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2020年春節7部電影同時撤檔
由於疫情嚴重,原定於春節檔上映的7部電影紛紛撤檔。因為往年春節檔的巨大成功,備受矚目的春節檔竟一時之間變成了“空檔”,這雖是史無前例之事,但因為客觀存在的疫情問題,這一系列撤檔舉動也被大眾拍手叫好。
《姜子牙》未播先火,在觀眾心裡已經繼承了《哪吒》的口碑,因為早期做的宣發比《囧媽》、《唐人街探案3》等電影少了許多,所以《姜子牙》敢於第一個撤檔,也撤得十分輕松。
2. 電影版的《誅仙》為什麼會改檔,背後有什麼原因
一個電影的突然改變檔期一定是有原因的,尤其是《誅仙》這一類的,老里八早的就把預告片給放了,完了正片還不出來,惹得網路上一片眾說紛紜,這又或者是製片人慾擒故縱的套路,我就吊著胃口,就不給你看,我急死你,但是這往往也會導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後遺症。
還有網友持觀望態度,認為僅憑預告片中短短的一個鏡頭就斷言孟美岐在電影中的表現好壞未免有些草率,一切應該等到電影正式上映之後才可評說。
3. 如何評價春節檔電影集體撤檔
如何評價春節檔電影集體車道?可能也是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考慮。免得更多人感染。
4. 片方宣布提檔和撤檔後,院線一般是如何應對的
跳出單部影片的維度,從整體的暑期檔前瞻和觀察出發,撤檔事件或許可以看作是點燃今年暑期檔大混戰開端的那把火炬。
撞上了大片,就算觀眾有心要看,也找不到合適的場次。小片選擇提檔、撤檔自保,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戰略部署。隨意撤檔是一件言而無信的事情,講好了幾月幾號上映,又或者是已經在上映中的影片,為了自己的利益採取最糟糕的撤檔策略。保存的是一定程度的經濟利益,但是真正折損的是千金難買的信義。希望電影片方在重視利益的同時,也考慮一下誠信問題,對市場負責,對觀眾負責。更重要的是不要迷信於檔期帶來的利益,從影片質量做起,才能更有底氣地主宰市場。
5. 如何看待此次賀歲檔電影票房分賬比例調整,對電影市場有什麼影響
引進分賬片促使國產影片實行分賬制,隨著製片成本急劇上升,製片分賬比例十年增加10個百分點,導致制發放分賬比例矛盾紛爭不斷,發行、院線公司夾在中間盈利有限,影院終端因片源溫飽不均盈虧無常,期待制定符合國情的分賬比例規則,理順制發放三者關系,促進中國電影產業健康有序持續高速發展。
2011年國產片賀歲檔,《金陵十三釵》出品人、新畫面董事長張偉平要求與院線的分賬比例,從原定的43%提高到45%,因而引發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風波。經電影局相關領導出面調解後,製片方與院線「靈活商議」的分賬比例:即《金陵十三釵》製片方(含聯合發行方中影、華夏公司)與院線公司的分賬比例,在取得的票房收入中,前5億元按45:55分賬,超過5億元部分按41:59分賬。從調解協商結果看,至少在5億元票房內,可以說是基本實現張偉平的目標;而5億元之後的院線、影院所得比例比原定慣例57%提高到59%,從表面上看是向院線、影院讓利兩個百分點,但目的是調動院線、影院多排場次的積極性。然而分賬比例多少可由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協商解決,而票房收入只能讓市場說話——觀眾用錢包投票。最終《金陵十三釵》在國內並未能達到收10億元票房目標,在首輪城市主流院線市場只收6億元左右;在國外已上映的國家和地區,票房收入也難超《英雄》,至於全球票房能否達到10億元人民幣,也要待到五月份全球公映結束才能有結論。面對這一成績,不僅喊出「10億元」票房目標的製片方不滿意,不少電影專業人士更是痛惜2011年年底的賀歲檔 「不給力」。事實上制發放分賬比例矛盾紛爭不斷,早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理順電影市場上製作、發行、放映三方的關系,一直是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頭等問題。
製片分賬比例不斷提高
難抵急劇上升製片成本
194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產影片長期實行由中影公司統購統銷,按行政區域劃分從中央到省、市、縣(區),再到影院的發行放映網路,既談不上市場競爭,也難合理分配利潤。在20世紀80年代改為按拷貝結算分配:即70%上繳中影,30%留給省級發行公司;省公司將所得利潤的20%上繳地方財政,80%用於發行放映的再建設,簡稱「二八政策」;國產影片仍由中影公司按90萬元/1部統一收購,發行好壞與製片廠無關,盡管後來統購價有所上浮,但仍難抵消急劇上升的製片成本。
