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典名著被拍成影視作品的利與弊 辯論賽
1.利:
弘揚高雅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
為舊作品融入時代精神,挖掘新內涵;
客觀上抵禦了全球文化的侵蝕,有利於保護民族文化;
2.弊:
改編後的內容有低俗化、庸俗化傾向
炒作意圖明顯,商業氣息太濃
惡意篡改名著,誤導青年
融入西方價值觀,審美觀,將本土文化邊緣化
***************************************************************
只能想起這么多了,等待高人來補充吧
⑵ 急!!!!以戰爭與和平為例談談你對經典名著改變電影的看法
經典名著改編電影從某個角度來講可以擴大人類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的受眾范圍,也為熒屏文化提供了大量優質素材,注入了豐富的營養,如果改編得當應當是值得肯定的,二者的良好結合會有助於提高觀眾的人文素養。
但電影改編有它的瓶頸,一方面時間上的限制使它很難完整呈現原著情節,而細節往往是名著思想連貫性和敘述精華所在;另一方面演員再出色的演技也難以復制重現原著主人公復雜細膩的內心世界;此外,名著改編的電影實際上是經過了編劇和導演的個人詮釋後呈現給觀眾的,所以觀眾看到的實際上不完全是作家筆下的世界,從某種意義上將是別人眼中的這個世界;所以,如果想要探尋名著思想真義還是去讀原著吧,但好的電影做為名著的推介和引起人們興趣的媒介還是很不錯的,如果只想了解名著的故事情節,電影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氣勢恢弘的俄羅斯社會圖景,作者試圖在拿破崙入侵俄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通過幾個主人公各自的人生命運,來探尋歷史前進、國家榮譽、人性、幸福真諦等深刻的主題。但幾位演員或許本身對著作的理解也不夠深入(當然我也是淺嘗輒止),對人物心理的表現力有限,不能夠很好展現命運迭宕起伏的背後隱藏的作者想要揭示的東西。戰爭場面受技術條件等限制也不能完整重現。所以,看過原著再看電影會有些失望的,但像《戰爭與和平》這樣的長篇巨著,很多人難得去翻看,電影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小說情節,還是有它的積極作用的。
⑶ 以一部文學名著及由此部電影改編的電影為例,談談你對文學閱讀和影視觀賞的認識,800字
好久沒有寫什麼東西了,哪怕只是灌水的呢,所以今天寫一篇
好了,先起個名字吧,叫做《論文本的改編性與影視的再創造》(這個名字好長啊)
我想到哪兒說哪兒吧
其實看了這么多書,發現只要是稍微有點兒情節,稍微好看點兒的名作,基本上難逃被翻拍的「厄運」。
說是厄運太過誇張了,其實很多觀眾對原著並不了解,都是在看過翻拍的電影之後才去看原著的,從這方面來說,倒是電影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畢竟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生活節奏那麼忙碌,看小說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而且……說句不太好聽的,小說比較費腦子,電影相對比較簡單一些。
當然了,本人的基本觀點還是在時間和精力的允許下,多看原著。
因為……
首先吧,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通常來說,小說的長度都比較長,《飄》的長度想必大家都已了解(恐怕有八九十萬字),《傲慢與偏見》算是短的了,也有三十多萬字。總體來說,一般都在三十到四十萬字之間。
這樣的長度,除非改編成迷你劇集,否則小說中的劇情是不可能在電影當中完全展現出來的。畢竟時間有限,兩個小時的長度,只能把大概的情節說一說,還是比較粗線條的。
這方面我可以舉一個例子,還是《法女》吧(sorry,大家一定聽煩了,只可惜我只看過這個而已,慚愧慚愧),電影拍得已經很好了,唯一在我心裡覺得遺憾的地方就是小說里我覺得最精彩的那段教堂獨白(一段讓人心裡很五味雜陳的哭戲)電影里沒有,還有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神秘人也沒出現。我當然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因為除非拍成電視劇,否則必須把那些「不太重要」的情節刪掉,不然就成連續劇了,呵呵,呵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翻拍的四大名著,反正個人就不予置評了,雖然長度足夠,但是違背了原著的主題,唉……其結果當然是罵聲一片了
