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我國電影作品應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我國電影作品應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發布時間:2021-06-14 22:07:30

如何在異國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發揚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同時需要有一個大文化平台聚集更多的力量,讓文化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讓文化接地氣,激發全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只有這樣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代代傳承。浩然天地 正氣長存!

⑵ 電影應如何更好傳播中國文化

電影首先應做到質量沒問題,多拍一些有中國內涵,中國文化的片子,讓看電影的人,從影片中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到最後才能弘揚和傳波!

⑶ 中國對外文化輸出不足,這件事情應該如何解決呢

韓國的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流行歌曲《江南Style》風靡全球,美國也不例外。

韓國組合「防彈少年團BTS」,憑借最新專輯登頂美國公告牌200強專輯榜與百強單曲榜第8位。

韓流席捲世界,不但在亞洲市場長盛不衰,在西方的歐美市場也大有橫掃的趨勢。

這些是什麼?無疑是文化輸出。

⑷ 當前我國應如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方法如下: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
世界歷史上任何文化形態都是在特定的指導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如中國古代文化即是在以儒家思想為底色的思想體系指引下逐步形成的,而現代歐美文化則是自覺不自覺地在西方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的理論指引下逐步形成的。沒有指導思想的文化是不可想像的。當代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為指導。我們的社會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經濟上,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在政治上,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由這樣的經濟、政治決定的文化就必然呈現出多成分、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只有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指導,才能把這種多樣化的文化格局統一到社會主義這個大目標上來,才能保證中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鮮明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它在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本質和發展規律。作為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具有指導我們一切工作的品格,同樣可以最有效地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鄧小平同志曾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的一種精神動力。」① 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要失去動力,失去靈魂,失去方向。
(二)文化建設必須植根並服務於當代實踐。
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始終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文化建設既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內容之一,同時又有服務和促進經濟和政治建設的重要功能,對此我們必須給以充分的重視。
1、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倫理教化功能,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精神支持。一個健全的社會總要有自己特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這是文化核心的核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共同生活中,通過教育、培養和熏陶,使這種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從而形成大體一致的思想信仰、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民族精神,有了它一個國家民族就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就可以干成大事業。如今,現代化建設事業已經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了,各個階層的人們依照不同價值取向同時參與進來,認識不一,行為各異,評價不等,一時間形成了某些無序狀態。甚至唯利是圖,弄虛作假,蠅營狗苟,違法犯罪的現象也普遍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文化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功用就突現出來了。我們經常進行的「三個代表」的教育和當前正在進行的「八榮八恥」的教育,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提高全體公民的品德、強化遵紀守法意識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教育,首先全面提高黨的領導幹部和黨員的素質,繼而教育和影響全國人民。此外,我們還要調動一切教育手段,如宣傳媒體和文學藝術,來進行信仰、道德和法制教育,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向人們提供真假、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標准,把全社會的智慧和能量凝聚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目標一致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技能教化功能,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中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人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生活技能,通過文化教育,將其傳給下一代;下一代經過發展和豐富再傳給下一代。文化的傳遞和發展意味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知識和科學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同志的這個科學的論斷已經被社會普遍承認。剛剛過去的20世紀的歷史表明,所有發達國家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獲得的。正是鑒於這樣的現實,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的方針,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培養知識淵博能力高強的各類人才。當前,我國人口的整體文化科學素質還不高,培養足夠比例的高水平的各類人才還須經歷相當長期的過程,相當長期的努力。
