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紐約時刻 主角人物性格特徵分析
姐姐的性格比較沉著冷靜,但是有時候有點死板,就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有點不分場合,不過確實是一個很優秀的職業女性。
妹妹的性格很開朗外向,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樣子,但是過於樂觀的性格偶爾會給姐姐帶來不小的煩惱,再加上父親對於妹妹的偏愛,所以導致姐姐不是太喜歡自己的這位同胞妹妹。
在經歷過紐約的一系列事件之後,兩姐妹終於學會了互相理解和體諒,成為了很好的姐妹和朋友,也各自收獲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②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片中的回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答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影片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③ 電影美麗人生中的人物性格介紹
男主人公:機智、樂觀、幽默、充滿愛。女主人公:美麗、勇敢、善良。叔叔:和藹、善良、安份。朋友:博學。兒子:乖巧伶俐,聽話。醫生:嚴謹認真、重感情。
④ 電影《教父》中人物性格分析
看好幾次都沒看進去
⑤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⑥ 影評人物性格從什麼角度分析
你這問題略微有點不明啊……不過就著我的理解給你點建議吧。
我覺得分析人物首先要從情節入手,拿電影作比方。
你看到的是導演,演員,編劇展示給你的一部電影,你首先看到的是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情節。
好的主創,會通過每一個細微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內心。所以我建議你從看到的、細微的情節入手,由小見大的來梳理人物性格,得到一個總體的感覺,再把這種總體的感覺回扣到人物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上來暗合一下,這就比較中規中矩了。
但是實際上寫好影評遠沒這么簡單,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總的來說只要把你眼中的人物通過你的文字或者語言表現出來就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怦然心動人物性格特點
以前看王小波的《愛你就像愛生命》時,很喜歡裡面的這句話: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麼嗎?就是從心底里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了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
王小波對李銀河一見鍾情,那時李銀河正處在失戀的陰影里,是這個自稱為「又高又瘦又丑」的男人用笨拙的方式示愛,最後才讓李銀河變成自己的初戀女友。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相愛需要緣分,因為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種幸運。可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又何嘗不是憑借運氣?
在《怦然心動》這部電影中,就給我們展現出這樣一段存在「時間差」的愛情故事:在他們七歲那年,女主人公朱莉第一次見男主人公布萊斯時,就被他那雙迷人的藍色大眼睛所吸引,並且主動向他示愛。可布萊斯對朱莉卻沒有任何好感,但時間教會了布萊斯成長,教會了他看事物的本質,最後他用笨拙的方式追回了朱莉,彼此怦然心動,開啟了一場「梧桐樹之戀」。
朱莉和布萊斯就是在錯的時間相遇,然而,他們卻可以與時間賽跑,在六年後,終於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青梅竹馬的他們相知相戀呢?這與兩個人的性格特徵、家庭教育以及戀愛方式是分不開的,以下我將從這三方面來分析朱莉與布萊斯甜蜜的「梧桐樹之戀」。
從性格、家庭、戀愛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動》中「梧桐樹之戀」
一、性格特徵:性格互補的人,更適合談戀愛
以前聽過一句話:我喜歡你時,你不喜歡我;我愛上你時,你喜歡上我;我不愛你時,你卻愛上了我。
朱莉和布萊斯的愛情,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和時間差,然而不同的是,在朱莉最後放棄布萊斯時,布萊斯卻通過一系列改變追回了朱莉。
兩人能解除誤會,最後接納彼此,與他們的性格特徵是分不開的。
1.朱莉:勇敢愛但不失真我
那年他們才二年級,布萊斯一家搬到了小鎮,坐在門廳外的朱莉剛看到布萊斯一家搬到她家對面時,便熱心地跑上前去主動幫忙。
朱莉喜歡上布萊斯藍色的大眼睛,並主動追求布萊斯,她用各種方式表達了對布萊斯的喜歡:朱莉在教室里熱情擁抱布萊斯,坐在梧桐樹上邀請布萊斯一起看風景,還給布萊斯一家送愛心雞蛋。
朱莉一直深信三件事,那便是:梧桐樹是聖潔的;他們家的雞蛋是衛生的;布萊斯總有一天會和自己接吻。
可是,當布萊斯悄悄把朱莉送的雞蛋扔掉,還認為朱莉坐在梧桐樹上很怪時,朱莉收起了對布萊斯的喜歡,她知道愛情里需要尊重,所以在布萊斯觸碰到自己的底線時,她能理智地對待這段感情,而非迷失自己。
朱莉對待感情時張弛有度,她可以勇敢地示愛,也可以瀟灑地離開,她不願意委曲求全迎合一段感情,所以才沒有丟掉最初的自己。