說到主題,改編作品時一定要對原著做一些變動的,這我理解,當時無論如何原著的中心思想不可以改動,否則的話,大致有三種結局:
第一種,編劇被小說的粉絲的唾沫淹死
第二種,編劇被小說的粉絲的板磚拍死
第三種,編劇先被唾沫淹死,再被板磚拍死(或者順序顛倒一下)
哦,忘了,除了編劇之外還有導演呢
說到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冒了出來,原著的主題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標准答案,之前我忘了在哪兒說過,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有其主題的多重解讀性,那麼既然如此,即便是作者自己,可能也並不確切的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我們只能夠希望相關的導演和編劇能夠負責一點兒了,好歹多研究研究,這樣才對得起觀眾啊
再來說說什麼樣的小說適合拍出來,有許多作品的文學價值很高,但是拍出來相當無聊。有的小說本身並不是很有名,但是拍出來得很經典。其關鍵就是……還是時間的問題
就說電影吧,二個小時的時間必須把一個故事說清楚。所以不像小說那樣,可以平鋪直敘,可以埋設許多伏筆,甚至很多都是從主人公的童年開始講起的(《法女》里我看了七八萬字男女主角都還沒說上句話呢),你要是照著小說那麼拍,估計觀眾早就退場了。所以,一開始你不來個一見鍾情,英雄救美之類的怎麼對得起觀眾啊
適合拍攝的作品個人認為只要有兩個特點就足夠了:
第一:人物性格要有特點(基本上都不是普通人)。
第二:故事要曲折動人,至少也要有創意。
大多數的作品只符合一個,一般是第二個。要是兩個條件都具備的話……好像只有《飄》吧
在這里著重說一下人物特點:基本上有三種
第一種:讓人愛的,基本上男的是風流倜儻啦,神通廣大啦,女的是仙女下凡,楚楚可憐型。另外呢,我還發現,一般來說如果男主角是個富家大少爺會受到觀眾的喜愛,但是反過來,如果女主角是個豪門千金,好像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人……
第二種:讓人恨的,這樣的一般就是反面角色,為了或者情感或者價值觀或者生存的利益而干壞事的人,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壞人演得好的話會比主角出彩。
第三種:讓人又愛又恨型的,這一種是稀有品種,通常會給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一般來說就是人物很優秀,但是性格有缺點,也有一些出身很悲慘的反面角色會被劃到這一類當中。這一類是最難演的。
總體來說呢,文本和影響的區別就在於你到底是在看什麼
文本看的就是:一流的作品看主題,二流的作品看描寫,三流的作品才看情節。
影響基本上看的就是視覺刺激,還有俊男靚女,(呵呵,我也是……)
莎士比亞的戲劇被翻拍的次數最多了,原因何在?除了作品本身極高的藝術價值之外,不可否認,莎翁的作品本身就是劇本,本來就是為了拍出來被人觀看的,只不過是舞台和銀幕的區別而已。
有的小說的劇本痕跡很濃,後來我一看相關資料,發現作者本身就是劇作家,這個小說寫出來就是為了拍攝的……呃
其實改編還是不費什麼腦子的,畢竟有原著的大批粉絲做基礎,應該不愁關注度什麼的。而且,事實上,大多數翻拍的作品中的台詞基本上都是照搬小說中的,省得費事了,呵呵
說到底,改編作品的成功與否關鍵就是影視與原著的契合度,如果你覺得在觀看的時候和閱讀的時候感覺一樣,那麼無疑是成功的。很多時候,不管是文本還是影像,它能夠帶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見仁見智的感覺。
小說可以通過很多的手法來展現一個大千世界,作者可以有很多議論來表達主題,但是在影視當中就不可能了,只能通過「鏡頭語言」,對白,動作,眼神之類的(為演技派鼓下掌吧)。
其實人都是矛盾的,也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想像書中的主角是怎樣怎樣,如何如何的,而當影視作品一旦把這種想像落到了實處,即便這種詮釋何等完美,何等努力,讀者多少還是會吹毛求疵,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讀者的想像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這個道理,就和斷臂的維納斯是一樣的。
最後說一句,其實看了原著之後有一個好處,就是通常外國的影片翻譯的字幕組都比較爛。而如果你讀過原著的話,你不必咒罵,你大可以高傲地蔑視,不必太注意字幕,當屏幕中出現錯別字的時候,你可以回憶一下小說當中這句台詞是如何描寫的……當然了,除非你的記性特別好,否則還是比較難以做到的,呵呵
就想說兩句的,沒有想到又寫了這么多,不好意思,各位海涵