3、我們還須認識到文化的定向功能,即一種成熟的文化可以制約和塑造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決定一個社會的特色和取向。一個國家民族的思維傳統和價值體系一旦定型,它就會形成一種潛在的慣性力量,制約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進而決定其未來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敗甚至關乎著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命運。
(三)繼承祖國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
如何認識和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從「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是個討論的熱點。這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作理智的思考,情緒化的論斷是輕率無用的。馬克思曾說:「人類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的這個論斷對於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作為其核心的精神文化部分,大體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定型的。那是個充滿災難的混亂的時代,然而在文化上卻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其特點是人們沖破天命鬼神的觀念,張揚理性精神,憑借自己的理性思考去探索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構築出龐大的理論和知識體系。這個時代先後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等大的學派,留下大量經典性著作,對其後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型範。秦漢以後,中國文化不斷發展,深化,充實,出現過若干領先世界的輝煌時代。如何承繼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使之向現代轉型,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力量,這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幾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講一下傳統文化精神應該繼承,而且完全能夠繼承的道理。
1、由傳統的「憂患意識」到現代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是個重理智的民族,在經歷無數興亡盛衰、深重苦難之後,培養出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如儒家最早的經典《易經》里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孟子》里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是我們的先民對天道自然和人生社會長期觀察和深沉思索得出的結論,是一種深沉的戒懼心情,也是一種堅毅的人生態度。從這種憂患意識出發,到「憂國」、「憂民」、「憂天下」直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從屈原,到文天祥,到秋瑾,歷史上的愛國英雄猶如滿天星斗,把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脈傳承下來,直到今天。我們中國共產黨的無數先烈和先驅者也是懷著這種憂患意識走上革命道路的,讀一讀方誌敏烈士的《可愛的中國》便可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在迅猛向前發展,但是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也不少,如果不能洞見和預防,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憂患意識是一種富有遠見的精神狀態,我們今人仍須具備。由憂患意識發展而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永遠不可或缺的,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
2、由「窮變通久」的思想到現代改革自強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深刻的「發展、變化」的觀念,這就是始於《易經》時代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中國人把其視為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法則,認定事物的變化和生滅是普遍的、絕對的,天地萬物,概莫能外。我們的先民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該效法「天道」,要不斷變化向上,奮斗不懈。《易經》里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剛健自強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鼓勵人們去追求高遠的目標,為崇高的理想去獻身。這種信念和追求,造就中國歷史上無數大有作為的英雄人物,魯迅稱他們為「中國的脊樑」。正是「窮變通久」的思想和「剛健自強」的信念又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求強」的傳統。歷史上的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人領導的變法便是例證。鴉片戰爭以後,「變革弊政以求自強」成了全民族的基本心態,成了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內驅力」。龔自珍、魏源、王韜、鄭觀應、嚴復、康有為等等思想家無不以傳統的「變易觀」為武器,提倡變法求強。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雖然步履維艱,艱難曲折,終究還是緩慢地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我們今天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進行的改革,實質上也是歷史上改革的發展和延續,目的都是求中國之富強。
3、由傳統的「民本主義」到現代的民主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存在著「民為邦本」的思想。如《尚書》里說:「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民為貴」的話更是盡人皆知。儒家在上述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德治」的主張。這些思想顯然帶著很大的理想成分,歷代的統治者沒有人完全做到,但至少對他們起到了一些約束作用,使歷史上出現了一些較賢明的君主和好官。但是民本思想還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與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林肯語〉的思想相對照,中國傳統思想中完全沒有「民治」的內容。近代我國的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們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觀念後,重新研究中國固有的民本思想,作出新的解釋,賦予它「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容,使其演化成現代的民主思想。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由此演化出「公僕意識」,即共和國的官員是人民的公僕,他們的天職是為人民服務。
