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真情假愛》
劇本歷經多年波折,經手好幾撥編劇和演員,最終落到了科恩兄弟的手裡。科恩兄弟不負眾望,將這個發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庸俗的歡喜冤家故事打造成為一波三折的愛情游戲。也許這部影片較之科恩兄弟其他電影多了幾分溫情,但表面的溫情,依然難以掩藏故事本身之荒誕和蘊含其中的辛辣諷刺。這部表面熱鬧的愛情喜劇,其內核依然是科氏風格的黑色與荒誕。
㈡ 電影《老無所依》的影評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77955/
這是發在'國際先驅導報'上的一個影評版本,吸取了虎皮的建議,做了一些修改和補充】
美國各大影評人協會都在此時頒獎,從全國到地區好幾家協會都把『最佳電影』頒給了《老無所依》,如果明年的奧斯卡不同樣垂青科恩兄弟,就有顯得有點瞧不起這群專業影評人了。影片在戛納電影節的首映同樣呼聲甚高,只是由於組委會偏向於捧推新人而未能再次獲獎,但這並不影響《老無所依》的口碑。影片的結局有點出乎意料,也給我們一個具有挑釁意味的深思。影片的背景是可容納更多暴力和無視法律的現代美國,賈維爾·巴登從逃脫開始,在逃脫中結束,只有他成功的追捕誘殺了別人,而湯米李·瓊斯一無所獲。在一個完全墮落的世界裡,暴力的元兇至始至終都逍遙法外,槍響之後,只剩下黑色氣息。
從斯蒂芬·布塞米到喬治·克魯尼,再到賈維爾.巴登,科恩的男主角不斷在正常和變態之間搖擺,這次就把曾經『深海長眠』的西班牙人變成了一個惡魔,一個有著古怪發型和工業凶器的死神。這種與人物性格和周圍環境都極不符合的發型,造就了一種喜劇效果,不僅僅是『變態者反常』那麼簡單,有資深影評人看出那是源於七十年代林德賽·安德森等人的英國社會劇,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十九世紀的舊照片。巴登本人的可塑性,讓他能夠充分進入這個瘋子的內心,用極少的動作和對白,表現出奇古爾堅定不移的殺人慾望。而這種慾望,似乎又與錢沒有什麼必然關系,縱使他已經拿到錢,莫斯也沒能活下,他還是依照警告,拿走了莫斯女友的生命。奇古爾有一個『終結者』的靈魂,殺人就是他的程序。
科恩兄弟的作品在《保齡球綁架案》之後明顯減少了血腥和暴力,變得更加輕巧調侃,逐步向主流靠攏,《真情假愛》和《師奶殺手》都還有些巧妙和諷刺,卻沒有了懸疑和控訴。幸好,這次科恩兄弟又回歸到了早期的路子上,在絕望中尋找一種靈感,用暴力來解決所有的懸念。都是金錢惹得貨,《冰血暴》里的那箱錢,搭上了幾條人命,幸得最後還是沒逃出女警察的機警。《老無所依》里的湯米李·瓊斯卻無此幸運,他追逐的對象可不是一群笨賊,而是一個冷靜堅定的殺手。奇古爾一出場,帶來的就是殺戮:殘忍的手銬勒死警員,跟蹤追逐偷錢的莫斯,拎著充氣瓶一路殺下來,警察偵探店員路人甲幾乎一個都不放過,直到最後自己受重傷逃走,所遇到的男女老幼中,只有兩個人逃過了毒手。當他准備大開殺戒時,只有一個細微的動作能夠透視其內心:把頭扭到一邊,誰也不看。科恩兄弟用一種看似簡單的方法來刻畫反常人物,全憑巴登的表演來使我們相信,毫無道理和預兆的暴力,更加恐怖。普通人難以對抗,警察也難以追蹤,總是慢了半拍,即加深了殺手的恐怖背影,也揭示了人們的內心,面對暴力常常只有亡羊補牢。以至於本來在片中鼎足而立的老警官,面度連環謀殺案無能為力,只能倚老賣老的說說冷笑話,成了旁白者,標題里的『老人』。
這種『好人,壞人,和普通人』的三角關系,讓我對《老無所依》里的西部色彩更加留意。影片雖然是改編自馬克·麥卡錫的同名小說,不再是科恩兄弟的原創,但其風格和主題實在是對了他們的胃口。莫斯與狗的狂奔,莫斯與奇古爾的鬥智,警長對殺手的追捕,交織在一起,推動敘事的前進。更多的殺戮,帶來一種懸疑,我們置身事外,看著一個個小角色插入故事主幹,又被輕易幹掉,如同鏡頭里的出畫入畫,猜不透下一場誰要離開舞台。個人最欽佩的段落來自小旅館里鬥智的一幕。在這場戲中,場景,聲效和光線感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伯頓·芬克》,同樣是走廊內外的反復剪輯,利用聲音來聯系整個空間前後層次,莫斯用燈光設下誘餌,卻不想還是被老到的奇古爾看破,死亡臨近時,沒有了聲音,絕望也能變成一種幽默。
《老無所依》里的宿命感,打破了好萊塢的觀影經驗,殺手永遠是殺手,不會變成囚犯。在這種永恆的暴力面前,普通人和執法者是如此的無助,科恩兄弟依然在用 『對未來的不可知』來證明世界的殘酷。奇古爾在影片結尾處車禍重傷,突然變成了弱者,頗有些『角色對換』的黑色幽默,可仍舊逃脫了警察的追捕。我們在為公正嘆息的同時,又豈能不可悲那賣車的男孩,貪婪是暴力永恆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