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講好中國本土的故事
回顧2017年的影視市場,不管是火爆的電影市場,還是大放異彩的電視劇領域,似乎都在傳達一個行業風向的轉變,即現實題材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和青睞。2018年被業界稱為「現實題材回歸年」,相關影視作品呈「井噴」狀態。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名為「現實劇」、實為遠離現實的「懸浮劇」。
曾給中國觀眾留下載歌載舞印象的寶萊塢,正是通過其現實主義的情懷和深刻的意義,讓中國觀眾刮目相看。《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等多部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和口碑呈現出黑馬態勢。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製片分公司製片市場總監陳昌業提到,「印度本土的故事,雖然與我們的社會背景有所不同,但真善美的表達可以跨越語言障礙,故事也可以跨越文藝的差異」。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熱賣,也為國產電影的現實創作、為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的表達提供了一定的啟發。來源:光明網
❷ 《我的祖國》電影講述了怎樣的故事,演員有哪些
電影名稱叫《我和我的祖國》上映於2019年的國慶檔,這部影片講述了由七位導演所演繹七個小故事。這幾個小故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所發生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歷史性的時刻。通過這些影片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來,這幾十年的中國發生了滄桑巨變,也有著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綜合國力在不斷的提升,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有著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且這部電影在未開播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度,受到眾多影迷的期待。
《相遇》的主演是任素汐和張譯,講述的是一對戀人的故事,在身份上,他們和普通的情侶有很大的不同。男方是研究原子彈的科研人員因此要時刻對自己的行蹤和身份保密,也正是因為科研項目遭受到了輻射因此生患重病。這也使得他無法與自己的愛人相認,這樣的愛情是令許多觀眾都十分感動的,為了事業無法與自己摯愛的人共同生活。另外《護航》、《回歸》、《白晝流星》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也充分的展現了愛國情懷。
❸ 講好中國故事是國產劇走出去必由之路嗎
2018年6月中旬,「中國劇場」成功落地菲律賓國家電視台,將在該劇場播出的菲律賓語版《雞毛飛上天》等影視作品備受當地觀眾的熱議與期待。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國產影視內容的「出海」步伐也在不斷加快。2017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在尼泊爾播出了尼泊爾語版的電視劇《西遊記》,平均收視率超過34.5%,該劇的開播還被尼泊爾權威媒體作為重要新聞推送,成為當地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從最初的《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在東亞、東南亞等儒家文化圈熱播,到後來的《喬家大院》等引發海外收視熱潮,再到如今的《孫子兵法》等國際項目穩步推進,國產影視劇在走出去的同時,始終不忘傳播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社會責任,致力於通過現實題材、古裝、諜戰等多種類型作品向世界彰顯中國精神、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化。