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甘嶺戰役慘烈到什麼程度
即使對戰爭史毫無了解的中國人,也會因為電影《上甘嶺》及那首插曲《我的祖國》而知道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電影固然好看,但它終究是後來的藝術作品,而不是現場的真實紀錄。了解這個戰役的人可能會說:「那個年代、那樣慘烈的戰斗,不可能顧得上照相之類的事兒。」事實上,在英雄的上甘嶺志願軍戰士中,就真的還有戰地攝影記者,其中一位就是高亞雄。
我當時是15軍(軍長是秦基偉)45師(師長是崔建功)的攝影員,那時每個師都有專職攝影員。那時不叫記者。上甘嶺戰斗中我也在坑道里,在總共43天的戰斗里,我近20天在前沿陣地。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毒氣、凝固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炸葯包……敵人什麼武器都用上了。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彌漫在坑道里,讓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干糧—壓縮餅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時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沒水喝,尿也很少啊……
下面,讓我們再聽一遍上甘嶺的故事吧。
一份關於秦基偉將軍的回憶錄里這樣描述上甘嶺戰斗:1952年的朝鮮戰場,中朝部隊接連取勝,但美軍不想在談判桌前丟面子,並想在戰場上贏得更多的談判籌碼,於是就形成邊談邊打、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局面。到了10月,美軍蠻橫地單方面中止了談判,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哈里遜叫喊:「讓槍炮來說話吧!」接下來便開始了他們的「金化攻勢」。當時的五聖山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它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連接點,控制著金化、鐵原和平康三角地帶,是朝鮮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如果志願軍佔有它,就可俯瞰敵人縱深,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倘若「聯合國軍」奪取了五聖山,就等於從中部突破了志願軍防線,進而危及整個北朝鮮戰線。而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又是控制五聖山命脈的高地。所謂的「金化攻勢」的要點,就是拿下上甘嶺,突破五聖山防線。
當時中朝軍隊已經轉入戰略防禦,並在上甘嶺地區構築防禦工事近一年的時間。美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范佛里特原計劃只用兩個營的兵力,5天時間,傷亡200人便可拿下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指上甘嶺攻勢)!」半個小時後,美第八集團軍第7師和配屬的韓2師的16個炮兵營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兩個高地發射炮彈30餘萬發,投炸彈500枚。我軍表面工事幾乎全部被毀。這一天,45師135團殲敵1900餘人,擊毀坦克3輛、繳獲坦克1輛,自己也傷亡500餘人。
高亞雄回憶:
我也隨部隊上了前線。我雖然是攝影員,但是在那樣的條件下也很難拍到好照片。大部分戰斗是在夜間進行的,我只有在白天反擊的時候才能拍。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就是在一次白天的反擊中拍的,而且只拍了一張就又回到坑道里。照片上的戰士我都不認識了,因為傷亡太大,為了保持部隊的番號就不斷地補充人員,連隊不斷地在重組,只知道是45師的。
高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終因敵強我弱,彈葯供應不上,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堅持斗爭。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熏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坑道戰是艱苦的。許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塊餅干,許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來解除難忍的乾渴,官兵們還戲稱為「光榮茶」。戰士們把餅干放入嘴裡能把舌頭割破,人丹放在嘴裡竟化不了。由於醫療條件差,許多傷員犧牲在坑道中。有一個坑道,10多名戰士直到餓死,還端著沖鋒槍守在坑道口。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階段的立功標准。兩個高地的各個坑道,距五聖山主峰最近的地方500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但要通過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進去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活著進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為送一壺水,甚至要付出幾條生命。