1993年1月,廣電部(現為廣電總局)頒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發行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旨在打破由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市場格局。1994年8月,廣電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決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國際通行的分賬發行的方式進口10部 「進口分賬片」,入世後增加到20部,按照製片、發行、放映三方35:17:48的比例分賬。這個比例與美國的分賬比例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在美國拷貝製作費用和用於發行的宣傳費是由發行方承擔,而在中國這些費用全由製片方負責。引進分賬片,使中國電影界及整個電影市場彷彿在一夜間被喚醒,一場變革浪潮席捲而至,對中國電影市場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於中國電影人對電影觀念的改變:促使國產影片實行分賬制,實現電影制發放市場化運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中國電影分賬制規定:在每100元票房中,首先要上激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和3.3%的營業稅,剩餘部分制、發、放三方再進行按比例分賬。
1995年,《紅櫻桃》參照美國進口分賬片的比例標准實行分賬之後,大多數國產影片都以分賬方式發行放映。為鼓勵多放國產影片,當時製片方所得的票房收入只佔33%,甚至有些製片方為能讓影片進入市場,自願降低到30%以下的都有。隨著製片成本的加大和票房回收難度加劇,製片方亟需提高分賬比以減輕投資壓力,致使分成比例也不斷增加。20世紀90年代,製片方從最初的35%提高到37%,這一比例還要返回兩個百分點給影院作為宣傳費用,所以實際上製片方最後拿到的比例是33%-35%。
2002年,國產大片《英雄》樹立了一座「國產片分賬史」里程碑。按當時行情製片方的分賬比例平均為35%,《英雄》製片方史無前例地向院線爭取到40%的分賬比例,此後一般國產影片的分賬比例提高到37%左右。到《十面埋伏》將分成比例提高至41%,《滿城盡戴黃金甲》再將分賬比例提高到42%……《金陵十三釵》又在一般國產大片原則上不低於43%的基礎上提高到45%。新畫面老總張偉平借張藝謀導演的品牌價值,鑄造了一個分賬比例神話——從35%到45%,十年間製片方分賬所得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從而一次次改寫了分賬比例行業規則。不過能拿到41%以上比例的只有極少數國產商業大片,大部分國產影片分賬比例都在38%-40%之間浮動,有些為進入市場的中低成本影片甚至低於36%的都有。
6. 畫江湖首部電影再次改檔,國漫崛起到底出了什麼毛病
這個....國漫崛起就靠畫江湖嗎?不能夠啊《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都沖出國內走向國外了,這還不夠崛起嗎。你這一桿子有點雷人啊,當然我也很喜歡畫江湖系列對不良人情有獨鍾啊,特別喜歡搞笑類的動漫,當然國漫崛起不知道你說的第一還是知名度,知名度這方面已經有了,就看國家是不是大力支持了!只要是大力支持的崛起的都很快,而且超越其他動漫都不是問題。㘝想看一些國漫動漫的話,可以去M點在看看一些原創動漫和游戲改漫,也還不錯的!
7.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是對原著的改編,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此部電影
老舍先生的作品總有一種漫畫的喜感,尤其是對小人物的描寫。在收到這部電影資源時,特意去找了原著看了一遍,兩下對比,更有幾分感悟。
總體來說,電影還是比較貼近原著的,黑白影片也有著故事發生年代的質感,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也不枯燥乏味。個人感覺,同原著相比,還是有些亮點精華沒有表現出來,不得不說略有遺憾了。
8.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電影由小說改編這一現象
過去技術不允許,投資太大,現在人們的消費水平都普遍提高,拍這種電影可以賺回成本。
9. 最近多部電影退檔或改檔,你覺得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退檔或者改檔應該是審核沒有通過又或者是因為上映的時間給影片帶來的播放效果不會很好,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10. 電影《誅仙》改檔為912上映,為什麼要改檔到九月中旬,這樣受眾人群不就少了嗎
《誅仙》小部電視劇的當時一經播放就受到了觀眾們的強烈關注。《誅仙》是由蕭鼎寫的一個仙俠題材的小說。小說內容跌宕起伏,而且文字優美,對於小說中張小凡與碧瑤兩個人之間的凄美愛情有著十分細膩的描繪。而《誅仙》這部小說也成那許多觀眾心中的白月光,所以誅仙這本小說進行翻拍電影以及電視劇是十分關注的。
而且《誅仙》這本小說作為各個觀眾心中的白月光,其實電視劇版的翻拍並不是十分成功,沒有引起想像中的轟動。那麼對於全部啟用新人的電誅仙,其實要面臨的挑戰是更加的多的。你如果選擇在暑假檔上映,可以想像到,到時候會引來不少的爭議。改檔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