4、中國傳統文化與未來的世界社會。20世紀人類文明發生了人們沒有想到的巨大變化,21世紀還將會有我們無法預料的大變化。但是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從來都是「雙刃劍」,帶來的不全是美妙的後果。從人和自然的關系說,由於人類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造成對自然的巨大破壞,氣候反常,環境污染,資源窮竭,耕地減少,物種滅絕等等都是眼見的事實。從人和人的關系說,工業文明的進步帶來了社會失衡,導致人性的異化。金錢拜物教、權力拜物教到處泛濫,導致精神價值失落,道德沉淪。如德國學者馬爾庫塞所說,這種社會造就了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對這些問題馬克思早在19世紀就有過深刻的批判。上述問題是全球性的,須用全人類的智慧來解決。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為解決上述問題作出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強調有機地、整體地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這對今人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的啟示。《莊子》里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宋代思想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都是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熱愛自然,平等、和諧地對待自然。這種思想可以啟發人們善待自然,對西方「戡天役物」的傾向有所補正。儒家歷來講「內聖外王」,即向內追求個人的人格完善,向外追求社會的安定和諧。人格完善包括講求「義利之辨」,講求個人對社會的責任。這同西方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不同,應該對其有所補正。
(四)博採世界各國文化之長。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作出過類似「全球化」的判斷,這已被20世紀的歷史所證實。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已席捲全世界,所有國家都主動地開始「照國際慣例辦事,與國際慣例接軌」了。正是面對這樣的現實,鄧小平同志指示中國人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文化的角度看,在當前這個時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想、道德等等,都已超越國界,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與世隔絕是沒有出路的,聰明的中國人當然不會自外於世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具備高遠的目光和博大的胸襟,把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化視為自己的歷史責任。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說的「要大膽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我們成果」,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五)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一代新人。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體系,在社會生活中外化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人們從兒童時代開始就受其引導和規范,伴隨著知識和技能教育,成年後開始定型。一個社會成員的素質是由這個社會的文化塑造,這是顯見的事實。沒有文化意蘊的人只是生物,不是社會的人。就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文化素質是人的第二生命。現代化要靠人來實現,因此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領導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需要大量的創作人才;同時全體勞動者的科技素質也必須大幅度地提高。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僅要有高級的專業才能,而且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優秀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我們應該時刻記住這個宗旨。
知識分子是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各類人才的培育者,精神產品的生產者,他們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懷和愛護。
當前文化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千頭萬緒,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得好一些,必定影響文化建設全局。就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現狀看,如下一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一)國民教育問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教育事業。改革開放近30年來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是舉世共知的,但目前我們的教育事業依然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是無庸諱言的事實。首先是一個沉重的老話題,即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現在我國的教育投入還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不僅對比上低於發達國家,而且還低於最不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教育資金的投入見效甚慢,遠不如其它的建設項目見效快,因此許多領導幹部雖然也承認教育的重要,但捨得在教育上花大錢的似乎還不多。現在,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和教師流失的情況在許多地方仍然存在。這說明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來。此外還有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如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農村中小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高等教育規模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教學管理體制一成不變不適應時代變化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亟待在進一步改革中一步步解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項重大目標」,其中第三項目標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項目標相當宏偉,相當振奮人心,因為它關涉到人的素質的改善和提高,關涉到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關涉到人的現代化。如果這一目標達不成,其餘三個目標便會落空。然而,達成這個目標絕不是輕松的事情。從以往的經驗看,如果某些領導缺乏領導現代化的戰略眼光,捨不得在教育上投入財力、物力和心力,那麼這個目標的實現就要大打折扣,其結果將貽害現代化建設,貽害子孫後代。