十五軍後勤部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秦基偉曾對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給後勤記頭功。」
坑道里擠滿了戰斗員、傷員和烈士的遺體。硝煙、血腥混合在一起。糧沒了、水沒了、葯也沒了……雙方已經都很難堅持了,這時就看誰能沉住氣了。為了掌握情況,志願軍決定抓俘虜。通過審訊俘虜,秦基偉心中有了數。他在日記中寫道:「敵人兩個師已有半數以上死傷,按美軍(每個)師1.8萬人,偽軍(南朝鮮)1.2萬人,合計3萬人。現在能夠參與戰斗的不到1萬人,敵人為爭奪我們兩個連的陣地,用了兩萬人的死傷,而陣地仍然奪不去。我想,敵人是不願意這樣來拼消耗的,美軍不是缺鋼鐵而是缺少人力……」據此他決定開始籌備反擊戰。
11月11日15時45分,志願軍的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傾瀉。秦基偉指示炮兵要巧妙地運用火炮的威力:15時45分炮火進行第一次急襲後,停歇5分鍾,再急襲5分鍾,然後假意發出步兵攻擊信號,但並不沖鋒,把敵人引誘到前沿工事後,才使用火箭炮覆蓋,幾十門榴彈炮也一起轟擊。這幾次急射,1萬多發炮彈鋪天蓋地落到敵人陣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飛上了天,鐵絲網被炸斷,敵人的屍首四處飛揚。
戰斗共持續了43天,雙方共投入了10多萬兵力。原本是個局部規模戰斗,竟發展成了一個著名的戰役。戰斗中,「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兩個小小的山頭共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鍾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炸彈爆炸。上甘嶺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硝煙繚繞,猶如陰雲。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先後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同時還有300架飛機被擊落擊傷;坦克40輛,大口徑炮61門被擊毀。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就這樣,敵人所謂的「一年來最強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消息傳到北京,全國人民沸騰了。12月16日,毛澤東發表論朝鮮戰爭局勢及其特點的講話,高度評價了上甘嶺戰役。12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慶祝上甘嶺前線我軍的偉大勝利》的社論,把慶祝上甘嶺勝利的活動推向了高潮。
談到拍攝,高亞雄說:
上甘嶺是個朝鮮的小村子,就是兩個小山頭。我有一個從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萊卡3型相機,還有一盤阿克發黑白片—那還是在國內戰場上我們的戰士繳獲的兩盤膠卷之一。另一盤戰士們不知是什麼,就給打開了,全曝光了。整個戰斗期間我就拍了100多張底片。那時也沒有意識要多拍之類的。上戰場時我還有手槍,加上照相機,是個「雙槍手」。我和另一個搞攝影的兩個人在坑道里共享一個炮彈箱,在這上可以蹲坐—坑道里空間很小,有時擠得像過節時的火車廂。不沖鋒的時候我就在坑道里拍,那時坑道里黑黑的,還沒有閃光燈,只有鎂光粉。用火柴一點就「撲」的一聲,還有白煙,很嗆。盡管這樣,戰士們還是很願意照相。他們說,照吧,嗆就嗆點吧。開始我用B門,打開相機,然後點燃鎂光粉。鎂光粉也不多,我們就把美國人扔的沒炸的那些照明彈撿回來,把其中的鎂光粉倒出來,用軍用電池連在照相機上,電池又連在鎂光粉上,這里按快門,那裡鎂光粉就著了。這土辦法挺好。
有一次我和那個搞攝影的一塊走,半路上那位說要方便一下,我們就找了個隱蔽的地方,正在方便時,敵人的炮彈就鋪天蓋地的把我們剛才的路炸了個稀爛,我們慶幸自己命大。
我在朝鮮受了兩次傷,一次是炮彈片打到眼睛旁邊,還有一次是打到腿上。另一個宣傳隊的副隊長喬松亭也和我一樣被打到了眼睛旁邊,他犧牲了。拍完了我就把底片交給了通訊員,由他交給軍里,沖洗後由他們負責發稿。上甘嶺戰斗時我才19歲,許多戰友很年輕就犧牲了。戰士們經常在坑道里說,「活到20歲就夠本了!」可見傷亡有多大!像黃繼光那個連隊,就打得剩了5個人。炮彈一來,一下子幾個連隊就沒了。我能活著就不錯了,倖存的老戰友如今還經常聯系,戰場上的感情是最真摯可靠的。我們的師長今年去世了,他最後升為中將。
上甘嶺的照片總共用了20多張,照片都在哪裡發的我也不知道,反正發了不少。有一次我接到了700多元稿費,而那時我的工資才21元!後來這些底片在哪裡我也不是十分清楚,有些可能在軍事博物館,有些可能在解放軍畫報社。朝鮮戰爭之後我們出版了一本畫冊,裡面也用了我的不少照片。
今天看來,那個場面應該是能出很多好照片的。有一個戰士叫王仕佑,他帶著另外兩個戰士一直在坑道里、戰壕里穿梭著打,先後消滅了幾百個敵人!回來時渾身是土和血,什麼也聽不見—耳朵早被震聾了!那形象多感人啊,可惜我就沒想起來拍,只拍了他在坑道里給祖國人民在寫信的鏡頭。假如有現在這樣的技術和觀念,那我一定會拍很多照片的。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是「時代性的遺憾」。
http://news.ifeng.com/mil/video/detail_2012_10/01/18027899_0.shtml
㈡ 電影上甘嶺中第15分鍾出現的音樂叫什麼名字,在哪裡可以下載
有幾個叫法:一條大河 我的祖國
或者還有別的叫法,上述是普遍的叫法。
下載地址很多↓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C9%CF%B8%CA%C1%EB&t=2
還可以用酷狗下載。直接輸名字就行了。 (建議)
㈢ 上甘嶺電影觀後感
