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視聽的角度來分析某個影片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視聽語言,
所謂視聽角度其實就是要你分析畫面和聲音,
一般的簡單分析具體表現為:畫面的色調,用光,蒙太奇等等。
至於聲音如果沒有特殊要求你分析它聲畫對位,聲畫合一,或者分離就可以了。
這我自己寫的,我是學電影的大二學生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❷ 電影的影評中視聽語言要怎麼寫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❸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雨中曲》這部影片
Singin' in the Rain據說是影史上歌舞片的經典之作,片子誕生於1952年,正是其他國家從廢墟中重建的時期。
(也許只有美國還可以這么開心的在戰後堅信著他們的理想主義,載歌載舞。)
這部片的緣起是米高梅製片亞瑟佛雷(Arthur Freed)想把一些舊歌「再生利用」,於是要求旗下兩位編劇把它們串成一個故事,並獲得金凱利(Gene Kelly)的同意演出。由於這些舊歌剛好都是在20.30年代,所以他們將背景設定在默片轉變成有聲片的時期,生動描寫了片廠種種妙趣橫生的事情。據說還常有人跑來他們的拍片現場,跟他們分享那段時期的記憶.而他們也詳實的考證了當時好萊塢明星的穿著打扮和片廠的布景設備。
對於我來說,片中的歌舞有點冗長,讓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時代練啦啦隊的隊形;那種灰姑娘似的溫馨劇情,也常讓我覺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 Charming)。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攝影棚拍攝的細節,片中可以看見很多棚內的道具、設備、燈光,也可以瞧見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員的動作、配音對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一種『幕後花絮』的特殊效果,滿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 in the Rain,被歸類成backstage musical,也就是以劇中劇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後台的種種。此劇中主角的身分設定為電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電影的製作過程和拍攝效果(特別是聲音)。片中輕松的談論到電影媒體本身的特性和意義,觸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分界(ex:一開始男主角說的話和畫面呈現出來的事實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說出對於電影表演的質疑、男主角死黨唱的Make me Laugh想為電影的娛樂性辯護等等)。透過電影拍攝的過程來突顯出這是一部「有關於電影的電影」。
有人說,『關於電影的電影』是大師或是作者論導演才會觸碰的主題,是嚴肅的對電影致敬及提問。我不太懂它的定義或是深刻內涵,不過我覺得Singin' in the Rain常很巧妙的處理虛實真假彼此對映的趣味,唱唱跳跳,開開心心。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是楚浮的『Day for 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 in the Rain以愛情通俗故事做為第一層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裝,已經具商業賣點,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許多有趣面向和細膩考究,讓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窩在家裡看著漫妙的舞姿聽著悅耳的歌聲,就像是欣賞迪士尼卡通那樣不用提心吊膽,有著理所當然的樂觀:邪不勝正、困難終將必克服、離散的也必將團聚、愛情圓滿、事業成功。
(此片適合在每一個疲憊的夜裡,安撫著現實中的憤世嫉俗,催眠到睡著。)
❹ 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評價電影
我是學影視專業的,剛開視聽語言這門課,感覺不怎麼難。
首先應明確什麼是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大體分為:1、視覺語言—畫面,2、視覺語言—鏡頭,3、聽覺語言—聲音
畫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別,就是近景、中景、遠景、特寫什麼的,還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調還是暖色調,背光還是側光等的;鏡頭指拍攝的角度和方法,與攝影機的運用和場面調度有關,最後聲音,關鍵就是要明白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聲音對影片氛圍的表現有何作用。
