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流程有哪些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
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1)電影登山者如何拍攝擴展閱讀
前期製作
在前期製作(又稱「前制」)時,必須將電影設計並規劃完成,成立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整個製作計劃要由插畫家和創作藝術家進行視覺化,並製成分鏡表。也會事先估計製片預算以控制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花費。
製作人(Procer)將會僱用以下工作團隊進行前制:
導演 Director - 主要負責電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電影中的創意部份。
助理導演(或稱「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D) - 管理拍攝計劃表,負責電影拍攝的其他工作後勤協調部份。
演員導演 Casting Director - 負責尋找適合劇本的演員。通常都需要進行演員的試鏡。主要角色必須很慎重的選擇,通常都依據演員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的程度來決定。
場地管理 Location Manager - 必須尋找和管理電影的拍攝地點。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在可以控制的環境下拍攝,例如製片廠的攝影棚(Sound Stage);偶爾有必須在室外拍攝的部份,就必須出外景。
製片經理 Proction Manager - 管理製作預算和製作計劃。他/她也必須代表製片辦公室,向製片廠的行政部門或財務部門報告電影拍攝的狀況。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DOP) / Cinematographer - 負責電影的攝影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聲音導演(DOA)和助理導演(AD)合作。
藝術指導 Art Director - 負責管理藝術部門,要進行拍攝場景的搭設、服裝設計,以及提供化妝和發型的服務。
製作設計 Proction Designer - 建立拍攝場景、服裝、化妝和發型的的視覺外觀和整體氣氛、感覺。和藝術指導一起進行這些東西的製作。
分鏡插畫家 Storyboard Artist - 負責繪制圖片,來協助導演和製作設計指導與製作小組溝通彼此的構想。
音效指導 Director of Audiography (DOA) / Sound Director (SD) - 負責整部電影音效的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DOP和AD合作。
音效設計 Sound Designer - 創作電影所需的新音效。
作曲家 Composer - 創作新音樂。
舞蹈指導 Choreographer - 創作並編出舞蹈和動作,通常是在音樂劇中使用。有些電影也會有「武術指導(Fight Choreographer)」。
二、拍攝製作
在拍攝時電影已經被計劃好了. 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已經設立,製片人將僱傭以下一些人員:
導演、助理、製片經理、攝影導演、藝術導演、劇本作者、混音製作、音效製作、作曲人、動作編導
三、後期製作
影片編輯負責剪切影片. 運用現代視頻技術,電影錄像過程導致兩個分類: 一個貫穿於整個電影, 另一種則混合著視頻和電影片段.
在電影工作流程中, 原始膠片 (negative) 被沖印和復制到 a one-light workprint (positive) for 用於編輯和剪接.
拍攝技術:菲林拍攝、高清拍攝
2. 看完電影《北壁》,深受震撼,尤其想了解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真的是讓演員爬到山上去拍攝的嗎
我推薦的吧?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本片,記敘了1936年首度挑戰艾格北壁失敗的故事。影片不僅將登山者的風餐露宿與媒體人員的錦衣玉食相對比,更表現了登山者之間的競爭。殘酷的是,這種競爭竟然成了最終悲劇的直接誘因。而影片最後,當托尼在營救者和心愛的女人面前死去時,更是將這種殘酷表現到了極致。此外,影片在細節方面也表現得相當真實,比如著名的Hinterstoisser Traverse,相信會令攀爬愛好者感同身受。今年的德國影評人協會授予本片最佳劇本獎。
3. 拍攝一部電影需要幾個步驟
1、首先是製片方找到一個願意投拍的劇本,與原作者簽署拍攝協議。
2、製片方尋找投資人,購買原著的拍攝權。
3、製片方尋找適合的導演、編劇等,組成劇組。
4、劇組成立後,編劇與導演編制分鏡頭劇本,副導演尋找演員,談好報酬;尋找合適的合作者,比如後期製作團隊、特技團隊等等。
5、投入拍攝。
6、後期製作,開展公映前的宣傳。
7、首映式。
8、公映。
9、分錢, 或者賠錢。
(3)電影登山者如何拍攝擴展閱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4. 《攀登者》拍攝幕後有哪些好玩的花絮
1、胡歌化身「大忽悠」,花式「碰瓷」,為《攀登者》宣傳太賣力
日前,一段胡歌拍攝電影《攀登者》時的花絮曝光,視頻中胡歌的緩緩一摔不出意外的又上了熱搜,而且倒地姿勢極為優雅,被網友調侃是「碰瓷式摔倒」。在胡歌「碰瓷式摔倒」這個話題登上熱搜榜後,公務人員也是蹭著熱度向網友科普怎樣謹防碰瓷。
不過沒想到這次胡歌竟然化身成胡大忽悠,不但轉發了公務人員的內容,而且還一本正經的告訴公務人員買票去看《攀登者》就能抓到碰瓷的壞人了。
而且在1953年就已經有尼泊爾的人登上珠峰了,所以尼泊爾反駁中國,不願意這個分法,當時中國的處境非常尷尬,外媒也是嘲諷中國,認為中國在完成一向不可完成的任務。
面對著種種阻力,中國也不得不把登山計劃推遲為1960年進行,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無論是裝備、科技、經濟都非常落後,也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登頂珠峰,但是中國為了爭這口氣,我們自己登!打壓了很多外媒的氣焰。
5. 登山紀錄片是怎麼拍的
《冰峰168小時/觸及巔峰touching the void》--------改編自joe simpson最暢銷書的真實故事。獲得Befta英國年度傑出電影獎以及《Evening Standard》報的最佳電影獎。 該片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但請注意,它是電影,不是紀錄片,為達到理想效果電影當然可以使用一些後期特效,比如摳像、合成等。
6. 吳京都現場飆淚,電影《攀登者》到底有多難拍
因為他們拍攝的環境比較惡劣,然後天氣也不太好,所以拍攝過程比較困難。
7. 上世紀60年代電影攝影機能否用於高海拔登山拍攝
可是可以,但完全沒有那個必要,你拿個手機拍的效果可能就要比它好許多
8.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 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9. 《攀登者》中首次登頂為什麼沒留下影像證據《攀登者》中包含了哪些歷史細節
作為三部國慶檔電影之一,《攀登者》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主要講的是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表達出勇於攀登和永不言棄的民族精神。
在電影《攀登者》中,全都是白雪皚皚的高山峻嶺和刺骨的寒風,沒有溫度和美麗的景色,有的只是單調的白色和心中的夢想,也有著那為了夢想敢於攀登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更有著那生死不渝的愛情。或許在愛情中,不是能夠彼此看著對方,而是在心中能夠想著同一方向,即使最後要失去生命,那也死而無憾。
10. 《攀登者》這部電影如何
《攀登者》講述的是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故事。不知為什麼,這樣的一部影片請了一位香港導演拍攝,愛國情懷表現得不夠充分,好在有吳京章子怡這樣的絕對票房號召力彌補了導演的短板。
攝影同盟想在這里談的是兩位非領銜主演,張譯與井柏然,他們分別扮演登山隊中的兩位攝影師曲松林和李國梁。
井柏然塑造的李國梁同樣非常到位,戲份不多,但這一形象卻給人非常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與藏族姑娘黑牡丹的愛情雖然只是輕輕帶過,卻讓這個英雄人物更加的有血有肉。
站在攝影師的角度,我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當年的歲月,也讓我們的觸須伸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