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用 任意一部電影影評,從攝影師角度分析的。謝謝
以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為例進行鏡頭分析,《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取材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該片獲得2006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影片風格
遠鏡頭與場面調度的熟練使用,給人一種混亂中的和諧感。
例如:影片開始時,先是某座海濱城市遠鏡頭,緊接著給的是舊金山市標志性建築金門大橋的一個遠鏡頭,再接著是某座大廈上面的美國國旗的長鏡頭,把故事的發生地點框定在了美國的舊金山市。然後是幾個舊金山街頭的近鏡頭,都是一些正趕去上班的人們的。那些上班族們在街頭匆忙急促的腳步是相當混亂的,但想想那是在八十年代初的舊金山,那一切都顯得非常和諧。
細節方面的特寫鏡頭,除帶給觀眾真實感外,更多的給人對主人公遭遇的同情以及發自內心的感動。
比如,克里斯在監獄中給琳達打電話時,特寫鏡頭中琳達的哽咽。由此可知,她的離開絕對不是貪慕虛榮背信棄義那麼功利,她已經在承受很多女人未必能承受的事情了。在電話前的哽咽,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絕望。再比如,父親躲在地鐵公共廁所內,兒子已在疲倦中熟睡,門外的人不停的拍打著緊鎖的房門。無奈的父親顯得膽怯又無所適從,想到自己淪落到如此境地,捂緊了兒子的耳朵,生怕門外的敲門聲吵醒孩子,也是在下意識地保護兒子免遭外界的傷害,而自己卻再也止不住悲傷的淚水。就這個特寫鏡頭,以及克里斯臉上掛著的淚珠,令人心酸。
2、流暢的剪輯,不緊不慢的節奏。
該片就是利用完美的剪輯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娓娓道來,故事雖然老套單調,但巧妙地利用剪輯彌補這一缺憾,使整個故事流暢。剪輯出來的效果就是使整部電影按照時間這個根基,呈正常的線性結構狀,好處就是通俗易懂,將觀眾滲透到電影中。
音畫蒙太奇的自然運用。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生命中「搭公交」、「冒傻氣」等一系列的生活狀態,那是利用克里斯的畫外音和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表達出來的。在不同時間,描述了主人公不同的遭遇,推動了故事的向前發展。
獨具匠心的剪輯,使整部影片的節奏不緊不慢。觀眾欣賞時,不會因節奏過慢感到電影的冗雜;也不會因為節奏過快,而心情異常緊張。
3、恰如其分的配樂
這部電影不同於美國其他的大片,靠慷慨激昂的配樂給人以聽覺沖擊。它的配樂在整部戲中都在烘托著劇情,感染者觀眾。
貫穿整部戲的音樂使用鋼琴演奏的猶如小夜曲一般柔和、舒緩。旋律優美、聲音婉轉,在故事的開頭,已經吸引了大批觀眾。都說好的開頭,是整部戲成功了一半,好的配樂開頭,給整部電影增光添彩。在克里斯快樂的為生計奔波、勇敢地追求幸福時,影片採用的是歡快、跳躍的音樂;在克里斯路上奔跑的時候,影片採用的是急促的、緊張的音樂;在克里斯最窮困潦倒,他和兒子無家可歸,睡公廁、擠收容所時,影片採用的是憂傷的、低沉的音樂。這部電影的配樂不是最好的,但毋庸置疑那些音樂在電影里是最到位的。
4、出色的表演和對話
影片中,飾演爸爸克里斯?加德納的威爾?史密斯和飾演兒子克里斯· 托弗的賈登· 史密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父子倆。俗話說得好,上陣父子兵,史密斯父子齊上陣,也成為此片的亮點。
影片的製片人馬克科?雷蒙曾如此評價影片:我不僅將之視為由貧轉富的故事,也將之視為一個動人的父子故事。父子檔上陣的電影不在少數,然而《當幸福來敲門》 卻是溫情敘事之外,平添了患難之中的酸楚,在平淡、簡單的敘述之中又包含著艱辛的寓意。
憑借《當幸福來敲門》 ,威爾· 史密斯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影帝提名,演員在片中的演出可見一斑。史密斯的表演非常到位,真摯之處催人淚下。細節決定成敗,在故事的快結尾處,克里斯通過實習的那個片斷中,威爾· 史密斯的雙眼是布滿血絲的,其實也本該是這樣的,克里斯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休息好了。在細微處見功夫,威爾?史密斯的表演真的出色。
同樣,賈登· 史密斯在劇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的。8歲的孩子能把戲演成這樣,他的天分以及機靈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演員們的表演出彩外,對話也是很發人深思的。印象最深的是克里斯?加德納對兒子說的那段:「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你就要去捍衛它。那些無所事事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努力去實現它。」這段看似語無倫次的話,是克里斯的真實寫照,那是他奮斗的源泉,也是他遵守的准則,他是那樣做的,最終他成功了。
『貳』 怎樣鑒賞電影從哪些角度
很多方面拉。。
1.劇本。 一個好劇本是載體,這個不好那就算不上好電影了
2.製作。包括前期拍攝和後期合成剪輯,很多片子的拍攝角度很華麗的說,比如顫栗空間,很多長鏡頭,還有後期一些製作,比如變形金剛這種主要靠後期的。
3.音樂。現在回想起來禁閉島其實不那麼恐怖,但是他的配樂從頭到尾給人感覺好壓抑。
4.成本與效果比。我想沒有比異次元殺陣更節省成本的電影了。但是做出來卻抓住人心,這種電影就值得看了,同類的比如《死路》《終極考試》。
個人意見 ,哈哈
『叄』 如何從攝影的角度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舉個例子
我覺得從攝影的角度,如果評價一部電影的話,就需要看他的空間以及留白,還有那種色調。
『肆』 在電影中怎樣做鏡頭分析啊
在電影中根據鏡頭的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一、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二、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四、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五、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六、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七、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八、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十、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4)如何從拍攝角度解析電影擴展閱讀:
形態景別拍攝解釋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
『伍』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影視作品分析(主要從攝影角度寫比如色彩,光,角度`````)
:(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分為幾種類型,具體如下:
印象式影視評論的寫作:是寫作者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影評。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覺能力。特點是隨意性的評論、敏銳的觀察、恰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評論的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焦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等本體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影片的結構和風格,或是影視的敘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組織形式。從決定影片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形式系統出發來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辨識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發現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統化和模式化地使用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單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風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達中起著強調、誤導澄清、強化等作用。
「作者論」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影視作品中。關注的是主題意識、影視技巧的運用和影音風格比較一致的影視創作者。
寫作方法:
從一組影片的比較中,指出它們風格和產題目的一貫性,進而認定影片背後的主要的作者。
詳細分析一部影視作品,以彰顯它與作者的主題和風格觀念之間的關系。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對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該作者的生活(社會階級、政治、教育、專業訓練等)是否對影片的主題產生某種影響?