影片《上甘嶺》的創作者對這次戰役進行了高度概括,他們並沒有面面俱到地反映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通過志願軍某部八連這樣一個連隊從接收陣地,由防禦戰轉入坑道和最後發起反攻,收復主峰的43天戰斗經歷。
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熱情謳歌了志願軍戰士為追求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除了藝術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聲畫結合、場面調度、結構安排和節奏把握上亦頗具特色,反映了新中國建國初期人們對自由、和平、幸福的憧憬和自信。(網易娛樂評)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該片4K精緻修復,使其再現銀幕。已完成4K修復的電影《上甘嶺》是目前觀眾能看到的最清晰的版本。
創作背景
毛澤東了解到上甘嶺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片拍攝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並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因為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為《上甘嶺》的劇本創作者。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上甘嶺
㈣ 上甘嶺的電影介紹
電影《上甘嶺》是1956年上映的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㈤ 電影上甘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上甘嶺》主要內容:1952年秋,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企圖奪取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上甘嶺戰役爆發。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飾)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
可就在一個上午,敵人竟進攻23次,我軍傷亡慘重。敵人繼續增兵,師指揮所命令張忠發暫時撤進坑道。第二天,敵人大舉進攻五聖山。張忠發命令連隊配合其他部隊主動出擊,打退了大股敵人。師指揮所要求張忠發拖住敵人,使後方爭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葯。
坑道內的戰士每天都有傷亡,他們不僅要跟頭頂上的敵人作戰,還要為生存而斗爭。坑道與後方的聯系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戰士們相互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戰斗。
在朝鮮人民的支援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他們頑強戰鬥了24天,讓我軍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備,最後一舉殲滅了敵人。上甘嶺戰役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
(5)上甘嶺電影多少分鍾擴展閱讀
《上甘嶺》角色介紹:
1,張忠發
志願軍某部八連連長,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張忠發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戰士每天有傷亡,能夠戰斗的人一天天在減少,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著,終於等到大反攻開始,張忠發率領戰士們沖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隊一舉殲滅了敵人,取得了戰役的最後的勝利。
2,師長
整場戰役的指揮者,命令張忠發支援七連軍隊並堅守主峰陣地,原要求張忠發的連隊在陣地上能夠堅守二十四小時,以待後援,後來命令張忠發部隊暫時撤進坑道里去。
3,王蘭
部隊里的女衛生員,每天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葯、喂飯、洗綳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
4,
孟德貴
指導員,在缺糧斷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聲音讓王蘭對他唱首《我的祖國》,而指導員在戰士們深情的歌聲中合上了眼睛,帶著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和對和平的渴望離開了朝夕相伴的戰友們。
㈥ 上甘嶺電影有多少人看
聽不錯的電影,小時候看過,前段時間復習了一遍,裡面的歌好聽。
㈦ 跪求上甘嶺1956年上映的由 高保成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上甘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下載 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NnZEPD4X2A53tYE_QdF8g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㈧ 電影《上甘嶺》多長時間
1956年上映|123分鍾|內地|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