而良好的海外口碑、擴大的全球市場與不斷增多的國際合作,不僅反映了中國影視劇製作能力的國際水準,也彰顯了新時代國人的文化自信,更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與此同時,國內外影視劇市場交流的日益頻繁與深入,不僅為國產影視劇國際傳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市場,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觀眾的增多與國際市場的擴大,意味著國產影視行業必須掌握更先進的製作技術、選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創作更新穎的主題內容、制定更全面的傳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海外影視劇市場走得更遠。近期《扶搖》的走出去,更是說明了,只有講好中國故事,才能被世界認可。因此,如何在提升製作水平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的必由之路,也是國產劇在海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❹ 老梁:為什麼中國電影講不好故事
一,我們的電影不把人當人,故事就不值得尊重。
人物是故事原因和結果,但在相當漫長的教育體系裡,我們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人的,我們強調的是集體,一種概念,一種大而無形的東西。我們失去了對人的興趣,也失去了觀察和呈現人的能力。
在我們的電影里,人服務於概念,服從於集體。而概念和集體從來都是工具性的,工具的生命,從來都是單調、重復的。
我們的電影人物不感人,一直是一個附著在某種概念下的紙片生命體。英雄就是毫無人性地好,壞人倒是偶爾可以壞出一兩個層次。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我們電影里的人物,像一個機器,連情感的起伏都像是機械的。
所以我們的人物很難出現不同,《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艾滋病患者,《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的心理有問題的女主角,《月光男孩》的黑社會男孩兒,很難以人的形象進入到我們創作者的眼睛裡,就是進入,也是一個砸了標記的符號,而不是人。
二,我們的創作者習慣了標准答案,故事失去了豐富的可能。
從小我們就習慣了在一段文字中尋找中心思想,而這些中心思想是被若干詞彙,以踩分點的形式規劃好了的。
所以我們的電影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一旦發現了某個真相,就會臣服於這個真相。我們比巴普洛夫的狗還忠誠地,去維護這個真相的唯一性。
我們習慣於扎爾伯格創建fackbook,是一種成功的《社交網路》模型,就很難從泡妞失敗這個角度去打量事件,我們甚至也不敢去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打量事件。對標准答案質疑的惡果,我們從小學就開始領教了的。
我們也不敢去換個角度去審讀權威,《女王》那種和鹿對視的情節,不會出現在我們的銀幕上。
我們有了標准答案,就失去了探索的慾望,所以處理不好細節,因為我們很難去發現更多細節,故事就失去了多元的可能。
三 文化上不自信,故事失去了獨特性的可能。
自從2002年以來,我們的電影其實就是遮遮掩掩地模仿歐美。商業片向好萊塢學習,藝術片跪舔歐洲。看我們的電影,常有恍惚之感,場景不中不洋,校服不倫不類,就連搞對象的情節,都是是記憶加意淫的雜交。
電影是一個外來文化,但需要植根於所在的土地,才能生長出獨屬於這個地域的植物,否則會一直弱不禁風。
偶爾有幾部帶有泥土性的電影出現,還都陰暗。好像中國電影的藝術方式,就是揭露社會黑暗面。不大聲說話,就顯得沒有力量。這樣的電影,你會躲遠,而不是親近。
四 講故事太用力,故事失去了感染力的可能。
尤其是最近一兩年,我們的創作者對故事的急切是寫在每一個毛孔里的。他們太想寫出一個好故事了,以致於我們總是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講一個復雜的故事,而好電影大都是用一個復雜的方法講一個簡單的故事。
用簡單方法講復雜的故事,就是往死里加線索,以致於每一個線索都是扁平的,每一個線索里的人物,還是符號。
用復雜的方法講簡單的故事,就是讓人立體起來,他們面對具體事件的時候,人性的復雜,有層次,有側重。《邊境殺手》那套押解罪犯的方式,酷得要死,本質上是極端環境下人性的自然反應。他們是警務人員,但同時也是人。他們要完成任務,但會首先考慮到自身安全。