評價電影時應該從整體和經典片段兩部分入手,以經典的片斷為主體進行分析評價,緊緊圍繞畫面、鏡頭與聲音三個方面就不會錯了。
推薦你參考一下我們教材,鄒建著《視聽語言基礎》書中的下編——影視作品分析,看看對你會有很大幫助的!網上有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視聽語言大概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影視作品鏡頭(畫面)運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❺ 編導專業的影評寫作,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一步之遙》,求一篇影評,謝謝各位了。
電影敘事是以直觀的視覺畫面為基礎來「講述」故事的。因而空間藝術元素――畫面構圖、光線運用、色彩調配等亦成為電影敘事構成的重要元素;就電影敘事與其他敘事體藝術的比較而言, 甚至可以說這些視覺元素才是電影敘事個性的主導因素。可見,電影空間的布局、轉換與節奏變化,都與影片的敘事有必然的聯系。為敘事提供背景和人物活動的場所,是電影空間最基本的審美職能。 首先,在《一步之遙》中,空間最突出的審美職能便是為影片敘事奠定基調。導演通過馬走日的人生起落,揭示了民國時期大上海的喧囂混亂:外表光鮮繁榮,內里污穢不堪,充斥著虛假、背叛和爾虞我詐。影片通過視覺風格的前後反差,揭示了這一點。影片的敘事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以花國總統完顏英的死為分野。前半段中,飽滿靚麗的色彩烘托出喧鬧的場景。這時的馬走日在大上海混得風生水起,與紈絝子弟武七一拍即合,而項飛田則作為他的忠實夥伴,與其一起操辦花國大選。這一段的喧囂、浮躁的集中縮影就是花國大選。在影片中,花國大選的舞台空間被打扮得如同百老匯的劇院,用紙醉金迷來形容選舉的氣氛一點都不為過。金光燦燦的舞台上,馬走日與項飛田搭檔主持,其西裝革履的搭配,可以看出明顯的西化傾向。而舞台下的人們,穿著也向舞台上的兩位紳士看齊。馬走日在浮華的氛圍中,享受著觀眾的掌聲,也享受著花國大選按照其事先准備的方向發展。影片後半段則多是晦暗的色調。此時的馬走日成為殺人犯以及眾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背負屈辱的馬走日四處逃亡,但他無法忍受眾人對死者完顏英的羞辱,也無法割捨與武六的情緣,這也是他註定悲劇的原因。其中的典型空間莫過於監獄,此時的馬走日成為階下囚,冰冷的鐵窗、牢房構成的狹小空間中,項飛田向其密授逃亡的辦法。而作為交換,馬走日要配合演一場戲,將自己的自尊完全拋棄。此時昏黃的燈光照耀下的監獄,如同馬走日的生命走向一樣暗淡無光。 其次,整個影片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電影創作者通過空間這一視覺手段,帶給觀眾夢境般的體驗。從視覺審美上看,電影空間呈現出多樣性的變化,總的來說,其表現是美的,甚至有某種程度上的童話色彩。如,馬走日與完顏英吸毒後,電影空間營造出濃郁的幻境氛圍,表現了人物精神上的恍惚。當兩人開車來到郊外,在車上賞月時,皎白的月亮越來越拉近鏡頭,而且月球上赫然出現了兔子的巨大陰影,並且月球還向二人翻滾沖來。而兩人飛車向月亮沖去,則是荒唐的頂點,完顏英也因此殞命。又如,當完顏英意外身亡,馬走日跑到武六家,尋找大帥的求助時,影片再次呈現夢境色彩。馬走日看著牆上的彩繪,想起了與武六在一起的日子。二人漫步於沙灘上有說有笑,沙灘的顏色亮黃到刺眼,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真實。而武六僅僅兩腳,就將馬走日兩條腿踢斷,這再一次顯示了這是夢境而非真實。影片最後,被射殺的馬走日從高台上墜落下來時,更是具有鮮明的魔幻色彩。本已被人槍斃的馬走日飛在空中,向觀眾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而雲朵從其身旁掠過。本來沒有多高的檯面,馬走日應該早已墜地,這一段的魔幻色彩也充分展現出來。雖然在空間設計上,影片充滿了寫意、浪漫的情調,但影片講述的卻是一個充滿丑惡與殘酷的故事。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反差,增強了影片的結構性張力。《一步之遙》的空間建構始終與影片敘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兩者時而協調統一,時而沖突對立。在對影片審美空間的拓展和審美力度的增大方面,空間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
❻ 誰能告訴我運用視聽語言分析電影或動畫具體從哪些方面寫啊或者能給我提供一些例子嗎詳細一點的!謝謝
1:從人物性格塑造是否成熟
2;背景音樂與場景故事情節搭配是否符合
3:場景的色彩與人物是融合的怎麼樣
4:故事情節是否有可看性,是否具有價值或情節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
5:特效設計的如何
6:鏡頭的運用是否能將故事的展現的完整,比如推、拉、搖、移、甩、過肩鏡頭等等的運用
❼ 誰知道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准確而深刻地鑒賞評析電影
可以從電影藝術視聽語言的一下幾個角度評論: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頭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