(二)學術文化問題。任何社會都有其特有的學術文化,即由專家學者所構建的理論、學說,表達他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以期對社會產生影響。這種高層文化主要表現為觀念形態,即它是一種「思想創造」,有鮮明的主體性和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有導向作用。經過歷史檢驗體現出其價值的理論、學說,將豐富文化的內涵,形成文化積累,成為文化遺產。我國從建國始,直至「文革」結束,由於文化建設主導思想出現「左」的偏差,壓抑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思想成長,一連串的政治運動使知識分子心懷恐懼,發揮不出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術文化,成果寥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切地意識到學術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重新執行「雙百」方針,打破長期的僵化狀態,使學術文化出現活潑的生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等領域,許多知識分子投入各種學問的研究,著書立說,自覺地為「四化」建設中的各類問題出謀獻策,提供理論依據,已有了良好的開端。但是,我們的學術文化遠未繁榮。我們知道,學術文化相對於政治文化,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科學的學術文化往往會成為政治文化的營養補充,使政治文化更為健全。為了真正繁榮我們的學術文化,使中國出現更多的有影響的學者學說,甚至世界級的學者和學派,我們必須真正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學說文化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大眾文化問題。大眾文化,是指理性成分較少,偏重於滿足人們感性要求的文化現象,亦即廣大群眾經常進行的文化娛樂活動。大眾文化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娛樂功能,即通過看電視電影,讀書看報,參加舞會等等,取得鬆弛、愉悅、調劑身心的效果;二是教化功能,即健康舞會活動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培育人們的良好品德,還可普及一些文化科學知識。自黨中央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以來,我國的大眾文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大眾文化隨時都存在著畸變的可能性,實際上我國的大眾文化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畸變。這是相當數量的素質不高的文化接受者和素質很壞的文化騙子交互影響的結果。一些冒牌的文藝工作者僅僅為了牟利,把大量藝術低劣「作品」推向市場,有的出版、發行部門也樂得藉此發財。有的娛樂場所成了黃、賭、毒的黑窩。由於人的文化素質低,傳統陋習仍在延續。整頓文化市場的任務相當艱巨。當然,大眾文化要絕對純凈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大體規范是應該也可能做到的。即便要達到這個起碼的標准,也須待相當時日。
(四)道德文化問題。在今天的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中,多數黨員幹部一直用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人民中的多數也恪守著我們民族崇德重義的道德傳統,他們遵紀守法,急公好義,從不放棄對高尚的精神價值的追求,這是我國社會道德精神的主流,是我們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然而,一些黨政幹部貪污納賄,一些犯罪分子坑蒙拐騙,還存在盜竊、搶劫、殺人等丑惡現象。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信仰失落。長時期極「左」的影響,特別「文化大革命」降低了黨和社會主義的威信,一些人沒有理想,不相信任何道德說教,只是「跟著感覺走」,加上周圍「紙醉金迷」的誘惑,就隨時可能墮落。這種道德墮落、世風敗壞的嚴重情況早已引起全黨、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多年來,我們在進行正面品德教育,樹立榜樣,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的同時,也在加緊懲治腐敗,嚴打各類違法犯罪,遏制道德滑坡。特別是在今年胡錦濤總書記鄭重提出「八榮八恥」的榮辱觀,為新時期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建設樹立起標桿,必定在我國的道德文化建設中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但是,任何社會的道德建設都是長久的戰略任務,所謂「百年樹人」的話就反映了道德建設的艱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五)法制文化問題。法制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個子系統,也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有法制才談得上文明。建國後的相當長時間,我們忽視了法制建設,甚至像《憲法》也幾乎無人重視。鄧小平同志說:「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就開始抓法制,沒有法制不行。」② 近二十多年來,我們陸續制定了許多法律,這是重大的歷史進步。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還很普遍。其重要原因是,人們缺乏法制意識,法制觀念普遍淡漠。這說明一個重要問題:健全法制不容易,要在全民中培養起法制意識和守法觀念比制定法律還要困難。一部法律的制定用一、二年時間就可以了,但法制意識的培養和法制傳統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了法律後,一些執法人員執法不嚴,甚至自己枉法,使百姓失去了對法律的信任,也是法制觀念難以培養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為建立法制文明,我們須作長期不懈的努力。
文化建設是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各個子系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互制約的關系。上述問題的解決,固然須作單項努力,但更須全部文化系統的完善。我們對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充滿了信心,但對於面臨的諸多客觀困難也須有足夠的思想准備。一是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各個部分發展的還很不平衡,宇宙飛船與獨輪車同在,貧窮的魔影還未完全消散,在這種條件下,文化的全面高度的發達,不會很快。二是生態環境的困難。「地大物博」千真萬確,如把它作分子,加上「人口眾多」這個分母,其數值就立刻變小了。資源制約著經濟,那麼由經濟決定的文化的發展也必然受到制約。面對這樣的實際,黨和國家各級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就顯得特別重要了。《老子》里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用在這里也許最恰當不過了。

