以自動生成視頻文件,不需要把畫面一格一格地添加,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㈨ 如何修復電影畫質
找一些修復的廠商,或者是那種膠片的列印,他們都可以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