更多時候,人性都是互相矛盾的。我們的電影里安靜是安靜,喧囂是喧囂,甜蜜是甜蜜,冰冷是冰冷。很少有電影去表現震耳欲聾的安靜,甜蜜的冰冷。
看看我們的喜劇就知道了,傻缺一樣傻樂到底。沒有悲劇性的喜劇,才是腦殘。
❺ 《唐探3》是個怎樣的中國故事
《唐探3》講述的是個以賀歲推理為主軸的中國故事。
《唐探3》中,以世界名城巡禮觀光為主軸的唐探電影宇宙正式展開。以廣闊的世界舞台作為背景的賀歲檔系列電影,無疑映射了中國電影、中國故事所處的現實與心態:一方面,國內的票房市場足以支撐高成本的海外拍攝和依舊不菲的CG技術,諸如曼谷、東京、紐約、倫敦這樣的國際都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異國符號。
而另一方面,《唐探3》高度類型化、流水線化的商業電影操作方式,也使得它可以完全不必擔憂深陷東方主義、文化挪用的泥潭(當然也不會意識到),無需深入對象文化,僅靠信手拈來的符號拼貼就可以完成一次次的海外名城的推理巡禮。以票房為終極目標的產業製作,並不需要對異國文化鞭辟入裡的理解,作為旅遊宣傳片,有地標、有符號,就已皆大歡喜。
(5)中國電影如何講述中國故事擴展閱讀:
《唐探3》又打破一紀錄
春節首日上映,《唐探3》票房過10億,累計票房15億,破7項影史紀錄,看勢頭,還會繼續猛烈一會兒,該片還能打破幾項紀錄,影迷們可以拭目以待了。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14日21時35分,《唐人街探案3》累計票房超25億,助陳思誠導演電影作品票房超100億,成為中國影史首位百億票房導演。
❻ 如何看待中國電影講不好故事的現象
我們的電影不把人當人,故事就不值得尊重。人物是故事原因和結果,但在相當漫長的教育體系裡,我們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人的。
❼ 成功的動畫電影是怎樣講好中國故事的
電影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將所有的東西集成的,當然更多的還是需要有足夠好的內容來豐富,好的動畫電影是將故事有機的融合在動畫電影中人物、背景、音樂、場景等,這將一個故事更加好的表現出來,明白這歌故事的整個有線性。
當然好的動畫電影不僅只是靠技術去完成的,還需要的是有足夠讓人信服的內容!
下面給你推薦幾部好的動畫電影,國產動畫在崛起中!
《蛋計劃》 2017.1.20 上映
《大聖歸來》
《大魚海棠》
《熊出沒》
❽ 中國電影為什麼以寫故事為主
基本上電影都是以寫故事為主,只是大部分中國電影里,邏輯性很差,蒼白沒有內涵!
❾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地圖產生大地」
如何用中國故事拍出好電影?或者說,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是個全中國電影人都想解決的命題。嚴歌苓曾經說過:中國這么多年歷史,只剩下故事了。縱橫幾萬里,上下幾千年,中國故事俯仰皆是,承襲了舊中國上海電影傳統的香港電影,曾經以武俠、艷情、歷史、喜劇……等類型,以影像的形式再現了國人耳熟能詳的英雄傳奇、風塵俠女、市井奇人、帝王將相、軍閥惡霸……成就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為何在當下,用電影講述中國故事成為了一個新的謎題?又為何一定要用電影來講述中國故事?
第二個問題似乎有現成的答案。電影的載體是影像,如同戲劇、史詩是農業文明所能奉獻給人類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電影是工業文明為人類文化家族孕育的獨子。正如本雅明《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所談到的:「在19、20世紀,造型藝術作品本質上已不能成為歷代的建築或昔日的史詩那樣的集體感知對象,而唯有影片能夠成為這種對象。」在知識界的「恐怖分子」鮑德里亞心目中,現代社會中大量增殖的影像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不知不覺中,現實已經消失了,影像大量參與構建的「仿像」產生了現實。從前,是人們根據大地繪制地圖,而今,是地圖產生了大地。因此,用什麼樣的影像講述什麼樣的故事,將潛移默化地參與構建人類真實的生活。中國電影,也務必講述能夠成為國人「集體感知對象」的中國故事,遺憾的是,恰恰在這一點上,中國電影尚未能夠實現它真正的使命。因此,就到了務必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了:中國電影如何來講述中國故事,才有資格成為中國人的「集體感知對象」?才有能力在當下社會現實中繪制「地圖」,產生「大地」?
