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幀多長時間1秒多少幀
如果是在電影中,一般一秒有24幀,但是現在向高清邁進,一秒有48幀。
如果是電視中,有兩種制式,PAL制式每秒鍾25幀,NTSC制式每秒鍾30幀。
電腦游戲中每秒幀數可以自己設置,游戲中的幀數與顯卡性能有關。
(1)李安電影一秒多少幀擴展閱讀:
幀的的應用:
1、在電影中應用,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畫面被一幅幅地放映在銀幕上。畫幅移開時,光線就被遮住,幕上便出現短暫的黑暗;每放映一個畫幅後,幕上就黑暗一次,人眼在觀察景物時,光信號傳入大腦神經需經過一段短暫時間,光的作用結束時,視覺也不立即消失,這就增強了人的視覺享受效果。
2、可以當成圖像,幀又稱為內部畫面,通常是一組連續畫面的第一個幀,經過適度地壓縮,做為隨機訪問的參考點,就可以被當成圖像。
參考資料:網路:幀
⑵ 一秒是多少幀啊
每秒的幀數為人為設定,一般軟體生成視頻文件時默認為24fps(幀/秒)。播放出的沒有太復雜場景的電視、電視劇一般為30fps。需要很多細節的游戲最低推薦60fps。簡單來所,根據你看東西的不同和GPU的性能fps會變。最好的顯卡GTX 1080ti,2080/2080ti,titanX,處理一些新的費顯卡的游戲在最高設置也只可以達到50-80fps(沒有給GPU超頻的時候)。
⑶ 電影每秒多少幀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極限為每秒55幀,還有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所以,採用每秒24幀的畫面頻率符合這一規律,可以使我們察覺不到畫面的中斷。
不過,高幀頻的畫面異常清晰,使畫面所呈現的場景也異常真實,從而也會使電影失去了朦朧的想像美感。
(3)李安電影一秒多少幀擴展閱讀:
幀數並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過高的幀數相當於同等長度的影片要存儲更多的畫面,因此影片的文件體積就會大量增加。特別是在清晰度高的情況下,這種增長是很嚴重的。
一般中國的電視播放每秒25幀,這個幀率屬於PAL制式,在亞洲和歐洲電視台較為常用,而美國加拿大一般都是NTSC制式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以及廣告製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幀每秒。
另外,以往的每秒24幀電影看起來也許還行,但事實上其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
⑷ 如何看待李安拍攝《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每秒120幀的拍攝
每一次技術革新都伴隨著爭議,但這不會妨礙它前行
一開始是沖著技術的噱頭喟嘆,120FPS×4K×3D,《霍比特人》的48幀每秒已經有身臨其境之感,120幀能直接將觀眾放進熒幕里實地觀看。全球目前有紐約(AMC林肯中心影院)、洛杉磯(好萊塢弧光影院)、北京(博納影城朝陽門悠唐店)、上海(SFC上海影城東方巨幕廳)、台北(台北京站威秀影城)五個影院有設備播放最高規格版本,大部分杜比影院能看到60幀的版本。
期待了很久,它在北美地區上映時評價卻是一邊倒的差。
以下Rotten tomatoes的評分
新鮮度47%,不及格。
Metacritic53分,不及格。
IMDb6.4,勉強及格。
看國內評分
目前豆瓣是8.5的高分。
粗略看了一些低分評論
低分原因大致有二。
一劇情線薄弱,故事不夠豐滿,二是120幀的人眼即視感產生觀影不適。
而高分理由大多提及這是一次技術革命,無論如何都應給予鼓勵。
先來看大家最關心的技術部分,120幀的會產生什麼樣的真實感。
我的體驗是,毫發畢現。
比利軍裝禮服的質地你能夠通過肉眼辨析,就像此刻你能切身觸摸到到你身穿衣服的質地。
近景鏡頭你能看清人物臉上的絨毛,能感受到他呼吸的頻率。
