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怎麼復習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5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鍾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後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目口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鍾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鍾,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鍾,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後,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於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鍾,要記住並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並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
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並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幹知識,又不至於因精力過於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並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從目前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新能力。選擇題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對發生在不同時代但與背景材料相關的歷史現象進行設問,形成題組,各小題看似互不相屬,實際上是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考查,2000年綜合卷的松江棉紡織業、2001年綜合卷的中國古代教育等試題都是如此。在考查學生創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試題大都涉及學科間的知識滲透。如2000年綜合卷的中東問題、巴拿馬運河問題,2001年高考綜合卷從非洲不同歷史時期的形勢圖得出其形成及變化的原因等試題,這類試題不僅僅要求學生對某個歷史知識點的深層次分析,而且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拓展性。若平時只注意點的復習而忽略線面的復習與深化,那麼解答這些試題時便會束手無策,因此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並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然而學生因能力所限,復習時很難深化與拓展。第二遍復習以解決上述問題為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復習的重點放在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繫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錄、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採用回憶法進行(即在翻開教材前,先努力回憶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標題以及每個標題下所講的重要事件、這些事件的聯系如何),回憶不出來再翻開教材,這樣既抓住了主幹知識,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框架的理解。
2.若覺得正在復習的內容與已復習過的內容相似時,應立即去回憶與此相似的內容是什麼。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業就應聯想到宋朝、元朝手工業發展情況,看到景德鎮制瓷業便應想到教材中其他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有意識的串聯式回憶,逐步把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
3.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延伸與拓展的知識主要是教師補充的知識。教學中,教師會經常就某個具體知識點,給學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觀點或進行一些學科滲透。如從歷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分析三大決戰首戰東北,而東北戰場又首戰錦州的原因;如何客觀地評價國民政府的整頓稅務、法幣政策及改訂新約運動等。對這些教材沒有直接涉及的知識深層次分析,學生往往會記下來,復習時還必須去看乃至去記憶,這是學生拓展知識較為有效的途徑。考試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與教師平時補充內容相關、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雖然試題設問角度會有所不同,但由於學生對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並不會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時也不會無從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練習時間
運用掌握的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是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檢驗復習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選擇地做一些相關練習是復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必須同樣要有明確的練習時間與練習量。很多高三學生的練習是被動或盲目的(即教師發什麼便做什麼、發多少做多少);自主練習時只做選擇題、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與問答題,即使做選擇題也只求量不求質,至於主觀題因平時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學生則邊看書邊做練習。這些方法既不科學,效果也不高。筆者認為學生做練習應主動並有明確目的,目口做什麼練習、何時做,根據自己的復習進度進行,具體辦法如下:
首先,選擇一本質量較高的復習資料。當前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由於商家一味的追求利潤,很多資料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如印刷不清、題量少價格高、甚至參考答案錯誤多多,而學生往往不辨真偽,一看到資料就買,有些學生手中甚至每門學科往往有四五本參考資料。筆者認為,學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復習資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練習時間。有些同學,習慣每天看點書、做些相關練習,認為這樣可以及時鞏固並了解自己的復習效果,其出發點固然沒錯,但問題是:高三學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並不多,每門學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復習時間,其中英語、數學便要佔去較多時間,留給歷史學科的時間最多也不過1小時,而且這1小時內又有三本歷史教材要復習,那麼留下做練習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甚至根本沒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復習內容的相關練習也較少,學生練習時又很少注意節奏、速度,而高考則需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規定的題量,平時練習時的鬆散、隨意使很多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試卷。為防止高考時出現失誤,平時的訓練,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單位時間來做練習。筆者在指導學生復習時,要求學生每周星期五在歷史學科的復習時間里,用近1個小時的時間,將本周以來已復習的相關內容的選擇題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選擇題,原因是1個小時時間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題、問答題、選擇題在內的練習是不現實的。同時根據高考的實踐看,選擇題的完成也需1小時左右完成。另外,在固定而相對較長的時間里做選擇題,學生的思維可保持相對集中與延續,同時學生也喜歡做選擇題。這樣,既可以激發他們的練習興趣,又能保證練習時間,且不影響平時復習教材的時間。
當然,做練習只做選擇題是不行的。如果主觀型試題也像選擇題一樣,每星期集中一個較長的單位時間去做,學生同樣會感到枯燥乏味。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每天堅持根據自己的復習進度,在固定的復習時間以外抽時間看一道材料分析題和一道問答題,先將提綱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後對照參考答案,比較哪一種答案更好,同時要求學生注意,若參考答案太長,應
盡可能的將其縮短,但以能將問題講清楚為前提。另外要將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師分析試題一樣分析給同學聽,讓對方聽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過這種訓練,學生掌握的便是主觀型試題的解題思路而不是一個個死的答案。
以上是我在指導高三學生自主復習時的點滴體會。學生在自主復習中如何提高復習效率,進而提高高考成績,是我們每個師生應高度重視的問題。
② 如何復習歷史(具體一點)
中學歷史總復習「十六字」訣
1.照本
就是按照課本組織歷史總復習。課本,既是教師平時教學之「本」。也是學生考前復習之「本」,從另一角度說,它既是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也是高考試題答案的依據。歷史考了十餘年,考試內容和題型雖年年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本」。因此.教師在指導總復習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讀課本上。特別是在總復習的第一個階段,即系統復習階段.更應做到以課本為主。要按照課本內容本來的順序,逐章逐節地組織復習。事實表明,在復習過程中,邊看書邊做題,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認真看書,只忙於做題,甚至掉進「題海」而不能自拔,則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2.顧面
就是進行全面系統地復習,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都要顧及到,而不能憑主觀臆斷任意削減內容。歷史高考試題涉及到的知識面越來越大。比如,1987年高考歷史試題就有224個知識點,比1986年多了33個,人物則有42個,也比 1986年多了 8個。如果不全面復習,要想取得好的成績是不可能的。「全面」是搞好復習的基礎,是取得優良成績的保證。一個有經驗的歷史教師.在組織復習時,往往都是從指導學生「全面復習」開始的。如果拋開了課本.一味地攻「資料」,孤立地去抓「重點」,甚至採取猜題、押題的做法.這不是老實的學習態度,也是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
3.抓點
就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將復雜的知識做一番去粗取精的簡化工作.整理出一個個的要點來.並讓學生緊緊地抓住這些「點」.牢記在腦子里。「點」,也叫「知識點,包括歷史年代、地點、人物、事物和評價等。「點」有大有小,小的多為時間、朝代名、人名和地名等,如1561年.明代,戚繼光、浙江台州;大的多為事件(包括原因、過程、結果)和評價(包括性質、作用、影響等),如戚繼光抗倭斗爭、鄭成功收復台灣。對「點」表述的文字可多可少,那就要視其具體情況而定。教師的責任就在於指導學生整理知識要點:①時間:1661年;②人物;鄭成功;③經過:帶領將士兩萬多人,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登陸,『經過激烈戰斗,到第二年初,打敗荷蘭殖民者;④意義: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⑤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果歷史知識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不同的類型,整理出一個一個的要點,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4.理線
就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時,幫助他們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了解前因後果的關系。理線,是歷史復習第二階段,即綜合復習階段經常採用的作法。比如,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就有三條:一條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條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壓迫和奴役;一條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掌握了這三條基本線索,在復習中國近代史時,就能做到豁然貫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歸類
