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戰爭軍隊數量的演算法,史書上淮海戰役共軍會是多少萬
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總兵力100萬多一點。
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序列
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63-66萬人加40萬民兵
Ⅱ 淮海戰役的參戰部隊
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63-66萬人加40萬民兵 )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40多萬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豫東戰役後一直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渠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參謀長張震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後勤部長劉瑞龍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第一、第二、第三師)第三縱隊代司令員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師)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炮一、炮二、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師)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蘇北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建民、政委潘復生(獨一、獨三旅)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獨立旅)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未參戰)政委譚震林(兼)副司令員王建安參謀長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謝有法第七縱隊司令員成鈞、政委趙啟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鳳治、政委劉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師)魯中南縱隊司令員錢鈞、政委張雄(未參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渤海縱隊司令員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師)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副政委吉洛(姬鵬飛)參謀長覃健第二縱隊司令員滕海清、政委康志強(第四、第五、第六師)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胡炳雲、政委張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第十二縱隊司令員謝振華、政委李干輝(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副政委張際春參謀長李達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蔣振華(第一、第二、第二十旅)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王維綱(第四、第六旅)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第七、第八、第九旅)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第二
Ⅲ 淮海戰役中華野與國軍各兵團兵力各有多少!
解放軍方面
1.中原人民解放軍(中野):
司令員:劉伯承
下轄:第一縱隊 楊勇
第二縱隊 陳載道
第三縱隊 陳錫聯
四 陳賡
五 暫不詳
八 孫定國
九 秦基偉
總兵力約20萬人,各個縱隊兵力分布不詳。
2.華東人民解放軍(華野):
司令員:陳毅 副司令員:粟裕
下轄:第一兵團 葉飛
下轄:第一縱隊 葉飛
四 陶勇
六 王必成
第二兵團 何以詳
下轄: 何以詳
王建安
劉本善
管文蔚
第三兵團 韋國清
下轄: 韋國清
暫不詳
陳慶元
王明章(待研究)
第四兵團 許世友
下轄: 聶凡明
周治堅
第五兵團: 粟裕
下轄:快運縱隊 陳銳霆
兩廣縱隊 曾生
3.華野還包括,張光中縱隊,金紹山旅,魏鳳樓旅,淮海獨立師。
總兵力約40萬人,具體分布不詳。基本上每個縱隊由一兩萬人,大的縱隊2萬人以上。
以上共計23個縱隊,三個獨立旅。參戰總兵力約六十萬人。
國民黨軍方面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 杜聿明
下轄:
李延年 第9綏靖區:轄44軍 (後歸黃百韜兵團)
馮治安 第3綏靖區:轄59軍,77軍
劉汝明 第4綏靖區:轄55軍,68軍
邱清泉 第2兵團:轄5軍(人數4萬余),70軍,74軍,12軍1個師,米文和師 。總兵力十萬人以上。
黃百韜 第7兵團:轄44軍(1.5萬人左右),25軍,63軍,64軍,100軍 。號稱12萬人,實際兵力不足10萬人,到碾庄圩是只有7萬人左右。
李彌 第13兵團:轄8軍,9軍 。全兵團約6萬人。
孫元良 第16兵團:轄41軍,47軍,99軍 。總兵力5萬人左右。
黃維 第12兵團:轄10軍,14軍,18軍,85軍以及1個快速縱隊 。號稱12萬人,實際兵力十萬左右。
直屬部隊:72軍,107軍,115軍(剛空運到徐州來,編入13兵團)
共計25個軍,以及工兵,炮兵若干。
有些兵力分布是模糊的,我知道文字上有記載的,確切的兵力人數是,黃百韜兵團12萬人,李彌兵團6萬人,黃維兵團12萬人。
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共30萬人。
國民黨實際兵力,60-70萬人,號稱80萬人,實際能打的兵力40萬人左右,其他兵力不堪一擊。
我軍號稱60萬人,實際支前民兵,有100-200萬人。
Ⅳ 淮海戰役拍攝動用多少軍隊
近三個整編師
Ⅳ 淮海戰役時共產黨一共有多少軍隊!