該作者是否持續使用相同的主題,或持續拍攝同一類型的影片 ?該作者是否對某種電影表現技法(如長鏡頭、特寫、大遠景等)有偏好?
該作者在影片中呈現的個人標志是什麼?
該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與一些影片的主創人員合作?他們之間的合作有什麼特別之處?誰的作者標記更顯著?
類型研究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在20世紀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影研究的領域演變成影視評論的一個重點。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關情節、人物、主題、場景和對白的重復牲來對影片進行分類?
電影的類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種社會價值觀?
不同的類型片的發展如何?它們在類型影片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無變化?是消退還是繁榮?變化的根本原因體現在什麼方面?
影片是否屬於新的類型?如是,為什麼?不是又為什麼?新的類型的特點或特色體現在什麼方面?
電影類型的形成與歷史有什麼關聯?
背景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史學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及電影反映的社會歷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電影、電視發展的社會、歷史的脈絡中去審視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社會意識形態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主要是從社會的政治意識、倫理道德、美學取向、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與性別認同、對待不同民族或種族的態度及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分析影視作品中隱藏的相關觀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訴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信息?在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與暗指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價值是什麼?它們代表著哪個階級或階層?
影片是否挑戰了觀眾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製造了某種文化或價值的認同,它使用的是什麼手法?在這中間是否存在著國家/民族主義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別/種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現的?他們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是被真實再現還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現世界真實的復雜性,還是不斷暗示著某種價值觀?這一種價值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
『陸』 如何從攝影攝像的角度來分析一部影片
畫面的構圖、色彩、還有打光的好壞、鏡頭銜接的邏輯性、畫面里有沒有穿幫的元素。影片的故事性有沒有表達好。望採納
『柒』 如何從剪輯的角度欣賞電影
電影拍的時候都是一段一段的,製作人員要把這些根據故事情節合理的拼接在一起組成一部完整的電影,這就是剪輯,你所看到的電影就是最終的剪輯,剪輯很亂就是說電影畫面銜接過渡不流暢自然,沒有邏輯性
『捌』 如何鑒賞電影從專業角度。。。比如長鏡頭之類的。。。
呃,首先我也不算是個專業人員,但是還是屬於准發燒友,應該可以給你一點自己的理解。
我看到你的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希區柯克的電影,經典中的經典,那麼,我就以《愛德華醫生》為例來給你鑒賞一下。
對於電影,最直觀的首先是它的色彩。這是一部黑白電影,黑白條紋在開頭就造成了一種緊張和壓迫的感覺,並且在剛剛開始最經典的一個鏡頭:希區柯克的常用方式,長鏡頭慢調焦,短鏡頭逼近,隨主角的視角緩慢移動,一步一步的上樓梯的鏡頭,再加上驚悚的配樂,就能夠感受到演員心中的恐懼和害怕。然後在夢境中,暗色背景和名色的雲,在加上不明顯的屋頂,亦真亦幻,從屋頂的一個變形的輪子,站在煙囪後的人,整個景物框不大,緊湊,動作發生連續,緊張。
兩次對台階的特寫,同時渲染了這種焦慮。
這是一個大概的賞析。
同樣,還有一部國產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整個電影的拍攝取景顯得慢而從容,從遠處視野鏡頭邊到另一邊的緩慢變動,光影變化卻相當的明顯。。。。。。尤其是長長的郵遞員的路的慢寫和靜靜的雨夜和長長的野草隨風飄動,,,,,這就是另一種變換的鏡頭手法。
嗯,個人講的專業知識有限,特別推薦中央十台的《第十放映室》,他對電影的分析很是透徹到位。我的一部分就是從中得來的。
『玖』 從攝影攝像角度寫三篇電影的影評,別太專業。
1)構圖。是指進入攝影攝像鏡頭映現到膠片磁帶上的各種(或一種)物體,在畫面上所佔的位置及相互連接的關系。換句話說,是進入攝影攝像像框的景觀是一種怎樣的圖例。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
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評攝影攝像的主要原則:
第一,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
攝影攝像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要納入影視片的總體構思中加以檢驗和認識。
第二, 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
第三, 攝影攝像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創造,對攝影攝像的評論要有理論准備,又要有不斷積累的評論實踐,還需要在認識、掌握影視藝術規律和攝影攝像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
『拾』 從攝影技術角度評析一部電影
不管是什麼電影它都有一些必要的因數。第一:畫面的環境構成。可以決定電影的歷史背景。第二:畫面的色彩。可以體現主角的情緒和心態。第三:視角。通過視角來表達一種氣勢或某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