在伊拉克集市的過肩鏡頭,你不會覺得你置身影院,你會覺得自己就置身於這群B班大兵的身後。相比於我們習慣的24幀每秒,120幀幾乎等同於人眼視物的真實感,對光源穩定性要求極高,4K的解析度加上高亮的容光率,人眼動態模糊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得以在銀幕上呈現,肉眼已經無法察覺到頻閃。
這樣的效果,已經消除了觀眾對於銀幕的間離感。
再來看故事線。
林恩最主要的3條故事線。主線為與戰友在伊拉克參戰,在一次戰役中沖出去救下中彈的Shroom,被記錄儀記下成為當局宣揚的英雄,與B班一起受邀參加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支線一交待了林恩入伍因由。姐姐Kathryn出車禍被未婚夫甩,林恩砸了姐姐未婚夫的車並將其痛扁了一頓,在林恩父親的斡旋下林恩免受法律制裁,但條件是入伍參軍,為此姐姐心懷愧疚一心想讓林恩退伍回家。支線二是林恩和剛認識的啦啦隊隊員Faison的感情線。
這三條線並非順序敘事,一再被國外網友吐槽的割裂劇情的大量「flashback」,即閃回,穿插在三條線中,形成了絕妙的平行蒙太奇。
在中場表演中,B班的大兵在上台時被盛大的煙火激起PTSD反應,及至他們站在台上,盛大的焰火與狂歡的人群與伊拉克戰爭中的炮火來回切換,對於狂歡的人群這是焰火的聲音,對於B班大兵而言這焰火沖天的聲音就是戰場中的槍林彈雨。焰火愈盛,槍彈的火力愈猛。將焰火與炮火槍擊平行剪輯,歌舞昇平與硝煙滿地對比,人物的惶恐疑惑反而在狂歡中被襯托得無比清晰。
鏡頭從林恩的背後往前推,林恩彷彿是一個孤獨的局外人,冷靜而迷茫的看著一群人的狂歡。
B班大兵身在這場盛大的表演中,他們集體站立在台上,一動不動。
身邊的演員載歌載舞,甚至對他們投以嘲諷。他們在伊拉克戰爭中槍林彈雨的事跡飽受贊譽,被當局宣傳成美利堅英雄,在這場表演中他們一動不動的站立,成為了最鼓舞人心的裝飾品。
這組平行蒙太奇,割裂時空地點,會讓觀眾思維斷層,同時也會產生更強的沖擊力。
安叔在紐約點映時說「it is not just a new technology, it』s a new habit in watching movies」,對於觀影不適,安叔已經料到觀眾的觀影習慣會被120幀的真實感沖擊,但為什麼越發真實會讓人產生不適?
接受美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期待視野」,由德國接受美學的大家堯斯提出,意思是說,作為主體的接受者在藝術接受之前或之中,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原因,心理上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並希望在欣賞中得到滿足。我們已經習慣24幀下銀幕與觀眾席安全的間隔感,我們知道銀幕正在上演故事,卻不會將自己替換成人物活在銀幕中,但120幀在視覺效應上,已經實現了真實人物帶入感。我們由安全的觀眾席,被帶入了槍林彈雨的銀幕里,在銀幕里,我們是只有視角卻沒有軀體,全然隱形,這不是24幀培養出的觀影習慣。
再者,閃回或蒙太奇,都會割裂時空與距離,視覺上我們不斷被帶入故事裡,但剪輯又將我們從不同時空中抽離,二者形成的矛盾需要連續跳躍的思維將其維系在一個時空里,不然,感受到的就是劇情平淡散漫甚至無力。
再者,在本•方丹的原著中,這個故事就並不以沖突見長。如果按照好萊塢標准三幕式敘事結構來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的敘事並不出彩,裡面的沖突矛盾都不夠激烈,不論是姐姐Kathryn極力勸阻比利退伍的家庭與個人責任的沖突,資方Norm投資資金驟縮到5500後與大兵們的利益沖突,還是演出結束大兵與工作人員的肢體沖突,都沒有用來直接推動劇情發展,反而成了安叔表意的途徑,用來塑造比利的人物形象,傳達比利的信念與困惑。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部好萊塢典型的三幕劇。可是他沒有講清楚故事嗎?也不盡然,畢竟網路上一句話就能概括完這個故事。既然它不是一部以沖突節奏見長的片子,又為什麼要用這個標准來欣賞它呢?你用《兩桿大煙槍》的敘事標准來欣賞《聶隱娘》,那《聶隱娘》每一幀都美成一幅畫也不能達標啊!