就是教師將歷史知識按照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進行歸納分類。復習世界近代史時,就可劃出「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斗爭」這樣一些類別。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觸類旁通,達到將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又便於學生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徵,起到深化知識,強化記憶的作用。
6.助記
就是教師採取各種手段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強記憶。教師在組織歷史總復習時,要特別注重歷史知識記憶方法的指導。記憶方法大體上可分為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兩大類。作為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討,努力摸索,創造多種方法,把機械記憶的內容減少到最低限度。當前,比較好的歷史記憶方法有以下十種:
①系統記憶法:按照時間的順序,列舉大事;
②分類記憶法:將歷史知識歸納分類,加以條理化;
③特徵記憶法:通過分析,找出事件的特徵;
④簡化記憶法:將知識去粗取精,逐一簡化或壓縮,將其精髓儲存在記憶里;
⑤圖表記憶法:將相關的歷史知識編製成圖表,讓學生看了圖表,一目瞭然;
⑥直觀記憶法:適當地組織學生觀看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電視.藉助直覺形象給學生留下刻印象;
⑦比較記憶法:把相同類型的放在一起,加以比較、鑒別,同中求異;
⑧口訣記憶法;把較難記憶的史實.編成口訣來記;
⑨讀寫記憶法:邊看書.邊寫提綱,讀讀寫寫,加深印象;
⑩討論記憶法:幾個學生編成一組.互問互答,取長補短。
7.精講
就是教師講的要「精當」、「精練」、「精妙」。「精當」,就是講的要恰到好處,要富有啟發性,要突出教材的重難點。「精練」,就是語言要簡潔凝煉.不允許拖泥帶水,旁徵博引。「精妙」.就是要巧設疑點,解題對路.雖言簡語略,但有畫龍點睛之妙。既要堅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又要輔之以教師的精講.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8.善練
是指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的訓練。在系統復習階段,常以章節訓練、單元訓練為主,訓練題多為基礎題、常規題.其特點是坦大題小,以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解詞題和簡答題為主。通過訓練,力求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做到章節過關。在綜合復習階段、常以綜合訓練或專題訓練為主,訓練題多為列舉題、分析比較題和綜合論述題,其特點是綜合性增強.難度加大。通過訓練,力求使學生將以前學得的知識縱橫溝通。在重點復習階段,則要通觀全部教材.結合當前形勢.確定重點復習內容,並編擬成題後,指導學生訓練。這是進·步深化知識,達到鞏固提高的過程,三個階段復習時間的安排.以6:3:1的比例為宜。學生的訓練,還可分為口頭訓練和書面訓練兩種,後者為主.前者為輔。總之,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訓練。
③ 自考中國電影史和外國電影史哪裡有相關復習資料
我是自考出生,一步一步來,沒有捷徑的
④ 上海大學的電影學初試怎麼復習啊,跪求
首先,英語政治我就不說了,專業課上大考的絕大多數都是書本上的硬道理,也會有一些熱點,比如今年考了個米高梅,但主要是把基本知道搞懂就行,提供的參考書自我感覺是沒太有用的,反正就兩門,一門電影史,一門電影理論。那本影視批評多看看,但是我覺得那本比較枯燥,可能是我境界不夠高吧,總體框架一定要弄懂。電影史比較多,書一定要看,可以看他提供的那幾本,也可以自己找合適自己看的,中國史看誰的都差不多,我看的是周星和那本很厚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國史比較多,光看絕對不夠,我在網上找的北影的筆記看,覺得總結得不錯,很詳細。反正一定要看真題,把真題答案一個一個都整理出來,還有那些重要的導演啦,電影運動啦,都整理出來,自己思路也清楚。我覺得,上大比較喜歡考謝晉,日韓導演之類的,你研究一下真題就知道的,出題不外乎就那些方向。總之專業課不太用害怕,上大的專業課這些年來我覺得是各所高校里相對比較簡單的,加油哦。最重要的差點忘了,一定多看電影!
⑤ 請問大家,復習中國電影史,哪本書比較好
你該不會是今年考吧。。。如果是的話就要努力了。。。因為還需要看20幾本書,電影學院教材應該是不全面的,電影史的書很多,至少要看國外作者寫的電影史,書太多了,可以在論壇中搜一下
⑥ 復習的好方法,不要太多,只要好分少不了的!!!!!!!!
樓上的那個一看就知道是復制的,沒意義
我給你講講我的方法吧 (不過我是理科啊)
對於高三的學生 最重要的就是心態,首先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了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看書,其實很多理科學生都不注重看書,其實只要把書認認真真的看一遍,你會發現你會有很多知識都不大明白
然後就是多練題,題做多了手就熟悉了,當你考試時會很快提高做題速度和准確率。以前有些同學就是不喜歡做題,以為自己弄懂了,就不去管了。所以就會造成考試時經常發現這題很熟悉,但就是分得不全,所以考試一會名次高,一會名次低的
(建議:並不用買太多復習題,其實只要把老師發的復習題,每道都弄懂了,就可以了。但是那些題需要反反復復的拿出來做,很多題你當時會做了,但是過幾天也許又忘了)
我們班上那個考上北大的那個也就是這個方法。
對於英語嘛,那就是多記單詞,然後每天堅持兩篇閱讀理解
其實高三還是蠻輕松的
ps:我現在在復旦 嘿嘿
⑦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要點
有效提高記憶力,一般來說有兩個途徑(方法):
1、「吃」,是的,吃也可以提高記憶力,而且還是科學家們說的,吃一些富含磷脂的食物可以補充大腦記憶所需,比如魚頭,核桃、花生等植物的籽或核,還有蜂花粉、蜂皇漿等保健品也有一些奇特功效。但是這種方法不是最有效的。
2、「練」,好的記憶力都是練出來的,包括世界級的記憶大師們也都是靠後天訓練培養出來的超級記憶力,一般的,比較有效地訓練方法有三個:
(1)速讀法(又叫全腦速讀記憶):速讀法是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訓練的,實際上,兩者是同時進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別以為閱讀速度快了記憶就差了,因為這里靠的不是左腦意識的邏輯記憶,而是右腦潛意識的圖像記憶,後者比前者強100萬倍。
通過速讀記憶訓練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記憶越好,詳細學習資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站」學習,下載軟體練習。