中原野戰軍約15餘萬和華北野戰軍約45萬,還有一部分地方武裝,總計約60萬。
Ⅵ 淮海戰役時間,雙方投入兵力,戰況,詳細點,謝謝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
共產黨: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與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60萬人
國民黨:杜聿明 劉峙 邱清泉 孫元良 黃伯韜 黃維
國民黨
劉峙:徐州「剿匪」總司令
杜聿明:徐州「剿總」副總司令
兵力: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
戰況: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 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葯(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佔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長短槍損耗占總損耗的69.4%,輕重機槍的損耗占總損耗的61.8%,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葯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
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
Ⅶ 淮海戰役國民黨動用多少部隊參加這場戰役,分為幾個兵團
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參謀長:李樹正副參謀長:章毓金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主任:杜聿明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參謀長:舒適存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司令:邱清泉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參謀長:李漢萍副參謀長:董熙下轄:第五軍(熊笑三)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第200師(周朗)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第32師(龔時英)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第139師(唐化南)第七十二軍(余錦源)第34師(陳漁浦)第122師(熊順義)第233師(李芝、徐華)第七十四軍(邱維達)第51師(王夢庚)第57師(馮寄異)第58師(王奎昌)第十二軍(舒榮)第112師(餘一凡)第238師(徐有成)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第287師(李芝)第288師(陳元良)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騎兵旅(陳陶、張榮甲)第六兵團(增援黃維的部隊)司令:李延年參謀長:梁棟新下轄:第三十九軍(王伯勛)第103師(曾元三)第147師(張家寶)第五十四軍(闕漢騫)第8師(周文韜、施有仁)第198師(張純)第291師(廖定藩)第九十六軍(於兆龍)第141師(甫紹武)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第九十九軍(胡長青)第92師(艾瑗)第99師(楊達)第268師(李慎言)第七兵團(在碾庄地區被殲)司令:黃百韜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參謀長:魏翱下轄:第二十五軍(陳士章)第40師(曾正我)第108師(李世鏡)第148師(劉清衵)第四十四軍(王澤浚)第150師(趙壁光),該師投誠第162師(李穠)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第152師(雷秀民)第186師(張澤琛)第六十四軍(劉鎮湘)第156師(劉鎮湘)第159師(劉紹武、鍾世謙)第一百軍(周志道)第19師(趙堯)第44師(劉鶴聲)第63師(盛超)第八兵團司令:劉汝明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參謀長:朱秀德、楊然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下轄:第五十五軍(曹福林)第29師(榮光興)第74師(李益智)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在馬牧集被殲第六十八軍(劉汝珍)第81師(葛開祥)第119師(劉廣信、張勛亭、劉鐵鈞)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備註: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第十二兵團(在雙堆集地區被殲)司令:黃維副司令:胡漣、吳紹周參謀長:肖銳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下轄:第十軍(覃道善)第18師(尹俊)第75師(王靖之)第114師(夏建勛)第十四軍(熊綬春)第10師(潘琦)第83師(張用斌)第85師第十八軍(楊伯濤)第11師(王元直)第49師(何竹本)第118師(尹鍾岳)第八十五軍(吳紹周)第23師(黃子華),該師投誠第110師(廖運周),該師起義第216師(谷允懷)第十三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司令:李彌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參謀長:吳家鈺副參謀長:周羽皋下轄:第八軍(李彌、周開成)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第170師(楊緒釗)第237師(孫進賢)第九軍(黃淑)第3師(周藩)第166師(肖超吾)第253師(王青雲)第六十四軍(李藎宣,原第九軍副軍長)第156師(吳家鈺)第159師(黃志聖)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愷)第39師(韓肇璉)第180師(陳芳芝)第十六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司令:孫元良副司令:曾蘇元參謀長:張益熙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下轄:第四十一軍(胡臨聰)第122師(張宣武)第124師(嚴翊)第四十七軍(汪匣鋒)第125師(陳玲)第127師(李家英、張廣漢)第三綏靖區(該部在張克俠、何基灃帶領下大部分起義)司令:馮治安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李文田參謀長:陳繼淹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第38師(楊干三)第180師(崔振倫)第七十七軍(王長海)第37師(李寶善)第132師(過家芳)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第133師(景嘉模)第134師(李介立)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該部在江蘇睢寧投誠第260師(王清瀚)暫編25師(孫玉田)</p></p></p></p></p></p>
Ⅷ 電影《大決戰》三大戰役動用了多少兵力拍攝
我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並且困擾了很久。不過你看一下協助單位就大概了解了,5大軍區,總參,總政等協助。我想起步10萬吧。