如果我們來看看安叔想表達什麼,那這個故事就會明晰許多。
比利和這群B班大兵更像是一個群像化的符號。被宣傳成英雄受到追捧,在盡到宣傳效果鼓舞了國民士氣後,迅速被打回平凡的人群里。下台慢了,還要被工作人員驅離。大兵們從一開始坐在加長悍馬奔赴秀場時的洋洋得意,到最後迫不及待的逃離,想要回到安全的地方去,而這個安全的地方,是伊拉克戰地。
這群人里,林恩一直保持著困惑的清醒,他自始至終都將自己視作凡人中的一個而已。在德州闖了禍不得不入伍相避,卻被宣傳成入伍保家衛國,被記者反復追問英勇事跡,他誠實的說明自己救下中彈的Shroom並非像大家想像的英勇,卻被奉為態度謙遜而受萬人追捧,大家都熱烈的回答著問題,林恩一人做黑白去色處理,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及至庄嚴無比的唱國歌敬禮,他的腦海里幻想的都是啦啦隊的Faison,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清醒地被捧上高台,卻愈發困惑,闖入別國國土,只是因為一個男人有嫌疑就要持槍逼得一個家庭骨肉分離,戰友犧牲他們卻要回國配合一場感恩節的歡慶,這些原本讓人悲傷的事情,卻收到熱烈頌揚與贊許。
這些格格不入的矛盾點,都在三條故事線中穿插著展現。安叔沒有急切的告訴我們任何道理,他只是借林恩的困惑提了一些問題。什麼問題,怎麼回答,都在觀眾自己。
電影技術一直在革新,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的《火車進站》首映,從銀幕里疾馳而來的火車嚇得人群四散,由此有了電影。1992年第一部IMAX HD電影《Momentum》面世,當時令觀眾產生眩暈,直到2009年《阿凡達》的上映,IMAX才得到大規模普及。每一次技術革新,都伴隨著大量爭議,當時不被接受的,都在後世得到普及。120幀,只是將電影技術革新的大道橫向拓寬,會有更多的電影在這條大道上前行,比如,安叔的下一步電影《拳王阿里》。
如果說,Shroom在林恩還是一個新兵時和他探討他並不知為何物的命運,到Shroom犧牲B班回國參加慶典後,他已經開始思考命運,他如何被推上英雄的高位,他將走向哪裡。片末姐姐Kathryn開車來接他,從回國路上就開始考慮的問題,他給出了搖頭的答案,選擇了回去。Shroom打著高光出現,一如在樹下與林恩交談時,林恩重復了Shroom的」I LOVE YOU」,主觀鏡頭切換到現實,不同的是,他得到了B班每一個人的回應,一直羞於將「I LOVE YOU」說出口的班長Dime,沒能回應Shroom,卻回應了林恩。
如果說林恩是被迫入伍被迫接受被當局塑造好的命運,那這次,是他自己選擇了命運,他或許還沒有考慮親戰爭的意義,但他已經知道自己該去往哪裡,以及為何要到那裡去。
⑸ 全高清的電影每秒多少幀
艾諾的這個產品是支持24P也支持30P的,樓主可以放心購買。
對人的視覺來說,每秒鍾播放24幀圖像(即24P)就可以感覺到連續的運動畫面,電影採用的就是24幀的方法。不過在電視領域里使用了不同的錄制和播放方式,如NTSC制式使用了60幀隔行的方法,即每60分之一秒內播放半幀畫面,後期進入數字電視時代後改為30幀逐行的方式,即每30分之一秒內播放一幅整幅的畫面,PAL制式則採用了50幀隔行或是25幀逐行的顯示方式。
因此,為了能夠在電視上播放電影,需要把電影從24P的電影模式轉換成NTSC的60幀隔行或是30幀逐行的模式,早期是通過三二下拉方式(3 2 pull down),這個過程比較復雜,不贅述,樓主提到的所謂24P影院效果,即是對這個三二下拉過程的還原,這樣使用者可以在MP4上看到與電影院里類似的顯示方式,當然這對下載片源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雖然不一定能用得上,不過有總比沒有要好,主要是樓主可以確定該產品只是可以額外的支持24P功能,同時還可以良好的支持25P/50i/30P/60i等各種格式,而不是只支持24P。
⑹ 李安的新電影 60幀和120幀有什麼區別
目前在市場上通行的電影放映速度是24幀/秒,此前彼得·傑克遜用高幀率拍攝了《霍比特人》系列,但也只達到48幀/秒,這與李安此次的120/秒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李安希望能「為這個故事創造一個不同的電影語法」。
他也曾在CinemaCon索尼專場上表示,之所以挑戰高幀率,是希望觀眾能沉浸在角色所經歷的戰斗場面中,感受身臨其境的沖擊。
⑺ 一幀多長時間1秒多少幀
如果是放電影,一般一秒有24幀,現在向高清邁進,一秒有48幀。如果是電視,有兩種制式,PAL制式每秒鍾25幀,NTSC制式每秒鍾30幀。
電腦游戲中每秒幀數可設置。游戲中幀數與顯卡性能有關。
⑻ 一秒多少幀
電影膠片24幀/秒
PAL制25幀/秒
NTSC 30幀/秒
一個鏡頭4秒
⑼ 電影膠片在正常放映時每秒跳過多少張圖片
一般情況下是每24幀,李安拍的《比利林恩中場戰士》作用最新技術達到了120幀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