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投資最賺錢的有哪些
要說近年來投資人最愛的不是銀行、股票、房地產等,而是影視行業。
影視行業中的電影版票具有平民化、簡單性、風險性最小化等特點,無論是孩子、老人、員工、老闆、學生、老師等都可以參與其中,而這一種投資方式對於一個辛苦打拚者來說,是一次不可錯過的翻身機會。
最後: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影視行業是一個高門欄的行業,而現在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優質的網路平台就會所有人提供出一種更開放、更效率的投資渠道。所以說,電影娛樂這個蛋糕將與你共享!
㈡ 2015最賺錢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2015年的國產電影如——
捉妖記-22.55億;煎餅俠-11.49億;澳門風雲2-9.72億;大聖歸來-9.14億;天將雄師7.43億;狼圖騰-6.97億
㈢ 現在一部電影十億八億的,導演能賺多少演員能分多少
片酬有兩種,可以拿固定的數目,也可以分票房,也可以兩者都有。
拿徐崢的泰囧來說:當初電影公司並不看好這個劇本,徐崢自降身價自導自演,全片總共花費6000萬(3000萬製作+3000萬宣傳),沒想到最後12億票房,電影公司分到六億多,徐崢又拿到了6000萬的票房分紅。
㈣ 國產電影最賺錢的是哪一部
這要看哪個時段的了, 春節長假期間,《錦衣衛》、《全城熱戀》、《大兵小將》、《蘇乞兒》、《花田喜事2010》等國產影片占據了票房主流。根據《中國電影報》的數字統計,今年春節七天的票房超過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6億元票房將近翻了一番,也讓賀歲檔整體票房達到了創紀錄的30億元。
賀歲檔期電影大戰從去年11月就已經打響,到春節期間落幕。近30部國產電影PK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和《2012》,結果是兩部美國大片捲走了16.5億元票房,國產片加起來的票房比人家還少。而春節票房雖說高達3億元,其中《阿凡達》一個片子就狂吞1億元,眾多國產影片只得搶食那剩下的2個億。
正如《錦衣衛》發行方負責人張文伯所言,雖然票房數字看起來挺好,但是回去算賬,結果是大家都沒賺到錢。
這很正常。電影作為文化市場的主要產品之一,也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美式好萊塢大片向來以大製作、高科技、高投入和高娛樂附加值放眼全球,營銷世界。更何況《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在少年時代就謀劃著投拍這樣一部夢幻式大片,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精妙奇想加上好萊塢獨具的優勢基因,《阿凡達》橫掃中國票房就是很符合邏輯的事情了。
再看國產電影,缺乏的不僅僅是好萊塢的電影導、拍、編、制水平,更缺少好萊塢的營銷和發行機制。如此情境,造成了國產電影單打獨斗,在國際市場缺乏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除了「申奧」電影的曇花一現,就是中國幾代導演沾沾自喜於歐洲電影節的獲獎,藝術格局難以突破,導致中國缺乏真正世界級的大導演。在國內市場,或武俠、或賀歲、或古裝,大家往往是扎堆而上,了無新意。尤其賀歲檔,前些年主要是馮小剛在經營,現在是內地導演一哄而上,加上好萊塢電影的強力介入,賀歲票房的蛋糕再大,也經不起眾人的分而食之。
相比前兩年,今年賀歲檔的30億元票房其實已有相當大的擴張。但是平均下來,大多數國產電影的票房只不過數千萬元而已。數字面上的巨額票房煞是誘人,可是對爭搶賀歲檔的國產電影而言,其實是看得見摸不著的票房通脹,結果是國產賀歲電影的貶值。
值得一提的是,賀歲檔和春節票房的井噴式增長,預示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巨大。這意味著,只要是好的電影,中國觀眾就不會吝嗇腰中荷包。最根本的,還是國產電影要自立自強,找準定位,多出精品。至於為票房而票房的「趕檔」電影,除了製造票房數字上的通脹效應,對提升國產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並無助益。
㈤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電影是通過購買電影版權來盈利的,具體就是通過購買一部電影的版權,成為這部電影的投資人,等後期電影上映了再根據票房來計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後再加上其它網路版權收益如(愛奇藝、騰訊等)電視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版權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額給你進行分紅。
以下就是國內電影版權投資的票房分紅細則:
㈥ 片酬,票房,分成,電影院收益。
貌似票房大熱的影片,實際未必賺錢。中國電影業分配票房利潤的比例基本上是50%給影院,40%給製片方,10%給發行公司,而製作方面要再減去製作費用、宣傳費用、片酬人工,可能一部過億票房的電影也是賠錢的。
電影製作的利潤=總收入-總成本
總收入:以普遍美國電影而言,全球票房收入的三成是電影院的抽成,其餘七成才會歸入電影製作及發行公司。所以,電影公司的總收入=全球票房×70%
總成本:以普遍美國電影而言,電影製作的總成本分為兩個主要的部分,它分別是電影製作費和宣傳費。宣傳費用通常是電影製作費的一半。所以,電影製作的總成本則可以簡化為:電影製作費的150%。
經過推演後,最終得出計算電影製作利潤的公式:電影製作的利潤=全球票房×70%-電影製作費×150%
㈦ 電影製作費一億元宣傳5000萬票房2億,這部電影掙錢了嗎
中國電影業分配票房利益用簡化的演算法,製作、發行、放映三方各得1/3。所以說是三倍
例如:一部電影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收入1億美元的票房。減去放映商的費用一般是三分之一,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5000萬美元的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美元的廣告宣傳費按照好萊塢的行規,營銷費用一般是製作費50%,這么算下來,這部電影虧損2600萬美元。好萊塢影片平均投資5000萬美元,動輒上億,多數影片都免不得了血本無歸的命運。
上映的電影裡面最多有20%賺錢 10%不賠不賺 剩下的都哭了 .
所以當製作+推廣是1.5億元,那麼至少要4.5億票房才不虧本
㈧ 拍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現在的電影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一級院線的票房分成。第二,其他級別院線(比如二級院線,或者汽車電影場)的版權費,特別是涉及海外市場的時候,分為版權買斷和票房分成兩種模式。第三,插片廣告,就像馮小剛手機裡面廣告一樣。
㈨ 為什麼電影行業這么賺錢
電影行業這么賺錢,因為它有著市場的需求,電影獲得盈利方式以下:
1、票房收入。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解決了了大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後。大眾開始關注和追求思想,文化藝術的精神價值。而電影是體現這種精神價值觀念體現的手段之一。電影在娛樂,藝術,文化傳播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元素。好的電影作品,大眾的接受度高,直接會拉高票房收入。
2、廣告。現在電影產業蘊含著巨大廣告市場。每當我們看完電影的時候,都會發現會有很多贊助商會去打廣告。這些廣告收都是電影公司的主要利潤之一。
3.音樂。每部電影都有不同的音樂作品產生。這些音樂作品的傳播都會有版權費用。
4.周邊產品。電影產業鏈中,周邊產品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由之衍生出的服飾、玩具、餐飲、旅遊、錄像和電子游戲等產生的收益將遠遠超過了電影院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