Ⅸ 淮海戰役國民黨共有多少部隊求大神幫助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備註: 一、黃宗顏原為暫編14師師長,撥歸邱清泉指揮,邱將其與第46師合並,取消暫編師番號,將黃調為第五軍副軍長。 二、第七十軍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師長鄧軍林兼任縱隊司令,周志道為副司令。 三、第181師米文和部是劉汝明系統曹福林第五十五軍建制,臨時歸邱清泉指揮,在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殲。 四、濟南戰役開始時,第七十四軍奉命空運濟南增援,9月19日濟南機場被解放軍炮火控制,僅運去第57師7個連,運去部分在濟南戰役中被殲滅。 五、第122師原為第十六兵團第四十一軍建制,第十六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收容殘部編成第122師。 六、第十二軍第238師駐靈璧地區整訓,在解放軍攻佔靈璧時被殲滅。 七、第一百一十六軍是在包圍圈內編成,實際上是一個空番號,余錦源計劃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軍編成一個新兵團,第一百一十六軍人員均由第七十二軍抽調,未編好即被殲滅。 第六兵團(增援黃維的部隊) 司令:李延年 參謀長:梁棟新 下轄: 第三十九軍(王伯勛) 第103師(曾元三) 第147師(張家寶) 第五十四軍(闕漢騫) 第8師(周文韜、施有仁) 第198師(張純) 第291師(廖定藩) 第九十六軍(於兆龍) 第141師(甫紹武) 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 第九十九軍(胡長青) 第92師(艾瑗) 第99師(楊達) 第268師(李慎言) 備註: 一、李延年原為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將所轄第四十四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人員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司令部,指揮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軍四個軍。 二、第三十九軍原屬第十三兵團建制,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該軍序列中原有第91師,不在淮海戰場,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軍原在蚌埠駐扎,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 四、第九十六軍第41師有寫為212師、第282師有寫為281師,是否番號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第十六兵團北上,該軍留滯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 第七兵團(在碾庄地區被殲) 司令:黃百韜 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 參謀長:魏翱 下轄: 第二十五軍(陳士章) 第40師(曾正我) 第108師(李世鏡) 第148師(劉清衵) 第四十四軍(王澤浚) 第150師(趙壁光),該師投誠 第162師(李穠) 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 第152師(雷秀民) 第186師(張澤琛) 第六十四軍(劉鎮湘) 第156師(劉鎮湘) 第159師(劉紹武、鍾世謙) 第一百軍(周志道) 第19師(趙堯) 第44師(劉鶴聲) 第63師(盛超) 備註: 一、第二十五軍第148師在宿縣被殲。 二、第一百軍第19師在濟南戰役中被殲。 三、第四十四軍第162師486團在揚州未歸建。 第八兵團 司令:劉汝明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參謀長:朱秀德、楊然 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 下轄: 第五十五軍(曹福林) 第29師(榮光興) 第74師(李益智) 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在馬牧集被殲 第六十八軍(劉汝珍) 第81師(葛開祥) 第119師(劉廣信、張勛亭、劉鐵鈞) 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 備註: 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 第十二兵團(在雙堆集地區被殲) 司令:黃維 副司令:胡漣、吳紹周 參謀長:肖銳 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 下轄: 第十軍(覃道善) 第18師(尹俊) 第75師(王靖之) 第114師(夏建勛) 第十四軍(熊綬春) 第10師(潘琦) 第83師(張用斌) 第85師 第十八軍(楊伯濤) 第11師(王元直) 第49師(何竹本) 第118師(尹鍾岳) 第八十五軍(吳紹周) 第23師(黃子華),該師投誠 第110師(廖運周),該師起義 第216師(谷允懷) 備註: 一、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未明令歸徐州剿總指揮。 二、第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 三、1946年整編時,整編11師把原11師33團撥給118旅,後來重新調整故118師有33團番號,而11師有352團番號。 第十三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李彌 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參謀長:吳家鈺 副參謀長:周羽皋 下轄: 第八軍(李彌、周開成) 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師(楊緒釗) 第237師(孫進賢) 第九軍(黃淑) 第3師(周藩) 第166師(肖超吾) 第253師(王青雲) 第六十四軍(李藎宣,原第九軍副軍長) 第156師(吳家鈺) 第159師(黃志聖) 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愷) 第39師(韓肇璉) 第180師(陳芳芝) 備註: 一、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第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將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號,沒有什麼戰鬥力。 二、第六十四軍原系第七兵團建制,在碾庄被殲。表中所列是在包圍圈中成立的,兵員僅有王洪九部改編的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所謂師長均未到職。 三、第39師司元愷部原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第180師原系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軍建制,該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第180師。 第十六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孫元良 副司令:曾蘇元 參謀長:張益熙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下轄: 第四十一軍(胡臨聰) 第122師(張宣武) 第124師(嚴翊) 第四十七軍(汪匣鋒) 第125師(陳玲) 第127師(李家英、張廣漢) 備註: 第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副司令為戰車二團團長吳文芝。 第三綏靖區(該部在張克俠、何基灃帶領下大部分起義) 司令:馮治安 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李文田 參謀長:陳繼淹 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 第38師(楊干三) 第180師(崔振倫) 第七十七軍(王長海) 第37師(李寶善) 第132師(過家芳) 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 第133師(景嘉模) 第134師(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該部在江蘇睢寧投誠 第260師(王清瀚) 暫編25師(孫玉田) 備註: 第二十軍於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
Ⅹ 淮海戰役雙方兵力是多少
淮海戰役,國軍方面叫徐蚌會戰,國軍共投入80萬兵力,而解放軍也投入了60萬兵力,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