⑸ 如何利用國際傳播組織更好的宣傳中國

我想到的有如下幾點:
一、和國際傳播組織建立良好的關系,這包括政府和國際傳播組織的關系:政府盡量為他們提供一些方便,把中國政府發布的信息第一時間讓他們能得到,外國媒體來采訪時盡量少設一些限制;國內新聞媒體也應該與國際傳播組織搞好關系:加強與國際傳播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建立互換信息平台。
二、邀請國際傳播組織到中國來采訪,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現代化的中國、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不發達的一面(讓別人感受到中國還是有不發達的地區,減少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其實許多外國人不了解中國,但他們對中國很感興趣,所以讓他們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國政府也應該出資拍攝一些高質量的宣傳片包括:旅遊宣傳片,中國製造宣傳片,中國文化宣傳片,並且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媒體上打廣告,同時也應該鼓勵中國的跨國公司在國外做好宣傳,特別是對於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宣傳。
四、中國應該鼓勵國內的文化事業走出國門和世界交流,並建立相關的鼓勵制度,包括:電影、中國功夫、文學作品、中國國畫等具有傳統特色和現代氣息的中國文化;這樣一來外國媒體也會主動的報道相關的信息,也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積極申辦並組織好一些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論壇,研討會,領導人峰會,如:奧運會(你看這次北京奧運會就組織得很好,讓外國人刮目相看,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各種體育賽事的世界錦標賽、科學技術的交流會等。
六、中國自己創辦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論壇、體育賽事、會展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比如:亞洲博鰲論壇就做的很好,影響力在逐步上升,在這些有影響力的平台上通過國際傳播組織向全世界傳播中國。
我認為:在想利用他們宣傳中國時,我們先要思考我們能給別人提供什麼,什麼是他們最想要的,怎樣才能互惠互利持續的合作。這些做好後,我想這個命題最終應該是大家互惠互利的事情,他們得到了信息,我們傳播了中國。

⑹ 如何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據報道,日前中國領導人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每個人都應該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文化走出去既有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的壁壘,也有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掣肘,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把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好傳播出去。

⑺ 在當今社會上,該如何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現如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弘揚中國文化,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比如通過社交平台發出發布一些中國民族文化,旅遊文化,傳統手工藝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弘揚尊老愛幼文化。

統手工藝搬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夜市,旅遊景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人們知道傳統手工藝的存在。

中華文化弘揚尊老愛幼,公交車上是最好的展現。一上公交車就能聽到,請把位置留給需要幫助的人,老人,小孩及殘疾者,這些都是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在學校公司宣傳尊老愛幼的重要性。讓孩子多陪陪父母,和他們聊聊心。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在生活中應該人人奉獻一份力量,積極的去做正能量的事,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身邊的人。用一顆友愛的心去傳播中國文化。

⑻ 美國電影應如何更好的宣傳中國文化

是的,現在確實有不少美國電影加入了中國元素。不過我感覺這是他們認為的中國元素。應該和中國的導演一起拍攝,這樣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認同。

