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掬水月在手》配樂所用的組詩《秋興八首》的作者是杜甫嗎
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今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見面會,向媒體介紹銀幕前後的經歷。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
《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學生,又是桃李滿天下的師長。
該片由拍攝過「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陳傳興執導。從初識葉嘉瑩起,他帶領拍攝團隊輾轉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台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地,對這位古典詩詞大師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采訪了葉嘉瑩親友學生數十位,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瘂弦、漢學泰斗宇文所安等文化名人,盡可能呈現葉先生朴實的生活樣貌、豐富的創作內涵,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廖美立和沈禕回憶說,在拍攝過程中,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動團隊的地方之一,給予了團隊很大的精神鼓舞。所謂「弱德之美」,即是一個弱小的文人如何在大時代的動盪中堅持個人信仰,「這是我們在每次拍攝中對葉先生最深的印象,即便拍攝時她已經九十多歲高齡,但她仍體現了很強大的意志力,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准備第二天的采訪稿,並且對電影藝術表現很強的好奇心,經常詢問我們關於電影工作的問題。電影里,還記錄了她摔傷後仍堅持拍攝的畫面。」 「弱德之美」,也正是該片想傳達給觀眾的重要理念。