(2)圖像法(又叫聯結記憶術):圖像法也是運用右腦的圖像記憶功能,發揮右腦想像力來聯結不同圖像之間的關系,從而變成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來實現超大容量的記憶,關於聯結記憶術,「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也有訓練,這個方法是很多記憶大師都在使用的方法。
(3)導圖法(又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
(4)、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望採納。
⑧ 世界電影史復習提綱資料
電影發明時間(1895)19世紀
「視覺滯留」 0.1—0.4秒
愛德華•幕布里奇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
法國人馬萊連續拍攝的「攝影槍」
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 是l/48秒的畫格
1895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 是l/16秒的畫格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一、勞動和工作的生活場景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記錄三、 政治、文化、新聞實錄四、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的拍攝
在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的表現形式中,《火車進站》是最為典型的一部作品
盧米埃爾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
喬治•梅里愛「停機再拍」的電影技術手段,,他成立了「明星製片公司」 攝影師的工作室和劇院舞台的結合虛假、封閉的製作空間一、魔術片二、排演的新聞片三、神話故事片四、科幻探險片
在電影的初創期,盧米埃爾和梅里愛便截然不同地代表著兩種傾向、兩種風格。在盧米埃爾看來,電影無非是一種「科學珍品」,運用於藝術並不是目的,他的口號是「再現生活」;而梅里愛則認為,電影能夠創造藝術,「銀幕即舞台」可以「改變生活」。「盧米埃爾力求引起旁觀者的感覺,引起對『當場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愛則出於藝術家的偏愛而沉緬於幻想,全然不顧自然界的實際活動」③。盧米埃爾表現現實生活完全是寫實的、記錄性的;梅里愛表現「銀幕戲劇」卻是幻想的、浪漫主義的。盧米埃爾傾向自然、模擬現實,是再現主義的;梅里愛傾向技術、改變現實,是表現主義的。
盧米埃爾可稱之為電影紀錄片的先驅;梅里愛則可稱之為電影故事片的先驅。
「布賴頓學派」
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把特寫鏡頭運用於電影語言的形式系統,發展了它的敘事因素電影最早「分鏡頭「
詹姆士•威廉遜《中國教會被襲記》景別上的奇特變化,蒙太奇手段將兩個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現,與固定的視點的全景鏡頭形成了根本的對立
埃斯美•柯林斯「移動攝影」和「反角度」鏡頭
希賽爾•海普華斯《義犬救主記》『學派的代表作品
同樣僅僅是幾分鍾的短片,但是如果我們將「布賴頓學派」所拍攝的影片,同盧米埃爾影片中的小資產階級情調相比;同梅里愛影片中沉灑於幻想的神話故事相比,「布賴頓學派」的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的萌芽,的確是極其可貴的。而在形式上,與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戶外生活片的紀錄相比;與梅里愛乏味的「樂隊指揮」的視點、封閉的戲劇舞台空間的紀錄相比,「布賴頓學派」在多視點的時空觀念上的突破,在採用戶外拍攝與情節表現相結合的處理中,特別是通過「追逐片」的樣式,所體現出來的美學追求,真正使影片朝著電影化的方面邁進丁關鍵的一步。
藝術電影運動
1908年,由「藝術影片公司」拍攝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範例。公司改變了以往「電影劇本由默默無聞的文人、失業的新聞記者、落後的演員,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編寫的局面
1903年鮑特《火車大劫案》在鏡頭與鏡頭之間時空交錯的切換技巧的表現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敘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鮑特對於如何應用近景或特寫鏡頭進行敘事,如何發展電影語言形式技巧的表現上,與英國「布賴頓學派」相比,還有所差距
格里菲斯1915《一個國家的誕生》1916年《黨同伐異》
鮑特是在不同的場面之間交叉剪輯,而格里菲斯卻開始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加以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與情感的參與」①。在鮑特那裡,場面、段落、鏡頭是一回事,起著推進敘事的作用。而在格里菲斯這里,場面或段落分別由若干個鏡頭組成,場面或段落不僅是劇情的連接,而且是作為一種視覺觀念在起作用,o格里菲斯與鮑特的另一個不同也是極為重要的方面,則是鮑特注重情節的發展,注重外部動作的形式表現。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動作的情感因素,強調影片情感價值的表現,因此,使影片的敘事顯得更為復雜。這是格里菲斯被稱之為藝術家,其影片被稱之為藝術作品的關鍵。
格里菲斯的電影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強調以情節結構作為影片敘事的基礎。在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中,鏡頭或段落的確是沿著特定的情節走向,是遵循著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來進行表現的。但是格里菲斯卻是以電影分解時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輯技巧,而使電影與傳統藝術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區別開來。特別是影片將四個故事的敘事時空隨意自如地加以組接的有膽識的實驗,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結構的敘事形式
查爾斯•卓別林 突出了以電影的形式來創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馬戲團》《尋子遇仙記》《城市之光》。卓別林以富有個性化的人物形象作為影片創作的基礎,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和傑出的電影喜劇觀念,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有血有肉的銀幕形象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法國印象主義心理敘事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求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視覺表現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性剪輯的重要性