⑼ 中國文化如何全球傳播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推薦閱讀2011年搞笑版新聞聯播:Q幣潘幣實現自由兌換(圖)A股轉機尚需一兩年[時政] 也談「新冷戰」[經濟] 中國股市十年與國足十年[社會] 90後人文素養最高?[熱帖] 明星獲獎感言背後的故事[文史] 楊鈺瑩復出 當年為何被封殺[文史] 1972年朝鮮黃金時代(圖) 水皮:郭樹清救市說法只能當故事 ●嘉賓:謝天振(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比較文學暨翻譯學教授) 龔丹韻:譯界泰斗楊憲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眾對翻譯和中外文化傳播的熱議。楊先生一生致力於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您覺得這個領域今天我們做得怎樣? 謝天振:楊先生畢生的願望,就是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全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認同楊先生的理念,那就應該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實實地做下去。畢竟,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並不是譯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還涉及到一個更大的命題:中國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實並非如此。 作家劉心武告訴我,他去巴黎時驚訝地發現,法國的文化學者們竟然都沒聽說過魯迅,而其實我們已經翻譯了大量的魯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論文就是「《紅樓夢》英譯史研究」。她發現,盡管《紅樓夢》的全譯本中,楊憲益先生的譯本比起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更加准確高明,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她在國外知名的幾大圖書館發現,借閱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過楊本的寥寥無幾。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中國讀者如果想看西方名著,一般也會首選國內翻譯家的譯本,比如巴爾扎克的小說,就會選傅雷的譯本。傅譯文筆流暢漂亮,貼近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懂法文的專家甚至覺得比巴爾扎克的原文更美。 龔丹韻:既然選擇本國人的譯本是不可避免的傾向,而西方漢學家畢竟有限,中國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謝天振: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意願很強,成百上千種中國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後往往是:國內出版,國內發行幾千冊,躺在國內圖書館里。最多讓國外留學生看,留學生回家鄉後,可能還是選擇他們國家的譯本。與此對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國作家的小說譯本銷售高達9萬多冊,關鍵就在於它由法國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經由法國的文化渠道流傳開來。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畢竟本國的譯者更了解本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趣味。不過對中國而言,國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實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們不妨積極鼓勵國外學者、國外出版社多翻譯點中國名著,甚至可以給他們配備中方的顧問,或者中外合作翻譯等,在國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 龔丹韻:讓外國人來翻譯,難免對中國文化有所誤讀。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樹的小說換了一位譯者,讓讀者們大為吃驚,與原來的風格感覺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譯究竟該怎麼處理文化之間的差異? 謝天振:中國的翻譯歷史經過兩個階段:清末民初時,我們對西方了解太少,為適應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採取的方法是「歸化」。比如林紓翻譯《福爾摩斯》時,說他「拂袖而去」,現在我們都知道西裝袖口是做不出這個動作的。翻譯中的這類扭曲,當時也無可奈何,必須先讓中國人理解為先。魯迅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極力強調保持語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實踐並不成功,但那種高瞻遠矚的眼光值得肯定。隨著我們對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時期的翻譯,追求的方法是「異化」,盡量把有差異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給中國讀者。其實翻譯永遠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著。有一句名言: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叛逆。 我曾對村上春樹小說的第一個譯者林少華說,「中國讀者首先是通過你的翻譯,接受了村上,喜歡上了村上,這就是你的貢獻。」而現在,因為對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興趣基礎,讀者希望有更貼近原文的譯文,這也是很正常的。翻譯異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時間,而西方對我們的了解才剛剛開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時間內就能奉獻出非常忠於原文的中國典籍譯本。 龔丹韻:隨著年輕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網友們組成了各種翻譯小組,第一手的外國文化作品,從小說、電影到電視劇等,大多經由這些「字幕組」先在網上流傳,您對此怎麼看? 謝天振:我對年輕人參與翻譯持肯定態度,社會對翻譯的熱情,有助於整體翻譯水平的提高,人們會更了解翻譯是怎麼回事。上外高翻學院的學生中,最優秀的學員往往是非外語專業出身,反而外語專業的學生,局限於單純的語言訓練,缺少文化訓練,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在翻譯上顯示不出自己的優勢。 現在翻譯已經進入到一個職業化時代,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腦翻譯軟體,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徵。網上的字幕組也許還無意成為職業翻譯,但是若干年後其中說不定也會冒出幾個優秀的網路翻譯家。 翻譯本來就交匯著各種學科、各種專業,職業化時代的翻譯更是一個開放的大平台,這樣,翻譯事業才會更加興旺發達。

與我國電影作品應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什麼搞笑微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78
在騰訊上買電影怎麼看 瀏覽:23
演電視劇演電影有哪些 瀏覽:467
電影縱橫四海在線觀看高清免費 瀏覽:268
專門放龍的電影和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168
電影改編動漫電影有哪些 瀏覽:226
3小時的電影需要多少並行流 瀏覽:390
2019的高評分電影有哪些 瀏覽:862
怎麼樣演電影 瀏覽:572
博物館到兒童電影院站怎麼走 瀏覽:112
怪獸屋電影免費 瀏覽:676
iphonex看電影屏幕怎麼樣 瀏覽:501
電影最愛投資成本多少 瀏覽:598
電影免費觀看最新最全app 瀏覽:817
機器取電影票怎麼取 瀏覽:148
赤腳大盜什麼電影名字 瀏覽:352
北京電影學院多少分錄取北京 瀏覽:144
斗魚app怎麼直播電影 瀏覽:820
印度片偷金子叫什麼電影 瀏覽:554
芳華電影好看么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