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奇觀質感
思路一: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奇觀質感,以當代價值觀加以包裝,構建奇觀魔幻世界,吸引觀眾的眼球,同時務必喚起當下觀眾的精神共鳴。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擁有奇觀場面、高投資、全明星、大製作的重磅炸彈型電影就是對抗電視最重要的武器。在新媒體和數字技術的時代,「重磅炸彈」型電影已經在演變成為「原子彈」型,「奇觀」是召喚當下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第一訴求,《指環王》、《哈利·波特》、《變形金剛》、《阿凡達》等影片,正是這一策略的完美實現者。
從奇觀創意角度堪與《指環王》等相提並論的中國魔幻文學作品,還珠樓主在民國時代創作的玄幻仙俠小說《蜀山劍俠傳》當之無愧。作品採用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素材作為奇觀展現,場面恢宏,想像瑰麗,中國上古神話如鯀父子治水、上古傳說中的怪獸、道家八卦、青銅器、佛教……無不成為其奇觀想像的基礎,甚至還有對人類歷史及大千世界的隱喻。但《蜀山》也存在著致命的缺欠:主人公雖屢有奇遇,但內心世界缺少變化,正邪之分過於簡單。在《指環王》與《哈利·波特》這類成功的魔幻文學作品中,正義者的內心世界常與邪惡有著最密切的溝通和關聯,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真實探討,是《蜀山》無法望其項背的。金庸是《蜀山》的擁躉,他的武俠作品,去除了屍解、血煉等「劍仙」修行手段,使人物落地生根成為「武俠」;他借鑒了《蜀山》的大膽想像,主人公屢遭奇遇終於得成一代大俠的敘事模式,以及得到法寶功力大增的諸般方法,連「神鵰」、「猩奴」這些形象也全盤接收過來;最重要的是,他將人物的情感上升到極致,並將中國歷史中的權力斗爭融入武俠江湖,終於創造了武俠小說的巔峰。但也正因為他變玄幻為武俠,其作品便不具備成為魔幻影片經典巨制的基礎。
盡管有《大鬧天宮》、《畫皮》等魔幻大片的出現,具備強大中國傳統文化奇觀質感和復雜人性表現的魔幻巨制依然尚未出現,也因此,這一「原子彈」級別的影片更值得期待。
完善電影類型,塑造多樣化主人公
思路二:主流現實題材類型片當實現其真正的使命——完善電影類型,塑造多樣化的電影主人公,以真誠和美善的意志,對現實和人性圖景作多元而深入的呈現。
電影是以影像來敘事的藝術,是世界、現實與人性的隱喻。中國電影要講好現實的中國故事,需要視野的廣度,更需要講故事的成熟度。
先說視野的廣度。當下中國現實遼闊浩瀚,乃是電影創作的富礦,如欲開掘,可創作出所有的電影類型和多姿多彩的主人公。橫向比較一下國外影片,便可發現,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便會產生什麼樣的類型人物:有企圖「越獄」並在影片中接受想像性懲罰的「強盜」,也有監督「社會母體」公正與合理性的專業顧問——對照監督行為的類型:道德/法律/心理學/醫學/性行為等,電影便出現了記者、律師、心理學家、醫生、偵探、警察等生動的人物類型。這些人物類型是相應的社會意識的代碼,憑借形形色色的類型,多元而真實的社會意識得以呈現,公眾的心理需求得以宣洩和滿足。如果說電影對「構建和諧」會有功用的話,那麼恰恰在於社會意識的真誠釋放和共鳴,而非相反。但總體來看,已有的中國電影類型不全,主人公高度單一和同質化——除了「戰爭英雄」、「領導」、「農民」、「歷史人物」和一部分被批判和醜化的「知識分子」以外,其他主人公身份未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說,多元的社會意識並未在中國電影中得以呈現,而這也正埋藏著未來中國電影的巨大可能性。
再說故事的成熟度。電影的核心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充分的戲劇性和精神張力。人性的殘缺和美麗,現實的幽暗和光亮,各種力量的斗爭失衡和新的平衡,構成故事要素的兩極,構成矛盾、沖突、冒險、轉折,如此,才會有好看的故事。不講述殘缺、幽暗、失衡而只講述美麗、光亮和平衡,不會有好的中國故事,也不會有好的中國電影。
憑借「重磅炸彈」、「原子彈」型影片的奇觀構建和價值觀建構,召喚觀眾走進影院;憑借現實題材主流類型片完成對類型的完善,對多樣化主人公的塑造,是講述、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而無論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素材,還是中國當下的現實生活,都是這兩種故事講述最豐富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