羅曼·羅蘭曾說: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朱莉就是這樣,她自信勇敢又不失真我,最後才能讓布萊斯為之著迷。
從性格、家庭、戀愛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動》中「梧桐樹之戀」
2.布萊斯:生性懦弱卻勇敢逐愛
第一次見朱莉時,布萊斯對他並沒有好感,雖然在追逐的過程中兩人牽起了小手,但羞澀的布萊斯卻只能躲在媽媽身後,讓媽媽幫他解圍。
面對朱莉熱情地示愛,布萊斯只能通過假裝喜歡同班的一個女同學來逃避這段感情;後來在餐桌上,面對父親酸澀的語言他也無力反駁;當好朋友污衊朱莉時,他明明知道不對卻也只是笑著附和。
從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布萊斯是一個羞澀怯懦的人,他明明可以直接回絕朱莉的喜歡,明明可以直接反駁父親的觀點,明明可以直接指出好朋友的錯誤,可是他都沒有,所以在朱莉指責他「你就是懦弱」時,他也無動於衷,既沒有跟朱莉主動道歉,也沒有表示出他的那份喜歡。
好在祖父的一番教導下,布萊斯明白了「要深入了解別人的內在」這個道理。他鼓起勇氣跟朱莉道歉,鼓起勇氣准備親吻朱莉,還親手為朱莉種下了一棵梧桐樹。
不難看出,布萊斯的羞澀和怯懦使他蒙蔽了雙眼,讓他只接受眼前的表象,卻忽視了別人豐盈的內心,可他之後的勇敢蛻變,卻顯得彌足珍貴,也促成了他們的相識相戀。
從性格、家庭、戀愛方式三方面分析《怦然心動》中「梧桐樹之戀」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做「互補定律」,意思是人們對自己缺乏的特質會有一種飢渴心理,如果交往的雙方在需要、氣質、性格、能力、特長等方面存在差異,且正好存在互補關系的時候,兩個人不但相互吸引,而且最容易相處。
朱莉的自信勇敢以及有分寸去愛深深地吸引著布萊斯,而朱莉自帶的這種光環,也正是布萊斯性格中短缺的那部分,所以在深入了解了朱莉後,布萊斯才願意勇敢地去追尋。
心理學大師楊格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顯性」和「隱性」兩種不同的人格,而與自己「互補」的那個人,她身上的品格,就是自己的「隱性人格」。所以,朱莉相對布萊斯來說,就是他的的「隱形人格」。
正是因為布萊斯天性懦弱,所以在看到朱莉身上的那種自信和勇敢以及充盈的內心時,才願意努力靠近她,以求在朱莉身上獲得這種彌補。不可否認,正因為他們性格互補,才更容易相互吸引,才更適合談戀愛。
二、家庭教育:好的父母守望孩子,壞的父母取代孩子
網上有很多帖子都在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樣,在《怦然心動》這部電影中,就給我們展現出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
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同樣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甚至戀愛,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1.「放養式」的愛:放養並不是放任,而是理解和尊重
以前讀到朱自清的《背影》時,總會被父親肥胖的身體爬上爬下的背影所感動,那時才恍然大悟,父愛如山,他們不善言辭,卻會用行動來證明那深沉而偉大的愛。
電影中朱莉的父親也是這樣:他會耐心地用一幅畫給朱莉講「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也會在跟妻子發生爭吵後去跟朱莉道歉;還會在朱莉因為梧桐樹被砍掉而悲傷難過時送給朱莉自己親手畫的梧桐樹。
不僅是父親,朱莉的母親也深受影響,她也會用類似的方式去愛朱莉:她討厭雞但還是會同意朱莉養雞只要打掃干凈;跟丈夫吵架後也會主動跟朱莉道歉;在朱莉因為布萊斯要親自己不知所措時還會幫朱莉解圍。
朱莉生活在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中,真的是一種幸運。她家庭雖然貧困,但骨子裡卻散發著自信的芬芳。正因父母循循善誘地引導,恰到好處地溝通,才讓朱莉學會了自省和獨立,也讓朱莉對待生活和感情更有自己的主見。
⑧ 《死亡詩社》電影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1、查理則是天生的自由者的化身。
查理從出場到最後都貫徹著代表自我的思想之風。他心中藏著自由,只是等待時機將它釋放。在影片中,他經常做些離經叛道的事情,他抽點小煙,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在校方威脅他簽字誣陷基廷時,他拒絕簽字,然後被開除了。
2、陶德則是保守的自由渴望者。
他天生敏感,內心保守,開始就背負著哥哥是上屆畢業生最優秀學生的巨大壓力。陶德其實是影片中反差最大的人,最開始的他由於自卑敏感的心態,拒絕參與集體活動,可是受尼爾和基廷老師的影響,他漸漸改變。
3、尼爾是熱烈的浪漫主義者。
他內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他說自從他有記憶起就想要做表演。尼爾非常出眾,他的成績名列前茅,他始終是班級里最有力量的那個人,領導著大家去打破傳統的思想禁錮,帶領大家建立死亡詩社,幫助陶德釋放自己,尋找自己心底真正的聲音。
影片評價
影片9分40秒的開場,由103個鏡頭組成,其中80%為特寫或近景鏡頭。通過典禮中反復出現的人物動作和表情,為觀眾營造出學校所特有的嚴肅呆板的氣氛。典禮結束,人物開始走動,鏡頭也不再像之前一樣固定。
通過人物和鏡頭的綜合運動,劇情發展到宿舍內部階段,鏡頭語言已經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闢的對話,劇作的功力得以展現。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
⑨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