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l、「純電影」的美學實驗:法國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2、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宰驗。曼•雷伊的《回到理性》3、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謝爾曼•杜拉克拍攝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
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
l、庫里肖夫的「實驗工作室」 2、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 3、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其一,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擊力。其二,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普多夫金《母親》1、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創作的重要作用2、普多夫金注重演員工作的基礎作用3、普多夫金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
20年代紀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的美學主張,是從機械主義的紀錄本性出發,以紀錄主義的美學來反叛傳統的再現主義的美學
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1927年《爵士歌手》聲音進入電影
電影理論伴隨著聲音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不同態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認為電影是視覺藝術,聲音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對聲音的出現,但是要以「視覺為主,聲音為捕」 其三、主要反對聲音中的對話,認為對白會使電影導向戲劇,會使可見的動作陷於癱瘓其四、提出錄音是「復制」,錄音師的工作不是創作,貝拉•巴拉茲就認為「聲音沒有形象」 其五、聲音不應重復畫面,而應作非同步處理,比如:聲畫對佼,畫內畫外,畫面為實、聲音為虛等其六、強調聲音的空間感,比如:空間聲音、聲音透視、距離幻覺等等;其七、對聲音持全面歡迎的態度。
一、 高度精細的組織分工二、製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一、關於景深鏡頭二、關於仰拍三、陰影逆光的表現四、移動攝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一、紀錄性二、實景拍攝三、長鏡頭的運用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五、結構形式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強的紀實性,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主題:1、非政治性的電影2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攝影師們側重於畫面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製作3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4剪輯:蒙太奇在這里不再表達思想和解釋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時空切割時的手段。5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
「左岸派」 導演們卻提出了「雙重現實」的問題,即「頭腦中的現實」和「眼前的現實」 以探索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別於傳統的現實主義電影,另一方面又將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即頭腦中的現實與眼前面對的現實結合起來,將原有的超現實主義改造為一種易為公眾所理解與接受的高級的現實主義。
「左岸派」這主要受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左岸派」電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力圖表現擺脫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習俗的約束的人的真實。其二,「左岸派」電影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其三,「左岸派」電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影響,強調在文藝作品中通過非理性感受而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直覺」在認識世界、藝術創作與鑒賞中的位置,清除我們與「實在」之間的障礙,克服我們同「實在的距離」,使我們直接面對「實在」本身,使靈魂得到提高,超脫生活現狀。其四,受到布來希特的影響,作品中力圖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勾通內心的幻象。
「新浪潮」與「左岸派」的大致比較: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3.在年齡上著: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
⑨ 電影學考研如何准備
你先要選擇一個電影學學校,選擇那些專業性相對較弱的學校,更容易考,因為競爭力不是很強,這樣,最後分數出來後,根據你的分數確定你自己有可能被錄入的學校。你也可以選擇一個專業性特別強的學校,這樣的師資力量是不可說的,但是你要更努力才行,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對於學新聞學的我來說,也是一個電影愛好迷,我曾經也想電影考研學,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准備了很多資料,電影學關鍵是要有基礎,有電影愛好未必就是一個電影人才,首先,學好電影學要花費很的的時間在一部電影(可以是你自己喜歡的一部電影,這樣不至於煩)上反復琢磨,推敲哪些拼湊鏡頭,同時,要思考為什麼這個鏡頭要放在下一個鏡頭的前面,鏈接關系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有更多的進步,其次,你要閱讀電影資料和相關劇本,背誦一國內外電影著作以及作家和導演類似的。再次,要自己多動手實踐,實踐出真知。一個人准備的時間越長,它的內容就比別人的更充實。所以當你決定靠這個電影學,你就必須著先准備資料。相信自己,加油。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