⑷ 如何看待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您有什麼意見或看法
1、大肆修改故事內容,以至於面目全非;
2、過度的商業價值追求讓社會風氣轉變成為:注重言情、挖掘俠義,回歸江湖,熱愛廣告;3、有可能會改編股市原意
4、創智與創新:探索商業模式+追求人生目的
5、鬼怪與娛樂:外傳+正傳+無厘頭
6、輸出與迴流: 服務自己+服務需求
還是持懷疑態度
⑸ 大家怎麼看待 名著改編電影泛濫 的現象
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 既有利,又有弊。
有利的方面在於 有些人不喜歡讀原著,看小說 這樣 原著改編成電影 方便讀者的閱讀 原著改編成電影 有利於在場景上 引起讀者的注意 原著只是枯燥的 而電影則富有動態感
不利的方便在於 電影與原著相比 也會有相當大的差距 電影不能把原著的所有細節都表現的十分清楚 電影只是展示的原著的主要內容 並不能表現細節 電影的時間是有限的 所以與原著相比 一定會有很大的刪節
這是我的觀點 希望對您起到借鑒的作用。
⑹ 對外國金典名著改編成電影的看法
所謂「經典」不一定要和大眾做零距離接觸當然也不能一味的懸在大眾的審美之上。而實際情況是,無論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都有可能成為經典,當然,經典之中也有經典,這才是最難達到的境界——雅俗共賞!電影本身和文本一樣也有低調高調之分,但是總的來說,我覺得電影更通俗,因為它是直觀的視覺化的藝術,也被稱為「第八藝術」;而文本,撇開中文的獨特性不說,則具有更強的蘊藉性,它需要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理解力,更主動的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大家普遍覺得閱讀比觀賞要吃力。因此,這也導致了另一類現象的產生,有人愛原著有人捧電影,有人時而喜歡閱讀時而又酷愛觀影,對於同是名著改編隊伍里的成員,有人褒有人貶……我覺得大家沒有必要為此而爭得面紅耳赤,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世世代代的人們總在不經意間於其中發現自己的身影被它深深打動,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獲得一定的啟發;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人們不斷地把它搬上熒屏,與時空另一頭的作者共振再共振……我雖然也會對不同的版本有偏愛,但是我卻不會強迫自己找出一個最好的版本,即使我有最喜歡的版本,其他版本的也不會被我冷落到哪裡去,我更不會去刻意的挑哪個版本的短,因為沒有一個版本敵得過所有的版本。以《傲慢與偏見》為例,95版BBC的是名聲最好的,迷你劇的形式,忠實於原著的框架,英國影片特有的那種英倫氣質,我都很喜歡,但是05版的改編也很不錯,舒緩的音樂、精緻的畫面、華麗變身後的鄉村舞蹈(雖然不符合原著,但導演也是用心良苦)特別是雨中吵架那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夾雜在轟隆隆的雷聲之中,純烈的感情與頑固的偏見糾葛在一起,令人柔腸寸斷。而原著本身似乎也可以作為這眾多版本中的一員,正是由它們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文學天空。
⑺ 為什麼很多由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跟原著差別很大
有好多文字所表達的意境是電影表達不出來的。有好多文字所描寫的場景是電影不能位元組表現出來的。況且名著改編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不必依附於原著。
⑻ 對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的看法
本人不是電影專業 只能用普通的觀眾的視角來描述不能用專業的來描述
說好聽點 創新 不好聽 顛覆原作 能改的夠改了 不能改的也改了 看「春光燦爛豬八戒」你能想到原著是西遊記嗎 還有別的什麼 本人對這些不反對也不展成 因為有些人是在是沒水準 把好好一個文學作品改的面目全非 日的~~~
還有的是一點都不改 把原作全部照舊搬過來 以前看了個電視劇「俠客行」 真厲害 連對白都沒改全給搬過來了
商業為主 看那個好派那個 這些最多 給我的感覺是 連原著都沒看完 為了市場一邊看一邊拍
還有些是 稍微改了點 但是很有邏輯創意的好作品 但是我發現並不多
我覺得不該原作的是傻瓜 不看原著的是白痴 改的亂七八糟的是白痴+傻瓜+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