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電影(六)——新浪潮和大片場的衰落(1960-1973)
50年代中期,日本的新浪潮運動在「太陽族」文學流派的引領下興起,這個潮流反對傳統,激進地表達著對迷惘的赤裸裸的性慾。這一潮流在60年代的電影中得以體現,加速了新老電影藝術家的更替。隨著1964年東京運動會的舉辦,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年輕知識分子對文學藝術以及西方藝術電影充滿了熱情,與上一代的美學觀大相徑庭,對大片場制度下的老導演創作不滿,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
大島渚、吉田喜重、莜田正浩等年輕導演創辦雜志,批評老導演的墨守成規,同時對法國新浪潮、左岸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等導演表示贊賞。大島渚的早期作品,如《愛與希望之街》、《青春殘酷物語》、《太陽的墓場》、《日本的夜與霧》等,明顯受到這些影響。《日本的夜與霧》中對日本共產黨的直接指責和政治性,導致影片被迫停映,大島渚離開松竹,創立獨立公司,進行更加自由的創作。他突破道德禁忌,探索當代日本社會問題,直至《感官王國》(1975年)將性赤裸裸地呈現在銀幕上,成為第一個對傳統日本發起進攻的導演,打破一切規則,成為全球影迷的精神教父。
吉田喜重的文學素養較高,學習過法國文學,熟悉薩特和波伏娃的作品,其影像探索也向法國新浪潮大師看齊,革新僵化的電影手法。莜田正浩偏向唯美主義表達,作品更加偏向藝術性。
松竹、日活、大映等公司也出現了新生力量。日活的進村昌平從1961年開始,通過隱喻性作品《豬和軍艦》開啟了藝術創作的旅程,包括《日本昆蟲記》、《鰻魚》、《赤色殺意》、《人類學入門》、《人間蒸發》等作品,最後離開日活,進入創作低迷期。日活的另一位「新浪潮」導演鈴木清順在性和非道德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其先鋒性最終使日活感到不安,被公司解僱,但由於喜歡他的人為他辯護,最終贏得官司。鈴木清順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肉體之門》、《春婦傳》、《刺青一代》、《暴力輓歌》、《京東流浪漢》、《殺手烙印》等。
大映的增村保造同樣參與新浪潮,曾在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學習,對歐洲電影技法更加熟悉。他的作品如《吻》、《卐》、《清作之妻》、《刺青》、《紅色的天使》等,主要探討被壓抑的性問題。
性成為60年代日本新浪潮中的重要主題,西方思想的傳入、年輕一代文化的興起和技術上的變革,如電視的普及,促使電影行業尋求更多刺激以吸引觀眾,暴露的性表現頻繁出現在電影中。60年代中期,一批獨立製片的新導演掀起了「色情線」和「粉紅電影」的潮流,代表導演包括武智鐵二、若松孝二等。《白晝夢》、《紅室一夢》、《黑雪》、《情事的履歷表》、《荒野浪妻》、《sex Jack》等都是這類影片的代表之作。日本後來興起的AV錄像在此時的情色電影潮流中也有跡可循。
新浪潮運動在70年代初期逐漸衰落,新老導演紛紛成立獨立製片公司進行創作,但這一潮流並未持續,最終在70年代初期走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